郑小珍
利用文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郑小珍
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灌输知识或者只涵盖内容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例,阐述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文本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巧设阅读情境任务,以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文本利用;思维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可见,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更应当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阅读课作为高中英语教学中最主要的课型之一,同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
诚然,新课改为中学英语课堂注入了活力,阅读课堂教学呈现出一些可喜的景象。然而,纵观近年来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弊端:“词汇—课文—知识点”的阅读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内容均围绕高考可能涉及的知识点来安排,文本内容常被肢解为碎片式的语言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文本内容成为语言点讲解的附属,文本内容的处理出现了“走形式”的怪圈。整节阅读课中,教师无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无视文本所蕴含的深层信息或作者思想,只是通过问答、正误判断、内容复述等活动不断地重复文本表面的信息,学生则是被动地学习,简单地回应,缺少思维活动,课堂气氛沉闷。
Beyer曾说:只灌输或者只涵盖内容的教学会压制学生的发展,但帮助学生完善思维就会赐予他们成长的力量。一堂好的阅读课应当是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与作者、文本的深度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目标文本进行建构、反思、探究的阅读过程,从而获取自己的主见和思想。本文拟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Unit 1中Reading部分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
(一)阅读文本内容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Friendship,本节课的阅读文本Anne’s Best Friend以日记形式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犹太女孩安妮一家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藏身于小阁楼中。他们不能与外界接触,白天不能说话,不能有任何的动静,只有到晚上才有可能打破禁忌。在这漫长的25个月内,安妮将日记当作自己的朋友倾诉衷肠,在日记中写下了阁楼内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思考与自然的关系。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背景下,犹太女孩安妮藏匿在密室中的恐怖生活,了解安妮在日记中吐露的心灵独白和对自然关系的变化,并在理解文章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安妮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友情的渴望,从而反思自我,珍惜现有生活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需要重新确立“新的群体”,重新构建自己新的人际关系,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又会有一些紧张情绪,所以该单元友谊的话题非常吻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兴趣很浓,参与意识很强,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难度不大,但是要捕捉朴实无华的犹太女孩安妮笔下所蕴含的内心深处的情感,文章日记中细腻的情境描述,丰富的人性展示却是需要透过字里行间去思考才能有所体会,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应当是引导学生体会困境下安妮的情感与思考。为此,该节阅读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能基本掌握文本中的重要单词及表达;
2.能通过略读、查读等阅读方式了解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3.能通过细读、研读等阅读方式把握安妮对自然情感的变化,并理解体会产生变化的原因;
4.能深刻体会朋友的含义,了解友谊的丰富内涵,珍惜友谊。
(四)教学流程
Step 1:Warming up
在课间,笔者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Tonight,I feel close to you,为课堂渲染气氛。上课伊始,通过幻灯片展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List what a good friend should do and share the list with your partners.”在师生互动交流之后,笔者进一步提问:“Should a friend only be a person?and what else can be your friend?”启发学生对“友谊”和“朋友”做进一步的思考,使学生明确友谊并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然后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找寻的答案问题:“Who was Anne’s best friend?”
【设计意图】
由于友谊是学生熟悉的话题,通过歌曲对气氛的渲染,学生对人格品质和交友对象产生思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了真实的交流。这种真实的交际在激发学生阅读文本兴趣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Step 2:Reading
(1)学生速读文本,了解安妮把日记作为朋友的基本信息:“Ann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to whom she could share her deepest thoughts and feelings.”然后教师提问:“Why did Ann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让学生思考、猜测。
(2)播放二战中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并通过背景知识让学生掌握文本中有关安妮一家躲藏的基本信息:“Why did they have to hide away?And how long had they hidden away before they were discovered?”
(3)在了解特定背景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Can you imagine Anne’s life during her hiding?”在师生间互动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探寻安妮情感思考的任务走进安妮的日记,在读后回答以下 3个问题:“How did Anne feel about nature before 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 Howdid she change her feelings towards nature after hiding away?”“And try to find some evidence from the diary.Why do you think her feelings changed towards nature?”
(4)在学生理解了安妮在困境之下孤独、恐惧的情感,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及对生命自由的思考之后,教师通过以下问题:“Brainstorm som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her feelings as she was looking out at the night sky.And try to show your reasons.”引导学生细读并讨论“安妮透过脏兮兮的窗帘望着漆黑的夜晚这样细腻的文字描述及复杂的情感”。
【设计意图】
本文主要讲述了安妮一家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躲藏的时间、地点及原因,并对安妮在信中倾述的感情及与自然的思考进行了浓墨重笔的描写。所以读中活动的各个环节由背景呈现感知到安妮情感变化的捕捉与体会,再到具体细节场景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既引导学生感受了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又训练了学生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速读了解到安妮把日记作为她最好的朋友,唤起了好奇心及阅读的兴趣;通过故事背景视频的呈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训练捕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了解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并深刻体会在那个充斥着战争与恐惧的社会环境下人性深处对和平、友谊的渴望;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安妮躲藏前后对自然感知的变化及其原因,进一步调动阅读的自主性,在互动交流中激发彼此的灵感,有效地培养学生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在探究安妮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迁移,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再次赏析安妮对夜晚的描述,用小组互动探究的形式捕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进一步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人物之间的交际互动和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心智及情感态度的发展。
Step 3:Post-reading activities
教师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思考以下问题并进行组际交流:“After learning about Anne’s best friend,what lesson(s)will you get about friendship?”然后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Design a card for your friend to show your love and thanks”。
【设计意图】
在前一阅读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内容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充足的语言输入为语言输出做好了准备。所以在该读后环节中,笔者本着契合单元主题的原则设计了小组活动及个人设计卡片的活动方式,将情境与学生生活启示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再加工,同时回归文本主题,再次与读前的“朋友”“友谊”话题进行对话,以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学反思】
本节课立足于英语阅读教学,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加工处理文字表层信息,同时要开展文本深层阅读活动的中心思想,以挖掘文本内容情感主线、训练学生高阶思维与文本开展密切交流为教学的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梯度设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读前的话题讨论、视频背景知识的展示到阅读中人物情感变化原因的推敲,再到读后环节的回归主题的小组讨论活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和视角解读文本的同时,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所蕴含的人文情怀的认识,也有效地激发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学生课后的反馈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这样教学充满了挑战性,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胜心理。对文本内容的每一步深入解读都让他们充满期待,每一次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都让他们激动不已、获益匪浅。但同时也有基础薄弱的学生表示这种深度的课堂教学没法适应,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更多地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正如石吴燕所说:“高中英语阅读课不能只是简单地教会学生词汇、语法,教会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还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当着眼于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高阶思维的能力。为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执教者要关注以下两点:
(一)深度解读文本内容,灵活处理教材
黄国文认为,不同的阅读文本有着不同的形式、内容、特征和文本的结构。每篇阅读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不同的内涵往往体现了不同的情感态度元素。因此,一节好的阅读课必须做到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文本。同时,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为此,教师要善于走出教材,活用教材,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等适当地增减教材内容,并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和德育因素,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深层次信息,思考与自身、与人生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
(二)准确了解学情,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的预习工作
语言学习是学生个体从感知、体验到运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足文本的同时,还需备学生。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兼顾各类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思考与合作,挖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学过程,教师应当在课前通过提供相关背景知识、提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基本问题等方式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开展自我学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学生预习是对知识勾联和融会的学习过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
引用文献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信息:321100,浙江 金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