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园区建设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探讨
——以黔南为例

2015-02-12 17:13王可忠张东真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黔南产业园园区

王可忠 张东真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都匀558022)

关于产业园区建设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探讨
——以黔南为例

王可忠 张东真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都匀558022)

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积极提升职业教育地产业园区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无疑是地方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文章试以黔南为例,试就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沟通交流平台构建和产业园区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产业园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近年来引起党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于2014年5月2日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无疑是当前以至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试以黔南为例,就职业教育如何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园区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黔南地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园区建设的适应性分析

(一)黔南地区产业园区建设与职业院校发展的基本现状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相互联系的若干企业聚集的区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黔南地区无论是产业园区建设还是职业院校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上,随着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各县市区相继建立了一批产业园区。据2014年01月10日,《中国经济网》的报道,截止至2013年底,在黔南州的14个产业园区中,入驻企业1318户,就业7.47万人,建成标准厂房154万平方米,累计建成2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入驻率94.1%。10个园区达到“五通一平”,4个园区基本达到“七通一平”。14个园区列入省100个产业园区(含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其中5个园区列入省“511培育示范园区工程”。瓮安—福泉磷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列入2013年贵州省3个千亿级示范园区培育。惠水县长田工业园区、龙里工业园区、独山麻尾工业园区列入贵州省10个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示范园区培育。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随着贵州省9+3教育计划的实施,黔南州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取得长足发展,据2014年4月15日,《黔南日报》的相关报道,截至2014年3月30日止,全州建成18所州县职业院校,其中,职业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含民办1所)。在校生达31950万人。涉及10个类别近30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7.35%;通过新(改)建项目的实施,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持续得到改善,全年全州中职学校占地面积1393954平方米、校舍面积492189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341155平方米、19811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3.7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11.91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2.28平方米、3.13平方米。

(二)黔南地区产业园区建设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分析

管窥黔南地区产业园区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尽管近年来,两者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两者的相互适应上,依然存在不少的差距。

1.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园区产业布局与结构存在较大的差距

纵观黔南地区14个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与结构情况,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都匀甘塘产业园区的汽车生产与销售类,二是瓮安、福泉磷煤电一体化的化工机电类,三是荔波、平塘、罗甸、三都的民族文化、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类,四是惠水长田生态工业园区的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类,五是龙里工业园制药、机械制造、新型材料加工类,六是贵定县昌明经济开发区的生物科技、管道科技、硅产业类,六是长顺威远产业园区的高矿重工、电器类。反观黔南地区已有18所州县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虽然随着黔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18所州县职业院校所设专业已达10个类别近30个专业,但这些专业大都是一些传统的投资少、实训设备、设施要求简单、师资队伍专业化要求不高的会计、文秘、旅游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服装加工、机电加工等专业,这些专业显然与黔南地区现有14个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与结构存在较大的差距。

2.职业院校现有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与产业园区的产业、岗位业务需求存在不少的差距

如前所述,经多方招商引资,黔南地区14个产业园区现已入驻企业1318户,就业7.47万人,但就这些已入驻企业而言,绝大多数为中小民营企业,规模企业所在比重不高,约为30%左右。作为中小民营企业,基于人工成本的考量,在员工的需求上,不同程度的存在少而精的特点,即大多要求员工须具有一专多能的相应能力,以办公文员为例,除要求具备一般办公文员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外,还必须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与技能,财务人员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有的甚至还要求具有车辆驾驶的知识与技能,在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中,上述岗位人员通常由一人兼任。即便是那些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随着大量新设备的采用和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员工的需求,亦在不同程度的呈现少而精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员工要求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力劳动仅仅是基本要求,更多要求员工具有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在黔南现有的18所职业院校中,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则未能适用这一发展变化的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现有不少职业院校依然沿袭了传统的专业学科教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更多的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轻视或忽视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公共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设置较多,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相对较少,跨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则更少。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拘泥于所购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发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不能结合产业园区相应产业、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选取相应的职业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实施课程教学。或者出现两个极端的不良倾向,一是注重理论教学,不折不扣按教材体系实施教学,一是注重操作技能的教学,周而复始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抛弃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上述方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较低,不少学生被园区企业招录后,需重新进行扎实的岗前培训,方能适应园区企业岗位业务的需要。

3.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一直被视为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最大特色,在黔南地区,虽经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产业园区与职业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两者的交流与合作,缺乏应有的沟通。一是沟通交流流于形式。一方面由于不少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与产业园区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少园区企业对校企合作大都缺乏必要的应有的积极性,主动与职业院校沟通联系的园区企业可谓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一些职业院校基于专业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主动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与园区及相关企业进行了沟通与联系,但这些沟通联系大多流于形式,仅停留于与产业园区相关企业进行一些简单的协作,如签订共建实训基地协议、接受部分学生顶岗实习,配合学校对职业岗位进行调查了解等等。这些合作基本属于表面的、短期的、松散的合作,缺乏更深层次的定向人才、人员互派兼职等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二是沟通交流缺乏相应的渠道与平台。由于双方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一个是教育系统,一个是园区管委会,业务上缺乏必要的应有联系,人员相互往来较少,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不多,彼此都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双方处于同一地域,却形同路人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

4.产业园区就业学生有等进一步提升

在黔南地区现有的18所职业院校中,由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园区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进入园区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为数不多,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选择均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或省内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提升毕业生对园区企业的吸引力尚需作进一步的努力。

二、黔南地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园建设的模式选择

众所周知,作为职业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一线所需的各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黔南地区,随着各地产业园区的相继建立,除需要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外,更需要一大批在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一线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的各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切实提升黔南地区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园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无疑是当地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一)结合产业园区的产业岗位需求,设置相应的高、中职专业及课程体系

根据黔南地区14个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与结构情况,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都匀甘塘产业园区的汽车生产与销售类,二是瓮安、福泉磷煤电一体化的化工机电类,三是荔波、平塘、罗甸、三都的民族文化、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类,四是惠水长田生态工业园区的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类,五是龙里工业园的制药、机械制造、新型材料加工类,六是贵定县昌明经济开发区的生物科技、管道科技、硅产业类,六是长顺威远产业园区的高矿重工、电器类。各职业院校可根据上述情况,就近设置相应对应的专业及课程体系,在都地区的职业院校可设置汽车装配、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营销与保险、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应专业及课程体系,在瓮安、福泉等地的职业院校可设置化工、机电、机械制造等专业及课程体系,在荔波、平塘、罗甸、三都等地的职业院校侧重设置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及课程体系,在惠水地区的职业院校侧重设置建筑材料、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专业及课程体系,在龙里地区的职业院校侧重设置制药、材料加工等专业及课程体系,在贵定地区的职业院校侧重设置管道加工、茶叶生产与加工、硅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专业及课程体系。通过就近对应设置相应专业及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专业设置的趋同化,形成一校一产、一校一业、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避免不必要的生源竞争。同时通过就近设置相应专业,利于增加学校对园区企业岗位的了解,及时根据园区企业的岗位业务需求调整和设置课程,利于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员上的相互互派,利于学校为园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通过就近设置相应专业,切实为园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切实有效实现学校与园区企业在合作的互利共赢,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品牌,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紧密结合产业园区产业的岗位业务需求,提升改造职业院校现有的传统专业,不断提升职业院校传统专业适用产业园区建设的需要

如前所述,在黔南地区18所州县职业院校所设10个类别近30个专业的专业中,大多为一些投资少、实训设备、设施要求简单、师资队伍专业化要求不高的财务会计、文秘、旅游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服装加工、机电加工等传统专业,这些专业无论是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是课程内容组织都与产业园区相关企业的岗位业务需求存在不少的差距,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基于学科体系设置的较多,基于岗位业务需要设置的较少,公共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设置较多,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相对较少,跨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则更少。以财务会计专业为例,所设主要主干课程为会计基础知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法、纳税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通适课程,这些课程显然与园区企业的岗位业务需求存在不少的差距。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基本沿用传统的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发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以文秘专业中的《秘书写作》课程为例,涉及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等文种的内容较多,涉及园区生产、经营、服务等相关企业的文种相对较少,再以文秘专业中的另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秘书实务》为例,现有教材主要围绕秘书工作的原则、方法、基本业务流程等内容进行教学,融入企业相关岗位业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几乎廖廖无几。切实提升职业院校现有专业服务园区企业的能力,实现职业院校现有专业与园区企业相关岗位业务的对接,在一定程度上无疑需要调整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在课程体系的调整设置方面,根据园区企业相关岗位业务增设相应的课程,以园区企业财务会计岗位为例,根据园区企业财务会计岗位业务需求,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增设民营企业会计、统计、员工薪酬福利管理、员工社会保险事务管理等方面课程。在文秘专业中,可增设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方面,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园区企业相关岗位业务需要,增加相应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以园区企业办公文员岗位为例,作为园区企业日常办公的业务人员,在掌握一般文员的业务知识和写作知识的同时,应重点掌握企业文员的业务知识与写作知识及其相关技能,因此,在秘书专业的《秘书实务》、《秘书写作》等传统课程的教学中,在讲授一般秘书业务知识与写作知识及其业务技能的同时,应增加企业文员的业务知识与技能、企业文书文种的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等方面内容的教学。通过调整现有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切实有效的实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升职业院校现有专业服务园区企业的能力。

(三)加强与产业园区管委会的沟通与联系,通过产业园区管委会,加强与产业园区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

当前在黔南地区,由于职业院校与园区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的平台,职业院校与园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尚处于零星、分散、自发的状态,双方互派人员的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尚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积极构建双方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无疑是促进职业院校与园区企业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产业园区管委会作为各级政府派驻园区的管理机构,是所辖园区企业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它们对入驻园区各家企业的基本情况,无论生产、经营、服务项目,还是用工需求的基本情况均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与入驻园区的各家企业有着较为密切的沟通与联系,在当前黔南地区各园区入驻企业尚处于零星、分散的情况下,黔南地区各职业院校可通过园区管委会这一平台,加强与园区相关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构建双方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加强与产业园区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

一是校企合作办学,人才订单培养。职业院校根据园区相关的企业的需要,在自己的相关专业中,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园区相关企业进行定向人才培养。或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新进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或职业技能鉴定。

二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合作。各职业院校通过在园区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并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相关专业的学生到园区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增强学生对园区相关企业职业、岗位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进入园区相关企业就业作必要的认知和技术技能准备。

三是互派挂职交流合作。职业院校每年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园区相关企业挂职交流,培养“双师”队伍。园区相关企业每年定期派遣一定数量中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学工作。

四是教学、科研及产学合作,利用双方各自的人才优势,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科技项目研究开发。

[1]肖洪寿,卢健健.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对接机制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09,(8):91-94.

[2]虞国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服务经济建设——关于建立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对接机制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江西,2008,(12):22-24.

[3]杨善江.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的适应性分析——教育园区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5):9-12.

(责任编辑:倪震)

G712

A

1671-752X(2015)02-0004-04

2015-01-18

王可忠(1963-),男,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2014年度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产业园区建设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编号:14019)。

猜你喜欢
黔南产业园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梦回黔南
黔南文艺界3-4月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