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纪》引“五经”类管窥

2015-02-12 22:12
泰山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闫 晗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后汉纪》引“五经”类管窥

闫 晗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后汉纪》是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袁宏的名作,其中包含着对古文献的大量引用,这无疑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书的内容和主旨。“五经”类部分,作为所引文献中的重中之重,更是深度体现了后汉公卿及袁宏的臧否之道。

《后汉纪》;袁宏;五经

《后汉纪》是一部记述东汉史实的编年体断代史,为作者袁宏仿东汉荀悦《汉纪》所著。袁宏(328—376年),字彦伯,东晋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袁宏所在的时代,乃是历经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后刚刚稳定下来的成帝至孝武帝数朝,也正是大司马桓温意存僭越,图谋不轨之际。唯袁宏那“倚马千言”的过人文才独为温所青眼,并将之聘作记室。由是袁宏得以耳闻目睹了桓温的种种不臣,这也使他不禁自伤于家国身世。可能正是鉴于此,抚今思昔,袁宏想到了跟自己所处的时代很是相仿的东汉一朝,也是乱世风雨,而炎汉季世曹操的嚣张更是让他联想到身边桓温的跋扈。于是他有感而发,想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1](P155),他决意绍述圣贤,以古刺今,撰写一部描绘东汉治乱兴衰的编年体史书。在此之前,关于东汉的史书已有数种,但经过仔细翻阅后袁宏认为其“烦秽杂乱”[2](P1),不由发出了“前史阙略,多不次叙,错谬同异,谁使正之?”[2](P1)的感慨。于是他花了将近十年时间,经过删削采择,终于创作出了一部彪炳千古的史著,命名作《后汉纪》。而它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流传千古的名作《史通》中作出了“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3](P703)的高度评价。在书中,袁宏不但刻意描写忠奸人物的事迹,借古讽今,更是在其中不时穿插一些自己的评论,以达到“扶明义教,网罗治体”[2](P2)及“弘敷王道”[2](P2)的目的。

《后汉纪》一书,采择广博,涉猎宏富,无论是作者自己叙事、评议,亦或是摹写书中人物的言论,采择其书文章奏等,皆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可谓左右逢源,俯拾即是,让人感慨于他的博学多才。本文选取文中出现较多的有关“五经”类的引用部分,且一类只暂举一例,并结合文意予以适当阐明。

一、《诗》类的引用

(一)《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通称“诗三百”。不管是“风”的民歌还是“雅”的正声,在古人看来,一般是都具有刺世的政治意义。《后汉纪》记述的有汉一代是儒家勃兴的最重要时期,因此书中的公卿文士自然有着对《诗》的大量引用,兹举一例曰:

博士李淑谏曰:“……愿陛下更选英彦,以充廊庙,永隆周文济济之盛。”[2](P41)

文中的“周文济济”系化用自《诗·大雅·文王》的“济济多士,文王以宁”[4](P396),其诗是歌颂周文王的贤圣和周代殷的天命论的。原句意指文王选贤任能,礼贤下士,终其一朝,可谓人才济济,文王因此得以治国安邦。博士李淑引出这句话的背景是更始帝至长安后,甚是宠爱部将赵萌的女儿。萌以是专权,恣意妄为。更始帝整日饮醉后宫,部将欲言事,即令侍中于帷中冒充自己答话,诸将听出有异后皆怨。萌更跋扈到公报私仇,矫制斩侍中。更始帝为之亲自向萌哀告求免,萌竟对道:“臣不奉诏!”而李轶等人更是随意在外置换牧守,导致四方不信,豪杰离心。针对此,博士李淑进谏道:“陛下虽是借下江、平林兵起家,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如今的满朝公卿,大都是出身于戎阵亭长的平庸之辈,打仗杀人,是其所长,但要靠他们平治天下,却是相当困难。希望陛下能向文王兴周那样,广延英俊,只有如此,方能实现大汉的复兴!”

(二)《韩诗外传》

此书被认为是西汉韩婴所作,是一部寓360条史实、轶闻、说教为一体的杂编。其一般每条都会引《诗经》里的一句予以恰当地概括论证,但实际上对《诗》是既非注释,也非阐发。《后汉纪》书中对其的引用有:

张奉叹曰:“贤者之心,故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也,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也。”[2](P304)

“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一句直引自《韩诗外传》卷七曾子所言:“故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约其亲者,非孝也。”[5](P247)意在劝谏父母尚在的年轻一辈,若是家境不好,双亲又老,出仕时就不该再去注重、挑拣该官职符不符合自己的一贯志向,而是应祈求能迅速领到薪俸来解决父母的温饱这一燃眉之急,以期不亏自己的孝道。若是非要等到符合自己心意的官位才跃跃欲试,直至封侯拜相那般成功时才想起去奉养双亲,是一种极不孝的行为。文中引用这一句的语境背景为:庐江有位毛义先生,向以孝行著称。南阳人张奉慕名前往拜会,甫一坐定,适逢公府中来了书文,云是拜义为守令。毛义顿时面露大喜过望之色。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张奉很是痛恨自己竟然误听信了毛义的虚名,固辞而去。岂料毛义在母亲过世后便弃官而去,而且举动必以礼;公车屡征,亦皆不应。张奉此时方才如梦初醒,慨叹道:“真正的贤者真是不能以我这样的小人之心妄加揣测的呀!以前他的面露喜色,乃是完全为得以赡养老母亲而发,这不正是曾子说的‘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吗?我实在是错怪毛君了呀!”

二、《书》类的引用

(一)《尚书》

尚书者,顾名思义,“上古之书”也。它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是不可多得的记述上古时代的文献汇编,保留了大量仅有的一些上古史料,正是借此我们才得以一窥上古时代的风貌。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更是得到一向喜欢追述古代的儒家的极大重视。《后汉纪》书中对其也进行了大量引用。如:

太中大夫郑兴上疏曰:“……昔在帝尧,洪水滔天,帝求俾乂,岳曰‘鲧哉。’……”[2](P147)

郑兴引的这个典出自《尚书·尧典》。原文是:“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于!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6](P10)其意大致是帝尧问四岳,“如今洪水浩荡,人民不堪其苦又无可奈何,你们有治水的合理人选吗?”四岳则异口同声推荐鲧。帝尧表示反对,理由是鲧这个人逆命乖张且疏于团结其族。四岳又一致表示他们不这样看,认为首先应该给鲧个机会试试。帝尧迫于众议最终表示认可。结果鲧耗时九年一无所成。本节中郑兴引用这个故事,其背景在于:光武帝建武七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月晦日食。当时的宰相多以功臣充任,光武帝又勤于吏治,性喜苛察严究,因此舆论普遍认为由此导致了这次天变。据此,太中大夫郑兴上疏劝谏道:“臣听说为政不善,必遭天变。为政之道无非有三:一是善于用人,二是依靠民众,三是顺应天时。从前帝尧求治水之人,四岳推荐鲧。帝尧明知鲧不可,却屈己之是,从岳之非,是因为重视大众的意见不想违背。”最后他建议光武帝上师陶唐以成屈己从众之德,并学会通融和广纳众意。

(二)《尚书大传》

传为西汉伏胜所作。伏胜,一说即《史记》中出现之伏生,乃是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传授的祖师,《尚书》硕果,赖他方能仅存。是书一般认为是伏生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忆师言,附以己意,杂合而成。顾名思义,这是一部以大义阐释尚书的著作,然其中竟也不乏许多离经万里的内容,与经在合与不合之间,可谓是开汉代“纬候”之先河。

又匈奴中郎将张奂上书曰:“……昔周公既薨,成王葬不具礼,天乃大风,偃木折树。成王发书感悟,备礼改葬,天乃立反风,其木树尽起。……”[2](P642)

《尚书大传》云:“周公疾曰:‘吾死必葬于成周。’示天下臣于成王也。周公死,天乃雷雨,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国恐。王与大夫开金縢之书,执书以泣,曰:‘周公勤劳王家,予幼人弗及知。’乃不葬于成周而葬之于毕,示不敢臣。”[7](P762)周公本欲死后葬于文武之墓,跟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长眠在一起,以期死后仍能尽到孝心。然而他又担忧这样就离成王太远了,恐怕自己的灵魂难以护持侄儿,尽到最后的孤忠。艰难权衡之下,周公还是决定葬在成周守护侄儿,然而这并非是他的本意。于是上天威动,降下大风来警戒成王。成王按照指示打开了金縢匣子,看到了周公当年不惜以己代死来换取武王健康的祷告文书,顿时明白了叔父的心迹,于是毅然将周公葬在了毕地以达成他的遗愿,并表示不敢称叔父为臣。本段引出这个故典的背景是:灵帝建宁二年,发生了“青蛇现御座殿轩”、“大风折木”这样的灾异。于是灵帝诏令群臣各上书言事,不要有所避讳。匈奴中郎将张奂上书重提陈蕃、窦武事,意图借此为二人翻案。他指出,故大将军窦武为人忠肃恭俭,且有拥立灵帝的大功。太傅陈蕃则敦方抗直,为大汉夙兴夜寐。此二人惨遭诛戮后,天下惊惧,海内寒心,这种情形正与成王葬周公时降下的灾异相同。他进一步建议,改葬蕃、武,赦免他们的家属及其他受牵连遭禁锢之人,并表示,只有这样,方可希冀得到上苍的原宥,灾变才有望消除!

(三)《尚书纬》

为《七经纬》之一,乃是汉代一批方士化的儒生依据今文经学附会制作的一部号称解说《尚书》经义的纬书。

夏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郄虑持节策命曹操为公曰:“……封君为魏国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2](P851)

《尚书纬》曰:“天子社,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将封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为社。”[8](P391)古时天子进行分封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诸侯封地的所在方向取对应的一色土,用白茅包着授予该诸侯,以象征受封者得到正式授权,可以建立社稷了。可见这是古代一项庄严的诸侯分封认定仪式。而本节中献帝给曹操的策命中引用这句,满足了曹操堂而皇之追述古礼以证明自己受封合法性的心理。因为曹操受封的魏国大部位于北方,故此赐予的是黑土。

(四)《尚书中候》

汉代谶纬之说盛行,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许多纬书。此书是其中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与“七纬”合称“纬候”,成为谶纬之学的代名词。其书共十八篇,主要是模仿《尚书》的文体来记述古帝王的符命瑞应,以此证明他们的崛起顺天应人。

(王)霸曰:“此明公至德,神灵之祐,虽武王渡河白鱼之应,无以加也。”[2](P34)

关于“武王渡河白鱼之应”,《尚书中候》记载道:“周武王渡于孟津中流,白鱼跃入于王舟。王俯取鱼,鱼长三尺,赤文有字,题曰:‘下援右。’曰:‘姬发遵昌。’王燔以告天,有火自天,流为赤乌。”[8](P413)武王渡孟津,据此观之,真是神乎其神,连老天都借河中白鱼来告以伐纣之意了,堪称是陈胜吴广“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滥觞。而本文中引用该典,也是大有来头的。原来此事是发生在刘秀起家创业之时。更始二年,刘秀至蓟城,此时已自立为汉帝的王郎正割据邯郸,以十万户悬赏秀项上人头。蓟城惊恐不已,传言屡出,甚至说太守以下都已向王郎派来招安的使者投诚了。鉴于此危情时刻,刘秀在众将的翼护下,如过街老鼠般狼狈逃窜,昼夜兼行,霜雪无阻,所过城邑俱不敢入,至饥寒交迫,总算杀出一条血路,到了呼沱河前。此时前导还报:“冰河已解冻,我军无船恐怕插翅难飞。”部下闻此一言无不大惊失色。秀再遣王霸观之,果然。霸恐如实禀报会更加动摇军心,回去遂撒谎道“冰坚可渡”。兵士大喜,于是向河边进发,等到那的时候,河水不知何时又复冰合,居然真的可以渡了。刘秀大喜,极力夸赞王霸这一安定众心之举。王霸则是自谦道:“这都是明公至德,神灵护佑。”并举出武王渡河这件事做对照,指出这就是得了天命,把刘秀吹捧得舒服上了天。

三、《礼》类的引用

(一)《周礼》

汉景、武之际,河间献王德于民间搜集到一批古书,中有一部名为《周官》,按其书,应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而《冬官篇》独佚。成帝时,刘歆校理秘府藏书,始将《周官》列入书目,并将另一本性质相类的书籍《考工记》纳入,以补足《冬官篇》之缺。王莽篡汉后,改《周官》为《周礼》,宣称这是周公居摄时所订之典章制度。郑玄为之作注后,其声名鹊起,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其主要内容是官制与政治制度。

陕人苏况反,杀弘农太守。上夜召景丹,以檄示之曰:“弘农太守无任为贼所害。……”[2](P94)

“无任”者,《周礼·考工记·辀人》言:“凡任木,任正者,十分其辀之长,以其一为之围;衡任者,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围。小于度,谓之无任。”[9](P619)其意指不能胜任。建武三年,陕人苏况造反,杀死弘农太守。光武帝深为震惊,夜召大将景丹,指出弘农地位重要,因为太守选错了人,以致才不堪其任为贼所害。如今听说赤眉正从西方攻来,弘农迫近京师,乃是军事要地,若是苏况举郡以迎之,后果不堪设想。最后他恳求景丹道,将军虽已抱病在身,但弘农太守一缺非君不可胜任,希望能够勉为其难,为国家社稷着想,只要卧而镇之就可以了!

(二)《仪礼》

《三礼》之一。全书共十七篇,其主要内容为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尤以士大夫之礼为主,堪称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部汉民族礼制的汇编。

及魏受禅,(魏文帝)乃下诏曰:“夫先王制几杖之赐,所以宾礼黄耇,褒崇元老也。……”[2](P863)

黄耇,典出《仪礼·士冠礼》:“黄耇无疆,受天之庆。”[10](P19)黄,指黄发。耇,指老年人脸上现出冻梨色。此二者都是长寿的瑞征。魏文帝此诏,是针对老臣杨彪的。文帝未受禅时,鉴于杨彪的巨大影响和崇尊地位,非但不像乃父那般欲置之死地,反而是对其极表礼遇。这表现在他曾想让杨彪担任太尉一职,对此,至死仍自称汉臣的杨彪自是固辞,表示自己在前汉时就曾出任三公,却无尺寸之功;今若复为魏臣,非但在道义上过不去,而且对国家的人才遴选也毫无荣光可言。文帝因此未夺其志。此次魏已受禅,文帝再次向杨彪示好,下诏道:“杨公为故汉宰辅,世著忠贤。如今杨公已年逾七十,先王制定的几杖之赐,正是为杨公这样的老寿星准备的礼节呀!当年的孔光、卓茂就曾受过,杨公不要推辞了!”

(三)《礼记》

“三礼”之一,又名《小戴礼记》,共49篇,为西汉礼学家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民族有关典章礼法制度的著书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伏湛)谓妻子曰:“一谷不升,国君彻膳。今人皆饥,奈何独饱!”[2](P96)

“一谷不升,国君彻膳”一句化用自《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11](P355)古时周人的习俗是吃牲畜的肉之前一定要以它们的肺祭祀。因此当遇到荒年时,粮食歉收,国君饭前也便不再用牲肺祭祀。不祭肺了,也就意味着不用杀生了,也就是不吃肉,与民共患难的意思。本文的伏湛是东汉初年的宿儒名臣。更始时他受命为平原太守,恰逢兵乱迭兴。生遭乱世,天下扰攘不止,他却安之若素,依然教授如故。在跟妻子的对话中,他引用了《礼记》中的这个典故,指出人民忍受饥饿,国君都食不兼味,我虽是一介小官,可是却能顿顿吃饱,而周围的百姓却是饿着!于是把自己的俸禄全数分给乡里,来他家作客的有一百多家。如此大仁大义之举,读罢让人潸然。

(四)《大戴礼记》

传说为西汉礼学家戴德选编的版本,共八十五篇。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其侄戴圣选编的《小戴礼记》成为通行版本,《大戴礼记》受到的重视因此不够等原因,其书逐渐散佚,至唐时,只余三十九篇。

冯异与李轶书曰:“愚闻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也。……”[2](P55)

此句化自《大戴礼·保傅篇》:“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12](P67)意指鉴古知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节中冯异化用这句话的背景在于:更始二年,更始帝遥封刘秀为萧王。建武元年(更始三年),羽翼已成的刘秀与更始帝二人至公然撕破面皮。更始帝遣三十万众助李轶守洛阳。此时刘秀手下大将冯异给李轶写信,意图策反他。信中开头就是化用《大戴礼·保傅篇》中的这句,要李轶效法古人。接着,他开始举例子:“微子去殷而入周,项伯叛楚而归汉,周勃迎代王而黜少帝,霍光尊孝宣而废昌邑。”指出这些人无不是畏天知命,见机而动,才最终成就万世功业。接着他又分析了更始帝一边的分崩离析和刘秀一边的风虎云龙之势,连唬带劝,让李轶早定大计,转祸为福,否则不识抬举,一旦大军压城,悔之无及!

四、《易》的引用

《易》,传为周人所作,分“经”、“传”两部分。“经”又有卦、爻之分,各有卦辞、爻辞分别予以说明,以作占卜之用。“传”的部分则尤为庞驳繁杂,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一般认为是战国或秦汉时的儒家托名附会于孔子所作。

司徒(王)寻初发长安,宿霸昌厩,亡其黄钺。寻士房扬素狂直,迺哭曰:“此经所谓‘丧其齐斧’者也。”自劾去。[2](P10)

《易·巽卦》曰:“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13](P443)“资斧”一词,《经典释文·周易下经丰传第六·旅》曰:“子夏传及众家并作‘齐斧’,张轨云,齐斧盖黄钺斧也。”[14](P56)其意可解作:上九:谦卑恭顺到了极点而屈于床下,丧失了赖以谋生的资本,丧失了刚硬的本性,结果是凶险的。新朝开始发生赤眉军等动乱时,王莽令司徒王寻率十余万众屯于洛阳,镇守南宫。孰料寻甫从长安出发,夜宿长安城郊的霸昌厩时,竟就发生了亡失黄钺的重大事故。王寻的部下房扬向来狂放不羁,据此联想到《易·巽卦》中“丧其资斧”乃是大凶之兆,预示着叛乱再也无法彻底斩绝了,因此大哭而去。

五、《春秋》类的引用

(一)《春秋》

为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曾经由孔子修订。其记述上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其语言精练异常,然几乎每词每句皆暗藏褒贬之意,故此“春秋笔法”闻于天下。

何敞辟太尉宋由府,乃言于宋由、袁安曰:“……鸲鹆来巢,夺阳之象。……”[2](P353)

《春秋·昭公二十五年》曰:“有鸲鹆来巢。”[15](P1145)鸲鹆,俗称八哥。对《春秋》经记载鸟儿筑巢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先秦秦汉的儒者多认为其中必有深意,乃是群阴夺阳之象,预示着昭公要被臣下赶出鲁国。何敞提出此典的语境背景是:自章帝元和纪年以来,全国各地上报的珍禽、异兽、灵草等不可胜记,而且咸称福祥,以为瑞应。章帝章和元年,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宋由府中从事后,对此现象深表反感,因此向太尉宋由、司徒袁安发表意见道:“瑞应是伴随着美政产生的,从前臧文仲祭祀飞到鲁国来的海鸟,以为是神鸟,而君子展禽却讥讽他不识货,认为海鸟是因为能感知到海上将要发生的灾害才避到陆上来的。结果当年海上果然多大风,冬天也变得奇暖无比。鸲鹆来巢,也并不是因为它感动于鲁国的仁政而亲近人类,反倒是昭公出奔的前兆。叔孙氏车子鉏商获麟,非但不是什么祥瑞,反而使孔子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从此绝笔。如今我朝尤为擅长此道,不可不防!”由、安二人听后竟默不敢应。

(二)《左传》

“《春秋》三传”之一,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并以是得名。由于《春秋》行文极简,致为后人所殊不易解,故此《左传》志在从丰富历史材料方面入手,去诠释《春秋》。

马援上书曰:“……嚣自挟奸心,盗憎主人。……”[2](P139)

“盗憎主人”一语,乃是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初,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15](P592)“盗憎主人”,意指盗贼憎恨他所盗窃的主人,进一步引申就是一种变态心理,也就是坏人恨好人,恶恨善,丑恨美,无道恨有道。晋大夫伯宗为人正直敢谏,其曾数次向厉公陈述我国郤氏族大势盛,应进贤黜奸,对其适当加以裁抑,方可保全功臣之后!厉公弗听。伯宗之妻颇为担忧,屡屡告诫他:“我国目前的形势是盗贼憎恨他所盗窃的主人,老百姓厌恶国君。夫君却喜欢直言不讳,必难免于难!”果然,郄锜、郄犨、郄至以是对伯宗恨之入骨,最终设计谮害了他。马援在给光武帝的信中引用这句话,其背景在于:马援在与光武帝一晤后,即为其英明气度所倾心。一向与援友善,并对其颇为信任的隗嚣怨援背己,遂发兵拒汉。援上书自辩道:“臣本与隗嚣素为知交,如今听闻他在给来歙的信中深为怨臣。但臣自问无愧于心。当年嚣遣臣往觇汉政,曾说只要臣觉得满意,即专心向汉。臣也以赤心相报,劝他归汉,是为他好,而不是欲置之不义之地。如今嚣心怀鬼胎,不识好人心,竟然意欲反咬一口,归怨于臣!臣愿立赴行在,陈剿灭西州之计!”

(三)《公羊传》

“《春秋》三传”之一,传为子夏弟子,战国齐人公羊高所撰。其意在专释《春秋》,然释史极略,着重于释“微言大义”,以问答的方式解经。

(樊)儵曰:“……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诛之’。……”[2](P271)

《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曰:“君亲无将,将而诛焉。”[16](P176)其意指臣、子于君、父不可有逆谋,若有,即可诛之,表示君父之权丝毫不容挑战和侵犯。本处举引此语的背景是:明帝母弟山阳王荆性情褊急苛刻。光武帝崩时,荆即曾劝废太子强趁机起事。强大怖,将其书原封不动传诣明帝。明帝秘不追究,只徙封荆为广陵王。后荆又向相士咨询,言吾貌类先帝,先帝三十而得天下,我今亦三十,可否起兵?相者告发其言,荆复自首。明帝仍不欲法办,下诏赦其罪,只是令他不得再臣吏民。荆仍不悛,再使巫祝咒诅明帝。明帝使长水校尉樊儵、任隗讯鞠荆罪状,二人奏荆大恶当诛。明帝怒,言尔等不过以荆为朕弟故,所以敢斗胆奏诛,若是朕子,复敢乎?樊儵以是辩解道:“天下乃是高皇帝之天下,非是陛下一人之天下。春秋大义言臣下有逆谋即可诛,所以周公诛管蔡,成季酖叔牙。臣等不过是以荆为陛下母弟,陛下友于兄弟,对其格外关爱,所以才再三申请加诛。若是陛下之子,臣等早专诛之矣!”后荆畏罪自杀,明帝颇伤兄弟之情,谥为“思王”。

(四)《谷梁传》

“《春秋》三传”之一,传为子夏弟子,战国鲁人谷梁赤所作。其主要以语录体与对话文体从文义方面阐释《春秋》经文。

又为阿母起第舍,(杨)震复上疏曰:“……臣闻‘上之所取,财尽则怨,力尽则叛。’……”[2](P476)

《谷梁传·庄公三十一年》:“秋,筑台于秦。不正罢民三时,虞山林薮泽之利,且财尽则怨,力尽则怼,君子危之,故谨而志之也。”[17](P151)鲁庄公于一年之中,按三时兴筑作之役,规虞山林草泽,与民争田渔薪菜之利。君子认为此举十分危险,因为老百姓若是财、力俱尽,定然会怨声载道,怨气冲天,这将对国家的安定造成严重的威胁。这里杨震化用这一语的背景在于:安帝的乳母王圣因为哺育安帝有功,竟至怙宠放肆殿庭。其女伯荣亦常随意出入宫闱,行贪赃枉法之事。延光二年,安帝又下令为其大起屋第,中常侍樊丰,侍中周广、谢恽等人更相鼓噪,扰乱朝堂。正直不屈的杨震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奏请道:“臣听说,古时耕作三年,能做一年的粮食储备;耕作九年,就能做三年的粮食储备。所以帝尧之世,虽遭洪水,民无菜色。如今我朝灾害迭起,百姓致不能自给。边患复扰攘不止,战斗不息,兵甲军粮也入不敷出。眼下陛下又为乳母营第,极尽奢华巧丽。此工程劳役不止,严重搅扰民间,已使百姓盈野,农民废作。臣听说民财若尽,怨声盈衢;民力若尽,揭竿而起。臣极请陛下三思!”

(五)《春秋繁露》

西汉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所作解《春秋》之书。其推崇公羊学,以“春秋大一统”为旨,兼杂阴阳、五行,实质是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会单超等五侯擅权,(黄)琼自度力不能制,乃称疾不朝,上表曰:“臣闻天者务刚其气,君者务强其政。……”[2](P593)

此句化自《春秋繁露·卷十七·天地之行第七十八》:“天不可以不刚,主不可以不坚。天不刚则列星乱其行,主不坚则邪臣乱其官。星乱则亡其天,臣乱则亡其君。故为天者务刚其气,为君者务坚其政,刚坚然后阳道制命。”[18](P304)是文以天地运行之法释为君之道,指出天不坚定则群星定会运行无序,君不刚强则奸臣定会乘机谋乱。长此以往,定然导致天崩君丧。所以,为君上者一定要铁腕执政,如此方可制服臣下之属。老臣黄琼在给桓帝的表文中首句就引用该句,表现出他对朝局的无奈,意图唤醒桓帝的雄心,出来强力主政。当时桓帝刚靠宦官单超等人诛锄了梁冀这个元奸大恶,天下喁喁望治。桓帝更令帝师黄琼任三公之首,杀戮了一批不法之徒。岂料狼去虎来,在诛梁冀过程中出力的单超等五个宦官竟被桓帝酬功,尽数封侯。时黄琼年已七十余,早已为大汉心力交瘁的他自度以己之力无法再制伏超等。想到大汉中兴怕是又成泡影,心中又极为不甘的他因此上表,借《繁露》里的这两句话委婉地告诉桓帝,自己对单超等人的冲天气焰无能为力,只有借助桓帝那至尊无上的君权方可矫正时局,再兴大汉。最后,他恳切地希望血气方刚的桓帝能像个男子汉一样勇敢地站出来,撤封五侯,翦宦官之翼;屏退贵戚,削后族之势。平反故忠,扫除群丑!

(六)《春秋考异邮》

《春秋》纬书之一。

平原人襄揩诣阙上书曰:“……臣闻布谷闻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物有微而至信,人有贱而必忠。……”[2](P615)

“布谷闻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一语化自《春秋考异邮》:“孟夏戴胜降,立秋促织鸣,言虽微物不失信也。”[8](P791)。这里的“戴胜”,古人以布谷鸟的别称。今人认为二者非一种鸟,只是叫声相似。“促织”,蟋蟀也。孟夏,四月也。闻布谷鸟叫,夏天将至;听到蟋蟀鸣,预示着快要立秋。则二者司时,身虽微物,而守信也。桓帝延熹九年,京师夜有火光,民间哗扰不止。平原人襄揩因此上书,表示天人相感,自己往年即见天象有变,今年又夜现火光,经他推占,全是于桓帝不利,且不出三年。其后复大力指斥桓帝即位以来用刑残酷,大戮谏臣,致春夏霜降。从前周文王只一妻,却有十子之祚,而桓帝宫女过千,独不存一嗣,实是无德所致。最后,他化用《春秋考异邮》中的这句,表示自己虽微贱如鸟虫,却有一颗秉信尽忠的赤诚之心。桓帝惧而召问,揩专以古无宦官,孝武始置对。桓帝下其章,尚书驳斥曰孝武前即有宦官,揩不陈损益,专托鬼神,欲将其下狱。桓帝倒不以为意,只以司寇之罚论之。明年帝崩。

六、结语

综上可知,《后汉纪》一书包罗宏赡,文中有着对古文献,尤其是“五经”类的大量引用,且这些引用在事物的说理、人物的塑造、语言的艺术、气氛的渲染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既丰富了书的内容,又与书相得益彰。徜徉于其中,让人不禁产生“落英缤纷,欲穷其林”的美妙感觉!

[1]杨伯峻.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东晋)袁宏.后汉纪校注[M].周天游,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3](唐)刘知几.史通新校注[M].赵吕甫,校注.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西汉)韩婴.韩诗外传集释[M].许维遹,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慕平.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书类·尚书大传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日)安居香山.纬书集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9]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陈戍国.四书五经校注本[M].长沙:岳麓书社,2006.

[12](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4](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汇校[M].黄焯,汇校,黄延祖,重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

[15]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6]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7]白本松.春秋谷梁传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8]阎丽.董子春秋繁露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闵 军)

On the Part that "Hou Han Ji" Quotes from the Five Classics

Yan Han

(Department of History,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

“Hou Han Ji”is a masterpiece of Yuan Hong, a famous literate and historian lived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n the book, he quoted many extracts from classical Chinese book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enriched and deepened the content and keynote of the book. The article chooses the part of the Five Classics from which the book quotes a lot and tries to prove this point.

“Hou Han Ji”; Yuan Hong; the Five Classics

2015-05-11

闫 晗(1989-),男,山东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K237.2

A

1672-2590(2015)04-00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