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楠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近年来,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日益达成共识,对于具体实践路径和方式也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和思路。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英语文化导入常常受到课时安排、教学理念、导入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微课理念,针对课程中涉及的英美文化背景设计不同的小专题予以讲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科学,与英语国家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授,还应该包括文化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西方国家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即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在如何导入的问题上,有学者提出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等多种方式,还有的主张将文化导入与课堂教学、专题讲座、选修课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课堂上文化导入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当前大学英语课堂的文化导入却受到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安排的制约。从目前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情况看,大部分学校只在一、二两学年将大学英语设为必修课,每周4课时。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又面临期末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研究生入学等各类考试的硬性指标,教师的主要教学精力只能放在词汇、语法、听力及写作上,很难再挤出时间对课程中涉及的西方国家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导入。以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为例,教师授课时没有足够的课时从凯尔特民族的新年节庆讲起,对于万圣节名称、服装以及南瓜灯的来历也只能粗浅地一带而过。学生们对万圣节的历史渊源知之甚少,对它的了解更多是来自商场超市的万圣节促销广告。学生们过万圣节却不知道万圣节是什么,从而会导致盲目的文化崇拜。
(二)教学方式的限制。文化导入的内容包罗万象,从词汇到语篇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需要教师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这些文化现象生动、完整地介绍给学生。然而,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常常是教学方式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以教材为基础,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互动。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对所学内容感觉乏味枯燥,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例如课文中所涉及的西方宗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单纯的文字讲解显然比较乏力,不利于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如果能通过视频方式利用声音、动画、图表等多个要素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清晰生动地对两者分析比较,有利于主动地接受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导入理念的偏颇。在大学英语文化导入方面,导入理念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受传统教学理念及自身素质的限制,一些教师在介绍西方某些文化现象时,往往只看到其表面的东西,对文化现象的内涵特别是这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少涉及,以致学生对一些西方文化缺乏客观科学的分析,要么盲目推崇,要么彻底否定。在一项对某艺术院校学生的访谈中,大约8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过圣诞节,但关于这个节日的渊源和意义,学生们却知之甚少,他们体验更多的是过度商业化的圣诞节,聚餐、逛街、送礼物、狂欢等等。而他们在课堂上获取的圣诞节信息主要局限于有关这一传统宗教节日的简要介绍,学唱圣诞歌曲或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开一个小小的圣诞派对。这种过于简单化的文化导入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圣诞节就是消费狂欢”的印象,忽略了圣诞节这天一家人齐聚一堂、期许祝福的安详喜悦的真正意义。作为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向上的价值观,更加理性地看待西方传统节日。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教学方式最早于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提出,后由广东省佛山市的胡铁生老师率先引入中国,近几年在各级学校教学活动中得到探索应用。就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文化导入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引导学生独立、客观地认识西方文化现象,树立更加健康、理性的价值观念。
(一)让文化导入“随时随地”进行。短小精炼是微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微课一般限定在5分钟左右,较短的授课时间便于教师将教学研究成果以视频形式上传至网络,突破了传统课堂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载体登录网络,根据自己的进度自主安排学习。微课教学可以适应西方文化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特点,学生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西方文化,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直到真正完全理解教学内容。
(二)文化导入方式灵活多样。与传统纸质教材不同,微课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更为灵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性、交互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地获得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方式灵活的教学优势,通过图表、数据等对中外文化进行对比讲解。例如,可以把圣诞节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二者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现状,以及两者都是在辞旧迎新中寄托感恩与希望的共性。借助于微课,文化导入的信息量增大了,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在了解西方文化过程中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导入内容更加客观全面。微课不是简单地进行课程解构,而是要针对特定知识点进行全面分析讲解,视频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和素质,这一特点在文化导入方面更加明显。比如在介绍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执政等政治制度时,教师自身首先要对此有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不仅看到其美好的一面,更要对其利弊进行全面客观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本国历史和国情是密切相关的,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同,微课教学模拟的是一对一的授课情景,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对一些文化现象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提出问题,或者把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体会上传至网络,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交流。以中西姓名文化差异为例,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先讲解某些典型的文化现象如中西姓名的构成,中国是姓前名后,而英美文化里却恰恰相反,是名前姓后,这实际上是中国以家为重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追求个性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类似的中西文化差异,思考文化差异的根源,从而达到抛砖引玉、增强互动及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效果。
教师在制作微课应用于文化导入时,应注意将微课的共性特点、文化导入的内在要求以及本学校、院系及专业的具体特点等有机结合起来。实践中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科学选题。当前大学英语课程很多篇章都直接或间接涉及特定文化现象,包括宗教、历史、艺术、风俗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教师制作微课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选题:一是教材中常涉及的文化知识点,如古希腊罗马神话及其在现代英语语言中的体现就是微课文化导入的一个重要选题。二是内容丰富但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展开讲解的知识点。例如各届奥运会徽标的设计,不同的徽标代表不同主办国的历史文化。1988年韩国的动态旋转条纹,2000年澳大利亚“新世纪运动员”中的土著回旋标,2004雅典奥运会的橄榄枝桂冠,还有2008年“舞动的北京”里中国书法的神韵,无一不是各国文化精髓和民族特色的体现。在微课中呈现这些为相同主题设计、体现不同文化内涵的徽标,学生通过其中的文化元素了解世界文化,将会受益匪浅。此外,某些社会上存在争议的文化现象也是可以选择的内容,例如许多人崇尚的拜金主义,教师在微课中可以选取麦当娜的《物质女孩》作为导入话题,帮助学生理性地分析和判断这种价值观。
(二)查找资料。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能否制作出高质量微课的前提,也直接影响微课教学效果。确定文化主题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期刊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包括文字叙述、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形式,为制作微课做资料准备。关于收集的资料内容,既要包括对该文化现象本身的权威定义和介绍,也不能忽略其传播演化过程的讲解。例如生活中很多人常用W.C来表示厕所,并且简单地认为这是英语单词“厕所”的缩写,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教师可以以此为题制作微课,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变迁。一二百年前英美国家的厕所非常简陋,一般设有水箱(water closet),所以water closet的开头字母W.C被常用来表示厕所。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英美国家早已不再使用带有water closet的简陋厕所,“厕所”不再是W.C,而是restroom、bathroom、toilet等这些给人以洁净、舒适感觉的词汇。通过微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许多文化现象“追根求源”,充分了解文化现象的内涵和外延,才能避免老外不识“W.C”类似的尴尬。
(三)设计内容。微课教学过程不仅是各种资源的整合,更是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就内容设计而言,教师应使课程既有趣又有学术价值,简短精炼但逻辑清晰有说服力。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路,对特定文化现象怎么样看,准备在视频中讲哪些内容,就这些方面列出提纲、细化材料,然后提炼观点、精炼语言,并配以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背景等,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和呈现。
(四)制作视频。微课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有专业素养,也要懂网络视频技术。在素材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教师应精心设计制作视频,做到版面风格统一、图件紧凑,片头醒目,声音字幕清晰。在录制与后期剪辑过程中,注重画面清晰美观、富有创意,对学生有吸引力。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微课教学要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用“你”而不是“你们”来称谓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接受意识。
(五)后期工作。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或微课所在的学习系统,针对微课内容与学生定期互动交流,解答学生疑问。教师也可安排学生在课后对某些典型的西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自我录制成小视频,上传至学习系统或网络平台,与老师及其他同学讨论评议,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使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更加全面客观,收效更好。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30.
[2]王晓莉,赵华波.微课理念在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中的应用[J].邢台学院学报,2014(4):137.
[3]徐承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批判性文化导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