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歆 柳,李 喆,刘 洁 云
(1.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2.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张 歆 柳1,李 喆1,刘 洁 云2
(1.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2.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目前大学生村官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社会文化环境适应不良、自我效能感低、人际关系困扰、人格障碍和职业倦怠等。
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村官的含义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的蓬勃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决策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江苏、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开始探索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新政策,成就斐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选聘大学生村官蔚然成风;2008年4月起,中组部牵头启动了“十万大学生村官计划”,出台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意见》,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部署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人,在岗21.2万人,覆盖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2012年,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到2015年,全国有一半左右的行政村配备了大学生村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政府出台的一个导向性政策,是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全局,高度审时度势的一个双赢战略。自2008年以来,全国累计有30万名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他们在曲折中逐步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功能。
一方面,选派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精英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选聘拥有现代知识、掌握现代技术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另一方面,选派大学生村官是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需要。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积极鼓励和选派有理想、有志气的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能够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理念,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就业压力。
然而,由于工作性质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大学生村官显然有别于一般的大学生,更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干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农村特有的文化环境、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村官感到有些不适应,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个别大学生村官在巨大压力之下发生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悲剧。因此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时,不仅要注重选聘的过程,还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村官到任后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坏境。
(一)大学生村官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年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有关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的研究也崭露头角,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廖文斌、余定波有关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水平低,且女性、性格内向者较突出[1];姚子凤有关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及化解对策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大学生村官到任后产生了盲目乐观、孤芳自赏、漂浮焦躁、好高骛远、失落迷茫、消极被动等心理问题[2];段成静有关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大学生村官存在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无助感等心理问题[3]。
综合上述研究及笔者对大学生村官相关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文化环境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村官面临从学生到农村基层领导角色转换,面临城市与农村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面临复杂多样的农村基层工作,因而一旦在生活中受到挫折,就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具体表现为烦恼、焦虑、抑郁、失眠、食欲不振;(2)自我效能感低。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与生活所处的现实环境与他们的理想落差大,所学专业不对口,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与大学生村官深入访谈了解到,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工作受到多重限制以及普遍对前途感到迷茫等现状,使他们感到自卑;(3)人际关系困扰。一些大学生村官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领导、同事和村民融洽相处、合理沟通,导致他们与同事发生纷争,与村民产生对抗,甚至与领导发生冲突,久而久之形成孤独、郁闷、焦虑等不良心态;(4)人格障碍。一些大学生村官缺乏道德是非的判断能力,无法控制自己过激的情绪反应,过于关注别人的想法而形成自卑心理,不敢在公共场合展露自己,出现社交障碍;(5)职业倦怠。一些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表现出去人格化,他们刻意在自身和村民间保持距离,对同事和工作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二)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社会因素有关,而且与村官这一特殊群体和职业角色有关。
1.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有关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大多是摆设,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缺少专门的工作经费。一方面,由于高校辅导员缺乏工作经验,对学生采用思想教育方式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当前对学生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向学生反馈不到位。
2.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广泛的社会原因
(1)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期望较高,但是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和能力存在缺陷。社会对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寄予厚望,然而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上大学生村官并未真正发挥作用。从专业领域看,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其他专业为96%,有一些竟为与农学知识毫不相干的英语、数学、天体等专业[4]。由于所学专业不对口,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生活与工作中面临着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难题。
(2)父母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村官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全部爱给了唯一的孩子,对孩子疼爱有加,甚至娇生惯养。这些孩子在面对相对艰苦的农村生活环境时,独立自主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对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的适应性。
3.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大学生村官职业角色的特殊性有关
(1)职业角色中示范者与普通人的冲突。大学生村官不是公务员,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只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5]。大学生村官职业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特殊性。大学生村官相对于一般村民而言,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期望大学生村官不仅是农村建设的领头人,还要做村民的楷模。然而作为普通公民的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之前不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不能定位好自己的工作角色,不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一些普通人的行为,但这种行为不被其他人接受和认可。
(2) 成就感与失落感的冲突。成就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可以帮助个体增强自信心,提高工作和学习动机。如果没有满足成就需要,就会产生消极的体验,产生失落感。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服务期只有三年,工作的暂时性和调动性,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成效不能立竿见影,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长期下去,大学生村官就会怀疑其职业价值,进而产生失落感。
(3)基层工作的创造性与琐碎性的冲突。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要传授给村民先进的农学知识和技术,带动村民致富,这要求他们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农村人际关系复杂,问题矛盾复杂繁琐,大学生村官又要经常处理这些日常琐碎的工作,难免产生厌烦、郁闷的情绪体验。
4.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大学生村官自身因素有关
(1)思想未扎根农村。大学生村官把这一职业当成跳板,他们对三年期满后的出路感到迷茫,担心自己的“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准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并未把自己当成“局内人”,未能定下心来,安心踏实地深入农村生活,带领村民致富。
(2) 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大学生村官刚刚远离上学所在的城市,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面对复杂的农村人际关系和琐碎的农村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往往找不到工作的切入点,虽然付出很多努力,但是仍没有取得期待的成效。
(3)“三农”知识匮乏。大学生村官大都缺乏农学知识背景,关于“三农”的知识、经验都不足,他们很难将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农村工作中去,在展开具体工作时常常产生挫折感、迷茫感。
(一)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高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在积极开展相关的心理测评中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并有针对性地通过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日后步入村官这一职业的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在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学公共课,而且在非师范类院校也要尽可能地开设心理学选修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校园环境。
(二)社会应从各方面给予大学生村官广泛的支持,以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制定法律法规使大学生村官的权利和义务合法化,解除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把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加强对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其次,当地的村民以及村干部应关心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缺乏与个人的社会惰性、焦虑、担忧等有显著的负相关[6]。可见,良好的社会支持能让大学生村官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被尊重的,也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缓解压力。因此,社会各界应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广泛的关注,给予必要的社会支持。最后,媒体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人文关怀。媒体要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和经验,让大学生村官这一职业成为一种光荣的职业,使大学生村官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大学生村官应进行准确的职业角色定位,明确其工作职责和目标
大学生村官要进行准确的职业角色定位。有些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之前并不了解这一特定职位的工作,他们往往不能定位好自己的工作角色,不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因而在任职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工作流程的混乱和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工作效率的低下会使大学生村官失去自我效能感,使其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大学生村官应通过各种学习与实践,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这样才能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大学生村官应全面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自我心理保健的训练
首先,树立扎根农村的心态。大学生村官要树立一种村民意识,克服心理落差,坚定扎根农村的信念。其次,提高自身服务农村的能力。大学生村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学“三农”知识,掌握必备的农学知识和农业技能,增强适应农村和服务农村的能力。最后,加强自我心理保健的训练。大学生村官不仅要正确评价自己,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而且要主动学习心理卫生知识,不断地观察和审视自己,意识到工作出现失误在所难免,不断提升自己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总之,改善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社会、高校应给予广泛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村官个人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大学生村官的心理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1]廖文斌,余定波.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4).
[2]姚子凤.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及化解对策[J].管理研究,2010,(3).
[3]段成静.浅析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4]李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
[5]顾承卫,祝志芬.论“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基层党建的意义[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6]钱建国,宋朝阳.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综述[N].中国百年教育,2006-04-08.
〔责任编辑 常芳芳〕
On the Cause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er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ZHANG Xin-liu1,LI Zhe1,LIU Jie-yun2
(1.School of Education,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Kunming 650031;2. School of Edu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er refers to the college or university graduates (communities) served as Assistant Secretary of the village party branch, Assistant to the Director of the village or other positions in the rural areas. Social maladjustment, low self-efficacy and burnout,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common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ers.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e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ntal health
2014-03-19
张歆柳(1988-),女,山西寿阳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B844
A
1004-1869(2015)01-0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