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育的“复兴”之路

2015-02-12 18:53:32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复兴普通高中校本

■刘长兴

不久前,复兴中学曝出“冷门”新闻——今年,在本市首次统一组织的高职院校春季自主招生考试中,学校有47人报名,居然全部被录取,居然有18人进入全市前100名,16人考入非常“热门”的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别的不说,就在媒体轮番炒作“名校”隆重召开高考誓师大会,家长跪求“神树”保佑金榜题名等“旧闻”的时候,同样是普通高中的孩子,却毅然选择了职业教育,且获得了出色成绩,的确非常“奇葩”,真是值得深思。

其实,真正熟悉复兴中学的人未必很多。这所12年前还是人称“二幼师”的学校,正好赶上基础教育的全市性、大规模布局调整。本来就要取消的中等师范,经过异地规划,重建“转轨”,成为普通高中,并取名“复兴”,而且一夜之间还给他们戴上三顶“桂冠”:一是市直属高中,二是市重点高中,三是示范性高中。可见,各方寄予希望之大。但是,人们心里全都明白,“直属”谁也没话可说,都是你们“自家”的事儿;至于“重点”“示范”,那是上边“封”的,没啥社会基础,只能用来造势。就说社会基础,你还真别小看,得靠时间来“堆”。所以,自打成立那天,复兴中学就深知自己“几斤几两”:改制以前的幼儿师范,学生好分配,那时可谓怎一个“轻松”了得。改制以后是普通高中,学生要高考,现在可谓“硬碰硬”如何了得。虽然好说好听,实际一天一地,而且造势越大,压力越大。作为“直属”,只能办好;顶个“重点”,必须突出;当了“示范”,还要引领。所以,他们只能硬撑着往前趟。

头几年,作为刚刚完成“转轨”的普通高中,没有别的选择,肯定得“随大流儿”。尽管他们非常清楚,无论政府配置多好的资源,生源才是根本的资源;尽管他们非常清楚,生源这块“蛋糕”早已分完,并非想要哪块就能得到哪块;尽管他们非常清楚,即便生源每年也有“波动”,可从未掀起多大“风浪”。不管怎样,“高中—高考—高校”,在人们心里就是一趟“直通车”。只要你上了这趟车,就得随“大流儿”:年年老师、学生一起拼,天天家里、外边两头儿挤。不能说就没有效果,反正每年都能完成“指标”,甚至还会超额几个。当然,谁都想再“好”点儿,也没少使劲,但很难有根本性突破,收效有限。还是那句话:生源摆在那儿了。难怪大家总是安慰自己:三年前中考招进来的学生,全市平均水平;三年后高考送走的毕业生,四成“二本”以上。据统计,学业“增值”水平也已经很高,这就很不错了,还要学校怎样?

其间,他们也不是没有思考:“二幼师”曾经的美育特色应该是现成的办学优势。虽然“转轨”过程中,因为“结构性”超编,有些老师已经调出,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有人留下,毕竟还很专业。于是,他们做过一些尝试,也有过一些收获。个别学生最终考入艺术院校。虽然最终没成“气候”,也能算是“个性”培养。

其间,面儿上也不是没有“动静”:围绕如何办好普通高中,国家出政策,地方推改革,专家做课题,学校搞试验。可是,谁都没太较真儿,自然少有作为。当然,个中缘由很多:社会的舆论,家长的追求,学校的惯性。再说,三者还往往形成合力,一同发力,给你压力,使你乏力。尤其是有人宣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办家长满意的学校”,更让你纠结。你说,这是刻意“解读”,还是有意“误读”?真没法“矫情”,也“矫情”不起。反正复兴中学已经意识到,在以高考成绩自我“安慰”的时候,多数家长并未得到“安慰”,有的甚至非常伤感:“跟你们拼了三年,‘正经’大学没考上,这高中不是‘白瞎’了吗?”“就算上了‘三本’,一年还得花好几万。毕业了又怎样?工作照样难找,孩子接茬‘啃老’。”话不好听,很耐人寻味。面对这些无奈的家庭,面对长期无言的结局,他们更困惑了。

大概就是这个关键时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一下“点醒”了他们。咱们这是干嘛,偏要“一条道跑到黑”?其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一条里,“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一段,引发了他们对普通高中的重新思考:真没有必要随大流儿“架”自己。该放下“身段”,要放下“身段”。何况,自己这类学校,压根儿也没有什么“身段”。同是普通高中,眼睁各不相同。只有各自找准位置,转向既能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又能满足家庭基本愿景;既能顺应社会发展大势,还能切合学校现实条件,才是办学正路。用他们的话说:短短60个字的政策阐述,怎么两次提到“职业教育”?这就是改革“信号”。咱们应该抓住机遇,再次“转轨”。如果说,上一次是办学类型的“转轨”,那么这一次就是办学思想的“转轨”。

五年过去了,要是回头梳理一下他们再次“转轨”的历程,做的主要就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引进职业教育,重构校本课程。

谁都知道,对普通高中来说,最大的自主权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因为这是一所学校彰显个性的“名片”。所以,普通高中的展示活动都把校本课程作为“重头戏”,相互“比拼”。尤其是“有头有脸”的学校,人家的校本课程就是“高大上”:众多的项目,超前的课题,尖端的设备,高深的内容,知名的导师……因为除了“高考”以外,这也是办学实力,况且这种实力还能“诠释”自己的素质教育。复兴中学也曾羡慕不已。可是实践证明,适合“别人”的,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积累,已经导致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追求。人家的学生热衷于逻辑思辨,咱们的学生擅长实践操作。这种“不同”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个体差异。只有立足学生实际,校本课程才能发挥固有的特殊功能:引导学生避其短,帮助他们扬其长。思来想去,他们最终决定尝试引入职业教育,“重构”校本课程。

在大量调查和详实分析的基础上,复兴中学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知道,对他们这支“门外汉”的队伍,实际是在挑战自我。这是一个由可以不知到必须知,由可以只知其然到知必须其所以然的过程,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他们还是赢得了这场挑战。激光雕刻、汽车驾驶、工艺设计、模型制作、餐饮厨艺、动漫创意、电脑维修、网络影视技术、食品工程技术……一批自行开发的具有“职业”色彩的校本课程就这样诞生了,而且同步“上马”了一批专业设备,装配了一些实验室、设计室、工作室、制作室。他们的不懈努力,不仅换来了“职业”课程的从无到有,更换来了广大学生的空前欢迎。学生们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学习专业理论、了解职业特点、训练操作技能、体验创意乐趣的时候,尽情发展着自己特有的潜能,充分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成功。

其实,何止担心淘汰出局的孩子,从中发现了希望、找回了自信。在一定意义上,面对各种压力的学校,也从中看到了前景、坚定了信心。应该说,正是尊重客观差异,瞄准社会需要,满足学生愿望,着力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方向,成就了复兴中学再次“转轨”的坚实起步。

第二件事是,选择“普职结合”,创建学校特色。

谁都知道,对普通高中来说,确定和建设学校特色是个“老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老”,原因非常简单:大家都被“高考”套住,实在无暇顾及其他。陷于这一问题的学校,尽管不是全部,可也为数不少。当然,有些学校具备“传统”资本,还在不断“丰满”;当然,有些学校也在探索之中,寻找合适主题。即便如此,真做到有鲜明的辨识度,有长期的持久性,有显著的增长点,有突出的成就感,还真不多,因为这需要付出很多。在重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复兴中学发现自己反而可能实现这些“要素”。别看本身“先天”不足,其实就是最“原始”的“后发”优势。如果把“引进”职业教育发展成“结合”职业教育,在众多普通高中里,就是最为突出的“辨识度”。至于如何保证“持久性”,如何形成”增长点”,如何显现“成就感”,那都是后话,可以慢慢来。于是,他们组织了全校大讨论、全员大访问。怎样由重构校本课程走向创建学校特色?特别是在大访问中,学生畅所欲言谈想法,家长直言相告提建议,专家鞭辟入里做论证……“普职结合”就这样由大家逐渐形成的共识发展成建设学校特色的主题。

一旦站上新的高度,必然催生新的思考。对普通高中来说,不光学校特色本身非常系统,“普职结合”也从来没人提过,所以局限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绝对不行。于是,学校针对校本课程建立了工作系统,成立管理小组,明确课程框架,统筹教学方案,落实选修制度,推行学分考核,纳入综合评价……使管理、开发、实施、考评“四位一体”。如今,这里的校本课程已经像国家课程一样,形成了严谨实施的长效机制。其中,他们首创的全员参与的“走班制”,学生兴趣极大,既保证了课程安排,又盘活了设备资源,还引导着学生学会了自主管理,实现了自主发展。于是,学校围绕特色建设,结合教学改革,开始了职业渗透。教师教学中设法建立教科书内容和相关职业的联系,已经成为这里课堂教学的常态。《物理》的电磁学,就这样添加了“磁悬浮列车”设计原理的探究;《生物》的植物教学,就这样联系了“无土栽培”发展趋势的讨论;《化学》的有机物教学,就这样融入了生物制药的技术……鲜活的实例,使学生看到了理论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的价值,悟出了“学科—专业—职业”的脉络。“文科”教师则利用教科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让职业精神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生动的案例,使学生看到了职业理想的崇高,悟出了职业道德的伟大。特别是《人生规划职业指导》课的开设,一方面引领学生精准定位未来目标,一方面又激励他们把未来目标转化为现实动力,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完全可能“对接”自己的人生梦想。于是,学校抓住课外活动进行了深度开发。这里的学生社团已经成为他们动手、动脑的乐园,各自提升着特长的实力,思索着职业的“选项”。这里的专题教育已经成为他们重新认知的氛围,共同体验着职业的社会贡献,感悟着职业的精神境界。“理想是什么”的班会,已经把同学的交流变成了彼此的交心,共同规划未来的美好人生;“高三,我们在路上”的校会,又让学生深化了对“人人是人才,行行出状元”的理解。一年一度的“成人仪式”和“毕业典礼”,孩子们切身感受了家长、老师对他们正确选择的谆谆指导和殷殷期待。就连校园环境文化也一改“985”“211”的宣传,布置了人生规划与职业教育的内容。为了扩大“普职结合”的校外资源,他们邀请海河教育产业园区开办的“复兴文化讲堂”,为广大师生搭建了新的学习、交流平台。行业专家与成功人士的经历、经验,让学生感受了不同的职业魅力,同时感悟了奋斗的职场艰辛。“天生我材必有用”,“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些“老话儿”被学生做了“现代版”的阐释。特别是一次次的现场互动,学生们从中体味了未来的多彩和人生的美丽。应该说,正是这些围绕“普职结合”进行的生动创新,为学校和学生系统了解职业、主动走近职业,及时发挥了“催化”作用,成就了复兴中学再次“转轨”的纵深推进。

第三件事是定位“精致教育”,启动顶层设计。

谁都知道,学校的顶层设计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学校的办学思想又是学校顶层设计的灵魂。可是,具体到一所学校,特别是具体到一所遭遇“高考”左右的普通高中,这事儿就并不那么容易了。论说,咱们应该还要好些。前几年开始的“普通高中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非常强调端正办学思想,力图体现普通高中本质。就是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之下,大家同时开始了一次新的探索。经历了校本课程重构和学校特色建设的复兴中学,也借势提出了“精致教育”的课题。

他们觉得,普通高中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同质化的倾向就是症结所在。不管你怎么看,反正是不同的学校在追求同一个目标——高考。“精致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念,或是一种办学思想,就是现代高中的多样性办学、个性化培养。为什么用“精致”定位?他们说: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必须精心确定每个人的发展方向,精细设计每个人的教育方案,精确进行每个人的素质评价,而且都要“精”到“极致”。目前,他们正在这种办学思想的统领下,着手学校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应该说,前两件事为这一件事做了很好的准备与铺垫,这一件事又是前两件事重要的延续与升华。这是教育思想的延续、学校文化的升华,更是对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之路的深层次思考。

“精致教育”由于兼顾了普通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和职业教育专业的实践性的不同特点,兼顾了升学预备型教育和就业预备型教育的不同需求;由于突出了“兴趣—志趣—志向”的成长轨迹,突出了“学科—专业—职业”的发展脉络,整个学校似乎发生“颠覆性”变化,而且这种“颠覆性”变化又似乎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高考志愿填报,平和代替了以往的焦虑,因为孩子觉得可以选择的专业更宽了,选择的学校更多了。即使成绩不是很高,似乎没有选择的学生,却表现了自信,表达了主见。一句话,只要自己喜欢,社会需要。高中毕业以后,快慰代替了以往的怨怒,因为有的顺利进入本科,有的自愿走进高职,有的还直接进入社会就业。还是那句话,只要自己喜欢,社会需要。

就是这些曾经失去信心的孩子,如今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榜单”上居然有1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学生发明成果;居然其中包括“水陆两栖机器人”工业造型类专利,有“3D”动力创新大赛工业设计市级特等奖、全国三等奖;居然有市机器人比赛小组第一名,市青少年小发明设计大赛的一、二、三等奖;更让你无法想象的是,其中有两项居然还通过了“I-Sweeep”大赛(国际可持续发展项目奥林匹克竞赛)组委会的审核,居然有两位同学还应邀赴美参赛,并荣获优秀奖。谁能想到,复兴中学如此华丽的“转轨”,不仅走向全市,竟然走向世界。

当然,复兴中学不可能挂出“清华”“北大”录取的布标,但是这里也能冲出“黑马”,今年就有高考拿到640分的学生;这里也能培养“精英”,也曾出现先高职、后本科、再硕士的学生。尽管这些“少数”更能吸引眼球,他们也没有自鸣得意,更没有大做文章。在他们看来,那些“多数”能够稳稳当当各安其位,能够高高兴兴各得其所,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学院,乃至就业、创业,才是他们的愿望。一句话,“精致教育”的目标是要教好每个孩子,幸福每个家庭。

如今,同行来学访了,媒体来采访了。原本悄无声息的复兴中学,人们开始关注了。其实,他们知道自己的艰难;知道刚有点儿“眉目”。有人说,复兴中学探索了一条普通高中的“复兴”之路。这话的确深刻而幽默。深刻的是,充分肯定他们在再次“转轨”的过程中,努力推动普通高中重新步入“育人为本”的“正轨”。特别是那些划入“一般”,甚至坐落于乡镇的普通高中,更有借鉴价值。幽默的是,巧妙借用他们的校名,热情赞扬他们在似乎高中等于高考的情势下,表现出来的创新智慧和改革魄力。特别是本文还以此为题,扩大其影响,似乎更有意义,而无疑义。因为,复兴中学的“精致教育”是“现代版”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高中版”的“素质教育”和“科学发展”,应该不无道理。

猜你喜欢
复兴普通高中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16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20:38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环球时报(2016-11-09)2016-11-09 08:05:59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46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南方周末(2014-04-24)2014-04-24 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