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发书,赵 勇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论个性发展驱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蔡发书,赵 勇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将加强“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强调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以揭示个性化教育和挖掘人的潜能、智慧、创造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为研究点。基于我校建设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结合我校就业、创业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如何优化整合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基地资源,积极探索“经管院”专业特色,适应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个性化;培养;创新创业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目前大学生解决就业困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更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本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品质内容及其形成条件为重点,强调注重个性教育,培养创业品质,全面阐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以及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品质培养的途径及措施。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69万人,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大多在20—25岁之间,这个年龄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要求独立地、有主见地处理事情,依赖父母的心理逐渐消失,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明显增强,同时,处在人生的重大转折和突变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开发潜力、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取决定作用,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从而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更是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宽厚,具有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和挑战所需的人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索要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个性或称为个性特质,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一个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才有可能去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一个人的创新品质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广泛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敢于质疑事物,破旧立新的学习精神等。
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的发现和认知世界的驱动力,而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促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而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个体从事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兴趣和动机可以使个体集中注重与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
主动学习——传统的教育以机械、模仿、循规蹈矩的学习方法为主,养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缺乏灵活多变和主动的学习训练,最后培养的学生将如同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产品。这是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当今世界知识经济、信息瞬息万变,产品更新换代很快,信息数据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大数据、中国工业 2015、新技术、新产品、就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正在不断涌现。只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机制,才可能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质疑——教师权威、书本权威的观念深入学生之中,学生不敢质疑老师,更不敢质疑课本成为很普遍的现象,没有怀疑,哪来的创新?没有破旧,哪来的立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会有创新的可能性,质疑精神促使人们发现问题,而创新精神则促使人们进一步解决问题。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敢于竞争的精神,勤奋求实的务实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等方面的品质。
敢于竞争——商品经济社会充满各种商机,也充满各种竞争和压力,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创业创新,除了要有一定的经济眼光,还必须有过人的胆识与勇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是否敢于将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是决定一个人创业能否顺利开始的第一步,创业需要的是敢于竞争与冒险的胆略。
勤奋求实——创业仅仅有胆略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要有抓铁留印的精神、勤奋求实的态度。
锲而不舍——创业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碰到挫折或失败,是从头再来还是选择放弃?大学生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是不可能在创业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半途而废的创业最终是不能成功的。
(一)注重个性化教育,培养创业品质
从品质上说,个性发展和创业品质的形成具有共同性和共生性,无法用数字和定性来完全区别开来。因此,个性化教育和创业教育不是教育的两条线,而是成功的创业教育的两个维度,我们必须在充分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在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既有共性的,也要有个性的。探索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个性并使之自由正确发展的教育方式方法,探索有利于充分提高每个学生创造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方式、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采取多种途径挖掘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点也是落脚点,毕竟大学生真正走向创新创业之路的人是少数,而大多数的毕业生将走向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之路,因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择业观,在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个性人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
(二)培养师资队伍,开放教学制度
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需要的教师是具有创业激情、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的创业者兼学者,即双师型教师,而目前在我校教师队伍中是非常缺乏的,应该说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要解决目前的情况,一是通过各种培训,聘请省内外创业教育专家学者通过多种培训,使教师了解创业教育,具备和掌握更多的创业教育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一些与实践结合密切的学科中,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活动,让教师深入校企合作企业,体验创业过程,积攒创业案例,丰富创业教学经验,在学校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帮助下,鼓励更多有能力、有意愿的教师进行创业,成就一批创业者兼学者的师资队伍,同时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这样既弥补了我校创业教育师资的不足,也实现了创业教师个性、能力、学识和经验的互补与提升,优化了师资结构。培养和成就了一批创新创业教师人才。
(三)营造创业氛围,促进创业教育
学校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强调校园文化活动的“四个结合”,即校园文化与创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专家的创造性指导与学生主动性的结合,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实际动手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立志成才与关心社会的有机结合,把创业教育寄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对学生思想行为可以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影响,也可以创业教育得到多方面的收益。
(四)打造创业平台,锻炼创业技能
我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走校企联合,“政、产、学、研、用”五维一体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成立创新创业园、创业孵化园,在此基础上成立创业学院,充分利用我校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演习、演练场所,形成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训实习,模拟教室、制定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同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学生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潜意识中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了创业技能。
在新的就业形势压力大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程,作为高校只有将个性发展的培养观念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中,以挖掘人的潜能、智能、智慧、创造力的培养途径,主动适应复杂多变周边环境,积极应对国内、国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形成一个以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让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践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从而缓解整个国家就业形势的压力,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
[1]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7.
[2]袁贵仁.六项工作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6/ 03/content_2872371.htm.
[3]张澍军,王占仁.作为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EB/OL].http://theory.gmw.cn/2013-03/14/ content_6995293.htm.
[4]阮俊华,陈璞,郑博文,王承超.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新途径—以浙江大学“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为例 [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26—31.
(责任编辑 梁晋云)
G455
:A
:(2015)02-43-03
2015-06-01
蔡发书,女,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就业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就业指导。
赵 勇,男,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就业处干部,主要从事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