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5-02-13 03:38:04杨改红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活动主体

杨改红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杨改红

文章以主体间性理论为依据,审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在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构建“一·二·三·四”实践教学模式,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提供了重要范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主体性认识论的影响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受教育者“知行脱节”的现实困境。主体间性理论将交往、实践机制引入教学过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主动选择主体间性理论作为基础,通过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摆脱面临的困境,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主体间性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要求

作为现代哲学思想的主体间性理论,旨在表达主体之间交往性质的理论,具有交往性、实践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由教育者的活动、受教育者的活动和决策者的活动共同构成。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主体间性活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间性的本质特征,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现实困境。在主体间性视域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交往、实践机制,通过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多主体的共同参与

主体间性理论是对传统单一主体性认识论的超越,它将主体看作与其他个体共生的存在而非原子式的单个存在,在主体间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前提下,承认多极异质主体,致力于各主体的协调与合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主体,除了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还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及领导。为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必须保证各个主体都不能“缺位”,通过沟通、互动、参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达成共识,形成实践教学活动共同体。

(二)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及多个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交往实践是达到主体间性效果的唯一途径。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成为主体,并且凭借实践教学活动(客体)与教师形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与教师有更多的沟通、对话,从而促进双方思想品德的提升。

(三)具备完善的运行机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的运行机制。具备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各参与主体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和保障,从而各参与主体增强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提升实践教学组织的计划性和规范性,使实践教学所需的人力、物力、经费等教育资源得到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主体间性的交往、双向互动特征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更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特性,保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交流,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还缺乏深刻认识。一些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强调课堂理论讲授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由于教育主体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也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学生把实践教学看成是旅游、游山玩水。教育理念跟不上,致使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流于形式,育人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二)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不够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理应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但目前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致使实践教学很难确保学生的广泛参与。百人左右的教学班,即便是教师要组织课内实践教学都有一定难度,更不要说组织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了。特别是像参观考察、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考虑到经费、学生安全等因素,多数高校存在以点带面的问题。

(三)长效机制有待于完善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它的有效开展需要多部门的有效配合,并要有一整套科学规范并持续发挥保障功能的制度体系。但实际上,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并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师资队伍的配备和培训滞后,也没有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教学的评价和监控还是空白。运行机制的不健全,无法保证实践教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也不能真正调动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结合实践教学活动的特点,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二·三·四”模式,即:树立一个理念,实现二个结合,构建三个平台,健全四个机制,旨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树立一个理念

传统主体性理论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现代主体间性理论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回归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本质,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参与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景和社会环境当中,对现实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认真分析、做出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学生、社会的多向交往,形成开放的主体间性环境,帮助学生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合作、沟通、交往等主体间性人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把实践育人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二)实现二个结合

只有不断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并形成各种实践教学形式的相互配合、补充,从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一是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相互配合。校内实践教学是指依托校内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既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演讲、辩论等课内实践,也包括课下开展的读书活动、校内调查、模拟法庭、校内服务等课外实践。校外实践教学是指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式,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各有优长,也各有缺陷,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实现优势互补,保证育人效果。

二是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的有机结合。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还应当把学校统一组织的集中实践与假期学生的分散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尽量做到点面兼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教师统一组织的集中实践,有明确的实践场所和实践内容,但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时间和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仅能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还能增强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搭建三个平台

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平台。课堂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场所,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实施模拟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适时采用一些课堂讨论、情境小品、学生自主授课等实践教学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二是校园实践教学平台。校园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学术讲座、学生社团活动、征文活动、文体活动等。这些活动既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载体,又是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途径。

三是实践基地教学平台。实践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各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地方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打通高校服务社会的通道。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他们深入教学基地学习考察。学生通过感性的考察活动,了解农村、城市、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理性的认识。

(四)健全四个机制

高校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管理、保障、监督、评价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一是管理机制。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条件。高校应成立由多个部门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工作,将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大纲,保障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合理计算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严格组织管理,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是保障机制。健全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包括师资队伍保障、经费保障和实践基地保障。首先,高校可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各高校要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使生均实践经费落到实处,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经费保障。最后,各高校应结合学校特色,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比如在校内建设校史馆,依托地方资源,与企业、社区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三是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体系是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高校应当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监督体系。首先是学校的教学督导组、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部门、教研室组成实践教学监督小组,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内容、活动实施方案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二是与学生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情况与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实践教学质量。三是教育主管行政部门通过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查的方式,推动实践教学高质量运行。

四是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明确方向,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一步开展。评价要形成体系,既要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也要对组织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评价和监督,评价的方式既要有利于操作的量化标准,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通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对实践教学进行测评和总结。

[1]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黄蓉生,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3]陈其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立论基础、现实困境、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本文系2014年度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B201411

杨改红,宁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宁夏固原,756000

G641

A

1007-7723(2015)03-0076—0003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活动主体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3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