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超市里各类定位于儿童的食品频频涌现,成为众多家长的新宠。所谓的“儿童食品”是否真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优势呢?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食品并不一定健康,我国没有“儿童食品”这种分类标准,只是商家炒作的概念而已。
挂“儿童”标签身价飙升
在北京市京客隆超市针织路店里,同样是标价8.9元的速冻水饺,三全的一款猪肉青菜儿童小水饺比普通猪肉白菜水饺含量少了近一半。
在冷藏酸奶及乳品区,记者看到一款提示“适合3岁以上儿童饮用”的100g装光明健能风味发酵乳,6杯装卖14.8元,而同为此品牌的健能100g规格的8杯装原味酸乳仅售11.6元,仔细一计算,价格竟高出70%之多。其营养成分与原味普通款十分接近,只是儿童款多出了浓缩混合果蔬汁、DHA藻油和叶黄素汁。对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教授介绍:“这些营养成分孩子在日常饮食中完全可以获得,加入的少数剂量对于营养改善非常有限。”
挂面、蜂蜜等食品也均有儿童款产品,其配料表和成人款无明显的营养成分差异,却几乎都是“量少价高”。类似的情况在超市食品区随处可见,就连被作为作料的酱油也趁机挤入了这场“儿童食品”营销大潮中。
“和田宽”的1L装售酱油售价是6.9元,但旗下的340ml装儿童酱油就被标价为5.9元。换算发现,贴上“儿童”标签后的酱油价格是普通的2.5倍。而一款禾然有机婴幼儿酱油160ml装甚至高达25.9元。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教授蒋卓勤曾表示,儿童酱油纯粹是广告噱头,小朋友3岁之前应该清淡饮食,酱油、盐都应尽量少吃。
然而该超市导购员介绍,尽管此类儿童食品价格偏高,但销量却不错,颇受家长的欢迎。
“儿童食品”并不怎么健康
高键教授表示,现在所谓“儿童食品”其实只是在成人版食品上做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加些果蔬汁、维生素、益生菌等,减些盐和糖。这种改良实际效果不大,更多的是商家获得超额利润的噱头。
在北京市朝阳区京客隆超市甜水园店,记者随机采访了近20个孩子其在超市经常购买食品类别,得到的答复多是薯片、饼干、膨化食品和巧克力等。
食品饮料营销战略专家徐雄俊表示,食品包装上除了标注“儿童”、“幼儿”等字样给予暗示,有些食品如膨化食品、饼干等在营销时,还会印上了可爱的机器猫、米老鼠等漫画卡通图案,试图以此来吸引儿童消费者。其瞄准的重度消费人群也正是这些缺乏购买自控力的儿童群体。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脏器发育尚未成熟,儿童食品安全性和营养性都应有更为严格的要求。“那些不是专门提供给儿童的消费品,我们不建议在产品的包装上,出现一些儿童的字样或是儿童的形象,以免产生误导。”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秘书长陶爱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国家儿童营养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位专家介绍,我国目前除了婴幼儿奶粉及乳制品有较为详细的分类外,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食品分类标准。“现在的休闲食品也没有明确的界定,一款食品究竟是适合儿童还是成年人,定位比较模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系营养学教授郭红卫表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曾在采访时指出,市场上目前出现的儿童食品是在国家标准缺失的情况下,打了一个擦边球,同时也迎合了家长对于儿童健康成长中吃什么而引发的过度关注和焦虑,主要区别只是在于价格、包装和宣传上。
“儿童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对适合儿童使用的食品进行建议性的标示确实是很有必要的一项工作”,这位国家儿童营养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专家表示。
国外儿童食品管理更严格
伴随着这些针对儿童的食品销量增加,儿童肥胖也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冯翔副教授表示,我国现在肥胖儿童多是单纯性肥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量摄入比消耗多,“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家长都会给孩子买一些含糖饮料以及休闲食品作为零食,多是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对儿童肥胖形成贡献很大。”
据东方卫视报道,一位7岁的上海女孩悠悠体重77斤,而这个孩子的体重比WHO推荐体重多出了近一半。高键主任介绍,儿童肥胖现在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会造成成人期各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以及寿命缩短等。
其实在许多国家都有对于儿童食品严格的监管规范。2007年,韩国就曾经宣布全国范围内所有中小学校禁售碳酸类饮料和方便面等“垃圾食品”,以遏制韩国儿童肥胖现象增加的趋势;2011年起,韩国强制要求对儿童喜好的食品实行所含成分色彩标示制度,如果有其中一项营养成分超标,就需要在产品包装上以红色标注。
而对儿童食品饮料广告宣传,2006年英国则通过法案规定禁止在晚上9点前播出针对10岁以下儿童的垃圾食品广告。
高键主任强调,家长购买食品时不要被正面性的广告忽悠了,要翻过来看看,学会看营养标签和配料表,总的来说,配料表越短越好,各种食品添加剂越少越好,营养标签应该是越详细越好。生活中也要提高营养素养,正确地选购食物,养成平衡膳食的健康饮食习惯。(据《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