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梦媛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我国的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对优秀的旅游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了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并且结合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教育应该积极借鉴“以行业为依托,与企业零对接”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实践操练中锻炼学生们用英语进行旅游服务的技能。
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具体到旅游英语专业来说,就是要培养出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结合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够胜任涉外旅游策划和活动的高级实用性人才。然而,目前旅游英语所教授的内容尚未满足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改善。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目的地,而且将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旅游客源国之一。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空前高涨;而据我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高职高专类院校就业率最低的则是旅游和文化管理。前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旅游英语人才与市场需求间的失衡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旅游市场对于传统单一的英语人才需求已接近饱和,然而那些可以能够将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优秀复合型英语人才却是炙手可热。因此,目前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育现状既不能按照本科教育那样要求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行业英语学习,又未能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给予充分且与时俱进的技能指导,导致高职旅游英语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旅游英语课程主要以介绍旅游行业的英语知识为主,借助现代英语这门语言工具来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从上述不难看出,该课程强调的是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应用英语与客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必要时教师还要给予示范性演示,从而达到将教学内容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目前的高职旅游英语教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依旧沿袭“填鸭式”教学模式,偏重英语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和旅游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将二者简单地叠加组合,并未使两门学科真正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课程参与度不够。如此一来,偏离了该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学生不但对于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而且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不能符合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
“双师型”教师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要求教师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传授理论知识,且要利用自身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组织沟通能力辅导学生实训实习,帮助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求的应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目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的学历虽然不低,并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但缺乏旅游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欠缺在相关旅游企业从业的经历,导致他们对旅游市场的需求无法准确定位,在指导学生应用语言进行旅游场景模拟训练时无从下手,或对于学生在相关旅游企业实习时遇到的问题无法给予及时有效指导。
针对高职院校培养旅游英语人才的现状,许多高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方式来缓解“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局面,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旅游企业提供满意的旅游英语复合型人才。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将高职院校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训技能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而且符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尤其对于旅游英语这门重实践的课程,该模式的应用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以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薄弱等问题。
(二)当下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用来提升旅游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订单式”培养模式
一般而言,“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它涵盖了学校、企业和学生这三方主体。高职院校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正规旅游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有效资源,在结合旅游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和职工技能素养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动口动手能力。学生一毕业就可以按照订单协议直接到旅游企业参加工作,帮助学生实现了“毕业即就业”的求学目的,同样也保证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为企业输送了专业对口的人才,实现了三方的共赢。
2.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旅游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具体岗位需求等,也为了给学生创造出更多应用语言进行沟通交际的机会,高职院校会选择“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企业中得到训练。具体可以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将学生一分为二,一半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半到企业进行实训操练和锻炼口语会话能力,根据一定的时间安排再将两部分学生进行调换;其二是所有学生在校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统一去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在该过程中将习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锻炼口语和用英文处理相关文件的能力。在两种形式中,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同教师一起发挥教导作用。
3.“校企互助”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由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和旅游企业优秀管理者组成的互补型培训团队,由学校提供实训讲堂,企业里的技术骨干或职业经理人与任课教师共同按照课程设置并结合企业的实际人才素养需求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学校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员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便于教师们结合实践对自身的理论知识框架进行查漏补缺。与此同时,企业里的技术骨干可以受邀到高校任教或开办讲座,从当下的市场就业行情出发,结合他们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将课本中单一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合在具体生动的实际案列中去。此模式还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美国的CBE以及英国的“三明治”等校企合作模式,都已经培训出大量的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优秀技工。同国外相比,结合我国旅游英语校企合作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既然学生的就业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的设置就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根据企业特定岗位的人才素养需求来调整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计划;另外学校要定期聘请企业的优秀员工或技术骨干来校任教和开办讲座,弥补专业英语老师对旅游管理知识的欠缺。如此一来,旅游英语课程从教学计划到最终的实践教学都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游企业追求当下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立足长远。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让企业优先获得接触并筛选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旅游英语人才,而且企业还可以与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深度合作,将企业的部分资金,或者旅游设备、场地等折算成股份入股学校的办学,这样高职院校就可以作为为旅游企业培养并提供人才的基地,在旅游淡季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上岗的机会,提前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在旅游旺季时,直接调用学生到各旅行分社或下属酒店工作,缓解企业在用人高峰期的紧张局势,节约劳动力成本。
政府要对“校企合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大力宣传并积极推行这种“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并对参与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给予教育经费等鼓励措施,同时对于参与合作的旅游企业可以适当降低商业税收或给予低贷率贷款等资金扶持,并且给予他们优先选择和引进旅游英语人才的机会。通过这些优惠政策来切实推进该模式的进一步深化,从而保障了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在该模式下的合法利益。
[1]吴春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旅游英语课改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Z6):98.
[2]李伟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旅游英语课改研究与实践[J].校园英语,2014(19):45.
[3]韩婷.高职旅游英语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北方经贸,2010(9):208.
[4]赵莲.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2):270.
[5]荣培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2.
[6]宗晓慧.培养高职旅游英语人才服务我国旅游产业[J].民营科技,2014(1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