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铃铛阁外国语中学 郭文颖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课程文化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新特征:一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文化,即要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实现“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还包括人格的培养、人文的熏陶、心灵的唤醒、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开发”。二是以三级管理为目标的管理文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一目标体现出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强调了学校与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学生有权选择课程的管理文化理念。三是以师生共同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行为文化。新课程倡导师生成长和发展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倡导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民主性”和“参与性”,也倡导师生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合作性”与“共享性”。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要以关注学生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研究学生文化为崭新视野。具体来说,新的课程文化要体现三种转变:一是变部分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服务的教育;二是变学生适应课程的教育为课程适应学生的教育;三是变同质发展的教育为差异发展的教育。新的课程文化建设要戒狭隘的功利主义。要正确对待知识、技能、智慧与塑造人完善、自由的心灵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形态等方面,在满足制度化刚性要求的同时,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要力图保证统一与选择、规范与创新、预设与生成、过程与目标的结合,努力实现以人为本的课程文化育人价值和素质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课程文化的建设涉及课程思想、价值观、文化传统、行为习惯、教学方式等问题,要顺利推进课程文化建设,就必须围绕课程改革的目标,寻找契合点,寻找突破口。要从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办学经验中汲取精华,从学校的先进时代精神中获取养分,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探索切实实施课程实验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契合点,将当今课程改革要求与校情相融合,明确办学理念,为课程文化建设找准定位。
本次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作为基本课程目标,而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课程结构化建设。学校除按计划开设国家课程外,一是要大力开发科技人文课程和地方文化系列课程,着力打造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多样化、精品化、系列化。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建设者也是营造课程文化的主力军。二是可在校外建立人文、科技教育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在活动中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结起来,将掌握知识经验与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实践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师生对课程文化的感悟和认知。三是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定期在学生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和论文答辩活动,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文化。
课程新文化精神的根本点在于:第一,强调主体存在意义,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第二,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建立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第三,寻找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确立崭新的课程生态观。总之,课程新文化的建构高度强调人文关怀,强调生命体验,直接指向人文、科学的深层建构。
人们常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个人在艺术的感召下能发现自然中蕴藏的美,能发现心灵世界的美,能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重视艺术教育,开设艺术领域的课程,既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课程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价值文化取向。全面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