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与黯淡:张爱玲笔下的色彩世界

2015-02-12 17:13龚光宇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张爱玲颜色色彩

龚光宇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华丽与黯淡:张爱玲笔下的色彩世界

龚光宇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对色彩就十分敏感,成年以后她在文字中对色彩更是极为注重。色彩与人生的暗中联系被张爱玲体验入微,色彩语言被大量用作可以映射人性苍白和世相颓败的物象之上,使她的作品充满着灵动的质感,透露出张爱玲虚无主义的叙事哲学。因此,从对张爱玲作品中关于色彩的语言进行分析,探究作者如何将色彩用之于世相讽刺和人性寻求,对研究张爱玲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张爱玲;语言;色彩;人性

一、张爱玲的色彩人生

张爱玲身上辉映着三个朝代的影子,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千金,她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孤标傲世。从她早年生活的不幸到她成年后大红大紫,再到晚年生活的与世隔绝,使她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一)童年时期的成长底色

张爱玲曾在《私语》中写到,在她八岁的时候,随父亲从天津回到上海。母亲也从美国回来,他们搬到一所洋房里,有童话书,还有花有狗,她在褥子上滚来滚去快乐极了,她还画了三张图纸描绘新屋并写信给天津的一个朋友。

在《对照记》里,张爱玲对她小时候的一张相片作这样的诠释:“面团团的,我自己都不认识了。但不是我又是谁呢?我记得那件衣服是淡蓝色薄绸,印着一蓬蓬白雾。丁字形的绸领,穿着有点傻头傻脑的,我并不太喜欢,但感到十分亲切。只记起那天我非常开心看到母亲给这张照片上色。我站在旁边看着,杂乱的桌面上有黑铁管毛笔,一杯水。她把嘴唇画成鲜艳的红唇,衣服也改填最艳丽的蓝绿色。”那时张爱玲的家在天津,她是两岁的时候搬到北方,她的母亲是在她三岁时去得美国。可见张爱玲的绘画兴趣来自母亲,在她母亲回国时仍不时对她的画进行指导,曾告诉她画画时的背景尽量避免红色,以便产生合适的距离。

那段日子张爱玲每天都很喜欢,家里添了很多新布置和新家具,她也添置了很多新衣服,还有许多新的客人。没有客人的时候张爱玲喜欢听她听她的母亲讲英格兰和法兰西,“英格兰”使她联想起蓝天下的红房子,“法兰西”被想象成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青色瓷砖,我们经常惊讶于张爱玲文字的活色生香,而这种能力已经从此时就开始培养了。

(二)少女时期的灰暗时光

童年的美好时光是短暂的,在张爱玲的回忆里,所有那些温馨的片段在父母的争吵下,在父亲躺在床上吸食鸦片和母亲含恨远游欧洲时就戛然而止了。

可以说衣服的破旧是张爱玲少女时期生活惨淡的一个缩影。张爱玲的继母曾带给她两箱“料子很好的”衣服,但事实上连领口都磨破了,在《童言无忌》中她曾提到“有个时期在继母统治下生活,拣她剩下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棉袄,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的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①

当时张爱玲正在一所西方化的学校里读书,在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同学面前她感到更多的是悲哀和落寞,年纪轻轻的她常常会有十分老成的想法,感叹着自己还有数十载的苦难生活将如何度过。

因一次偶然的事件,张爱玲与继母发生的一次口角,她遭到了父亲惨无人性的毒打,并被囚禁了半年时间,从此张爱玲与父亲之间残留的一点亲情变得荡然无存,家对于她来俨然成了受难的地狱,尽管最终逃离了苦海,但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仍然给张爱玲日后作品中灰暗色调的风格打上了深深地烙印。

(三)巅峰时期的天才本色

成年后的张爱玲对绘画、色彩的兴趣十分浓厚,在40年代初,正在香港大学读书的张爱玲在战争的刺激下画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漫画,有斗鸡眼突出得像水龙头的房东太太,有颈子像电吹风的少奶奶,还有露出丝袜与吊带袜的妓女,张爱玲童年在一个不太完整的家庭成长,使她的绘画大多反映出变态的社会阴暗面。张爱玲画漫画的一个重要原因来源对当前问题的见解,当时上海的外来文化已经逐渐流行,常以漫画为形式的广告常见于报刊媒体。它们对于张爱玲来说,不仅仅是爱好,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深思。

她还经常给自己的作品配画插图,她的第一本小说集《传奇》的封面使用的就是湖绿色,《传奇》收录了她创作巅峰时期两三年间的作品,而她一生中最无以伦比的作品也差不多集中于这里。湖绿色源于她母亲青春时期最爱的色彩,那时虽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张爱玲母亲蓝绿色时期没有任何牵绊,她把积蓄了几十年的青春力量和蕴藏了近百年的家族体验释放在她的青春里。这种颜色的选择当初张爱玲并没有意识到,事后才突然发现这个惊人的巧合。

当然除了画画,张爱玲还喜欢读画,她的读法总是别具匠心,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张爱玲用统一的情感来观照这个繁琐的世界,将一些日常场景溶化在自然描写之中,既不夸张,也不喧嚣,几乎是悄无声息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张氏”语言的色彩运用

张爱玲曾说过:“不知道为什么,颜色常常使我快乐。”而她的言下之意是不知色彩的快乐来源于何处,甚至不晓得何时开始喜欢上了色彩。但她却明白迷上色彩的动机,在《谈音乐》中她透露过一些线索,颜色不像音乐那样只浮在面上,颜色让这个世界更加真实,有个颜色在那里,能让人安心。或许对于张爱玲来说,颜色是视觉,音乐是听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生活场景中的色彩,张爱玲的眼睛就如同一架相机,照进去的是生活,拍出来的是艺术。

(一)色彩词素的创造

张爱玲小说的颜色使用频繁至极,如描写人物是:“他冷眼看着他,过度的鄙夷使他的眼睛变成了蓝色,石子的青色,晨霜上的人影”,又如写大海是“一种抹色的死蓝”,形容蓝色为“浓而呆”。②张爱玲的每部小说都堆砌着大量带色调的词汇,几乎可以成为一部颜色谱系学,她也靠着她的丰富联想创造出了许多含义新颖的词汇。

例如形容红色的有:赤红,黄红,妃红,毒辣的深粉红,荔枝红,石榴红,寂寞红,红隐隐,红拉拉,红的悍然,红的有种神秘感,红的不可收拾。

黄色的:正黄,干黄,焦黄,苍黄,草黄,蜡渣黄,老金黄,黄暗暗,黄阴阴,光洁的黄,娇嫩的黄,毒辣的黄。

蓝色的:老蓝,死蓝,黯蓝,暗败的蓝,清艳的蓝,淡漠的蓝,孔雀蓝,蓝阴阴,蓝得浓而呆,蓝得像水。绿色的:湖绿,聪绿,豆绿,蓝绿,白绿,鹦哥绿,苹果绿,橄榄绿,苔绿,绿阴阴,绿油油。

白色的:月白,肥白,莹白,脏白,刷白,白苍苍,白浩浩,白濛濛,奢侈的白,笼统的白,白里泛红,白的触目,白的发蓝,金属品冷冷的白。

黑色的:漆黑,苍黑,青黑,焦黑,阴黑,黑洞洞,黑糊糊,黑沉沉,黑的昏沉,盲人的黑。

其中越是极端的色彩她越是喜欢使用。在这些词中尤其突出的是色彩词素的组合,一种是偏正式的,主要是表现色彩词素与感官之间的结合,如“蓝的浓而呆”、“毒辣的黄”、“脏白”,偏正式的组合融合了不同的感觉,使色彩变得更加充满活力。还有一种是并列式的,比如“宽黄”、“低黄”等,具有爽快干脆的含义,这些词语在书面语或者口头语中都很罕见,被张爱玲运用到文章之中却显得十分生动。

缤纷色彩亦属于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张爱玲至少可以暂时获得人世间的温情。也就因这天性的喜爱,张爱玲在作品中不知疲倦的展示她惊人丰富得色彩知识。

(二)色彩使用的手法

1.颜色搭配的方式

张爱玲对颜色的搭配有着独到的见解,色泽的调和她遵循着西方比较流行的“对照”和“和谐”两条规则,比如在《童言无忌》中,她用红和绿进行对比,产生了一种刺激性的色彩组合。在《金锁记》中曹七巧“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色戒》中,王佳芝是“电蓝”旗袍和“娇红欲滴”嘴唇的相衬,它们之间的搭配也颇讲究色彩之间的对照。而在《半生缘》里对曼桢服饰的色彩描绘则显露出她的一种邻家女孩的温润。

“曼桢在户内也围着一条红蓝格子的围巾,衬着深蓝布罩袍,倒像个高小女生的打扮。蓝布罩袍已经洗的绒兜兜地泛了灰白,那颜色倒有一种温雅的感觉,像一种线装书的暗蓝色封面。”③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带着作者给它们穿上的华丽外衣,让人品读之后意味深长、过目不忘,那些艳丽的色彩对比强烈,无论明暗,都使读者们能够通过朴实的语言感受世间的冷暖明暗。

2.色彩描写的通感手法

关于色彩的描写张爱玲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方法,就是通感,即通过一种感觉感受另一种感觉。他的前夫胡兰成曾在文章中回忆到,一天吃过午饭,他们在路边散步,张爱玲穿着一件桃红色的衣服,胡称赞她的服饰,她回答道:“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她正是通过鼻子闻到了颜色,这两种器官的互通的方法在张爱玲的作品里时常使用。比如在《桂花蒸》中描写女佣阿小:“生成这一模样,脸一红便像是挨个嘴巴子,薄薄的面颊上一条红指印肿起来。”便是通过触觉描写视觉。

当然张爱玲的通感手法不仅局限于围绕视觉进行,有时会通过人体的所有器官——眼鼻耳舌心——全方面的去开发,去创造出强大的感染力,比如作者形容下雨的天气,她说:“像一只黑色的大狗,毛茸茸、湿哒哒、冰冷冷的鼻尖凑到人脸上嗅个不停”,在这里有颜色(黑色),有触觉(毛茸茸),有听觉(湿哒哒),还有嗅觉(鼻子嗅个不停),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感官去营造出一个充满感性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电影拍得再好却无法和原著相媲美,小说的精华与魅力永远胜过电影千百倍,这是因为电影只能给我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却不能像张爱玲的文字给予读者触及心灵的震撼。

3.蒙太奇式的色彩拼接手法

张爱玲在描绘色彩时,经常使用蒙太奇的手法,将色彩自由组接,形成跳跃的效果,通过衣饰在主人公不同人生阶段的变化来组织故事,并影射一段灵魂的道路,一部人生戏剧。

《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得意之作,通过对七巧的三次衣饰展示,将这种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第一次是在曹七巧的少女时期,挽起夏蓝布衫袖,露出雪白的手腕;第二次是在她嫁入姜家后,她撑着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第三次是在她老年迟暮的时候穿着一件青灰色的锻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两个女仆站在身旁。这三次衣饰色彩的描写,犹如电影桥段,剪辑出曹七巧人生的开始和归途。

第一次,她挽着夏蓝布衫袖,露着一双雪白的手腕,预示着她虽出身寒门,但她年轻,肉体丰美,对未来充满无数希望。这是生命新鲜的喜悦开端。

第二次的衣饰描写是曹七巧嫁入姜家的第一次出场,七巧一边追求一种少奶奶的富贵,另一边又在为嫁给一个残废丈夫的懊恼,“雪青”,“闪蓝”这些冷色调暗示着她日后的悲剧,青春的喜悦仍隐藏在“银红衫子”下面。

第三处的衣饰描写,曹七巧已经成了姜家的二房太太,她的生命也即将步入黑暗,她在着装在那种背景下充满了阴森的气氛,灰暗青灰的衣服颜色与日落黄昏相互映衬,营造了一种绝望的气息。

在张爱玲的文字驱遣下,她笔下的人物在各式各样色彩的衣服里,上演着华丽或单调的人生戏剧。

(三)色彩意象在作品中的运用

在1994年关锦鹏导演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原文所描写的画面特写在电影中随处可见,让人陶醉。从张爱玲的文字中,色彩意象的设置和情节开展也颇具技巧,例如通过某一物品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情感,推进故事的发展,营造各种氛围的象征手法十分熟练。

1.用色彩意象描写心理

不一样的意象通常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变幻莫测的色彩意象在张爱玲的加工下,将不同背景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得到了细腻的展示。

月亮作为一种文学作品的常用对象,在古诗词中常被寄予哀愁的情感,张爱玲却将月色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赋予的内涵也因地制宜的发生不同变化,寒冷的、朦胧的、黄、蓝、红等颜色的月亮,几乎可以象征着所有的意义。

在《第一炉香》中,葛薇龙与乔琪第一次私会,作者是这样描写月色的,“整个山洼子像一只大锅,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慢慢地煮着它,锅里的水沸了,咕嘟咕嘟的响。”④《第一炉香》这是在描写葛薇龙与乔琪第一次私会,“蓝阴阴的火”都不同于前人对月亮的形容,却能恰当的暗示这一对男女在情欲之中的挣扎。

《金锁记》中由于曹七巧到处宣扬她媳妇芝寿的秘密,芝寿陷入了绝望,“芝寿猛然坐起来,忽然发觉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身边的所有人都疯了,今天晚上的月亮出奇的圆,一轮满月,如同天上的一个白太阳”。⑤芝寿眼中反常的月亮像一个白太阳,映照出她在婆婆和丈夫逼迫下无路可走的紧张和荒凉。

2.用色彩意象塑造人物

张爱玲对人物性格的描述通常十分细腻,对体态外观更是如此,衣饰自然又成为作者讥讽时事的手段,在很多小说中加以活用,通过对衣服的颜色等方法象征了一些人物的性格与人生。

这些人物有许多共性,陈旧的家庭背景,贫穷的小市民家庭,或是颓败的大家族。拥有着同样的匮乏,同样的封建思维,局促于一个小的世界,张爱玲用色彩塑造的人物总能给人一读之下难以忘怀,将某种人性的象征铭记于心。

比如在《十八春》中曼璐出场时穿着“一件八成新的苹果绿长旗袍,只是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这里的黑隐隐暗示着主人公不堪回首的舞女生涯,又象征着她的一生被人性操纵的沉重命运。还有在《金锁记》中,通过对七巧的儿女长白、长安的服饰色彩描写,也是对他们缺乏主见终被牺牲的人生暗示。“过年了,一个穿着品蓝色的棉袍,一个穿着葱绿色的袍子,衣服显得十分厚重,双臂被直挺的撑开,两张苍白的脸,并列站着像一对纸糊的假人。”⑥张爱玲通过服饰的色彩把长白长安描绘成了一对亡灵前的童男童年,实际上表达了对他们苍白人生的看法。张爱玲通过衣饰的色彩来饰别尊卑,也意味深长。《花凋》中,川嫦也在穿着服饰之中异常苦恼,在文中她的姐姐们不约而同的判定:“小妹穿衣服越朴素越好,难得有人配蓝布褂子,小妹穿蓝布长衫顶倒是更加俊俏”,于是川嫦常年穿着蓝布长衫,夏天浅蓝,冬天深蓝,川嫦似乎一生都被蓝色的噩梦所缠绕。张爱玲在这用寒酸而单调的蓝色,暗示着川嫦卑弱可怜的一生。

3.用色彩意象暗示命运

张爱玲认为人生的走向是未知的,所以她对命运的态度大多是消极的,她在香港系列故事中就运用五颜六色的花草意象用来展示着对人生命运的理解。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开头就采用了粉红色的杜鹃花这个意象来暗示命运:

“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到山下去了,杜鹃花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漂泊着白色的大船。”“梁太太穿上了鞋,站起身来将香烟扔向了一盆花里,那一盆杜鹃花开得茂盛,烟头卷在花中,顿时就烧黄了一块”⑦

这一段话暗示着情节的开始,用杜鹃花鲜亮的红色与背景中的绿色草坪,蓝色的大海以及白色的船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浓墨重彩的环境里展现了一种人造幻境的生命力,也预示着年轻,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葛薇龙,同时,梁太太把家里的杜鹃花当做了泄愤的工具,被烟卷烧黄了。杜鹃花在小说的开头后出现后,这一意象就逐渐销声匿迹了,也象征着葛薇龙被姑姑拉拢后的一个牺牲品。

关于植物的命运暗示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比比皆是,比如《第二炉香》中的木槿花预兆着不详的命运,《茉莉香片》中的杜鹃花象征着青春和生命力,张爱玲爱用红色的花朵,也许中国人本身就喜欢红色,也许红色象征着生命之源,象征着活力。在这些香港故事中所出现的红色花朵,无论作者赋予的是乐观还是悲观的情感,几乎都是着“青春”,“生命力”还有“爱情”所代表的意象,我们也能从她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张爱玲对生命的渴望,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是她笔下文章不可缺少的意象,也是她本人命运的象征。

三、冷暖色调反射的人性描写和哲学暗示

从《红楼梦》走出来的张爱玲是虔诚的虚无主义宗教的信徒,色彩与光线、气味等物质构成的感官世界,成为了张爱玲虚无主义哲学的叙事风格。

(一)从事物中瞥见的灵魂色彩

1.颓废和绝望的黑白色彩

通过对人的身体,衣服,面容的色彩绘制更能看出张爱玲虚无哲学的灵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与死亡,黑色与绝望的价值观紧密相联,比如白色多象征着物象的颓败,也就多被用在塑造人物形象之上,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白玫瑰孟烟骊在白色的暗喻中一路走下去,窥探出她苍白下坠的命运。

“初见面,她立在在人家的客厅里,站在门前,穿着橙红色的绸衫,却让人看起来像是笼统的白色,她身材细高,一直线下去,仅有的一点波折是那幼小的乳房,和那突出的胯骨,风迎面吹来衣裳朝后飞着,显得人更加单薄,脸生的秀丽,可是还只觉得白。”⑧

再如《金锁记》讲述的背景是一个没落的宗法社会,所以张爱玲赋予姜公馆的是偏于死亡的白色和绝望的黑色。“窗帘被送去清洗了。透过玻璃窗可直接看到乌云,只见里面有个一会黑一会白的月亮,犹如一个恐怖的面具。月亮慢慢的从云里出来,一丝炯炯的光透过黑云散发出来,犹如面具下面的眼睛。”⑨

相比较白色,透出了凄冷的青灰、暗绿等诸般颜色,更被张爱玲用来描述那些令人恐惧、胆寒的心理环境。在《金锁记》的一个桥段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是曹七巧在人世间的结尾,童世舫回过头去,看见门口背着一个矮小的老太婆,穿着一件青灰色的锻袍,双手捧着大热水袋,身旁站着两个粗壮的女仆,门外正是黄昏,童世舫忽然感觉到一阵阵的毛骨悚然。而长安正被她残酷的母亲用刀片式的话语狠狠的切割着身躯,张爱玲在这用一种绝望的色调来衬托着此情此景:

“长安悄悄地走下楼,玄色绣花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存在。”⑩

2.从暖色调反射出的世态炎凉

不单是黑白色,或者其他非正常的颜色,可以赋予意象与世态想通的途径,一些暖色调比如红、橙也能展现人间的无奈。

比如在《留情》中,36岁的敦凤为生计被迫给59岁的米先生做填房,张爱玲是如此叙述她对米先生的感觉,“看到米先生的身影,半秃的后脑与胖大的劲联成一片,隔着米先生,淡蓝的天上先出一段残红,短而直,红,黄,紫。太阳照着阳台,水泥杆上的日色,迟重的金色又是一刹那,又是迟迟的。”时间在刹那间停止,女主人公也在恍惚中看到了自己的无奈和迷惑。

除了黑白等冷色调直接揭示人物内心的绝望,张爱玲还喜欢用暖色来反射这类荒凉。橙红是她最为喜欢的颜色,在童年写文章时,她便把自己喜欢的唐朝描绘为一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在《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到香港投奔她的姑母,却不幸被姑母诱导成交际花,一边替乔琪乔弄钱,一面替姑母弄人,连葛薇龙自己也觉得境遇如同妓女一般,张爱玲在文里用橙红色的杜鹃来比作葛薇龙人生谢幕时凋零的花。而在《小艾》中,温暖色彩与人物惨淡的命运相互照映出来的苍凉更为明显,“玉清还买了绣花的睡衣,相配的绣花浴衣,织锦的丝绵浴衣,金织锦拖鞋,金珐琅粉晶,有拉链的小粉镜”。金的,锦的,黄亮的颜色,衬托了玉清万事皆休的恐慌,突出了她置办嫁妆心中的悲凉。

(二)色彩对照中的叙事哲学

1.触手可及的温凉色彩

有关色彩谱系和搭配的知识让人回味无穷,甚至也让张爱玲本人体会到了其中的畅快,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未必能捕捉到其中的深意。毕竟随着西方文化的侵蚀,很少有人会记得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民族宗教。

所以,张爱玲用哪些温暖色彩之于物象和人物命运的暗示,抵挡那些无所不在的悲哀,有学者认为,“张爱玲对日常生活,并且是日常生活的细节,往往怀着一股热切的喜爱,她如此贪馋地抓住生活中的可触可感。她虽离开了人间,却要寻找人世间耐人寻味温凉。”在这些充作人生安稳的底子的细节与温凉中,张爱玲用令人讶异地手法雕制这色彩流丽的瞬间记忆与刹那场景。有些场景是内心萌动的情欲,有些记忆出现在平实安定的生活,无论在何时何地,张爱玲的文字都不时流淌出安静温暖的气息。

2.悲壮和苍凉的虚无主义

对色彩天赋的敏感或者丰富的色彩知识,都不是张爱玲作品的主要魅力所在,她笔下的大多关于色彩文字与她的虚无主义哲学有关,却与民族国家的书写差别巨大。

在中国的虚无主义中,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怀疑,文人们都能从中看出时间的本相,从繁华之中看出没落,文字也不自觉的显现出深沉的哀伤。在张爱玲作品中,这种哀伤可以表现为一种苍凉,正如世间的哀愁有着亮丽的色彩。张爱玲同样因为人生的哀愁转而追求与色彩,她曾谈到:“气味总是暂时的,偶尔的,长久嗅着,即使可能也受不了,到底气味只是小的兴趣,而一旦有了颜色在那里,就使人安心。”这种双重的追求形成了张爱玲文字中色彩处理的技术,这种技术也是一种苍凉的美。

在《自己的文章》中她总结道:“我爱悲壮,更钟情于苍凉。壮烈只有力量,没有美感,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就像大红大绿的颜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深沉的回味,就因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色彩缤纷,以及色彩与众多物质细节构成的小宇宙,成为了张爱玲虚无主义的叙事反射。

结语

张爱玲虽出身显赫世家却钟爱于最世俗的苦乐人生,她的作品给我们描绘了一幕幕错综复杂的回忆往事,让我们感受了幽古中国和现代中国和谐的掺杂,让我们体验了纷纭、神秘和滑稽的人生。

张爱玲文字中的色彩很大部分被暗喻世界荒芜的本相,呈现出苍凉的美感,她将这些华丽与黯淡的缤纷色彩写得轻丽流淌,犹如老棉鞋里,粉红绒里上晒着的阳光,给我们不断重现那些“千疮百孔”的情感故事,故事里有着“人生”、“乐趣”,有着让人感到真实安定的颜色。

张爱玲笔下的世间传奇在骨子里与我们今天依然十分相似,如同古往今来的人们以同样方式活着,活着为了同样的内容。

注:

①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②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③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4:半生缘[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④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⑤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M].太原:北岳出版社,2014.

⑥同⑤.

⑦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⑧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2:红玫瑰与白玫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⑨同⑤.

⑩同⑤.

[1]张均.张爱玲十五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269.

[2]庄超颖.张爱玲苍凉与华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135.

[3]宋以郎.文学世界的张爱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87.

[4]王一心.艺术的张爱玲-深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07.

[5]池上贞子.爱·人生·文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5.

[6]费勇.张爱玲传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93.

[7]余斌.张爱玲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79.

[8]冯祖贻.百年家族——张爱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李兴华)

I207.42

A

1671-752X(2015)02-0045-06

2015-02-14

龚光宇(1992-),男,安徽无为人,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学生。

猜你喜欢
张爱玲颜色色彩
九月雨
神奇的色彩(上)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张爱玲在路上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特殊颜色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