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
(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提升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效能的对策建议
江源
(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本文以高校的职业指导为研究对象,简述了当前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和现有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从人员结构、工作理念、指导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问题的原因,并从全员化、全程化、个性化、前瞻化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职业指导质量的具体措施。
高校;职业指导;提升;工作效能;措施
职业指导,依照其定义是指“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指导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大学毕业生作为新成长劳动力的主体,他们能否在自己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能否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无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其个人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职业指导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依据学生个人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其培养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教育和指导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根据外在要求和内在特质选择并适应学业或职业的过程。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当以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
从客观方面上来说,国内很多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也由此逐年递增,巨大的工作量给职业指导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正处在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不断在调整,用人需求不断在变化,给高校的职业指导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这些客观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但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普遍原因并不单纯是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岗位不足,而主要是市场需求与学生素质之间存在落差,高校毕业生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的不多。以东莞为例,东莞市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白热化阶段,正需要大量人才来填补就业岗位的巨大空缺,而在劳动力市场却出现了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企业招不到满意人才的尴尬局面。因此,从主观方面来说,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自身不足也是不可否认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业指导队伍结构单一。大部分高校现有的职业指导队伍单纯由学生工作队伍组成,其中政治辅导员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具体事务。作为基层工作者,辅导员集学风建设、奖勤助贷、党务发展等多项任务于一身,在职业指导上投入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缺少专业课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的职业指导队伍结构不免显得势单力薄,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究其原因,多数高校并没有把职业指导纳入教师工作量统计,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专业课教师在职业指导工作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专业课教师经常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在此过程中与企业有深度的沟通,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源,较学生工作队伍来说更能够了解企业的业务开展、用人需求等实际情况,缺少专业课教师参与的职业指导,不能把握专业发展前景,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职业指导理念有误区。目前国内高校主要以就业率高低来衡量职业指导的效果,把大多数精力花在帮助学生找工作上,而不关注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技能的提升。这是对职业指导的认知误区,这样的发展目标是本末倒置的,故而使职业指导质量大打折扣。
职业指导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职的关系及其发展,正确的高校职业指导理念应当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基点,不仅要帮助学生“能就业”,更要帮助其“就好业”、“体面就业”,即实现人职匹配。目前一些高校的职业指导还局限在“就业指导”这一概念中,“就业指导”的服务对象是正在寻找工作状态中的求职者,指导目标是“找到工作”。而其实职业指导的目标是过程化的,即不仅要帮助劳动者就业,还要帮助其稳定就业,甚至要关注求职者在工作后的职业适应情况及在工作中个人能力的发挥、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三,职业指导工作方法有局限。现今高校的职业指导的实施过分依赖就业指导课程,其工作重点几乎全部放在大四,以讲解结业政策,传授面试技巧,提供就业信息为主要内容,这无疑是有局限性的。一般而言,大四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已基本定型,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其进行教育并帮助其改正。在学生大四时候再开展职业指导的方式与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如出一辙,往往治标不治本,此其一。其二,当前高校职业指导中多以“大锅饭”式的理论课程为方法,几乎没有涉及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职业取向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职业指导的核心内容。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实践能力都是不同的,采取课程教学这种团体辅导的方式说教味太浓,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也严重影响了职业指导的质量。
实现高校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采取自我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适应教育、专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教育模式,运用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职业取向分析、职业心理测量等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个性特点以及自身需要来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路线,从而实现人职合理匹配。具体的措施有:
(一)多方参与,实现职业指导全员化
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需要全校师生乃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全员参与,学校应完善职业指导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人员参与职业指导的积极性,构建一支高水平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
1.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
专业课教师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前所述,专业课教师能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经常与企业共同开展横向合体研究,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因此适合从所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如果由职业指导课的执教者讲授就业相关理论,而由主持横向课题的专业教师对理论加以强调并引领学生参与横向课题的部分研究的话,会使教学双方都有收益:一方面,专业教师可在讲授专业理论的同时为学生分析劳动力市场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鼓励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有意识地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中的基础调研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师的时间,能够促进课题研究更快更好地开展。
2.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自身作为职业指导服务的受众,必须主动参与职业指导工作全过程。只有被指导的学生与职业指导教师充分交流沟通,相互配合,真正参与职业指导全过程,充分表达自己的求职意愿等内在需求,才能有利于教师执教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职业指导教师应可利用QQ、微信等网络平台主动在师生网上分享招聘信息,向学生传授求职技巧,并与之共同探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共同参与
在学生择业过程中,不少学生家长对子女疼爱有加,希望子女能在本地就业,甚至有些家长还希望子女在自己已经安排好的岗位上就业。这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子女的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故职业指导人员可以考虑建立家校联动机制,与学生家长充分沟通,帮助这部分家长转变观念,使其尊重子女的职业选择,以发挥子女的才能、实现子女人生价值的追求为重,做子女职业生涯发展的坚强后盾。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作为职业指导的另一服务对象,也应向学校告知用人诉求,主动参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二)形成职业指导长效机制,实现职业指导全程化
科学的职业指导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全过程,与学生的成长成才一路相随,包括关注毕业生离校以后的职业发展情况。但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几乎全部依赖大一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四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两门课程来完成,抓住了一头一尾,但忽略了大二和大三这两个核心阶段。而大二和大三是学生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原始积累时期,而如今高校教育者一般没能抓住这两个核心时段对学生开展深入化、精细化的职业指导工作,没有把职业指导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必须形成职业指导长效机制,可将职业指导分为四个阶段逐步推进:
大一阶段全面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职业指导教师将对学生进行的自我认知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通过指导新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帮助其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一是增强学生的自我升值意识,二是帮助他们从高考过后的松懈中再度投身到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节奏。
大二阶段根据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积累专业知识。专业教师在专业理论课程的讲授中为学生详细具体分析所学专业及所属行业在整个社会分工中的角色担当和具体任务,引导学生有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重点,在注重知识广度的同时追求知识的深度,使之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到“术业有专攻”。
大三阶段开展专业实践教育。职业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习和以提升专业技能为导向的实践,到基层和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去切身感受和体验象牙塔外面的世界,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实践实习中检验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对理论学习的重点进行调整,对自己学习的不足进行补充,甚至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修正。
大四阶段开展实用技巧型的职业指导。学校对大四学生进行实用技巧型的职业指导,即解析就业形势与政策、撰写求职材料、讲授面试应对技巧等实用性求职技能。这些技能具有快速养成、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在前面三个阶段稳扎稳打的基础上为毕业生临阵磨枪。
(三)开展针对性指导,实现职业指导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质,不同的学生在人格、情绪体验以及个人职业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他们所需要的职业指导内容固然是不一样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充分体现了职业指导“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类测评工具,对学生的人格特质、职业兴趣、职业心理、职业能力等进行系统的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为学生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使其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合理选择选修课程,有针对性地考取相关技能证书,按部就班实现职业发展路径。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职业指导教师固然不能在短时间内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服务,但是这种针对性的指导是国内高校在职业指导教育发展上的必经之路,教育者应本着尽可能早开展、广覆盖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朝这一方向努力。
(四)开展预防性指导,实现职业指导前瞻化
所谓预防性职业指导,是指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针对其问题的性质和难度,提前入手所开展的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职业指导活动。预防性职业指导的关键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问题强调提前解决。以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采取的职业指导“三级预防”模式为例:
一级预防是防止无问题(可能出现问题但暂未出现)人群遭遇挫折。此项服务受众十分广泛,每一位在校生都有可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种种挫折。由于服务对象多,工作量大,一级预防一般采取群体性指导的模式,力求消除和控制学生在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过程中将遇到的各种障碍因素,解决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职业发展隐患。例如在各个班级开展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团日活动来实行自我认知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确定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和“能从事什么职业”,防止他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失去方向。此外,还可通过举办演讲比赛等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防止理工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因不善言辞,不能准确表达自我而失利。
二级预防是防止职业前期出现的问题继续恶化,力求做到早发现、早确定、早解决。许多问题只要处理得早,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级预防的服务对象是将来有可能在就业过程中成为弱势群体的学生,这部分人在校期间已经有明显的问题,只是还未对其就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但其存在的问题是明显的,其不良后果也是可以预见的,如果不将他们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那么今后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例如高考志愿填服从分配而被调剂到现学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提出过转专业申请但未能成功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将来也不一定打算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因而学习动力不足,往往容易陷入情绪低落、消极厌学的困境,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及职业生涯发展。对此情况应采取逐个面谈的指导方式,通过分析专业发展前景,介绍以往毕业生就业先进典型,引导他们努力适应目前所学专业。对于实在无法适应所学专业的同学,则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他们尽早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保证考试及格的基础上提升与自己职业目标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并提醒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专业不对口的缺陷。
三级预防是解决有特殊问题群体的具体问题。具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工作难度较大,需要特事特办,即对具体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有效方案。例如对残疾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中,不再以残疾学生本身为工作重点,而是注重与用人单位沟通,为用人单位说明招聘残疾人劳动者的政策优惠,说服用人单位接纳残疾人毕业生。此外,在对不及格科目较多、无法按时毕业的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时,须特别注意对他们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让其做好就业难的心理准备,引导他们寻求适合自身现状的就业途径,同时督促和鞭策他们补习理论知识,争取在重修考试中顺利通过。
综上所述,高校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该在制度、理念、方法等多个层面入手,逐步完善职业指导机制,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为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1]张小健.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王尔新.试论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3]李军.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7).
[4]李心怡.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J].扬州大学学报,2013(S1).
[5]张毅芳.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G64
A
1673-0046(2015)11-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