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长效机制研究

2015-02-13 03:17纪书燕任杨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毕业生

纪书燕,任杨杨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长效机制研究

纪书燕,任杨杨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形成既有个人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层面的原因,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动态的就业档案机制、经济帮扶机制、心理帮扶机制、能力提升机制。

就业;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机制

就业困难大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社会关系、经济能力、身体条件、所学专业、个人行为及思维方式等原因导致在某些方面认知程度差或表现能力差,最终造成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不能很好、很顺利地被市场及用人单位认可、接纳,未顺利实现正常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困难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大学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政策后开始个别显现,随着1999年高校急剧攀升扩招政策的实行而逐渐加剧。2001届毕业生114万,2014届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增长了6倍多。如此庞大数字的毕业生在短时间内实现就业,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而高校毕业生中困难学生的就业是这一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长效机制是我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本人所面临的重要议题。

2009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要求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务必“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最终“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就业困难大学生形成原因

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形成既有个人、家庭层面的诱因,也有学校、社会层面的因素,而社会因素,如经济的发展情况等多是宏观的,难以小范围、短时间内改变。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较易解决的个人、学校层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一)个人、家庭层面

1.家庭困难

这种学生主要来自于城镇低保家庭、失业家庭以及偏远山区家庭。家庭的困难容易导致学生采取两种不良的应对措施:一是他们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特别重视学习成绩,把主要精力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天天“三点一线”,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锻炼,最终成了“肚里有货说不出”的书呆子;二是家庭的困难给部分学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他们觉得社会的不公,低人一等,会采取破罐子破摔,既不去上课,也不参与学生活动,独来独往、封闭,麻痹自己。此外,缺乏经济的支持,导致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失去一些需要投入较多求职成本的工作机会。

2.形象不佳

这类毕业生主要是由于疾病或体貌不佳而给自己的求职带来了不利影响。纵观网上、招聘会上、店铺门口的招聘信息多有一条“形象好、气质佳”。有的虽没有明确写出,但却是不成文的筛选条件。

3.能力低下

这类主要是指由于毕业生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求职不成,或是由于没有达到学业的基本要求,由于挂科严重没有取得相应的毕业证、学位证;或是由于缺少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或是实践、动手能力缺失。

4.择业心态不当

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社会的就业形势没有正确的判断,盲目地非“北上广”不去,非“事业单位、国企、名企”不进而导致“吊在半空中只能啃老”。有的则在求职过程中过于被动,一味地“等、靠、要”,等着家庭给其打点好,等着老师给其推荐,最终等来了毕业离校,错失了黄金的求职时间。

5.心理障碍

有一类学生由于家庭、个人长期的原因积累导致了他们产生了自负、自卑或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这些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平时表现,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就业,而且在求职过程中直接影响他们的求职表现,最终导致求职失败。

(二)学校层面

1.学科设置不合理

高校为争取到更多的资源,盲目求大求全,不管自己学校的定位,不管自己的教学条件,拼命地开设了热门专业;或对教学条件要求较低的文科专业。而人才培养需要周期,四年之后社会的供求或许已经饱和,毕业生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比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或是由于教学质量的问题,学生在和其他高校的毕业生竞争中处于极大的劣势而不能顺利就业。

2.实践教育薄弱

实践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最有效、最直接的作用,这一环节对于培养用人单位看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然而,高校往往由于怕出事、成本高等原因而有意无意地弱化这一环节。许多实习以走马观花地参观或观看视频代替,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3.就业人员不到位

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是保证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高度重视职业化、专业化和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职数配备也很充足,专门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不兼任其他工作)与毕业生比,耶鲁大学达1∶330,普林斯顿大学达1∶390,远高于我国水平。我国虽然也要求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与毕业生比不小于1∶500。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就业工作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科室几名成员及毕业班辅导员全权负责,而毕业班日常工作的繁多,导致辅导员不能很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人员应以专职的就业工作人员为主,但不应仅仅局限于就业人员,学校的一线教师、机关科员、教辅人员都应担负起对毕业生就业帮扶的责任。因为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否取决于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而人才培养是学校所有工作人员的职责。

4.帮扶后置

高校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贯穿于其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因此,就业帮扶工作理应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帮扶工作多是集中于毕业季中校园招聘会的举办、招聘信息的发布、就业讲座的举办等。帮扶工作的开展显然是滞后的,大四的时候发现了就业困难学生再采取措施,多是为时已晚。

二、构建长效的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机制

综上所述,就业困难学生的主要困难表现可以分为三大类:经济的、精神的、能力的。为此,我们应该建立动态的就业档案机制、经济帮扶机制、心理帮扶机制以及能力提升机制,使得四种子机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建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的长效机制。

(一)动态的就业档案机制

这是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的长效机制的基础和起点。新生一入学,高校就要建立起每个学生的就业档案,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引导下,对每位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方向做测试,对相应的职业能力做评估,找出差距,对学业成绩、社交能力做记录,并建立就业困难学生预警机制,重点关注相应学生,并针对他们的短板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二)经济资助机制

1.加大经济资助力度

经济困难是造成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它不但会影响困难学生直接丧失部分需要高昂成本的求职机会,还会影响到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能力的提升。为此,必须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帮助机制。200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文件,形成了包括“奖、助、贷、减、免、补、勤”的资助体系。自此,国家资助力度年年攀升,2012年,我国学生资助体系共资助学生8432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126亿元,资助金额超过千亿元。然而由于贫困学生数量大,资助面并没有完全覆盖,尤其是对一些在独立学院就读的贫困大学生来讲,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相对于近2万元的学费来讲是杯水车薪。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

2.调整资助结构,以勤工助学为主,无偿资助为辅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带来的经济上的贫困差异,以及由于见得少,锻炼得少形成的能力差异。大手笔的无偿资助容易造成同学们“不要白不要”的心理,为此,要调整资助结构,以勤工助学为主,这样,学生以自己的劳动获得了资助,有利于杜绝他们滋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同时,获得了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一举两得。

3.专门设立一些就业资助资金

比如正装补贴、求职交通补贴、培训补贴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良影响。

(三)心理帮扶机制

心理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动机,进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表现,所以要重视高校就业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建立心理帮扶机制。

1.在人员配备上

建立以心理指导中心、二级学院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四级联动机制。

2.重视常规心理引导

多开展常规的自强教育、自信教育、挫折教育、激励教育等,让他们养成积极的心态,预防和减少就业困难学生的不良求职心态。

3.开展针对性就业心理帮扶

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存在的自负、自卑及“等、靠、要”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让他们正确认识心理挫折、就业形势及自己的综合素质,合理地重新定位,交给他们自我调节方法,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四)能力培养机制

1.人员配备上,全员齐参与

设立专职的就业专员,形成以就业专员为主,教学人员,实验室老师,学生处、团委工作人员,辅导员一起参与的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队伍。具体地,由就业专员统筹、总体指导;由学生处、团委老师开展相应的能力提升活动,提升就业困难学生的能力;由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人员多和就业困难学生谈心,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由实训中心老师针对性指导,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

2.持续时间上,全程贯彻

就业贫困生的形成有一定的成长周期,我们要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工作。刚入学阶段,对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对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做测评,引导他们形成职业意识,确立职业目标。大二、大三阶段,学习技能的提高、综合能力提升期,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并开设丰富的第二课堂,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大四阶段,求职技巧指导期,开展就业指导课,教给学生简历制作技巧、求职礼仪、面试技巧、就业政策介绍等。

[1]陆竹棠.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策略的研究[J].高教探索,2014(4):92-93.

[2]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1-23.

[3]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2011(5).

G64

A

1673-0046(2015)2-0020-02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毕业生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