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贴近”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5-02-12 17:13刘小龙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刘小龙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以“三个贴近”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刘小龙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就需要以“三个贴近”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贴近实际,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贴近生活,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贴近学生,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三个贴近”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三个倡导以24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和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现实要求,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引。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推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朝气蓬勃的青春阶段,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正如习近平同志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我们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2]因此,在当前必须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最终进学生头脑,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切实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高校具体实际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当前在高校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切实做好“三个贴近”。

一、贴近实际,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

贴近实际,就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贴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贴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贴近高等院校的实际,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马克思主义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的社会意识,是先进的价值理念。众所周知,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贴近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实际,才能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一方面,就贴近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而言。就国际局势而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不可阻挡的潮流;就国内而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想严重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基于这一大环境所反映出的社会意识,故在对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要结合这一大环境。第一,把脉时代最新动态,坚持在与时俱进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给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们党综合国内外形势,总结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诸多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而做出的重大举措,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容给学生讲透彻。以“三个倡导”为主的24个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容,从三个层面回答了在新时期我国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明确地指出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取向和公民个人道德层面的价值准则,厘清了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三者之间应具有的价值观指引。三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价值给学生讲全面。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时刻都在努力“西化”、“分化”着中国,时刻都用各种方式传输着他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多元化凸显。面对这一挑战,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具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只有旗帜鲜明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就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特点而言。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伴随其成长的最典型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在这种信息便捷、多元思想相互碰撞的大环境中,他们的思想、心理以及具体行为深深烙上着明显的时代印记,主要表现在:独立意识强烈,个性鲜明,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可塑性强,但容易受到诱惑;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但在关键时刻体现明显(如5·12大地震中许多大学生捐钱、捐物、舍己为人等,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价值目标务实但理想信念薄弱;勇于尝试、创新意识强,但抗挫能力弱、心理承受力较低,等等。我们知道,理论总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理论要发挥其生命力就必须要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对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思维方式的感性、具体、现实等特点以及其所表现的思想实际和行为特点还有较大距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必须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研究大学生思想、心理变化的规律,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教育。比如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喜欢彰显个性,能够区分善与恶,对于“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认同,但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出现双重标准,趋利避害,导致言行不一。例如,在面对某些做人不讲诚信、考试作弊等道德失范现象时,他们认为这是可耻的,是不应该的,要坚决反对的,但当涉及自身利益时就不知所措,有些甚至也加入其中。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贴近大学生的这一思想和行为特点,做到赏罚分明,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表扬,对消极行为进行严惩,营造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良好氛围。再比如当代大学生追求新鲜感、普遍猎奇心理强,更喜欢直观的东西,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其理论方面高度的概括性和凝练性不乏抽象性和浓缩性,这就加大了认同难度。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要贴近大学生这些思想和心理特点,做到从具体的事例中提炼、形象化和生活化的语言中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及其价值意义,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知、认知的基础上赋予情感,并最终将这种情感上的认同落实到具体实践。

二、贴近生活,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贴近生活,就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深入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大学生所关心的具体问题和面临的具体矛盾,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服务大学生的生活,进而引导大学生的生活。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生活即是教育,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一般而言,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情境性特征[4],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不例外。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5]。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必须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把握其实用性、经验性和情境性这三个特征,挖掘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第一,就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实用性而言。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常常以简单的“是否有用”作为衡量的标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关于价值理论的最新成果,将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成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奉行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长远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必须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远性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实用性之间的矛盾。要时常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内心体验,了解他们喜欢干什么,在做什么,与大学生建立广泛的交流,抓住大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并予以积极正面引导,避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抽象化,也避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陷入无主导性的泛生活化。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须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角度直面大学生所关注的实际问题。要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需要和诉求。比如:大学生很关注奖助学金评定、优秀学生评定、入党、考试、学生问题的反映及反馈等与他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事情。如果大学生感受到了奖助学金和优秀学生的评定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入党的过程是严格按照组织发展程序的,考试过程中监考老师严格监考且对于个别考生作弊行为严格处理的,向老师或学校反映的问题是能够及时恰当合理的处理的,那么他们就会从心底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去践行。因此,大学生在此其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泛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是能够解决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的。

第二,就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性而言。由于大学生在认知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局限性,日常生活的经验性决定了他们在生活实践的选择上往往侧重于简洁、直接、易懂的经验的不断重复,不会去揣摩和思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简简单单的24个字蕴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伦理、哲学等众多的内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需要人们结合实际对其仔仔细细地思考和认识,才能透彻地理解它。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又需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与日常生活中实践选择上的经验性之间的矛盾。对此,在具体实践中要将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熟知的语言,简洁、直接地“灌输”给大学生,贴近日常生活的经验性,便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第三,就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性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所坚持的价值观,是蕴含着对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而不是针对社会中某一个特定的阶层提出的价值规范要求,因而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相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却是以片段式的情境性为特征,日常的行为习惯、语言、规则都是和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日常生活情境化的生活事件。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普遍会关注当下发生的或者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件,而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或者与自己不相关事件会保持某种程度上的淡定或漠然。比如,在具体实践中,针对大学生关心的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等现实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特别地关注评定的整个过程,而家庭经济好的不参与评定的学生一般不会关注,往往会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是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因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6]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需要解决理论的普遍性与日常生活的情境性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否贴近日常生活的关键环节。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渗透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发生的事件之中,通过其日常生活的事件,将它外化于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中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比比皆是,如在公共场所要自觉排队,不大声喧哗和插队、考试不作弊、离校要请假等等。在这些小事件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素材,只要我们重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件,以小见大,很接地气,大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贴近学生,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认同度

贴近学生,就是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深扎根于学生之中,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盼。要充分体现学生意愿,满足学生需求,解决学生困难,说学生想说的话,讲学生能懂的话,为学生提供想看、爱看的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代表广大学生的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几个抽象概念的简单叠加,它蕴含在实际的生活中,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坚持贴近学生,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事例,用学生熟悉的语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高度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吸引和调动学生的广泛参与,不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对象。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大学生的具体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作为大学生心中的效仿对象,教师不能只知道坐而论道,甚至言行不一,要将核心价值观的敬业、诚信、友善等加以示范,不能口口声声大谈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上课迟到,言行不一又失诚信;此外,面对大学生所关心的婚姻恋爱、专业学习、人际关系、个性发展、就业创业以及社会热点等最迫切的需求,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讲大道理,而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加以分析,才能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产生共鸣,使大学生切身地感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意义,进而认同。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大学生的“共同梦”与“个人梦”结合起来。共同的梦想凝聚了一致的目标,坚定了共同的意志,当代大学生的共同梦想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每个个体有不同,每个大学生又有着自己各自的梦想,这就是彼此的“个人梦”。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既要关注当代大学生共同梦想诉求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个人梦想诉求,充分创造条件让他们都有实现青春梦想和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的方面而言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确保每个人实现他们的“个人梦”。因为今天的我们是什么,明天的中国就是什么,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必须要贴近学生,立足大学生的特点,努力寻求大学生的共性需求,并基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实现不同特点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认同度,才能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习惯。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4]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1):37-40.

[5]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50.

[6]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5.

(责任编辑:刘忠义)

G641

A

1671-752X(2015)02-0058-04

2015-03-26

刘小龙(1988-),男,甘肃西和人,重庆交通大学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