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凡 英
珍贵的井盐文化历史记忆——评宋良曦《盐都故实》
曾 凡 英
在中国盐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中,以四川自贡为主要代表的井矿盐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成为盐业家族三大盐资源之一,更蕴育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风姿独特的中国井盐文化,也逐渐“因利以聚人,因人以成邑”,形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千年盐都自贡。
盐都自贡的形成发展,与盐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盐就没有自贡!从北周因盐设立公井镇,明朝中期以后因盐泉自流而形成自流井盐业经济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因盐形成盐业城市,辛亥首义之后为适应盐业经济发展的设县之议,到民国时期因盐设立自贡市,一部盐都自贡城市史就是一部绚丽多彩活生生的井盐文化史。盐都自贡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井盐业,“盐”构成了盐都自贡最主要的特色,井盐文化是盐都自贡城市文化的根脉和灵魂。
追寻往昔盐都的蹒跚足迹,缅怀先辈创造的丰功伟业,传承别具特色的井盐文化,激励后世子孙的家国情怀,是我们今天面对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应该有所作为的理由。关于记录、探寻盐都自贡城市厚重历史文化的专论代有撰述出版。自上世纪以来,其主要有简阳玉荷山樵甫所著记录盐都自贡社会风物志的《自流井》(1916),著名盐务专家曾仰丰考察自贡盐业状况之《川南盐务要览》(1927),何说崖、汪叔庵编著《调查自贡盐务纪略》(1932),自称釜溪菜农的地质学家熊楚编著《自贡地质矿产盐业问题》(1935),杨公庶、王舜绪编著《川南盐场概括与关系工业最近之展望》(1937),钟崇敏、李仁寿、李权等调查全面抗战以来自贡盐产业发展状况撰写的《自贡之盐业》(1942),曾仰丰再次考察自贡盐场后编著《自贡盐场简述及其展望》(1944),1957年自贡盐场钻凿井技术专家熊佐周、潘孝移等著《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1985年自贡市档案馆、北京经济学院、四川大学合编《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1990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专家刘德林、周志征《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1991年著名报人黄兆华编著《自贡场镇风情》,1993年自贡报人李良忠撰写《中国自贡井》,1995年王仁远、陈然、曾凡英编著《自贡城市史》,1995年自贡市盐务管理局编《自贡市盐业志》,1995年政协自贡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自流井盐业世家》,1997年雷贞干先生编著《自贡史话》,2002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钟长永、黄健、林建宇编著《千年盐都》,2007年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吴斌、支果、曾凡英研究自贡盐业契约档案编著《中国盐业契约论》,2007年自贡老盐业家族后人胡午兮编纂《近代盐业世家自贡胡慎怡堂史辑》,2007年王三畏堂和李陶淑堂后人王群华编著《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2009年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吴晓东、曾凡英、康珺研究自贡盐文化的专门论著《味觉的盛宴:自贡盐帮菜》,2009年政协自贡市委编辑《因盐设市记录》,2011年四川省档案局、政协自贡市委主要利用自贡市档案资料编纂《辛亥革命与川盐变革档案实录》等等。这些论著作者或是盐业经济技术研究专家,或是盐务管理官员,或是盐文化学者,其内容或记盐都社会风物、述盐业生产技术管理发展演变之实态,或探索指陈盐都城市肇兴、发展、演变和结构、功能、特点,或记述盐业家族创业繁华兴衰。无论怎样,它们都为我们留下了盐都自贡昨天的记忆,为我们记录了盐都昔日的风采。
在中外城市史研究已经风靡近半个世纪,盐文化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有关盐资源城市、盐文化研究成果不断推出的今天,著名盐史专家宋良曦先生新作《盐都故实》于2014年10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盐都故实》分为“井盐文化”“盐场旧事”“人物春秋”“盐业科技”四辑,前以“盐都七赋”代序,后有附录二,计有41万字,自贡珍贵历史照片99张。无论从盐都自贡城市历史还是从井盐文化的角度考察,《盐都故实》跟已经出版的同类著作相比,都是一本难得的人人能读、耐读的学术著作,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是结构清新,内容丰富,文字简明。《盐都故实》以“故实”为主线,讲述、讨论、展示了盐都自贡的人文、历史、社会、科技、文化、艺术,内容包罗宏富,表现则隽秀清新。从结构上讲,除去“代序”与“附录”,以“井盐文化”“盐场旧事”“人物春秋”“盐业科技”四大类99个专题呈现丰富的城市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以纲举目张的阅读快感,此之谓结构清新。《盐都故实》讲述2000年盐都自贡的城市历史发展、社会风物、盐场旧闻、文人雅趣、市井百态、诸色人群、盐业科技等等宏大的历史场景与社会人生点滴,大到叙述盐都的起源考证、城市特征及发展阶段,小到古今自贡盐的品类等问题,就像人们看电影,一帧帧清晰画面,娓娓道来,此之谓内容丰富。全书文字流畅,言简意赅,篇幅最长的篇章《川南盐务稽核分所述略》不到5600字,最短的《自贡盐商怪吃撮要》不到1500字,可读性强,此之谓文字简明。
第二是表述通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学术著作要做到文风平实,表述通俗,雅俗共赏,功夫不在文字的运用,而主要在作者于对所论述问题的深入浅出。《盐都故实》在内容的深入浅出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作者此前已经出版个人专著《南国灯城》、论文集《盐史论集》,合作出版有《中国灯文化》《川盐史论》《中国井盐科技史》《西秦会馆》,并主编有《中国盐业史辞典》,是一位盐史研究领域硕果满枝的资深专家,故在本书的撰述中能够信手拈来,游刃有余,通俗易懂。如《西秦会馆的建筑学价值》一文,在不足3000字的篇幅中将清代会馆建筑艺术的精品西秦会馆的建筑特色、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尽数讲得明明白白。又如《自贡灯会的沿革与发展》一文,作者用2500字篇幅对自贡地区唐宋以来便渐次形成新年燃灯、元宵前后张灯结彩习俗,明清时期逐渐衍展具有固定内涵、在特定时段进行并有一定传承线路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尤其是清道光年间以来,自贡地区年节灯会渐成规模,1964年自贡市正式举办迎春灯会,再到举办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经贸交易会,将自贡灯会特有的融“形、色、声、光、动”为一体的内涵风貌,巧妙的灯组设计,精细的制作技术,美轮美奂的彩灯作品,以及历届灯会如潮的观灯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畅快淋漓的阅读享受。
《盐都故实》除了具有上述特点之外,个人以为其价值是多方面的,但最为重要的价值有三个方面:
一是从《盐都故实》一书记录的内容考察,它涉及到了自贡城市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对宏大社会演进的描述,也有对细微生产技术的记述,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有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关注,既关注盐都百姓的活法,也记录不同人群的葬礼,其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在于它是一部城市的“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借用当今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哈拉尔德·韦尔策在《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一书“序言”中的说法,它是盐都自贡这座城市的“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可以呈现给今天或者以后不同人加以领悟与传承。
二是《盐都故实》一书是在以盐资源开发利用为大背景下兴起的盐都自贡社会历史中展开的,它广泛地涉及到了盐业、盐工、盐商、盐井、天车、盐道、盐业组织、盐业经营、盐业神祗、盐业会馆、盐商宅邸、盐业科技等等盐文化的内容。广义的盐文化是这座城市的根脉与灵魂,其学术价值在于它在探寻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扬·阿斯曼指出:“文化记忆”以档案资料、图片和行为模式储存的知识的形式存在,而其现实形式即以这些浩繁知识中的可用部分的形式存在,它是每个社会和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重新使用的全部文字材料、图片和礼仪仪式的总和,通过对它们的“呵护”,每个社会和每个时代巩固和传达着自己的自我形象,它是一种集体使用的,主要(但不仅仅)涉及过去的知识,一个群体的认同性和独特性的意识就依靠这种知识(扬·阿斯曼《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P13)。这对于讨论这座城市的文化特性,保持城市的文化记忆,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都具有其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三是《盐都故实》一书在盐文化研究颇受学界关注,盐文化旅游活动越来越受人们亲睐的当下,它区别于那些注重结构体系、重在研究考据历史事件和文物典章的专著和论文,更具有普及性,有利于传承。文化研究的终极目的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也不是简单的发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是在了解熟悉基础上的认同,认同过程中的弘扬。这就非常需要文化论著解决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雅俗共赏的问题。《盐都故实》恰好从这个角度做出了表率,其功甚伟!
当然,如果《盐都故实》的编排体例不以“辑”为目,则更能使作者的撰述旨趣、体例形式与撰写内容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责任编辑:周 聪)
曾凡英(1962-),男,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理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