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志慧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铁岭 112000)
《兔子四部曲》可以说是是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诗人、评论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力作。约翰·厄普代克一生述著甚丰,但是没有其他任何一部作品能够压过《兔子四部曲》的风头。《兔子四部曲》历时三十年,跨越作家一生最美好的年华,体现了厄普代克的智慧与天赋,也展现了作者不同年代的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主导思想。每个作品风格各异却又和谐统一。《兔子四部曲》是由《兔子跑吧》、《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和《兔子休息了》组成。四部曲之间的和谐在篇名中就有所体现。Rabbit,Run,Rabbit Redux,Rabbit is Rich,Rabbit at Rest全部都压头韵“R”。在四部曲中,正像兔子一生的最高点——自我实现——出现在《兔子跑吧》中一样,《兔子跑吧》一书也为约翰·厄普代克的文学生涯带来了第一个高峰。正是由于《兔子跑吧》这一力作,厄普代克的其他作品才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由此可见,《兔子跑吧》在厄普代克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兔子的一生跌宕起伏,从青年时作为篮球明星的辉煌到而立之年时无家可归的凄凉,中年时富裕安逸再到老年时的子散妻离。在这些起伏变化中,除了一些无法避免的社会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人性中都会存在的弱点——“约拿情节”——的作祟。兔子差不多一生都生活在贾基山镇上,一个安静偏远的小镇。作者设置的地点已经可能多地为兔子的一生排除了种种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外来因素的影响。这也为分析兔子的心理提供了便利。本文通过对兔子潜意识中“约拿情节”的分析,来阐述兔子无法再次达到自我实现的原因。
马斯洛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中,发现了“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个人生命中最快乐、最心醉神迷的时刻,但高峰体验却不能持续很久,是转瞬即逝的。然而在这一短暂的时刻,人们会更真正地成为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他的潜能,更接受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为更完善的人。兔子是个很幸运的人,在他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多次体味到高峰体验带来的强烈的自我认同感。然而也正是这过早到来的高峰体验,使他一生不能安于做一个普通人。
上中学的兔子身高“一米八七”,是贾基山镇上的篮球明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体味到了高峰体验。在文中,厄普代克曾用大篇幅来描写兔子在篮球场上那种无可替代的感觉:
“他这时不再感到疲劳,情绪变得平静而稳定,似乎什么都无所谓了。以往每次篮球赛的最后四分之一时间时,他常常可以进入到这种境界。你满场奔跑,并不像观众想象的只是为了比分,而是为了自己,浑身放松,没有一点负担。你心里只有自己,有时还有球和篮圈,那高高的标准篮圈以及那漂亮的、裙子似的篮网。就只有你……”
这一大段的描写就更清晰地为我们描绘出高峰体验的种种微妙之处。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通常感到行动更自如、得心应手,高峰体验中的人能最大程度上地摆脱过去与未来,具有最强的此时此地之感,最接近与全在的人。此时的兔子眼中已经没有对手,没有记分牌,只有他自己。不是为了得分不是为了比赛,完全是一种自我的享受,只是在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文中说:“他对自己任其自然,此时,他已获得欢乐。这种欢乐意味着暂停对欢乐的追求”。他已经享受到了极致的快乐,任何其他的东西都不能增加他的快乐。
高峰体验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到的,但是只有达到了自我实现的人才能经常性地得到高峰体验。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等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由低到高排列。对于前四种需求来讲,随着低一级需求的部分满足,高一级需求就会逐渐浮现。然而惟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在前四级需求全部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浮现。并且“当其他需要均已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不一定已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不一定会有所发展,然而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却一定得到了前四级需求的满足。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他自己的本性”。对于自我实现,兔子很幸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一旦他下决心做什么事,谁也拦不住他,他想成为最出色的球员,我确信他是个最棒的球员”“从十二岁起,他就没日没夜地练球”毋庸质疑,兔子是幸福的。他认识到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努力发掘出自己在篮球方面的潜能。做了一个自己应该成为的人。所以他达到了自我实现。并一再享受到自我实现给他的奖励——“高峰体验”。
约拿情节是马斯洛根据圣经里的人物约拿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上帝要约拿去尼尼微城传话,而约拿却惧怕并逃避这一使命,并试图乘船逃离。马斯洛对此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理论:“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理解人性所能够达到的高度,人们不仅惧怕自己身上最坏的东西,也惧怕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兔子也同样惧怕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试图回避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他不敢光明正大地去教堂祈祷,然而在他的人性中却相信美好与救赎。他爱他的妻子、父母、家人,但他不敢对他们开口说出。他只敢悄悄祈祷“耶稣啊,救救我吧。请宽恕我的罪过。指引我朝前走。保佑鲁丝、贾尼丝、纳尔逊、我的母亲和父亲,还有斯普林格夫妇以及还没有出生的孩子”,他甚至只在“公交车上祷告”,他在逃避他的信仰和他的爱。
同样,为人父是件神圣而美好的事,但兔子同样为此感到恐惧。他因为贾尼丝怀孕而逃离了家庭,又因为同样的理由抛弃了鲁丝。孩子的出生会唤起人性中最温柔、最美好、最纯洁的一面,然而兔子觉得自己没法承受自己身上的温柔、美好和纯洁。在“约拿情节”的作祟下,他跑掉了,在他最接近再次自我实现的瞬间。
人们不仅对自己身上的美好品质怀有一种矛盾心理,对于他人、对于一般人性中的这些真善美也同样怀有一种持久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同样也在兔子身上展露无遗。兔子的一生都把他的妻子贾尼丝称为笨女人,而事实上贾尼丝是个非常聪明、冷静、能干的女人。每次他们的家庭走到绝路时,都是兔子跑掉,而贾尼丝担当挽救的重任。同样,兔子一生都没有给予自己的儿子赞扬。他始终在批评纳尔逊,贬低他,似乎这样就可以掩盖住自己对于妻儿的聪明才智的矛盾心理——骄傲中掺杂着嫉妒。
人们热爱和敬仰优秀的人、圣人,以及诚实的、高尚的和纯洁的人。但一个人如果能够窥视到自己人性的深处,一定能觉察到自己对于圣洁的人们所怀有的那种混杂通常是敌意的感情。更确切地说,对于自己的身边那些体现真、善、美的人,以及最终取得成功的人甚至只是比自己更优秀,哪怕只是某一方面的人也怀有一种矛盾的心理。因为他们会使人们感到不安、焦虑、慌乱、嫉妒,感到自惭形秽、束手束脚。而这一切又令人失去自信、沉着、冷静以及该有的自持自重。
兔子被“约拿情节”蒙住了眼睛,方寸大乱。一个无法正视自己以及他人身上美好品质的人无法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高于自己的人的存在就会使人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而不管对方是否有意这样做。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作用,是一种投射心理。也就是说,人们觉得他人是在有意使人感到自愧不如,使人成了靶子。兔子一直觉得他妻儿展现出的聪明才智就是针对他的。这样,他对他们产生敌意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但是,自觉意识可以抵制这种敌意。如果兔子能够分析一下对他妻儿无意识的害怕和憎恨,他很可能对他们就不再怀有敌意了。如果他能够学会更纯洁地去爱他们的最高价值,这可能会使他自己不那么惧怕自己身上的这些品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兔子就可以再次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而不是一个在孤独中失去性命的失败的人。
[1](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许金声,刘峰,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7.
[3](美)约翰·厄普代克.兔子跑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4](美)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归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