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军
(台州学院思政部,浙江临海317000)
政治社会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浅析
王林军
(台州学院思政部,浙江临海317000)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缺失等症状,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手段、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滞后性、形式化、缺乏时效性等问题。政治社会化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培育过程中有着较为显著的现实意义。高校在大学生成才育人中融合政治认知、政治行为、政治情感、政治方向等方面的养成,融入政治社会化的内在机制,发挥其强大的工具系统,将进一步促进政治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的融合与构建。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理想信念;教育
近年来,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不坚定等问题,表现为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不重视、对党和国家理论方针政策的不关注、对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的不了解、对国情历史问题的不明晰、对社会价值实现的不在乎等,诸多问题反映了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能力、政治情感、政治方向等方面在其理想信念教育中所发挥的独特效应。换言之,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的不断演变中,通过接受政治社会化的历练和教育,从而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完善政治人格,必将在理想信念的形成及成熟过程中产生积极显著的影响。
(一)政治认知教育方式单一。当前大学生政治认知教育仍是以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性和实效性,易导致学生无学习热情,上课感觉空洞乏味,对思政理论课产生排斥心理。有6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其目的仅为应付考试,因而导致他们对政治理论知识本身不予重视,课程结束也不再关注或继续学习。就内容而言,调查中有16.7%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的思政理论课内容“毫无实际用处”,56.7%的学生觉得“有点道理,但是不实际”,而仅仅只有26.6%的学生觉得符合实际的科学道理。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二)政治能力教育手段滞后。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能力素质并不令人满意,主要体现为政治鉴别能力较差,对重大历史、政治事件和社会腐败现象仅停留于自身情感的好恶,不能作出深入客观的分析,政治评价缺乏理论依据。在实际调查中,不少大学生认为自己具有浓厚的政治热情,而有45.5%的人认为自身缺乏理性的政治分析能力,仅仅只有19.3%的受访学生表示了肯定。此外,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普遍薄弱,许多人不理解政治运行的过程,不了解政治参与的渠道、形式和手段,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政治的不成熟;政治实践经验欠缺,对社会政治生活接触较少,对某些政治活动不理解、不参与。
(三)政治情感教育流于形式。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多注重德育知识的培育,忽视了政治情感的培养;片面强调教育手段及方式途径,忽略了情感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价值,在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感和对国家政权、党的情感培树方面缺乏意识性[1]。调查显示,高达61.7%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的政治教育对自身的影响不大,仅仅只有13.3%的学生认为可以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余下学生则表示说不清。可见,政治情感教育存在严重的危机,许多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因为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而产生偏差,在政治情感上走向功利主义,甚至对党和国家政权产生疏离、冷漠、反对的倾向。
(四)政治方向教育收效甚微。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产生的多元价值观一直冲击着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的定位。近年来,大学课堂上存在着与主流思想不协调的因素,如对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观点不加鉴别地介绍的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践教育少;对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介绍的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的少;对民主政治的重要性片面宣传,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党的领导讲的少等。这种倾斜的舆论导向加剧了思想的偏颇,少数人甚至散播马克思主义教育已经过时的观点,不少大学生深受西方文化和现实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影响,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现行国家体制和政权表示不满,在树立理想信念方面摇摆不定,甚至偏离方向[2]。
面对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呈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有必要集合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工具系统,并将其融入于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环节中。通过丰富、比较、透析、强化等手段促进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内容、方式、资源、目标等方面的改进。
(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以思政理论课为主的显性课程和以党团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组成的隐性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中,教育者要通过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际,用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成果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以提高大学生认知思维能力;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提高参与各类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开展军训、时政讨论、红色之旅等活动,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政治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政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政治理想。
(二)同辈群体与参照群体。群体生活是大学生同辈群体在校期间的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在年龄、社会阅历、认知水平、心理体验、情趣爱好、社会地位等方面大体相同且相互间关系密切,容易在思想上相互交流,情绪上相互感染,行为上相互模仿,相互间的影响比较显著[3]。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同辈间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设典型、抓先进,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发挥学生党员、先进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同辈群体树立榜样和示范。同时,在参照群体上要积极挖掘历史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个人和事迹,通过宣传引导,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起到促进、催化的作用。
(三)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体。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想意识影响广泛,特别是网络文化所呈现的政治倾向性、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念与态度有显著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在弱化大众文化负面影响的同时要更多地重视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的积极效应,通过对大众文化的规范和改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服务。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正面作用,通过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描述、说明、解释,向大学生灌输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增加对政治问题的关心,提高对政治事务的兴趣和对政治期望的追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
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文化的传播、内化、化外、反馈等内在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政治认知、政治能力、政治情感等方面的加强和改进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政治文化的传播机制
1.架构科学先进的政治意识系统。政治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4]。青年大学生在错综复杂、变幻万千的政治现象面前要学会正确观察和分析,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党和政府的政策实施和变动,积极自觉地参与政府、社会政治生活事务,以提高自我政治认知水平,增强政治参与能力,以构建科学、先进、成熟的政治意识系统。
2.正确认识一元意识形态与多元政治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西方多元政治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原有单一的思想认识模式正在被多元化的政治意识内容所取代,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面临挑战。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受到多元政治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不坚定。对此,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两种意识形态的撞击,不要刻意回避,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西方政治文化体系的本质区别。
3.扩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思政理论课从知识体系上看,内容相对过于“中国式的政治化”,理论较多,教化意味比较浓厚,致使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建议从教育内容上进行深化和延伸,引入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古典哲学等内容;在教育途径上进行创新和拓展,通过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导入法律、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性知识,丰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扩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时空视阈。
(二)政治文化的内化机制
1.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三进”,端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要强化校园政治文化氛围的建设,在各类党团活动中多增加一些富有政治文化内涵的活动;增加大学生意见诉求的渠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高校民主管理,为端正政治态度创造主观条件,切实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课程、进课堂、进活动”[5]。
2.立足大学生爱与尊重的需要,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要坚持以生为本,充分把握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引导与激发,“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立足大学生爱与尊重的需要,使大学生接受教育出于自身的情感和热情,加强大学生政治情感的维持与深化。发挥高校学术思想活跃的优势,及时向学生宣传改革开放的成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培养大学生健康政治情感的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情感自我感悟,通过教育、感悟、深化,继而实现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实践转化。
3.培养大学生对党和国家人民的情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大学生是否对党和国家人民怀有感情是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不仅要关注现实政治的需要,也要从最深处的情感出发,通过历史回顾、先进展示、事迹演绎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需要给予当代大学生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憧憬,真切地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政治文化的外化机制
1.重视大学生政治行为能力的培育。在大学生政治技能培养方面要加强国情教育和党性锻炼,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要通过分析国内外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政治洞察力和敏锐性。同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知、政治倾向的教育和引导,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拓宽并规范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充分发挥班团委、学生社团组织、网络信息反馈渠道等平台的政治参与效应,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技巧,丰富政治参与的经历。
2.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积极关注当代大学生对自我需要的实现,运用党的理论成果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以提高大学生认知思维能力,认清社会问题、解除困惑;重视大学生政治活动的实践参与,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生工作和社会政治事务之中,了解和掌握社会的运行规则和价值观念;丰富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实践经验,在教学实践、专业学习中融入政治活动实践内容,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文化下乡、社区结对等形式深入社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中。
3.丰富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高校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和形式,鉴于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和迫切性,可大力开展党团建设活动,采用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座谈会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端正学生入党动机,培养对党的情感,促进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同时,着力建设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鼓励支持学生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融入政治认知教化、政治理念宣传等内容,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四)政治文化的反馈机制
1.消除大众文化对人的异化效应,还原人思想的自由和超越纬度。大众文化在使人获得感官及情感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上的沉溺与迷醉,暴力、色情等被异化了的元素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需要进行政治疗救,加强社会主义先进主导文化的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政治教化的正面效应,积极开拓大学生的审慎思维,营造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文化氛围;提升大众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美学意义,提高大学生对大众文化的认知、接受和评析能力[6]。
2.建立政治社会化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量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理想信念教育程度的重要手段。高校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为构建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创建自由、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开展培训和调研,为评价体系的建立搭建平台;在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语言等方面做到规范、科学和优化,构建自成体系的衡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评价体系,作为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觉悟、有追求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标尺。
3.实现人与政治文化的有效互动和协同发展。
所谓政治文化,往往通过特定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形式加以表现,具有延续性、稳定性等特点。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经验积累。要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必须要强化大学生对于政治文化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参与政治活动、丰富政治认知,升华政治情感等途径达到实现政治文化与人本身的双向互动和协同发展。
面对当前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种种忧虑,只有深刻反思长期以来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找出病症,改变以往的模式化、教化性等问题,通过融入政治社会化的内在机制,充分利用其强大的工具系统,在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行为、政治情感、政治方向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中不断创新思维和方式,逐步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
[1]龚小平.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7):25-28.
[2]唐清云.21世纪以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07(11):106-107.
[3]黄蓉生,姜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论略[J].高校理论战线,2009(7):32-36.
[4]张瑜,杨增岽.试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14-17.
[5]姜华,黄蓉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91-94.
[6]林伟.政治社会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A Research on Problems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from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Wang Linju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Taizhou University,Taizhou,Zhejiang 317000)
Among college students,they have symptoms such as fuzzy ideal,unstable ideal and loss of belief,etc.,whil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n education methods such as lagging,formalization and lack of timeliness.Therefore,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ake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ideal and belief.Thus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study deeply on political cognition,political behavior,political emotional,political orientation,etc.,and blend in the inner mechanism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s a strong tool to promote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and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system.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socialization;ideal and belief;education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5.020
2015-01-10
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建构”(11GXSZ008YB);台州学院党建科研项目重点课题“政治社会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2002ZD03)。
王林军(1982-),男,浙江上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