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思维,回到常识,重新出发

2015-02-12 22:43:46邹积华
天津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原点常识

■邹积华

年届五十,从教近三十年,可面对当前的教育现象仍感到迷茫。“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把教师说得无地自容,可是有谁认真定义过“教好”的标准?近年来,一些专家、领导提出要建立课堂教学模式,甚至要求每所学校、每个学科都要确立教学模式,但这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基本教育规律相比较,是否真的必要?i P a d进课堂到底是喜是忧?在中国,自古以来,识文断字的人常被称作“读书人”,今天的学生读书吗?教科书读了吗?有几位教师还在系统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呢?今天,学生上学最大的两件事:上课听讲,下课写作业。我们推崇着“建构主义”,而“听”瞬间即过,怎么实现反复读、仔细辨、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爆炸式增长,最重要的信息是关于信息的信息,最重要的学习是关于学习的学习。学会学习,元学习概念,却有几人关注?

面对种种教育教学现象,中学教学管理者需要冷静反思,重新梳理,以“原点思维、回到常识、重新出发”来应对。

一、原点思维

1.什么是“原点思维”。

原点思维就是始终突出所要实现的目标,时常回到思维的原点进行思考、进行状态对照,纠正偏差,使目标得到最大限度实现。教育教学的原点是要弄清楚国家要求我们“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是教学的正途,而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2.如何进行“原点思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也是教育工作总的思维原点。其中,“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关键。

明确了教育的思维原点,还要明确学科教学的思维原点,即严格遵循本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由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制定颁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是评估与考试的依据。基于此,学校、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标准的地位与作用。教师要对其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解读:一是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教学不应仅停留于“学会什么”,要把握最终“学会干什么”。二是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教学要把握好“至少学会干什么”,同时要结合校情、学情,设定好“额外学会干什么”。三是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着重把握好“真的学会干什么”。四是它隐含着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师要为此时、此地、此班的学生达到课标要求,开发好课程资源。五是课程标准涉及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三维目标涵盖认知、情感、过程与方法。教师有三个层次:教书的,教课的,教人的。教书的,照本宣科,着眼于书本上教学任务的应对;教课的,用书教课,着眼于学科体系的完备;教人的,教书育人,着眼于每个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我们要始终冷静地坚持教育的原点思维。教师带着依法执教的郑重态度,清晰《纲要》对教育的宏观要求,把握课标对学科教学的具体要求,明确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学管理者则要加强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引领,即教师的意愿(愿意干)、教师对任务理解程度(明白干什么)、教师的能力(是否干得)、对教师的评价(干得如何),帮助教师更加自觉地学习、贯彻课程标准。

二、回到常识

1.什么是“回到常识”。

回到常识,就是为了实现教育原点目标、教学原点目标,必须遵循基本教育规律,遵循最基本的教育常识。

2.教学如何“回到常识”。

教学要回到常识,需要教师尊重“课标”、尊重教科书、尊重学生、尊重职业。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对课标、教科书、学生及教师职业的不尊重。一些教师对课标的不尊重主要表现为,很少研究“课程性质”“学科育人目标”“学科教学原则”等规定,只停留在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教师对教科书不尊重,一方面表现为:有些教师很少用心思考、揣摩作者的编写意图,主要还是关心教科书讲了哪些“知识点”。如,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以主题为单元来编写,可在一些教师眼里是一篇篇散落的文章。另一方面表现为:有些教师上课基本不使用教科书或者不系统使用教科书。教学必须“高效”,少了对课标的尊重,少了对教科书的尊重,少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我们对自身职业是否也少了尊重呢?日常教学中,教师至少应坚守以下教育常识:一切教育言行不能有悖于教书育人的天职。教师教书育人必须严格遵循课程标准。教师教书育人必须首先带领学生用好教科书。教师教书育人必须面向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必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教书育人既依靠传授的教学内容,更依靠教学内容的传授过程。教师教书育人重在育人,育人需要用心激发、耐心引导、精心培育。教师教书育人最重要的方法是教师垂范,教师必须爱学生,并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爱。

当面对新的教育问题、新的教育现象时,我们要勇敢地思考四个问题:教育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常识;是什么妨碍了我们回到常识;回到常识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回到常识之路会有多远。

三、重新出发

1.什么是“重新出发”。

重新出发,需要清楚三件事:在哪,去哪,怎么去。实际上,这三个问题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教育生涯的始终。

2.教学如何“重新出发”。

首先,要弄清教学“去哪”,要建立起目标体系。就学科教学而言,这个目标体系就是学科课程标准。如果再结合区域实际,还体现在本区域对于学科学业水平考查、考试的要求上。学科组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查、考试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在知道学生整体“去哪”的基础上,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提出更高标准,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饱。

其次,要弄清学生“在哪”,通过考核等手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细节,应试心理、应试技能等方面,测量、检视每个学生,做好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诊断。每次重要检测后,通过计算每个学科、每个班、每个学生、每个小题的得分,清楚学生群体“在哪”,每个学生个体在每个维度上“在哪”。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诊断,逐步学会审视自己的目标、行为与成效。在此基础上的教与学,才能有的放矢,更加有效。

最后,要着重弄清“怎么去”,必需坚持教学行为的正义性与有效性。良好的教育行为,毫无疑问应当是正义而有效的。教育行为的评价至少坚持两项最基本的维度——正义性与有效性。从目标上说,“怎么去”就是将课程标准的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直至拆解成课时目标,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从方法上说,就是针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采用正义而有效的教学行为。

指导教师点评:

课程标准的教育意义,是学校教学组织时要关注的根本,但现在却被一些教师所忽视。作为一名老资格的教育工作者,邹校长从如何面对“课程标准”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对当前教育的一些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及一些看似先进却实际已经偏离教育本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提出了要真正办好教育,需要“原点思维、回到常识、重新出发”的观点。建议广大教师要立排浮躁之风,尊重“课程标准”,遵从教学之道,做好教育事业。对多数教育实践者来说,这是一句“及时雨”式的告诫,意义非凡。(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博)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原点常识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08
靠不住的常识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1:02
重返历史“原点”的旅程
篆刻
对联(2018年9期)2018-10-15 07:35:02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在原点震荡的扰动Schrödinger-Poisson系统的无穷多个解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回归常识
河南电力(2015年5期)2015-06-08 06: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