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校携手共建城市特色文化

2015-02-12 22:51:54翟文礼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台州特色文献

翟文礼

(台州学院图书馆,浙江台州318000)

市校携手共建城市特色文化

翟文礼

(台州学院图书馆,浙江台州318000)

位于新兴城市享受地方财政拨款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主动服务于当地的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通过面向城市特定人群开展文献借阅服务、与公共图书馆组建区域图书馆联盟、整合力量打造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中心等措施,市校携手,共育城市特色文化。

地方高校图书馆;新兴城市;社会服务;文化建设

宏观意义上城市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城市区域的总和;在微观意义上,则指城市的文学艺术、广播电视以及各种社会性、群众性的娱乐性活动的总和。城市特色文化,则指外观上代表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形象,在内涵上能体现城市鲜明文化气质的城市文化[1]。如北京的皇城文化,苏州的园林文化,深圳的创业文化等等。

人类城市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文化的城市如同没有灵魂,也没有美好的未来。对于一座新兴城市而言,城市特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它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城市文明,以及人的习惯、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将一个城市的建设视为城市的“形”,文化底蕴则是城市的“魂”;如果将城市喻为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城市的经济表象就是大树的枝叶,而城市的特色文化,则是大树的根系,枝繁叶茂完全取决于根深蒂固。依靠强大的经济手段,各地政府可以短期内造出一座座风格迥异、光鲜亮丽的新城,但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则决非一日之功。这不仅需要政府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不断的打造培育,更需要各类文化团体,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在研究城市历史、挖掘文化底蕴、发展城市特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以浙东南新兴城市——台州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服务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市校携手,共育城市特色文化的措施及建议。

一、问题的紧迫性

台州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于1994年8月撤地设市,下辖三区二市四县,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浅海面积8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745千米,全市人口600余万人。新台州是一个组团式滨海城市,椒江、黄岩、路桥三个中心城区呈现“山在城中,江穿城过”的独特自然风貌。台州兼得山海之利,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佛宗道源。台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其经济特色鲜明,又是著名的制造之都。在建市不到20年的时间内,新台州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令人惊叹的,但其城市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一方面,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资源缺乏整合,配置不合理;另一方面,对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研究、挖掘不深,对城市文化发展特色和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开发不足。城市文化软件和硬件建设两方面的缺失,致使台州这座新兴城市陷入所谓“制造之都、文化沙漠”的尴尬境地。城市特色文化影响力不大、凝聚力不高、对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及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驱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欣慰的是,台州市“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创建文化大市的工作进度,已列为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目前,一批能体现台州城市特色及文化风韵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会展中心、城市雕塑等人文景观已基本建成。

相对于硬件建设成效,新台州的城市文化软环境建设起步较晚且进展缓慢。虽然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新台州还远未形成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城市特色文化,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的文化意识和文明程度还亟待提升。以2010年12月底开馆运营的台州市图书馆为例,新馆建筑面积2.1万m2,设计藏书量60万册,目前藏书近25万册。据市图书馆统计,2011年,到馆读者100余万人次,有14余万人次参与了图书馆举办的各类科普、人文讲座及展览等延伸服务活动。这些数字说明新建城市的市民对阅读的巨大需求,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渴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益图书馆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上的捉襟见肘和力不从心。硬件建设上的捉襟见肘,固然与政府部门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始终排在经济之后,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直接相关。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无心也无力再投入巨资,实质性地改变城市公益图书馆等文化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现状。软件建设的力不从心,则表现为新兴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受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观念、体制、管理等诸多因素制约,除了开展传统的图书借阅和适当的延伸服务外,对于研究、挖掘、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创新、传承、发展城市特色文化多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老台州悠久的历史和山海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发展、挖掘、培育新台州的特色城市文化,打造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和城市精神,快速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已成为实现市域统筹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问题的可行性

实践证明,实现城市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只能走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路子,以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促进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同步进行。与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缓慢不同,我国的高校图书馆有1794所,藏书达6.6亿册,其规模非常可观。高校图书馆以其内容丰富的馆藏,馆藏的系统性和多元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文献信息的可检索性等诸多不可取代的优势,业已成为服务高校师生科研与教学的信息中心。令人遗憾的是,学校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其服务对象仅仅是在校的数万名师生,基本不向社会公众开放。高校图书馆是否应主动走出象牙塔,如何有效服务社会,不仅理论界见仁见智,具体到基层,也往往是缺乏操作性,说得多做得少。不少高校的文化研究者,宁肯打着精英文化的旗帜孤独行走,也不愿走出象牙塔,以优秀的文化领跑老百姓的文化[2]。

地方高校由于行政隶属和地域特点,其社会服务职能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以浙江省为例,除了4校合并后的浙江大学这1所部属985、211的高校航母外,其余33所本科高校均为地方高校,这其中有不少高校属于所谓“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模式,即,学校经费由当地市财政负担。与部属院校,或“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管理模式高校相比,全额享受地方财政拨款的高校图书馆,天然肩负着服务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职责。积极挖掘特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展现优秀的民族文化,建设区域文化高地,以独有的特色文化来提升新兴城市的软实力,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义务。具体到台州市,台州学院是本市唯一的本科高校。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座设施配套齐全,综合效益显著,集环境公园化、校园数字化、服务一体化于一体的新校园已基本落成。特别是新校区建筑面积达3.2万m2图书信息大楼,拥有200万册的馆藏纸质图书、70万种电子图书以及3000余种的中外文期刊储备,购建、自建了包括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同方)、万方数据资源系统、Net Library外文电子图书等35个电子资源数据库,网上电子资源数据库24小时全天候提供给在校师生检索和远程登录访问。优良的硬件设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水平,为学院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参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学校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鼓励校内部门发挥学校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资源,积极构建文化建设平台,扩大对地方文化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一系列政策导向和政策支持,为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市属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把地方的特色和优势转化为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必须主动顺应学校的发展趋势,在做好校内师生信息服务工作的同时,主动寻找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效切入点,以自身在文献信息资源整理、传播方面的优势,联合校内外从事地方文化收集、研究、传承等各方力量,市校协作,共育城市特色文化。

(一)面向城市特定人群开展文献借阅服务。

向社会读者提供文献借阅服务,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最常见,也是最初级的一种形式[3]。国内一些理念较为超前的地方政府在规划市属高校建设时,已经考虑了未来高校与城市的资源共享问题。如,将高校图书馆与城市公共图书馆合二为一。2004年,宁波市鄞州区图书馆与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的机制;2005年,原大庆石油学院图书馆与大庆市图书馆实质性合并,并投资1.8亿元建成面积达4.5万m2的新图书馆。这种运行模式的高校图书馆,同时具备服务高校师生和城市公众的双重职能,有利于实现政府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业务层级等毕竟不同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型图书馆:除传统的信息服务外,城市图书馆既是为全体市民普及知识的文化教育场所,又是市民高品质的文化休闲场所。将高校图书馆与城市公共图书馆合二为一是否完全合适,确实值得商榷。

对大多数市属高校图书馆而言,面向城市特定社会成员,分阶段、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文献借阅服务可能更为恰当。为此,图书馆首先应该查家底。在广泛的读者文献需求调研基础上,结合自身馆藏结构和校内读者借阅特点,选择可向社会读者开放的文献资源种类和数量。笔者曾统计分析了2009-2011年3年间台州学院图书馆馆藏和流通情况,以T-工业技术类图书为例,馆藏从TB~TV图书近30万册,而校内借阅量最大的TP-计算机技术类图书只达到馆藏量的1/10左右,其他工业技术类图书借阅量更是低得可以忽略。将这部分馆藏面向社会专业读者开放既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其次是选读者。选择与拟开放的文献资源大致专业对口,且对专业文献需求较为迫切的相关单位人员作为校外延伸服务对象,如政府、机关、研究院所、企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等[4]。再者就是定制度。与文献需求单位认真协商,统一制定既能方便管理,又利于读者的文献借阅办法。最后是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在互惠双赢的前提下,构建校图书馆与相关单位开展文献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与公共图书馆组建区域图书馆联盟。作为城市文化标志之一的台州市图书馆是按照“复合图书馆”模式设计并建造的,设计理念超前,建设标准高。复合图书馆概念,由英国图书馆专家S.Sutton于1996年提出,是指传统馆藏与数字馆藏并存的复合型图书馆,即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复合体[5]。然而,台州新图书馆落成投入运营后,要按照“复合图书馆”模式运作,却非易事。若按照传统图书馆模式经营,则其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将大打折扣。因市馆并无藏书积累,其设计藏书量也就是60万册;若按纯粹的数字图书馆模式运营,也不现实:不仅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更缺技术。

事实上,市图书馆运营上的两点先天不足,完全可以在政府职能部门协调下,通过与地方高校图书馆组建图书馆联盟予以弥补[6]。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城市公共图书馆本着友好协商、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惠双赢的原则,在政府部门统一协调下,共建共享实体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是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建城市文化建设非常有效的切入点。强调由政府职能部门协调组建区域图书馆联盟,是由于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参与,有助于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也有利于政府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具体来说,可分三步实施。第一步,构建具有统一标准的实体馆藏信息管理平台。联盟单位借助该平台,可以有效实施联合采购、联机编目、馆藏查询、通借通还、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等多种功能[7]。第二步,建设资源共享的数字阅览室。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校购进了大量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中、外文网络数据库,同时也自行开发了诸多特色数据库,馆藏数字资源浩若烟海。但限于知识产权问题,现阶段高校不太可能将所有数字资源对外开放。与公共图书馆组建图书馆联盟后,一方面,高校可利用自身人力、技术、资源优势,在网络工程、人员培训、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方面,对公共图书馆给予必要支持;另一方面,在明确双方责权利的前提下,高校图书馆可协助公共图书馆建立虚拟的数字阅览室,并利用IP地址或用户名控制等手段,向有需求的社会用户开放自身的数字化资源。第三步,建设城市数字图书馆。高校在与公共图书馆的密切协作中,除自身馆藏建设得到提升外,还可协助联盟单位开发各类有特色、有影响的数字化专业资源库。在征得政府部门广泛支持的前提下,整合各类数字化资源,并将其纳入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打造高品质的城市虚拟图书馆,为新兴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现阶段,台州学院图书馆与市公共图书馆通过多次交流、研讨,初步达成市-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意向,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正在按计划研究制定中。

(三)整合力量打造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中心。

新兴城市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既要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又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研究城市历史,挖掘文化底蕴,发展特色文化,培育、打造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和城市精神。地方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情报中心,也可以成为地方人文历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类信息资源搜集、整理、存储和传播的重要阵地。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加强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有影响、有特色的城市文化资源库,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这既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兴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最有效手段,也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最高目标追求[8]。就实施措施而言,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其一,打造新兴城市历史文献资源中心。地方文献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沉淀,具有“存史、资政、释义、育人”重要作用,是创建城市特色文化、促进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信息资源。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地方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基于新台州的视野高度,整理研究散落于各区、市、县的历史文献典籍,梳理历史脉络,把握城市文脉,并在城市文脉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以新的内涵,是新兴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台州学院图书馆以打造台州历史文献资源中心为抓手,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工作。首先,构建历史文献特色馆藏库。经广泛收集、整理各类文献典籍,台州学院已建成包含《四库全书》、民国时期丛书和报纸影印、佛学藏书、地方文献等多个系列的特色实体文献库,业已成为台州历史文献资源中心。其次,积极开展文献典籍的研究整理工作。台州学院及时整合馆内古籍研究力量,积极参与市政府重点支持的《台州文献丛书》编纂工程。通过《台州文献丛书》编纂这一平台,既推动了馆内文献典籍的研究工作,又借此与文化部门构建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了校地合作的深入开展。

其二,打造新兴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资源中心。台州是中国长三角经济圈16大城市之一,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摇篮、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主攻沿海、创新转型”,“山海秀丽,富裕和谐”既是新台州的建设任务和目标,也是新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所在。创新的快速化、社会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等等,已成为描述现代城市文化程度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这显然给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

加快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体系,增强高校全面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推动地方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政府对地方高校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基于这一要求,台州学院几乎所有专业学科都在积极主动与企业、行业、部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协作。受自身学科背景和工作职能限制,校图书馆没有直接与企业或行业对接,而是另辟蹊径,扬长避短,“借鸡下蛋”——利于图书馆在数字信息建设方面的技术优势,针对校内各学科专业广泛开展的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构建基于学科和专业平台的区域经济发展信息资源中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校图书馆与校文化研究中心、档案馆等部门合作构建了《天台山文化数字资源库》。其间,图书馆一方面及时汇总文化研究中心和档案馆的各类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协作单位的指导下,广泛收集、整理天台山文化资源,并对浩繁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标引和网上发布,定期维护和更新,目前该数字资源库已颇具特色和规模,影响面不断扩大。

再如,校图书馆与校防灾减灾市重点学科组分工协作,积极构建《城市减灾防灾数字资源库》。防灾减灾学科组面向台州经济建设主战场,密切对接建筑、交通、水利等行业企业,针对建设领域的防灾减灾、节能减排、城镇化建设、建筑业转型升级等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应用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途径多样,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尤其是该学科的交通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研究团队与台州交通部门密切对接,双方合作成效在浙江省交通行业内被称为桥梁管理的“台州模式”。由于《城市防灾减灾数字资源库》有学科组广阔、深厚、专业的学科背景作依托,数据库内容全面、准确、实用,针对性强。现阶段,该数据库已经包含工程事故及事后分析、防灾减灾重要专利技术、防灾减灾教学科研信息、工程实例、应用工具、学生学习资料等多个子库。与此同时,由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把关数据库的编程、开发等诸多技术工作,因此整个数据库不仅架构合理,技术规范,使用方便,而且能较好地处理信息传播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目前,该数据库虽然还在建设中,但从试用效果看,数据库对校内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明显。在校外,数据库对协作企业申建省级建筑业技术研发中心、开发了省级施工工法、专利授权等诸多技术升级活动,也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指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四、结语

地方高校图书馆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天然肩负着服务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职责。立足地方、融入地方,这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履行社会责任、彰显特色的落脚点;紧密携手地方政府,研究、挖掘、传承、创新、发展特色城市文化,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情报中心的辐射作用,主动服务于新兴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这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办出水平、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

[1]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特色城市构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邱琳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对新兴城市文化事业建设的启示——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图书馆为例[J].经济师,2010(11): 137-138.

[3]张白影.地方高等学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2):54-57.

[4]张苏文.地方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研究——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0(4):141-144.

[5]李凌杰.论复合图书馆形态下的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60-62.

[6]傅宝华.信息资源共享的最佳选择——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联盟[J].图书馆论坛,2010(3):98-100.

[7]唐定海.我国全民阅读现状透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8):68-71.

[8]肖冬香.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浅论[J].科技管理与研究,2010(20):85-88.

Building urban distinctive culture by university-governm ent working together

Zhai Wenli
(Library,Taizhou University,Taizhou,Zhejiang 318000)

University Library,which is located in the boom town and enjoy the local financial allocation,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economic and culture.For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urban distinctive culture together,it can be approached through university-government working together with the measures such as providing books lending for certain group people,constructing regional library union with public libraries,and consolidating powers to build urban cultural resources centre.

local university library;boom town;social service;culture construction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5.018

2015-09-08

台州市社科联课题(11YB18)、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222884)部分研究成果。

翟文礼(1968-),女,陕西汉中人,馆员。

猜你喜欢
台州特色文献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中医的特色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能源(2018年5期)2018-06-15 08:56:00
完美的特色党建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台州远洲墅
金色年华(2017年11期)2017-07-18 11:08:41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