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懿德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00)
从哲学史上看,传统哲学作为典型的形而上学,以把握世界的抽象本体和本质为己任,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形上学本质,并以此将自己与其他一切知识形态区别开来。现代哲学彻底否定了这种传统的形上哲学,并建构了现代形而下的实证哲学传统,其骨子里却是对哲学形上本质的拒斥和否定。当代哲学则对此无所适从,完全陷于不知所措的两难境地。
这种两难困境说明了将哲学无论看作是形而上学还是形而下学都是有问题和不合适的。
毫无疑问,走出这种两难困境的道路只有两条:其一是取消论做法,即通过取消对哲学进行形而上、下区分的方式从根本上取消这种困境;其二是调和论做法,即将哲学看作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矛盾统一体。
显然,取消论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哲学所反映的对象——整个世界本身——既有个别具体的存在层面又有一般抽象的存在层面,从而必然使哲学思想的本体内容或具有抽象形而上或具有具体形而下的基本特性。
那么,唯一可能的道路就是调和论,即将哲学看作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矛盾统一体——这一做法了,但需要对此作出充分的证明。
如若能够充分证明哲学既是形而上学又是形而下学的一种统一体,即形而上下学的话,那么,关于哲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冲突和困境就迎刃而解了,而且也会带来哲学性质和形态的重大革命性变革,并从此开启哲学之形而上下学新形态新范式的建设道路。
世界万物自身及其统一性构成和存在有着一种最为基本的结构化关系,即由形而上的基础结构与形而下的具体结构两层面及其相互构成与贯通,由此决定了以反映、呈现和把握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逻辑为本职的哲学思想必然也具有反映这种客观逻辑的形而上、下两层面思想逻辑及其相互构成和贯通的结构化关系。哲学思想的这种结构化关系表明,哲学本身是关于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形而上、下学一体贯通的形而上下学思想体系。
世界万物的存在具有统一性,如果不具有统一性就不会有哲学,而世界万物统一存在的最基本的逻辑就是构成世界万物统一存在的“普遍者”(即构成万物及其统一性存在的基本结构关系)与“特殊者”(即构成万物及其统一性存在的具体结构关系)之间的彼此反思性的相互构成性关系,哲学就是把握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逻辑的思想理论系统,因而其最基本的思想逻辑框架就是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普遍者与特殊者两大相对系列概念间的彼此反思性构成关系,从而决定了哲学思想是一系列具有形而上属性的普遍者概念与具有形而下属性的特殊者概念之间形而上下的相互反思性的思想构成之本体、相互反思性的内在规定之本质和相互反思性的外在活动之本性,因此,哲学就是反映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逻辑的普遍者和特殊者相互反思构成的相应两大系列概念间的彼此反思性思想构成体系,从而在性质上就是形而上下双层本体、本质和本性的彼此反思贯通而统一为一体的形而上下学思想体系。
“确当”者,正确恰当因而应当之意也。题目首发对这些概念的确当理解,实即指它们自被提出以来迄今为止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一直是不确当的,由此而影响到人们对“哲学本身”与其本体、本质、本性的正确认知,当然也影响到“哲学本身”与科学和日常生活知识关系的正确认知。
“本体”这一概念在哲学上人们见解纷纭,但一般地都认为它是指作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原(源)和始基从而构成其(最终)根据的那种东西。本文对众多不同看法将存而不论(主要是限于篇幅),只想说明这种对本体的一般理解并不完全确当,并由此出发找到对它的最确当的理解。
本体确实是那种构成事物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本原(源)、始基和根据(不一定是最终根据)的东西,但这种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却需要明确起来。
作为本原(源)、始基或根据,统统都是对本体的一种属性把握,而不是对本体的实体内容之把握,换言之,它仅仅指明了本体的相应性质,并没有找到本体的实体或实际内容,而这恰恰是对本体的最实际、最根本、最终极、最体己,从而也是最具有确定性的把握。
那么,本体的实际内容究竟是什么呢?其实,那些构成事物存在、变化、发展的本原(源)、始基与根据的东西,实际上就是那些形成现实事物成为推动事物运动、变化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的那些原初或比较原初的事物结构(由其所决定的活动形式),正是它们构成事物系统的基本结构体,从而成为构成事物存在、变化、发展之基础的东西。“本体”的实际内容就是构成事物系统的“基本结构体”,故谓之“本体”。
所以,“本体”实质上就是构成事物的基本结构成分,而它必定是多层集合又一体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东西。其中,越是基本的层次结构就越是简单,它层层往下复合构成更复杂的层次结构,直至形成具体事物的全部结构,往上则由更基本更简单的层次结构所构成,并且层层往上没有终极。这种构成层次在任何事物那里都是无限的,从而本体也是无限而没有终极的,所谓终极的本原、始基、根据等都是不存在的,而只有被认识到的相对本原、始基、根据等。
本体之所以是本体,乃是由于它首先是构成事物的最基本最基础的成分,其次是由于它由此而具有主导事物存在状态,成为事物存在、变化与发展的本原(源)、始基与根据的性质。前者的认定是实体认定,即定体,后者的认定是属性认定,即定性。这两种认定是相互反思相互确认的关系。正是由于它们能够相互反思和确认,才表明它们具有确定性。正是它们同时把握了本体的实体和属性,并达到了两种把握的相互反思和确认,从而才可以说是对本体的内容最体己、性质最确定的确当性把握。
“本质”当然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但这种根本性质究竟是怎样的内容呢?作为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由构成事物自身系统的基本结构体,即事物的“本体”——的活动形式所具有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肯定的活动倾向性,也正是这种倾向性使事物拥有稳定的基本结构和相应的基本性质状态,从而它才成为事物的本质。
“本质”无疑是事物自身内部自我构成、自我肯定的基本活动倾向,而它必然会使事物对外物发生相应的根本性关系的活动倾向性。这种事物对外物发生对应于其自身本体本质性活动的根本性关系的活动倾向性,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亦即“本性”。
所谓“本性”,人们皆认为是天性或固有之属性,此诚然没错,但亦不准确,因为它仅指明了本性的一个方面的特征,即与事物关联的必然性,却一点也没有点到其实际内涵。仅从词义而言,本性之“固有”也仅是本性之“本”的一个层面含义,除此而外,它还有“基本”或“根本”等含义。而所有这一切,皆因其由事物本体的本质活动倾向所派生和决定的缘故。
1.对“形而上、下者”及其关系的确当解
在中国哲学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传上》),从而,“形而上、下者”之间是道与器的关系,其中,道是派生物的本原和根据。这里的“道”相当于西方哲学的“逻各斯”,这里的“器”是对世界万物的统称,常连称“器物”。因此,道与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道与物的关系。
但在西方哲学那里,“形而上、下者”分别指的是“普遍者”(General)与“特殊者”(Special),前者是后者的本体、本原和根据,后者是前者的变化形式即变体。其中,这种区分和关系又表现在两大基本层面:一是作为终极世界本原之“普遍者”的“形而上者”与作为具体的世界万物之“特殊者”的“形而下者”之间的本体与变体的关系;二是作为具体事物本身存在根据之“普遍者”的“形而上者”与作为具体事物本质之“特殊者”的“形而下者”之间的本体与变体的关系。
将“形而上、下者”及其关系界定为道与器及其关系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观念,西方哲学中从未有这种理解,而只有“普遍者”与“特殊者”,即本体和变体及其关系的理解。用中国哲学中作为“形而上者”的“道”和作为“形而下者”的器及其关系来对解西方哲学中作为“本体”的“普遍者”和作为“变体”的“特殊者”及其关系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很明显,“道”不完全等同于“普遍者”,“器”也不完全等同于“特殊者”,两者各有“普遍者”与“特殊者”之分。从逻辑上看,无论中国或西方,把“道”或“逻各斯”看作是本原或本体去统一理解和说明万物统一性的哲学范式都是不正确的。
严格说来,中国哲学中将道与器物分别看作是“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是不正确的。从逻辑上说,“形”即器物自身存在的结构化构成及其变化形式,包括共时构成结构之形及其历时变化之形。这种“形”其实就是道本身,但它是作为事物自身构成与存在方式的道,存在于物之内并构成物本身的形式化成分,是物本身的成分而非物之外更非物之上的超然存在者。另一方面,从道与物的根本逻辑关系上说,物是道的本原或本体而不是相反,任何道都是由物物间的相关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体而非无形无体的东西,表现为物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不是道派生物,而是物派生道,道才是物本体的变体形式。
尽管中国哲学中作为“形而上、下者”的道、器及其关系的内涵并不确当,但“形而上、下者”作为概念本身却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因为它们能够很好地反映和表达世界万物构成和存在的普遍者与特殊者的本体与变体性质及其关系。
“形而上、下者”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在中国哲学中乃指从已成“形质”的天、地或阴、阳二气向前或向上追溯其根据,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向后或向下落实其构成物体,即有形有质之谓器的逻辑思维活动,同时也指所追溯到的根据与所落实的构成物体相对于天、地之“形质”在位置上的前后或上下之关系。故在中国哲学中,“形而上”与“形而下”首先是一种思维活动之前后或上下,而后才是与之相关内容本身的位置属性的前后或上下。所以,“形而上”与“形而下”也可谓之“形而前”与“形而后”。
“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无疑是具有这种位置属性的东西,中国哲学谓之“道”和“器”,西方哲学谓之“普遍者”和“特殊者”或“本体”和“变体”。作为概念,它们诚然来自于中国哲学,但将其视作“道”、“器”显然有误,从而其更适合于表达西方哲学“普遍者”与“特殊者”或“本体”与“变体”这些概念。因为说到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已经具有形质,而无论阴阳之道或万物之器,天地本身也是具有形质之物。
总之,如王夫之所言,天地万物一切皆器,道亦是器(属于器本身的东西)。但器或物却有基本结构即基本形或一般形与具体结构即具体形或特殊形,或普遍者与特殊者之统一构成的逻辑,而且普遍者作为构成特殊者的骨架构成它的本原和本体结构,逻辑上先于普遍者而存在,构成事物自我与存在的总体根据,特殊者作为事物的具体结构形态,由普遍者变化构成而来,是作为本体的普遍者的特殊的变体存在形态,蕴含和体现着普遍者,是普遍者的具体实现形式。因此,普遍者与特殊者,或本体与变体的关系,也就是事物构成的基本形与具体形的关系,从纯粹物理性时空看,它们有里外中表之分,但没有上下之分。但从对事物的构成逻辑上看,却有着纯粹逻辑上的前者构成后者的前后上下关系,表现为前形对后形或上形对下形的构成关系,从而这两种形就是对于事物总体构成而言的形之上者与形之下者。如此,“形而上”与“形而下”,倒不如直接称谓“上形”或“形上”与“下形”或“形下”。
由此观之,“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不能如中国哲学的道、器概念解,而应是西方哲学的“本体”与“变体”,即“普遍者”与“特殊者”解,首先表达前者对后者或上者对下者的构成性关系。
另一方面,“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由于各自内容的相对抽象与具体的区别而具有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区别。作为普遍者的本体或形而上者,相对于作为特殊者的变体与形而下者,无疑前者更为简单和抽象,后者更为复杂和具体,前者是构造世界万物的普遍原理,后者是构造世界的具体的特殊机理(原理)。
此外,“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的上述客观关系及其属性具有着客观上的彼此反思性的形而上、下相互作用关系。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之间就是普遍者与特殊者之间,或本体与变体之间彼此反思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前者构成和决定着后者,另一方面后者蕴含、体现和实现着前者。它们相互作用和相互成就,当然也会相互伤害。
在西方哲学中,所谓“形而上者”,一般是指那些作为世界万物终极本原和最高原因的一般本体的“普遍者”,即英文的“General”,所谓“形而下者”,即是那些作为它们的变化存在形式的具体有形(体)的世界万物的“特殊者”,即英文的“Special”,前者称为“是”或“在”(being)本身,后者称为“是者”或“在者”(beings)。从而,西方哲学中,“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的关系就是构成世界的“普遍者”与“特殊者”之间的关系。
当然,这样一种逻辑,也适用于具体事物的形态构成。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性结构,其中有着基本的稳定性结构和具体的可变性结构,亦即本体和变体,它们分别构成事物一般性的基本结构和特殊性的具体结构,从而分别成为事物形体的基本形(或一般形)和具体形(或特殊形),亦即事物自身的普遍者与特殊者,由此而有着自身内部的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两层面的差异性统一之关系。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自身内在普遍者与特殊者,亦即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的差异性对立统一体。
2.对“形而上、下学”及其关系的确当解
“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的上述客观关系及其属性所具有的客观上的彼此反思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具有内容和形式上与其相对应的彼此反思关系,由此决定了反映或认识它们的思想或学问也具有相应形而上、下思想及其概念间的彼此反思性质,从而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下相互贯通的形而上下学。
客观上的形而上、下者的彼此反思关系,反映到思想中,就是思想内容和形式上的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相互反思贯通的形而上下学关系。一方面,由于世界万物的形而上的普遍性本体蕴含于其形而下的特殊性变体事物之中,从而对万物本体的形而上学把握,必然依赖于对万物具体形态内容的概括性抽象,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途径。另一方面,由于世界万物形而下的特殊形态皆由相关的形而上的普遍性本体所变化构成,从而其内容和特点必须从其形而上的普遍本体及其本质和本性那里获得合理的说明。这是一种形而“上与下”的相互理解性反思,也是人类一切学问的基本原理,因为学问无他,统统是对世界万物及世界整体形而上、下内容的彼此反思性构成与贯通逻辑的认识和把握。这就决定了一切学问,都是形而上、下思想内容及其形式相互反思贯通的统一体,即“形而上下学”,哲学当然也是这样的一门学问,呈现为关于世界万物统一性构成和存在的形而上、下思想内容及其形式相互反思贯通的统一体,即作为哲学的形而上下学,而本文即是对哲学的这种形而上下学性质作出全面的阐述和证明。
形而上学即是作为普遍者之学“Generallology”的本体之学“Beingology”,形而下学即是作为特殊者之学“Speciallology”的变体之学“Beingsology”,作为它们彼此相互反思贯通的形而上下学,即是“Beingbeingsology”。
任何一种思想的内容本体及其本质和本性,均取决于其所反映或把握的对象的内容本体、本质与本性,因为思想作为反映和把握对象内容及其本质和本性的主观形式,必须与它们相一致,这体现着对主观思想形式必须符合客观内容这一基本要求。毫无疑问,哲学思想也必须遵循这种逻辑。
思想的内容本体显然是思想内容的基本结构,思想内容的本质显然是由此基本思想结构所决定的思想内部的基本活动倾向或基本的倾向性活动形式,而思想的本性就是使思想系统在反映外界对象时发生根本性关系的活动倾向性。
哲学的本质和本性直接地看是由其自身内容的基本结构,即其本体所决定的,但终极地看是由其反映和把握对象内容的基本结构即其本体和相应的本质与本性所决定。实际上它们不过是所反映对象内容的基本结构所决定的相应本质与本性的主观呈现。
人们对哲学的对象始终存在着争议,甚至现当代的一些哲学流派或一些个别哲学家否认哲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然而,谁都清楚,没有自己反映对象的思想或学问肯定是不存在的,因为那就等于说无可以生有。限于篇幅本文不打算探讨各种哲学对象观的是非对错,而只限于从知识分类学的角度阐明哲学对象之应是,其他角度如从哲学产生和形成的先天根据来推定哲学对象这一角度因太过复杂略而不论。
根据哲学在人类知识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可以确定,哲学自己所特有的真正对象是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存在逻辑,具体推理如下:
其一可以确定,一切知识都是寻求准确地反映和把握万物万事万象的因果关系的学问,无论是经验知识还是理论知识,也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均是如此。
其二可以确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别负责反映和把握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中的因果联系,由此才成为相应的科学和学科。
其三可以确定,从世界构成的广度上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已经瓜分了整个世界的所有领域,但从世界构成的深度上看却还有一个万物万事万象存在的终极因果关系领域,这一领域非上述科学知识所企及,而需交给一个层次最高的学科去反映和把握。
其四可以确定,反映和把握世界终极因果关系的只有两门知识领域,即哲学和宗教,但真正能够做到反映和把握世界终极因果关系的是哲学而非宗教。宗教不属于科学知识,只属于经验知识,而且不是真实而是虚幻的知识,不能达到对世界的终极因果关系的真正反映和把握,因而不能算作是真正知识。唯有作为理性地把握对象的哲学思想,才能做到对世界的终极因果关系的真正反映和把握,从而才是真正科学的知识。世界的终极因果关系是哲学唯一真正的研究对象,对它的反映和把握是哲学的真正使命。
最后可以确定,世界的终极因果在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存在逻辑中,从而,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存在逻辑,简言之就是世界的统一性。无疑,所谓终极原因即是最终的原因,但最终的原因不在对原因向上的无限追溯里,何况这永远不可能达到,也不存在这样的终极。其实,作为万物万事万象存在的终极根据的终极原因就在世界万物彼此相互关联而在的一体性存在逻辑里,在于物物彼此间的结构性相互作用关系里。因此世界的统一性是哲学唯一真正的研究对象,哲学也因此可以被定义为理性地把握世界统一性的思想理论体系。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60所以,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构成的一个统一的世界。哲学所要把握的就是这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如何被统一为一个一体性的存在,而它们又是如何在这个一体性存在中获得存在的根据和意义的。哲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来解答和确证人类的认识及生存和生活形式及其意义的可靠性。
1.哲学对象本体的形而上下层面及其一体贯通
世界万物的存在之所以具有统一性,之所以能够相互结合形成一种统一体的存在形态,即作为整体的宇宙世界,关键在于它们层层共有着同样的基本结构,并且层层向上追溯于无尽处总有相同的基本结构作为自己存在的根基,正是这些层层结合而在的基本结构,一方面构成具体事物的存在本体,同时也使万物相互沟通、过渡和结合为不同层次的整体直至构成整个宇宙世界的整体,从而这些基本结构就又构成万物一体存在之宇宙世界整体的本体。
这样的本体无疑是构成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的基础和根据,从而也是世界万物存在具有统一性的本体根据,但世界万物统一性、一体性或整体性存在自身的基本结构或本体结构,则是作为这种基础根据的一般本体和作为世界万物具体存在形态的特殊本体(事物自身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结构性存在形态)的统一体,体现为世界万物一体存在的层层普遍体与特殊体的统一体。比较而言,普遍体构成世界上每一事物个体、每一层次事物类型以及宇宙世界整体的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结构和内容,属于共相,特殊体属于相应层面的特殊性或个别性的结构和内容,属于个相。
一般本体和特殊本体的关系,也就是普遍体和特殊体的关系,本身便是本体和变体或本体和现象的关系,但正是这种关系又进而构成了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最基本的结构性框架,成为统一世界万物于一体的一般本体结构。
这种本体显然是“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两种结构和内容的统一体。特殊本体作为具体结构和内容无疑是“形而下者”,其中内含着的那些不变的结构和成分就是一般本体,而它本身也不过是这种一般本体的变化性的实现形式;一般本体作为基本结构和内容对于作为其变体形式的具体的特殊本体来说无疑是“形而上者”,特殊本体相对于它而言无疑是“形而下者”,然而一般本体即在特殊本体之中,形而上者即在形而下者之内,前者即为后者的基本部分,并且构成后者的基础和主干,后者正是前者的体现形式。
正是这种形而上、下的统一体,沟通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并使它们一体性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体性和整体性的宇宙世界,因而它是世界万物及其一体构成和存在的最基本的结构性关系,它也正因此而构成世界万物及其一体构成和存在的最基本的本体。
毫无疑问,这种本体同时是形上内容与形下内容相互构成、贯通和结合共处为一体的东西。首先,这种本体结构在不同的事物那里和在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的不同形态(主要体现为不同的时态)那里因其具有特殊形式而成为特殊形体。其次,这种本体结构在不同个体和不同种类的事物那里以及在整个宇宙世界的整体那里皆有着同质的普遍形式而成为共同的本体构型,从而在上述相应层面上便必然有着普遍相同的一般性内容。最后,这种普遍相同的一般性内容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或蕴含于特殊本体之中,并通过特殊本体体现出来,也因此,特殊本体同时就是一般本体的特殊形态。
2.哲学对象本质的形而上下层面及其一体贯通
哲学对象的基本结构亦即本体结构之所以是形而上下相互反思一体贯通的,乃在于其形而上、下之间存在着前者构成和规定后者,和后者蕴含、体现和实现前者这种相互贯通转化和相互成就对方从而一体构成和存在的活动关系或形式具有一种自我构成、自我维持从而自我肯定的倾向性,由此而使得这种活动关系或形式成为哲学对象稳定的基本结构即其本体。哲学对象基本结构即本体结构自身形而上、下层面这种相关性活动形式自我维持和自我肯定的倾向性,就是哲学对象基本结构或本体结构的形而上下本质。
这种本质同时决定了哲学对象基本结构或本体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及其相互构成和贯通而一体存在的性质。
世界整体及其万物万象总是其形而下本体、本质与其形而上本体、本质相互构成、相互规定和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并且以形而下内容为实际载体。
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存在本身具有着形而上与形而下及其相互贯通的本质,突出地体现在其普遍一般的形上本体与其特殊个别的形下变体之间的统一上,并且这种统一体现在世界万物统一存在的各个事物个体、种类群体及它们所有的关联环节上。所以,作为世界万物存在“统一性”之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其形上本体与形下变体的彼此统一性,从而可以说,正是它们构成了这种“统一性”本身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实质性内容。
3.哲学对象本性的形而上下层面及其一体贯通
哲学对象本体结构形而上、下层面相互构成和贯通的结构化活动形式所具有的自我构成、自我维持和自我肯定的形而上、下及其相互构成和贯通的倾向性活动本质表现于外就是哲学对象对外发生相应关系的活动倾向性,体现为改变外界对象吸纳支持自身构成和存在因素并排斥伤害自身构成和存在因素的两种倾向性活动关系,而在这两种倾向性关系中,又同时蕴含着主导性的形而上倾向的活动形式与全面性的形而下倾向的活动形式及其相互贯通的倾向性。这种由哲学对象本体结构活动形式的形而上、下倾向性及其相互贯通的倾向性所规定的哲学对象对外界对象发生相应的形而上、下活动倾向及其一体贯通的活动倾向,就是哲学对象本体结构同时也是哲学对象本身的对外活动本性。
哲学对象的这种对外活动本性,体现在万物之间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内容联系的相互支持和贯通上。
哲学对象本体、本质与本性的形而上下层面及其一体贯通决定了反映和把握它的哲学思想的本体、本质与本性的相应性质。
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体现为关于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思想理论体系,因而它的内容构成是由客观的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所决定的,实质上,哲学本体的构成逻辑就是客观的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在思想中的主观映现或呈现,或者说它是呈现在思想理论体系中的世界统一性存在的客观逻辑,而其自身表现为一种反映这种客观逻辑的主观逻辑系统。这就是说,哲学本体是一种主观逻辑形态的思想理论体系,但其体现的内容则是世界统一性存在的客观逻辑。
作为反映和把握世界统一性逻辑的哲学,其基本内容无疑是关于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逻辑的思想理论系统,其基本结构无疑是揭示世界万物及其统一存在的终极本体根据与其特殊存在形态之间的因果逻辑统一关系,由此决定了哲学思想是形上内容与形下内容彼此反思的结构关系,即必须是用形下内容揭示形上内容的形上原因本体学和同时是用形上内容理解形下内容的形下结果现象学,从而最终,哲学必须是关于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形上内容与形下内容相互反思贯通的形而上下学的本体结构。
如上所说,世界万物统一存在的基本结构或本体结构,就是使万物一体性联系起来的作为“形而上者”的一般本体与作为“形而下者”的特殊变体的统一体。从而,作为反映和呈现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哲学,其思想的基本结构也正是反映和呈现这种“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的观念的统一性关系。
由此可见,哲学思想的本体在基本结构上是复合型的,是对形而上的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把握和对形而下的世界万物存在逻辑的把握的思想统一体,因而是关于世界万物统一存在的观念的本体和变体、本质和现象、形而上和形而下内容的贯通复合体。由于形而下的世界万物存在的逻辑实质上即在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展开中体现出来,因而,这种形而下的内容在总体上即依存于形而上的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中,因此,对它的把握,仍然属于对形而上的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把握的内在环节。如此,整个哲学思想的本体,便仍然是关于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理论体系。在这里,“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彼此支持和相互确证,它贯穿于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的整个逻辑及其所有环节中。
从哲学本体的基本内容构成来看,它就是通过寻求世界万物的本体存在借以阐明多样性的世界万物之统一性存在现象的学说,简言之,就是通过世界万物的形上本体之在阐明作为其形下变体之世界万物的统一或一体之在的理论学说。因而,哲学直接寻求的是形上,终极目的则在于形下,直接追求的是对世界万物的本体、一般和必然等这些普遍内容的把握,最终追求的却是借助于它们阐明世界万物个体的多样性统一存在之道的逻辑。这种逻辑构成必然地决定了哲学内容的复合体性质,即它同时是关于世界万物本体存在之道的本体学与关于世界万物多样性统一(或一体)存在之道的现象学并且是它们彼此反思和相互确证的统一体,按照西方哲学界通用的概念,就是本体学(论)与现象学(论)的统一体,按照中国哲学界通用的概念,就是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统一体,亦就是关于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形而上下学的统一体。
由哲学思想的形而上下反思贯通的基本结构关系决定了哲学的基本思想形式必然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内容的相互反思和彼此贯通的结构,从而必然具有形上和形下及其彼此反思和贯通的倾向性本质。
1.哲学思想基本结构的形而上下层面及其一体贯通
哲学思想的基本结构也就是哲学思想活动的基本逻辑框架,它实际上就是世界万物及其统一性存在的基本逻辑在哲学思想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化体现,并且集中地体现为哲学思想的基本逻辑。
世界存在的统一性逻辑,从根本上说就是世界的本体存在与其现象存在相统一的逻辑,所以,把握世界存在的统一性逻辑,实际上就是通过把握世界的本体存在逻辑进而去把握其现象存在的逻辑。
哲学对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逻辑的把握,只能是从万物万事万象的具体存在形态中找到将它们彼此连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根据尤其是终极根据,然后以此去具体地说明世界万物万事万象是如何一体存在并统一为一体的。因此,哲学思考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是在多样性事物的存在中发现和把握世界的统一性存在逻辑。这是一条从现象到本质、从变体到本体、从个别到特殊再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即从形而下的现象到形而上的本体和本质的道路,简言之就是从形而下走向形而上的道路,其总的行路方式是概括、归纳和抽象;二是用走第一条道路得到的结果——关于世界统一存在逻辑的理论——来统一理解自然万物以及社会和人类的统一存在逻辑。这是一条从本质到现象,从本体到变体,从普遍到特殊再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即从形而上的本体、本质到形而下的现象的道路,简言之就是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的道路,其总的行路方式是演绎和推理。
哲学思考的这种线索说明,哲学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和阐明,是从世界自身出发的,通过世界自己说明自己的方式(即通过世界万物及其统一性存在的一般本体和具体形态相互反思的方式)获得对自身整体及所有各环节的说明。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方式或途径。世界自身存在的逻辑就是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最完美说明,从这一点上来说,哲学所提供的,只是一种适合于表达它们的基本形式——概念逻辑思维的形式。由此说明,哲学只有把形而上的本体、本质学和形而下的现象学相互反思并结合为一体去说明世界,才是真正符合世界自身存在逻辑并由此而成为能够完满地解释这种逻辑的哲学。
无疑,这种线索的核心点和基本点就是,在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的形上本体根据与形下变体形态之间的彼此反思中把握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正是这种方式构成了哲学思想形式的最基本最一般最核心的结构。
这种基本结构是与哲学思想的基本结构和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的基本结构完全一致的,因为思想结构不过是存在结构的思想呈现形式,二者的一致性不言而喻,思维结构作为思想结构的活动方式和把握存在结构的基本方式,必然由它们所规定从而与它们完全一致。
哲学思想的这一基本结构,贯穿于哲学思想的每一个环节与概念,构成哲学思想过程的核心和灵魂。实际上,哲学思想的每一个环节,都必然贯穿着这种形而上下两层面内容的相互反思和确证,从而也必然使每一个相关概念同时牵连着这种相互反思和确证,由此而使每一概念都具有形而上下贯通的属性。哲学概念并非是纯粹抽象形而上的,同时也是形而下的。譬如“本体”这一概念,就既表达着抽象一般的形而上的内容,又关联统摄着世界万物万象一切内容的基本形,由此统一表达着世界万物万象的所有内容及其统一性关系。
2.哲学思想概念形式的形而上下层面及其相互贯通
哲学思想形式形而上下彼此反思的基本结构决定了其概念形式的形而上下彼此贯通的本质。从基本结构看,哲学思想必然以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相互反思和过渡为基本杠杆,由此决定了哲学思想必然具有在具体的特殊概念和抽象的一般概念之间来回游走,在特殊性观念和普遍性思想之间相互反思,在世界万物的特殊存在形态与其普遍本体之间相互印证的基本倾向,这体现在哲学思想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形而上下彼此反思的平衡关系,并使得哲学思想形式同时具有了形而上下及其相互贯通的本质。
人们一般以为哲学思想都是形而上的,并且高深莫测,实在谬也。如前所说,哲学思想并非是纯粹的形而上学,而是反映和把握世界万物万事万象之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形而上下学,从而,哲学思想形式便绝对不可能是纯粹形而上的,而是既形而上又形而下的。
哲学所要面对的就是整个世界(世界万物及其一体存在状态)的存在逻辑。世界存在的逻辑集中体现为世界通过自己的普遍本体而达到自身存在的多样性统一状态,这也就是哲学所要把握的全部内容。所以,简明扼要地说,哲学就是要把握世界万物是如何凭自身的普遍本体而实现或成就其既多样又统一的具体存在形态之现象的。
哲学涉及世界自身存在的本体与现象两个层面,并借助于这两个层面的相互反思而获得相互印证或说明,从而使哲学在内容的逻辑构成上既具有阐明世界存在普遍本体的形上性,同时又具有说明作为世界万物多样性特殊个体统一存在现象的形下性;由于它们互为对方的根据,彼此支持着对方的存在,因而它们就构成了一体性结构,使哲学成为二者的共体。
哲学思想的这种本体结构说明哲学固有着两极的本性追求:一是追求形而上的对世界万物普遍本体及其存在之道的把握;二是追求形而下的对世界万物多样性具体存在及其统一存在之道的把握。二者相较,前者是实现后者的中介和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追求。实际上,中国大哲学家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此处的“生民”也可指万物)之语,即较好地说明了哲学的两极:“为天地立心”可以说就是要找到世界万物的普遍本体或根据并把握于思想中,而此种把握的目的,则不过是“为生民立命”。前者属于对形而上的追求,是手段,后者是对形而下的追求,是目的。
作为哲学,实现于在思想观念里对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逻辑的展开中,体现为对于世界万物的普遍本体与其多样性现象的彼此反思性把握关系,而正是这些内容决定了哲学本体的内在构成逻辑及其基本性质。
从内在构成看,哲学借助于(也只能借助于)对世界自身存在的本体与其现象之间的彼此反思性认识的互为中介和根据的彼此反思,而获得相互印证和说明,并在这种彼此反思性的互相印证和说明中证明世界自身存在的统一性。这就决定了哲学本体的内在逻辑构成就是关于世界的本体存在与现象存在的概念之间的彼此反思、互为中介和根据的关系,这种逻辑构成关系决定了哲学本体同时具有关于世界万物普遍本体存在之道的形而上学和关于世界万物多样性统一存在之道的形而下学及其相互反思性构成的本性。
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也正在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存在着共同的本体联系,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的根本原因即在于世界上同类事物以及所有事物之间实际地存在着这种共同的本体联系,换句话说就是它们有着共同的本体。世界上所有事物所共有的本体,就是世界统一性存在的最高原因或终极原因,它也是所有事物存在的最高的或终极的原因。毫无疑问,把握世界存在统一性的基本途径就是从千差万别的事物或现象中一步步地寻找到同类事物或现象存在的共同本体、相近种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本体,及至最后找到世界上所有事物共同的普遍本体的过程。显然,只有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反思抽象才能找到它们,并使它们在这种反思中得到确证。从这一方面说,哲学就是关于世界的本体的学问,即是那种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学问。另一方面,哲学绝非以把握世界的本体为最终目的,并以玩弄抽象思辨为能事。哲学进入云霄,为的是更好地来到世间。哲学把握到世界的最高本体或最高原因,为的是返回头来一步一步地说明各层面现象存在的根据或逻辑。因此,从这方面说哲学就是一种通过探究世界本体存在来阐明万象存在统一性逻辑的现象学。
因此,从本性上说,哲学既不是单纯的本体学或形而上学,也不是单纯的现象学或形而下学,而是本体学与现象学、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统一体。在这种统一体中,二者相互反思和相互观照,并借此获得相互说明。
哲学的本质和本体之统一,作为普遍存在者,构成“哲学的一般”和“哲学的自我”,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哲学本身”[2]55,正是它构成哲学的“真身”,贯通于具体的哲学形态中,规定着它们自身存在的哲学本质。
前面我们已经充分论证了哲学思想最基本的形而上下型结构,并据此阐明了其相应的形而上下一体贯通的活动性本质,据此可以说,由这种基本的本体结构及其本质所一体决定的“哲学的一般”——“哲学本身”或“哲学自我”——无论在本体或是在本质上都是形而上下相互贯通的,因而是内容与形式的形而上下两层面一体贯通的思想或学说,因而既不是单纯的关于世界万物统一存在的“本体学”或“本质学”,即“形而上学”,也不是实证世界万物统一存在的单纯的“现象学”,即“形而下学”,而是二者彼此贯通的共体,即“形而上下学”,落到实处,就是关于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形而上下学。
对于哲学的根本使命而言,哲学的所有活动,从总体上看都是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借以说明事物现象的存在根据和逻辑的。据此,可以说哲学最根本的特质是现象学或形而下学,只不过是借用了形而上学这一中介。所以,作为哲学的本体就直接表现为一种以形而上学为根基的现象学形态,而间接表现为以现象学为外观的形而上学形态。总之,哲学既是现象学或形而下学,又是本质学、本体学或形而上学:首先表现为一种现象学形态,其次表现为形而上学形态。作为现象学形态,以形而上学为中介,为自身存在的逻辑本体而将其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本内容,此时,形而上学就成了现象学本身;作为形而上学形态,以现象学为自身的存在根据与存在之所而将其作为自身的基本内容,此时,现象学就成了形而上学本身。总之,哲学本体就是以形而上学为根基的现象学或以现象学为存在形态的形而上学。可以说,这是对哲学本体的最高概括和最高层次的把握。
这种哲学,就是全面合理的哲学,其中,现象和本体互为根据和结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反思性的彼此说明,犹如阴阳两极互生共体构成的滚动着的车轮,共同碾过哲学本体的每一个环节并使该环节同时获得本体论和现象学的合理说明,从而使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也使整个哲学本体同时成为双重性质的存在,即现象学和本体学、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的双重存在。
形而上学离不开形而下学,否则只是一种空洞的抽象;形而下学也离不开形而上学,否则就失去了成立的根据。形而下学与形而上学共处于哲学本体之中,实际上是同一个内容,表现在每一个环节上亦都如此。但从逻辑上看,它们构成同一哲学本体的两面,彼此相互承担,其中形而上的层面构成现象学的逻辑支撑层面,形而下的层面构成形而上学的表征和应用层面。它们是同一个内容的两个层面,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一面是说明现象统一性的现象学,一面是把握现象统一性终极根据之本体的形而上学),因而又在实际上相互支撑,相互说明,本身又呈现为一种互为体用关系,当然,由哲学的根本使命所决定,形而上学对形而下学的体用关系是其中更为根本的层面。
哲学是用概念关联的方式把握世界万物的多样性统一的形而上、下学的统一体,因而它既具有形而上的超验性,又具有形而下的经验性,是超验性与经验性的统一。超验并非是完全脱离开了经验的东西,而是由具体的经验提升出来的一种普遍性的抽象经验,仍然依赖于具体的经验而存在,并且最终由具体经验所确证和托浮。另一方面,把握世界统一性的哲学,就是以对形而上的本体的抽象经验统一地理解和把握关于无限多样的事物的具体经验形成关于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的总体经验,因而它既是一个关于世界统一性存在的抽象经验体系(表现为概念逻辑体系),又是一个具体的感性经验体系。因此,那种认为哲学是纯粹形而上学的观点以及纯粹抽象逻辑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一切哲学家和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体系无疑都是一些具体的哲学形态。从它们的内容构成上看,一定蕴含着关于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哲学本身”并以其为本体,否则就不具有哲学的本质,即不是真正的哲学。前面已经充分阐明,作为“哲学本身”的具体哲学形态的这种本体,自身就是形而上下本体、本质和本性的统一体,由此可以推出,蕴含“哲学本身”的具体哲学形态自然也因这种蕴含而具有形而上下相互贯通的本体、本质与本性,进而,这种本体、本质与本性也必会在具体哲学的特殊形态上体现出来,从而在其特殊本体、本质和本性诸层面上同样具有形而上下及其一体贯通之性质。
形而上下学哲学观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观否定和超越了哲学史上片面狭隘的形而上学及实证哲学的哲学观,做到了对“哲学本身”的全面合理的把握,由此将引发哲学领域内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
前面已经充分证明,哲学既不是单纯的形而上学,也不是单纯的形而下学,而是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彼此反思贯通的复合体——形而上下学。这种哲学观无疑反证了传统的形上哲学观和现当代的实证哲学观是互缺对方的片面、错误的哲学观,二者的共同缺陷在于它们都割裂了哲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不可分割的结合关系,并且各执一端否定另一端。
传统形而上学只是把握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的终极的本体根据之学。它以着力“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3]56为目标,力求把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的终极的本体根据,但是它在做这一切时却完全忘了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借此终极性地说明世界万物万事万象是如何一体存在的。
现当代的实证哲学本质上是说明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的现象形态之学。它在拒斥形而上学时却忘了如下基本逻辑:哲学诚然是把握世界万物万事万象的具体存在逻辑的,但这种逻辑必须有某种终极性的根据支持才能获得终极性的证明,而且世界万物的存在本身确实存在着相应的普遍性的终极的共同根据,而离开了这些终极根据世界万物万事万象的存在就不能获得终极合理的说明。
形而上学忘了哲学的最终目的,实证哲学忘了哲学的根本中介,二者都是不现实的。一方面,没有了目的的哲学是半拉子不可靠的哲学,因为它还没有得到目的实现的现象学验证,也没有实现哲学的终极目标,从而是不可靠不现实的不能真正反映和把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逻辑的哲学;另一方面,没有根本中介的哲学是缺乏根据的哲学,因为它没有得到根本中介的终极说明,从而也是不可靠不现实的不能真正反映和把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逻辑的哲学。
作为把握世界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哲学,必然追求对世界的终极根据的形而上的理解,从而必然把形而上学作为自身必要的重要构成环节,从而哲学也就不可能抛弃形而上学。但哲学的真正目标是揭示世界万物万事万象的统一存在逻辑,从而从终极和根本上说它是关于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的形而下的现象学,因而哲学更不能抛弃形而下的现象学。因此,哲学在思想总体上应是关于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逻辑的形而上的本体根据与形而下的现象形态的一体之学——关于世界万物之本体与现象统一性存在的本体现象学或形而上下学,
形而上学忘记了哲学的根本目的是遗憾可悲的,因为它没能完成哲学的真正使命。实证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不符合人类终极求知和终极生存的形而上学本性。一方面,人类理性在本性上有着一种求知终极原因或根据的根本倾向,另一方面,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可靠性必须找到一种可靠的终极生存根据,而求知终极原因或根据正是人类为自身寻求终极生存根据的唯一途径和方式。由此可见,形而上学是基于人类终极求知和终极生存本性而生的人的一种本性[4]152-153而无法拒绝更无法拒斥,拒绝和拒斥它就等于拒绝和拒斥人类的终极求知本性和终极生存本身,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形而上下学哲学观将会带来哲学领域内如下革命性变革:
其一是哲学观的革命性变革。形而上下学的哲学观将历史上两种截然对立的哲学观——形而上学哲学观和实证哲学哲学观——统一在了一起,从而不仅形成了与它们鼎足而立的形势,而且将会带来一系列哲学观念的新变化。
其二是哲学对象的革命性变革。传统哲学力图把握世界的终极本体或根据,而不去关注世界万物存在的统一性。现代哲学多关注人类某些生活实践形式和思想形式的独特方面,而不太去关注它们的终极存在根据及其统一存在的逻辑,从而不仅散乱而无秩序,而且与“哲学本身”愈来愈远。它们的共同缺陷是没有找到或确定哲学的真正对象。形而上下哲学克服了它们的基本缺陷,找到并确定了哲学的真正对象——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存在逻辑。
其三是哲学形态的革命性变革。传统哲学的基本形态是理性抽象形而上的思想概念体系,现代哲学特别是实证哲学的基本形态基本上是经验实证形而下的观念逻辑体系。作为形而上下学的哲学,在形态上将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形而上也不同于现代形而下的新哲学形态,即是一种同时蕴含与结合形而上形态和形而下形态于一体的形而上下相互贯通的形态。
其四是哲学思想或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形而上哲学是纯粹抽象的概念思维,逻辑演绎是其基本形式。现代哲学基本上是经验实证的观念思维,注重观念联系而轻概念演绎。形而上下哲学思维的核心则是抽象概念思维与经验实证思维的相互反思与过渡,二者彼此互为中介相互确证,皆蕴含对方于自身,共轭存在于每一个概念中。
上面是形而上下哲学带来的哲学革命的基本部分,除此而外,自然还会带来相应的其他方面如哲学精神等层面的诸多革命性变革,实现哲学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等多方面于自身的有机统一。
最后谈一下形而上下学带来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意义:第一,它第一次使哲学找到和确定了自己的真正对象和真正位置,证明了自己存在的合法性;第二,它同样第一次找到和确认了自己的思想本体、本质与本性,找到和确认了真正的自我之所是;第三,它同样第一次找到和确认了自己的基本思想形式及思想存在形态,从此有了可以正确合理地进行哲学思考、把握和表达世界的正确途径和形式;最后,基于以上三点可以说,哲学也是自今才开始真正走向正轨和成熟。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