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声乐教育的领航人
—— 马秋华教授

2015-02-13 00:48文/肖
音乐生活 2015年1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学生

文/肖 璇

多样性声乐教育的领航人
—— 马秋华教授

文/肖 璇

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从教20年

马秋华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央委员及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北京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驻会秘书长,中国音协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协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全国多所音乐艺术院校客座教授,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总政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艺术顾问。曾担任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文化部“文华奖”以及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曾获“为国防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奖”。马秋华教授从教30余年,在多样性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了众多大家喜爱的歌唱家,博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那年算起,马秋华教授从事声乐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已32年。难能可贵的是,经过32年声乐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她在美声演唱、民族演唱、通俗演唱、原生态演唱的教学中均有建树,为中国培养了上述多种演唱风格的优秀演员。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她的多样性教学体现在了2010年2月25日成功举办的“春华秋实—— 马秋华教授从教三十周年学生音乐会”中。

除了继续在日常教学中秉承现代声乐教学普遍性理念、进行中国声乐教学多样性创新实践外,如今担任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系主任的她,为了更好地传承并发展业已建立起来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开始在当前同类专业声乐教学方法趋同、陈陈相因、模式化的状况下,思考中国民族声乐的未来

发展之路。2010年,以她为学科带头人承担的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中国声乐演唱艺术教学多样化研究》开启。以此为契机,她着力在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建构新的“声乐教学多样性”的理念和方法,并打造科研建设基地的科技创新平台——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与实践协同创新平台。直至2014年底,以马秋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声乐多样性学术创新团队”师生先后在西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苏州大学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进行了17场学术讲座、11场音乐会。该团队的创新成果对中国高等声乐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马秋华出生于温婉秀美、钟灵毓秀的江南。音乐的感知和领悟力在童年与声乐器乐的亲密接触中慢慢滋长。高考期间,这块璞玉同时被江苏省两所专业艺术院校相中,马秋华最终选择了到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继续追逐她的音乐梦,并师从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黄友葵教授。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为20世纪初期留学美国的中国声乐教育家,被誉为声乐界“四大名旦”。收马秋华为弟子时,黄友葵先生已七十高龄,因腿脚不便,每周马秋华都要骑自行车到先生家完成自己的声乐主课。南京艺术学院坐落在南京市西北角的草场门,黄友葵先生住在南京东南部的梅园,那时马秋华每周都骑车一小时到先生家上声乐课。黄友葵先生教学严谨,教学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曲谱演唱,不能有一个“附点”的偏差。黄先生面对这个学院苦心挖掘的声乐人才偏爱有加,只因黄先生看重的是学生的音乐感觉,马秋华就是他眼中“会唱”、有乐感的孩子,他想尽自己所能全方位影响和塑造她,包括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在黄先生的耐心指点下,经过几年专业课的学习,马秋华的演唱水平突飞猛进。1980年,她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声唱法比赛中获奖,并频繁参加江苏省的各类重大演出,毕业时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

音乐会上倾情演唱

南京艺术学院求学期间,马秋华在音乐学习方面显示出惊人的毅力。勤奋的动力之一,来自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她从小就懂得“天道酬勤”,努力必能实现自己的音乐梦;其次,马秋华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声乐老师,想留校当老师的学生,一定得是成绩各方面都优秀才行;再次是黄先生的影响,“那时黄老先生的钢琴是弹得很好的,他常常用语言、用自己的歌唱、用琴

声来使学生领会歌唱的意趣,很讲究歌唱的表现,注重歌唱思想情感的深刻,风格和意境的创造,强调艺术表现的完美性”。自从上了南艺,钢琴成为马秋华继声乐主课之外的重要课程。刚上大学一年级,她被分配到著名钢琴演奏家方仁慧教授门下学习。为了掌握钢琴演奏技法,马秋华每天坚持练琴5小时,直到3年修毕。勤奋好学外加小时候弹琵琶时练就的手下功底和耐得住寂寞的性格,3年后,马秋华从入学时对钢琴一无所知到毕业时已能弹奏肖邦的《圆舞曲》和格里格的《春天》等同等难度的曲子。最后一次钢琴考试,全院包括钢琴专业在内的同届学生中,马秋华以名列第二的好成绩完成学业,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除了每天5小时的练琴,马秋华还爱好手抄曲谱。那时候的钢琴谱和声乐乐谱稀有,复印技术也不普及,如遇到难得一见的经典曲谱,马秋华就向同学或老师借来,回到宿舍整整齐齐地抄在五线谱本上。手抄谱锻炼了马秋华识谱的能力。从进校对五线谱一无所知,到四年毕业后能视奏声乐伴奏谱,她付出了巨大的艰辛,折射出她对音乐炽热的爱和不懈的追求。四年后,马秋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在了南京艺术学院,担任黄友葵先生的助教。

留校后,黄先生晚年的教学、讲座、社会活动都能看到马秋华的陪伴。马秋华对这位恩师不仅在教学上极力辅佐(黄先生的声乐课上一直由马秋华给学生弹声乐伴奏),而且生活上更是无微不至、悉心照顾。黄先生晚年身体不好时,所有声乐课均由马秋华承担,黄友葵只是坐在钢琴旁听她给学生上课,必要时进行点拨。也正是在当助教的9年时间里,她掌握了黄友葵先生对于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女中音的演唱教学方法,熟悉数以千计的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有些经典的西方美声曲目甚至能倒背如流。在当助教的近十年里,马秋华协助导师出版了《黄友葵声乐教学法》《黄友葵声乐教材》,也正是跟黄友葵教授学习并担任助教的那段时期,为她此后的美声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丈夫、儿子合影

马秋华活泼、率真的性格决定了她并非“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之人,她始终对新兴事物保有好奇与热情,并具有做“第一个吃螃蟹”之人的胆识。1985年,当国内悄悄刮起流行音乐风时,她和张振基老师在扬州创办了当时被称为“通俗演唱”培训的音乐班,这也是全国第一个流行音乐培训班。

1988年,陪同黄友葵先生担任湖南电视台举办的“金龙杯全国声乐大赛”评委工作的马秋华与金铁霖先生相遇,两人相知相恋并于1990年在沈湘先生和众人的祝福声中结为伉俪。1990年,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举办了通俗培训班。第二期的通俗培训班聘请马秋华为声乐导师,为黄格选、孙楠等20几位通俗歌手上声乐课。

给王庆爽(青歌赛民族金奖)上课

给王莉(青歌赛美声金奖)上课

婚后马秋华离开南京艺术学院来到北京,在全军最高学府—— 解放军艺术学院担任声乐教员。初到解放军艺术学院任教,马秋华因有南京艺术学院十几年的理论积累和教学实践经验,在美声教学上已表现得非常出色。但为了继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她经常求教金铁霖教授,开始潜心研究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艺术表现和教学方法。金铁霖那时工作事务十分繁忙,马秋华自然承担了一些金老师的教学与理论整理任务。马秋华虚心求教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为金铁霖教授建立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贡献良多。这个声乐之家,一人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一人为中国多样性声乐教学的领航者,两人并肩“作战”,他们被誉为“声乐界的金戈铁马”。解放军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军艺”)不同于一般高等声乐教育机构,其办学宗旨是普及部队文化生活。与普通高等音乐学院相比,它的生源水平参差不齐。招收的学生中有大专生、进修生、本科生,有些是基层的文化干事,被地方部队送上来进修,其目的是今后回到基层参与部队的地方文艺工作;另外,学生来自不同声乐领域,他们的嗓音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色。马秋华必须同时面对美声演唱、民族演唱、流行演唱和原生态演唱的学生,这与她在南京艺术学院的情况迥异。对于不同专业水平和层次的学生、不同唱法和不同文化修养的学生……马秋华可谓殚精竭虑,尽心尽力给每个人以准确的声乐定位,并以不同的手段解决每个人的问题。正是军艺这20年的教学,给了她教学实践提升的平台和空间。为了适应不同唱法的教学,马秋华开始学习即兴伴奏技法,潜心研究不同风格的声乐教学,开始了多样性声乐教学探索的征程。扎实的美声教学功底,并近距离地向中国民族声乐体系的开拓者金铁霖求教民族声乐的教学手段,夫妇在教学中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在她教出的第一届学生中,既有目前中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第二年开始着力培养了被誉为“漂亮美声”的王莹、流行歌手白雪、民族唱法的著名歌手吉玲洁和刘燕。获得第十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业余组民族唱法金奖的藏族歌手索朗旺姆也于此时跟随马秋华学习,马秋华在尽力保持她藏族歌手特色的同时,用科学的声音训练方法打开了她的声音通道,归入通道的声音在演唱高亢的藏族民歌时更加显得水润自如。在军艺的20年里,马秋华身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外聘声乐教师,为中国音乐学院培养出美声的王莉、薛皓垠,通俗歌手姚贝娜—— 这三位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的美声、通俗唱法的金奖获得者。经她调教的学生不仅在每次的学校声乐考试中都有上佳表现,甚至在全国各类声乐比赛中也屡获佳绩,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让马秋华的教学水平逐渐得到学生们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20年军艺的教学生涯,让她体会到什么才是好的声乐教学:其审美标尺

来自受众,教学成果应由他们来检验,因此与听众有情感上的共鸣、心灵碰撞的歌唱才是好的歌唱,教学应以此为追求的目标。在此期间,她总结出一套对多样性声乐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国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曾不无感慨地说:“马秋华教授在美声演唱、民族演唱、通俗演唱、原生态演唱中均为中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他们中有民族演唱的佼佼者吕薇、王庆爽、王丽达、吴彦凝、索朗旺姆、阿斯根、陈阳;美声演唱的戴玉强、王莹、王莉、薛皓垠、钟丽燕;流行演唱的姚贝娜、么多多、曹芙嘉、阿鲁阿卓、汤子星、汤非,他们在青歌赛上均获得好成绩,且在她的不断调教下,逐渐成为这几个领域中的领军人物,这在中国声乐发展史上绝无仅有。”2009年,马秋华从解放军艺术学院转业到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虽告别绿色军衣,坚守的却是同一方阵地,2010年她出任中国声乐教学重镇——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系主任,同时担任着全国多所音乐艺术院校的客座教授。

春华秋实 —— 马秋华教授从教30周年学生音乐会

第六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开幕式上与声乐大师周小燕、金铁霖在台上

2010年2月25日,马秋华携学生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了“春华秋实——马秋华教授从教30周年学生音乐会”。她的学生吕薇、索朗旺姆、王丽达、戴玉强、王莹、王莉、白雪、姚贝娜、韩延文、薛皓垠、钟丽燕、吴志峰等20多位弟子唱响同一个舞台。音乐会贯穿了马秋华30年集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领域多种声乐表现形式的智慧、爱心和创新胆识。30年默默奉献、艰辛探索、自我燃烧,30年与学生的真情换真情终于迎来桃李争辉的满园春色。如果说解放军艺术学院20年的多样性教学,是她从被动选择到正面面对,以至于主动钻研,有了过去20多年身体力行的多样化的教学积累,2011年到2012年,马秋华开始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先后在《歌唱艺术》连续发表《通俗唱法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美声唱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上、下)》《民族唱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上、下)》《中国声乐教学与实践多样化的探索与创新》等文章。在她看

来,对致力于中国声乐事业的音乐工作者而言,继承仍为第一要务,但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各地区音乐品种、各种音乐风格不断渗透和交叉,中国声乐在当下世界文化多元背景下应有所创新,中国声乐的持续发展应建立在未来创新的道路上。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她把她的多样性教学理念贯穿始终,在声乐教育上形成了一套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了音乐表演技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她的学生评价说:“马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保留我们自己的个性,因材施教,强调对我们自身艺术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她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告诉大家解决声音之法,更形成了扎根于学生心中的声音之道,使得我们能快速地掌握对声音的控制和表现以及对音乐的理解与传递。并且她一身正气,用正能量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我们全体学生们的尊重与喜爱,她是学生们心中的好老师,学生们都称她为‘马妈妈’。”

教育部全国中学老师声乐比武展演中的马秋华教授声乐讲座

为了将自己多样性声乐教学理念回馈社会,除日常教学外,她带领、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参加实践演出,在全国多所音乐院校举办“多样性声乐教学”讲座和巡演音乐会,进行学术交流、讲座、示范演唱;亲自督阵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在全国各地举办独唱音乐会,其中包括对学生的作品选择、作品分析、作品安排、舞台表演编排、音乐会策划等等环节;指导研究生论文、毕业设计等工作年年不间断。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她培养的学生有近百人在国际、国内声乐大赛中获奖,其中国际、国家类大奖约5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项50余项。众多学生中不乏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歌唱家和歌星,如戴玉强、张也、祖海、王莉、王莹、吕薇、王丽达、薛皓垠、王庆爽、索朗旺姆、阿鲁阿卓、曹芙嘉、姚贝娜、汤非、白雪、张迈、韩延文、萨仁呼、乔军、吴彦凝、龚爽、易文卉、孔庆学、操奕恒等;出版发行了6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系列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教材、11册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外声乐教材;写作的论文发表于一类刊物上的有30余篇,中央电视台《新视听》《音乐告诉你》《音乐艺术人生》等多个栏目录制了近30期的声乐讲学及人物专访节目。在全国各地进行声乐讲座及交流50余场,辅导过的学生3000余人;2009—2011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过近20余场公益性声乐讲座及学生音乐会。几十年的声乐教学实践,马秋华教授为推动中国声乐演唱艺术的普及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她的“多样性声乐教学理念与方法”也将在中国声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 姜楠)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学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声乐诊疗室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