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珊珊
国外数字阅读行为研究综述
赵珊珊
文章梳理国外数字阅读行为领域的文献,从三方面分析国外数字阅读行为的研究情况:阅读效率与偏好、个人特征影响因素、数字阅读方式对阅读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国外最新研究动态,为进一步开展研究以及提高数字资源阅读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借鉴。
数字环境 阅读行为 阅读效率 阅读偏好 影响因素
知识获取和学习能力是人们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或信息)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加速,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19世纪知识更新的周期是50年,20世纪90年代后缩短到3-4年。在这一背景下,获取知识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另外,阅读也是个人成长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源泉。当前人们面临更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更要求进行更多的阅读,以获取更多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1]。
在过去20多年里,国际图书出版业经历重大变化[2-3]。2011年亚马逊的电子书购买量超过纸质书[4]。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阅读方式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上升9.8个百分点;其中44.4%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较2012年上升11.8个百分点;41.9%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2年上升10.7个百分点;5.8%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较2012年上升1.2个百分点;0.9%国民用光盘阅读,2.2%国民使用PDA/MP4/MP5等进行数字化阅读。Berube认为公共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服务并进行阅读推广非常重要,毕竟图书馆的传统作用在于在版权所有者和公众之间提供桥梁,而这一作用比以往更重要[5]。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用手机随时随地阅读电子书,电子书相对于纸质书的优势更为凸显,人们的阅读模式发生了变化。对图书馆而言,顺应这一趋势,构建电子书资源尤为重要。Ross认为,需要关注读者如何选择不同媒体,分析其选择某一媒体而非另一媒体的原因,以及对每种媒体的满意度[6]。Shabani等指出,阅读行为变化是信息爆炸相关的一个关键问题,研究阅读行为不仅有助于了解人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有助于提高阅读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7]。
本文梳理国外数字阅读行为研究方面的主要文献,回顾前人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阅读行为研究和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效率提供借鉴。在文献检索过程中,笔者于2015年1月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学科分类下,以“Digital Reading”and“Reading Behavior”or“Reading Habits”or“Reading Pattern”进行主题检索,获得2002-2014年10月的67篇文献。另外,以相同检索词从Libra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在线数据库获得文献6篇,从EBSCO电子书数据库获得文献3篇,共检索出76篇文献。笔者按照数字阅读相关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从信息技术变化、个人特征因素、数字阅读对阅读行为的影响三方面进行归类和讨论。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媒体信息越来越多。数字媒体与印刷媒体各有优点和局限性,如何确定在一个既定的背景或过程中特定媒体的适用性成为数字阅读的一个重要议题[8]。比如,相对于印刷媒体,数字媒体具有互动性、及时性,能实现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的融合,检索方便[9-12]。相对于数字媒体,印刷媒体在阅读的效率和效果方面有优势。
1.1 数字阅读效率
在信息时代,人们面临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准确获取所需信息的挑战。相对于印刷媒体,数字媒体的检索更便利高效。数字媒体的出现不仅影响到信息检索,还对阅读行为产生影响。Liu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数字环境下过去10年阅读行为的变化,发现在数字时代里人们的阅读时间增多了:67%受访者表示花费更多时间来阅读,约三分之一受访者表示阅读时间没有变化;83%受访者表示电子阅读时间增加[13]。然而,Hartzell指出,相对于纸本,从显示器上阅读同一文本速度可能会慢30%[14]。另外,Murphy等发现,相对于阅读印刷文本的学生,阅读在线文本的本科生发现文本更难理解,较少令人感兴趣,而且作者的可信度低[15]。
笔者认为,数字媒体确实提高了检索效率,但是否提高阅读效率仍存争议,相关研究似乎更倾向于其导致阅读效率下降。神经医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神经系统对手和眼部肌肉的协调有一个特殊的控制机制,手中持有阅读终端会使阅读相对容易。当然,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阅读并不完全在于数字阅读速度慢或难以理解,还可能是由于信息爆炸和数字技术促使阅读时间增加。比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随时随地用手机阅读数字媒体。
1.2 数字阅读偏好
在传统纸质媒体环境下,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方便地做标注,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数字媒体环境下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阅读问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较低的读者来说更是如此。关于纸质阅读和在线阅读的比较研究发现,在纸质阅读中读者会注释和回读,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很快完成标注;而在线阅读则不易进行标注和回读,且面临不少其他问题,比如Liu发现标注行为在印刷媒体和数字媒体下的不同:近54%受访者表示在阅读印刷资料时“总是”或“经常”标注;而在数字资料阅读时仅11%的人会这么做,51%受访者表示从不标注电子资料;85%受访者表示,相对于电子资料,更经常标注印刷资料[16]。Ismail、Awang Negah则发现,学生是使用互联网较多的群体,对电子书服务持积极态度,但电子书的使用程度较低;那些使用电子书并认为电子书方便的学生,主要出于写作业或项目工作的目的才使用电子书[17]。总体上,电子书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都偏好印刷型课本。还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对检索到的数字媒体资料,读者也倾向于打印出来阅读。例如,Ramirez在墨西哥国立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80%学生偏好把数字文本打印后阅读,以更清楚地理解文本内容;68%受访者表示阅读印刷媒体时能理解和记住更多信息[18]。这与McKnight的结论基本一致[19]。Liu通过问卷调查30-45岁阅读者的阅读行为时也发现,超过80%受访者表示他们“总是”或“经常”把电子文档打印出来阅读;近90%受访者表示,相对于数字媒体,更偏好纸质媒体[20]。另外,Liu发现,尽管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使用电子资源和在线阅读的习惯有所差别,但打印电子文档的频率类似[21]。Liu的另一研究表明,人们在深度阅读时更偏好纸质媒体[22],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刷媒体在数字时代不可能消失。在数字时代,打印阅读仍然是促使纸张消费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23-25]。
笔者认为,数字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印刷媒体的消失。相对于数字媒体,印刷媒体仍存在优势,这体现在人们倾向于打印电子文档进行阅读的行为中。标注电子文档需要更多的资源和额外的技能,而在纸质文档上做标注仅使用一支笔就可以了。此外在纸上做标注,与阅读是顺利融合,而在线标注则导致注意力分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文档密集型组织,Sellen、Harper研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文档活动情况,发现51%文档活动仅涉及纸质文档,14%仅涉及数字文档,35%同时涉及纸质和数字文档[26]。所以,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数字媒体增加,但印刷媒体和数字媒体仍会共存,因为它们并不能完全被对方所取代。
个人特征因素包括职业特征、专业背景、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教育程度等。从人口统计因素的角度研究阅读行为,可以了解不同群体在阅读行为方面存在的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阅读行为,为阅读推广和阅读政策制定等提供决策依据。
2.1 职业特征与数字阅读
不同职业群体的专业技能要求不同,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也就不同,导致获取信息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职业特征影响着阅读行为。Adler等描述了15个不同职业的人在5个连续工作日中从事与工作相关的电子和印刷文档活动的情况,发现不同职业的文档活动时间在工作中的比重从约占23%(护士)至94%(会计助理),平均占工作时间近82%[27]。King和Montgomery比较教师与博士生的数字阅读行为,发现博士生77%的阅读资源是电子资源,多于教师;把文档打印出来阅读的教师占68%,而博士生仅占54%[28]。Tenopir等研究了过去30年大学教师的信息检索和阅读模式,发现他们在查找和使用科学信息方面日趋从纸质期刊转向电子期刊。例如,在查找期刊论文方面,趋于使用在线检索方式;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教师相比,基础科学的教师更倾向于阅读电子期刊;由于期刊数量和论文数量增加,查阅者面临更大的论文阅读压力,阅读文献数量增加,但时间有限,每篇文章阅读时间减少[29]。另外,在学术界,从本科生到教授都呈现类似的文献检索行为:倾向于“横向地”而非“纵向地”搜索,即粗略地扫读文献,并很快从一篇文章跳到另一篇[30]。
笔者认为,职业不同导致的数字阅读行为差异源于职业需要。例如,教师或科研人员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文献,掌握前沿动态,数字媒体的检索优势更适应他们的需求,使用较为广泛。而对手工工作者来说,数字媒体的使用比例可能会低一些。事实上,即使是同一职业群体,由于专业背景或研究领域不一样,数字阅读模式也呈现差异化。例如,Lazinger等调查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不同学院教师的网络使用情况,发现理工和农学老师比人文社会科学老师更多使用网络[31]。另外,对所有职业群体来说,都面临印刷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使用者的数字阅读行为呈动态发展变化状态。
2.2 性别差异与数字阅读
性别差异对数字阅读行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阅读行为上,还体现在数字检索方面。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女性主要用于发email、聊天、查找医疗信息和政府信息,男性倾向于用来查找投资、购买和个人兴趣方面的信息[32]。互联网使用及网络信息查找方面的性别差异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Thanuskodi研究大学生在互联网使用方面的性别差异,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搜索引擎的使用(Google、Yahoo、Infoseek、Rediff等)、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信息、交流、教育、音频和视频等)以及网络资源(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在线图书馆、数据库等)使用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33]。Liu和Huang研究在线阅读环境下男性和女性的差异,试图探究性别是否在使用数字文档和改变阅读行为方面起作用,以了解男性和女性在选择阅读媒体以及对持续阅读满意度方面的不同,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偏好不同的阅读媒体,其中73.2%女性和51.3%男性偏好印刷媒体;女性更多地把电子文档打印阅读;30.9%女性对在线阅读满意,超过男性(18.8%),30%女性在线阅读持积极态度,也超过男性(22%);男性更倾向于在电子文档中做标注以便于将来阅读,另外,男性会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检查和扫读[34]。与Liu和Huang的研究结果不同,Karim和Hasan的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阅读态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35]。Shabani等基于2008-2009年伊朗伊斯法罕大学(University of Isfahan)学生的研究也表明,男生和女生在电子资源阅读量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类似地,在评判性阅读、深度阅读、线性阅读、非线性阅读以及一次性阅读等方面,男女学生也不存在显著差异[36]。这与Liu和Huang的研究结果也有所不同。
从上述研究文献看,关于性别差异对数字阅读行为的影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笔者认为,仍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特别是研究不同职业群体中性别差异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尽管男女平等观念越来越被广泛接受,但在一些职业中男性或女性主导的现象仍客观存在。另外,在线阅读与媒体选择可能存在某种关系,而在线阅读的满意度与电子媒体选择、深度阅读或浅阅读等也可能有关系,这也会影响上述研究结论。总体上,笔者认为性别差异对数字阅读行为的影响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2.3 专业背景与数字阅读
专业背景差异的影响广泛存在,不同专业的人看待事物或问题的方式及其信息需求等不同,对数字资源的选择倾向也就不同,如访问不同的互联网。另外,专业背景的不同还可能导致收入存在差异,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休闲方式,从而在信息需求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在美国,不同阶层的人看不同的报纸,去不同的购物场所,聊不同的话题。Karim和Hasan对学习专业和阅读资源关系的调查显示,不同专业的人对图书馆和网站的使用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通常利用图书馆服务,而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更经常使用网站;对所学专业与阅读习惯及态度的研究显示,艺术专业的学生和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艺术专业的学生对阅读的态度更积极,更享受阅读过程[37]。实际上,Liu也发现所学专业会影响到学生的信息选择:图书馆和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使用在线资源;在不同专业中,使用印刷和电子资源的情况也不同,计算机、商业管理、图书馆和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比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更多使用电子资源[38]。Shabani等以2008-2009年伊朗的伊斯法罕大学(University of Isfahan)文学与人文科学、心理教育、外语等不同学院的学生为对象,展开数字阅读行为研究,发现不同学院的学生在电子资源阅读和打印的数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比如理工学院的学生比外语学院的学生使用更多的电子资源[39]。这与Liu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除上述有关职业特征、专业背景及性别差异等对数字阅读行为影响的研究以外,还有涉及教育程度这一因素的研究。例如,Shabani等对比不同学历的受访对象在电子资源使用方面的差异,发现他们的电子资源阅读量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40]。例如,博士生的电子资源阅读量并不明显多于其他学生,而且在评判性阅读、深度阅读、线性阅读、非线性阅读以及一次性阅读等方面,彼此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扫读方面,博士生相对较高,且博士生较少把电子资源打印出来阅读,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阅读更多资料、英语水平更好、电子资源阅读经验更丰富的缘故。
3.1 对理解力的影响
在数字阅读环境下,阅读行为正在发生改变,其变化的后果并不乐观,数字化及超文本的碎片化特性正威胁着持续性阅读[41-42]。Birkerts指出,数字化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缺乏深度阅读以及长时间持续阅读的能力[43]。在数字环境下,深度阅读和集中阅读时间减少,浏览和扫读时间增加。读者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阅读的原因在于,需要决定阅读哪一个文本,点击哪一个超链接以及是否要下拉阅读页面。美国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Literacy(NAAL)2005年的研究显示,1992-2003年美国大学生的平均英语读写能力下降9%;2003年只有31%的毕业生具有高水平的阅读技能,而在1992年这一数字为40%。下降的原因是从阅读文学作品转向看电视和上网的年轻人不断增加。Jeong比较电子书和纸质书对56名6岁学生理解力的影响,认为纸质书比电子书更有助于学生理解[44]。该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上述判断。
笔者认为,在数字媒体背景下,人们可更便利地获取大量信息,阅读量增加,为此更多地使用扫读或跳读的方式。例如,Rowlands等发现,读者在电子书和电子期刊平均花费的时间非常短,分别约4分钟和8分钟[45]。还有研究发现,网站使用者倾向于快速浏览网页,每一页文本仅阅读20%左右[46]。这些都说明网络使用者的阅读方式与传统的阅读方式不同。另外,在数字媒体环境下,须对数字阅读行为导致的后果进行深入研究,因为这关系到国民素质教育,以及国家人力资本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如果数字阅读行为确实对人们的阅读及理解能力产生影响,就应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发挥数字媒体的积极作用,并尽量减少其导致的不利影响。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展开研究,以发现数字阅读影响理解力的内在因素。
3.2 对学习或工作效果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习习惯产生影响。Ntui和Usang以503名来自尼日利亚河横科技大学(Cross River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和卡拉巴尔大学(University of Calabar)的学生为样本,研究信息和通信技术使用对学习习惯的影响,发现手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对学生的时间管理、笔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都有显著影响[47]。Owusu-Acheaw和Larson对加纳科夫里多亚工业学院(Koforidua Polytechnic)学生的研究证实,阅读习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48]。在数字环境下,学生的阅读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最终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Ajayi等所做的问卷调查发现,电子资源包括电子书(E-book)、电子期刊(E-journal)和电子新闻(E-news)等改变了90.57%受访大学生的阅读习惯[49]。然而Landouni和Diaz认为,电子教科书是以电子方式辅助教学和学习的教育工具,数字阅读更利于人们从更广的范围内获取信息(知识)[50]。例如,相对于纸质书,电子书读者能更便捷地查找喜欢的主题[51]。另外,数字资料可以储存在阅读设备的硬盘中,使阅读时间富有弹性,便于读者快速浏览文本信息,并利用电子墨水记录重要的内容和进行注释。数字媒体的这些优点使学生偏好数字阅读[52]。Rozel和Gardner以600名选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认为电子资源的使用对学生的学业进步有着直接的、有意义的影响[53]。Letchumanan和Tarmizi研究马来西亚布特拉大学(University Putra Malaysia)数学专业学生的电子书使用情况,认为大多数受访者具有相似的阅读习惯[54]。便利的接入口、图书馆纸质参考书的减少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等因素导致学生倾向于使用电子书。Biranvand和Khasseh研究电子书阅读对伊朗帕亚莫·努尔大学(Payame Noor University)学生的学业影响,研究中分有两组学生,一组采用电子学习方式,另一组采用传统学习方式。电子资源的使用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学习弹性、学习速度以及学习效果等都有显著影响,使用电子书使学生取得更大的学业进步。至于学习效果方面的差异,Biranvand和Khasseh认为,相对于印刷书,电子书读者能更容易、更有效地从书中找到特定的主题[55]。另外,Wilson等研究电子书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医学研究人员在完成学术任务时的需求,结果显示,医学研究人员的电子书使用率较低,但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未来5年将使用电子书[56]。
随着数字阅读越来越普遍,研究数字阅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Hwang等分析韩国电子书的使用模式,以及人们对电子书的理解(Perceptions),发现图书馆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大多数读者学习和使用电子书都是通过大学图书馆网站,而不是通过Google等搜索网站;而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接受电子书服务,对电子书服务也有更好的体验[57]。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大学生是数字阅读的主要群体,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的数字阅读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对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具有积极作用。
数字资源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资源建设并不仅仅是收藏数字文献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数字资源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开展数字阅读行为研究非常重要。研究数字阅读行为不仅可以了解读者经常使用的资源,还可以了解他们如何使用这些资源,以及利用这些数字资源的效果,从而优化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比如,Laspa通过研究大型社会编目网站——Library-Thing中15种流行图书相互链接的推荐书目来揭示使用者的阅读行为,发现25%使用者的阅读偏好是基于有具体主题的图书,而75%则与更宽泛的各种主题相联系[58]。鉴于此,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偏好进行图书推广,提高阅读推广的针对性。另外,图书馆也可以与数字出版商等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到从数字资源建设源头到终端使用者这一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发挥数字资源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8][13][16][20][22]Liu,Z.Reading behavior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Changes in reading behavior over the past ten year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5,61(6):700-712.
[2]Keh,H.Evolution of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Structural changes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 History,1998,4(2):104-123.
[3]Thompson,J.Books in the Digital Age:The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Publishing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M].Cambridge:PolityPress,2005.
[4]Hamblen,M.Amazon:E-books now outsell printbooks[EB/OL].(2011-05-19)[2015-01-15].http://www.computerworld.com/s/article/9216869/Amazon_E_books_now_outsell_print_books2011.
[5]Berube,L.E-books in public libraries:a terminal or termination technology?[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05,3(1):14-18.
[6][9]Ross,C.Reading in a Digital Age[M]//Gorman,G.E.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2-2003:The Digital Factor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London:Facet Publishing,2002:91-111.
[7]Shabani,A.,F.Naderikhara and M.Abedi.Reading behavior in digital environments among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J].Library Review,2011,60(8):645-657.
[10]Landow,G.Hypertext:The Convergence of Technology and 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y[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2.
[11]Lanham,R.Digital literacy[J].Scientific American,1995,273(3):198-200.
[12]Murray,J.Hamlet on the Holodeck:The Future of Narrative in Cyberspace[M].Boston:MIT Press,1997.
[14]Hartzell,G.Paper lion[J].School Library Journal,2002,48(9):37.
[15]Murphy,P.,J.Long,T.Holleran and E.Esterly. Persuasion online or on paper:a new take on an old issue[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511-32.
[17]Ismail,R.and Z.Negah.The pattern of e-book use amongst undergraduate in Malaysia:a case of to know is to use[J].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2005,10(2):1-23.
[18]Ramirez,E.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reading practices of a university community:the case of UNAM[J].New Review of Libraries and Lifelong Learning,2003,4(1):137-157.
[19]McKnight,C.Electronic journals:what do users think of them?[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in Digital Libraries.Tsukuba:[s.n.],1997.
[21][38]Liu,Z.Print vs.electronic resources:A study of user perceptions,preferences,and use[J].Information Processing&Management,2006,42(2):583-592.
[23]Hart,P.and Z.Liu.Trust in th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3,46(6):93-97.
[24]Liu,Z.and D.Stork.Is paperless really more?Rethinking the role of paper in the digital age[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0,43(11):94-97.
[25]Sellen,A.and R.Harper.The Myth of the Paperless Office[M].Cambridge:MIT Press,2002.
[26]Sellen,A.and R.Harper.Paper as an analytic resource for the design of new technologies[C].CHI '97 Proceedings of the ACM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S.I.]:[s.n.] 1997:319-326.
[27]Adler,A.,A.Gujar,B.Harrison,et al.A diary study of work-related reading:design implication for digital reading devices[C].CHI'98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New York:ACM,1998:241-248.
[28]King,K.and C.Montgomery.After migration to an electronic journal collection:impact on faculty and doctoral students[J/OL].D-Lib Magazine,2002,8(12)[2015-02-06].http://www.dlib.org/dlib/december02/king/12king.html.
[29]Tenopir,C.,D.King,S.Edwards and L.Wu.Electronic journals and changes in scholarly article seeking and reading patterns[J].Aslib Proceedings,2009,61(1):5-32.
[30]Cull,B.Reading revolutions:online digital text and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in academia,First Monday [EB/OL].[2015-02-06].http://firstmonday.org/ojs/index.php/fm/article/viewArticle/3340/2985.
[31]Lazinger,S.,J.Bar-Ilan and B.Peritz.Internet Use by Faculty Membersin Various Disciplines:A Comparative Case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8,48(6):508 -518.
[32]Hupfer,M,B.Detlor.Gender and Web information seeking:a self-concept orientation mode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8):1105-1115.
[33]Thanuskodi,S.Gender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Usage among College Students:A Comparative Study[EB/ OL].[2015-02-06].http://digitalcommons.unl.edu/ libphilprac/1052.
[34]Liu,Z.,X.Huang.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online read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8,64(4):616-626.
[35][37]Karim,N.,A.Hasan.Reading habits and attitude in the digital age[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07,25(3):285-298.
[36][39][40]Shabani,A.,F.Naderikhara and M.Abedi. Reading behavior in digital environments among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J].Library Review,2011,60(8):645-657.
[41]Healy,J.Endangered Minds:Why Our Children Don’t Think[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90.
[42][43]Birkerts,S.The Gutenberg Elegies:The Fate of Reading in an Electronic Age[M].Boston:Faber& Faber,2006.
[44]Jeong,H.A comparison of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nic books and paper book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eye fatigue,and perception[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12,30(3):390-408.
[45]Rowlands,I.,D.Nicholas,P.Williams,et al.The Google generation:The information behaviou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J].Aslib Proceedings.2008,60(4):290-310.
[46]Weinreich,H.,H.Obendorf,E.Herder,et al.Not quite the average:An empirical study of Web use[J]. ACM Transactions on the Web,2008,2(1):1-31.
[47]Ntui,A.,E.Usang.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Usage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tudy Habits in Universities in Cross River State,Nigeria[EB/OL].[2015-02-06].http://digitalcommons.unl.edu/libphilprac/1187.
[48]Owusu-Acheaw,M.and A.Larson.Reading Habits Among Students and its Effect on Academic Performance:A Study of Students of Koforidua Polytechnic [EB/OL].[2015-02-06].http://digitalcommons.unl. edu/libphilprac/1130.
[49]Ajayi,S.,O.Shorunke and M.Aboyade.The influence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use on students’reading culture in Nigerian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Adeleke U-niversity EDE,Osun State[EB/OL].[2015-02-06]. http://digitalcommons.unl.edu/libphilprac/1182.
[50]Landoni,M.,and P.Diaz.E-education:design and evaluatio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EB/OL].[2015-02-06].http://journals.tdl.org/jodi/index.php/jodi/ article/view/118/65.
[51]Shelburne,W.E-book usage in an academic library:us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J].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 and Technical Services,2009,33(2/3):59-72.
[52]Gibson,C.,and F.Gibb.An evaluation of second generation e-book readers[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11.29(3):303-319.
[53]Rozell,E.,W.Gardner.Cognitive,Motivation and Affective Processes:Associated with Computer-related Performance:a Path Analysi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0,16:192-222.
[54]Letchumanan,M.,R.Tarmizi.E-book utilization among mathematics students of University Putra Malaysia [J].Library Hi Tech,2011,29(1):109-121.
[55]Biranvand,A.,A.Khasseh.E-book Reading and its Impact on Academic Status of Students at Payame Noor University,Iran[EB/OL].[2015-02-06].http:// digitalcommons.unl.edu/libphilprac/1170.
[56]Wilson C.J,D'Ambra and R.Drunnond.Exploring the fit of e-books to the needs of medical academics in Australia[J].Electronic Library,2014,32(3):403 -422.
[57]Hwang,J.,J.Kim,J.Lee,et al.Usage patterns and perception toward e-books:experiences from academic libraries in South Korea[J].Electronic Library,2014,32(4):522-541.
[58]Laspa C.The normal distribution in LibraryThing:investigation on the combined literature of fifteen books[J].Collection Building,2013,32(4):145-153.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Foreign Research of Digital Reading Behavior
ZHAO Shan-shan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foreign literatures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reading behavior from three aspects:reading efficiency and preferences,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the impact that digital reading has on reading behavior,respectively.By analyzing the latest researches abroad,this paper provides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improving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digital reading promotion in the future.
digital environment;reading behavior;reading preference;reading efficiency;influencing factors
格式 赵珊珊.国外数字阅读行为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5(10):118-124,95.
赵珊珊(1978-),女,硕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图书馆馆员。
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