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表达:从表情达意到文化共享

2015-02-12 16:22:25
阴山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个体情绪情境

朱 艳 丽

(郑州大学 教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1)



情绪表达:从表情达意到文化共享

朱 艳 丽

(郑州大学 教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1)

情绪表达作为情绪的外显行为表现,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早期研究视为个体对外部事件所作出的内部反应方式,近来研究更重视个体以共享的文化资源表达自我,影响因素包括文化、情境、自我和语言等。未来研究应在方法、角度、影响机制等方面注重多种方法的采用,将情绪表达放在一定社会情境之中,考察不同文化中的群体或个体差异。

情绪表达;文化;社会情境;自我

一、情绪表达的概念

从学术角度情绪表达的代表性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Kring等认为情绪表达指的是个体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行为表达出其情绪体验的程度[1](P934)。Gross等将情绪表达定义为:和情绪体验相联系的典型的行为变化(包括面部的、言语的、体态的),比如微笑、大笑、皱眉、跑到屋外大叫或哭泣[2](P435)。Goldie认为情绪表达是有原因的可解释的具有意义的理性的身体姿态的改变[3](P25)。我国学者孟昭兰指出情绪表达是采用动作表情(手势、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来表明社会地位,转移冲突,抑或企图得到支持的一种反应[4](P217)。归纳以上概念,情绪表达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1)作为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与内在情绪体验相联系,但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2)作为内在情绪体验的表现形式往往通过各种可观察的外部行为来表示,诸如表情、体语等;(3)虽然是个体的行为表现,但往往发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与其所传导的社会意义联系。

与情绪表达相近的概念是自我表露,是将关于自己的想法、感受、渴望等的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行为[5](P197),大多数研究发现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情绪表达可以被看作是自我表露的一种形式。与情绪表达相对的概念是情感表达不能,又称述情障碍,是描述一类心身疾病患者“不能辨认、加工、调节情绪”的人格特征,该类个体在体验和表达情感方面存在困难,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主要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6](P597)。

二、从表情达意到文化共享

由于界定和测量方法的争议,情绪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比较困难的领域,但不断呈现一些有意义的理论尝试解释。

最早可见的是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的研究,他提出进化论之后在《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一书中指出,情绪表达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在繁衍后代保护基因的生存压力下适应环境的结果[7](P120),是个体在群体交往中一种具有适应价值的行为,比如笑或者哭会增加环境中他人的好感或同情,从而增加人际关系中的亲密感或某种地位,所以这种表情行为就会因具有适应价值而被保存下来。达尔文的学说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20世纪早期,一些人类学家在实地考察基础上以姿势和表情为例描述了情绪表达的文化差异性,比如大多数的社会文化中,人们一般都是用摇头来表示“不是”,用点头表示“是”,而在某些地区则用向后仰头表达“是”,或者用摇头来表达“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对于这种文化差异,人们会视其为一种具有民族风情的生活方式而宽容地接纳。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主要研究面部表情的普遍性以及不同语言中情绪表达的相似性,具有代表性的是Ekman的研究,他认为存在三种既区别又联系的情绪系统:认知、面部表情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但更侧重于情绪在表达模式和生理模式上的变化[8](P45)。

20世纪70年代,Frijda以六个维度划分情绪表达:愉快/不愉快、激活、兴趣、社会评价、惊奇和简单/复杂等,几条情绪规则表征或解释情绪表达行为,包括情境法则、关注法则、表观现实法则、变化法则、快乐不对称法则、后果关照法则等[9](P349)。20世纪80年代De Rivera提出社会关系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表达包含四种人际“选项”:他人-我、积极-消极、扩展-收缩、心理空间,前三个维度相互正交构成一个三维空间,任何一种类型的情绪表达都处于三维空间中的某一位置,呈现具有某种内涵的心理空间[10](P351)。简单来讲,人们在情绪表达时总是与他人有关,不同的情绪表达指代与他人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例如赞赏是指一个人被吸引想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代表着积极的趋近的心理空间。20世纪90年代,Rimé等将人们向他人诉说自己所经历事件的情绪及感受的现象命名为情绪社会分享,并进行一系列实证研究探讨社会分享能否帮助个体解决某些创伤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是否具有自我表现和人际沟通等作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Pennebaker等研究发现,按一定的结构书写表达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情绪和想法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命名为情绪书写表达或叙情。

情绪表达研究理论的发展呈现这样一个脉络,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绪表达一致性的研究,将情绪表达作为个体对外部事件的内部反应,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20世纪以来研究者更加重视文化对于情绪表达的形塑作用,重视社会情境和人际环境诸种因素在情绪体验和表达中的作用。当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中,这些因素对于情绪表达的影响会有不同的意义和行为结果。因而,具有意义的研究应该是探讨情绪表达的类型与强度,以及不同文化中,或相同文化中影响不同群体个体情绪表达的影响因素。

三、情绪表达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

文化是社会所共享的和传递的思想(价值、标准、信仰等)模式,其功能之一就是调节社会关系,因而情绪表达行为更易受到文化的约束和调节。如著名的文化心理学家Hochschild认为,人们体验到的情绪取决于认知评价,而如何评价则取决于诸如阶层、性别、种族等变量,在此之上,决定了何种情绪如何表达才是适当的[11](P117)。跨文化研究发现,日本人认为在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面前表现负性情绪是不恰当的,在美国适度地表现出愤怒是比较普遍的,这种差异与该文化是否强调社会等级制度有关。又如,日本人认为在认识但不熟悉的人面前表现悲伤或者其他负性情绪比在亲密的朋友或家人面前表现要恰当,而美国人则认为在亲密的朋友或者家人面前表现出愤怒更加适宜。而且,这种情绪表达时的人际关系类型的文化差异更多受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活动的影响,并不受到个体人格因素,如神经质和外倾性的影响。[12](P484)[13](P380)因此,文化对于情绪表达的影响在于它根据确切的情景约定了一些规则,规定当人们体验到某种特定的情绪时,应该有何种行为反应。

每个人都普遍地体验着各种情绪,但是如何表达却是文化的产物。最典型的研究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Kleinman教授在中国的躯体化研究,他认为在中国人们常常用身体方面的词汇来描述他们的情绪状态,如“心里堵”、“肝火旺”,而很少用情绪词汇来表示,原因是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人际和谐与集体利益,公开的情绪表达会对人际他人和集体产生消极影响。在许多非西方社会和文化中,躯体化是个体的生活苦难和心理不适的一种首要表达方式,例如神经衰弱是中国人用来表达情感苦痛的一种躯体化方式,而在西方,尤其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中产及以上阶层等群体中,多数以情绪表达和心理化形式应对压力冲突和情绪苦痛[14](P241)。

(二)情境

文化对人们如何公开表达情绪设置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标准。如在公共场合哭泣或表达负性情绪是否合适,自信自豪等在多大程度上的表现才不会让他人觉得是一种炫耀。个体的情绪表达在不同的社会情境脉络下被赋予了情绪范畴内不同的文化意义,并以特定的语言及表征方式来界定与形塑情绪与社会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

情绪表达行为很容易受到社会情境因素的影响,情绪表达的文化差异更多出现在社会场景[13](P380)。Wagner等研究指出,情境的社会性可以根据他人的角色、在场人之间的关系相区别[15](P262)。Lee研究发现他人在场的情境下,被试谈论积极经历时展露出更多微笑,在谈论消极经验时表现较少的消极表情[16](P23)。Matsumoto等研究发现,观看不愉快短片时,依赖型个体表现出更多微笑和较少的消极情绪,而独立型个体则表现出较少微笑和较多的消极情绪,而依赖型或独立型的区分是相对于情境的不同[17](P113)。社会情境要求个体表达适宜的情绪,既反映了文化塑造情绪表达的普遍性,又反映了文化对具体情境中个体情绪行为的指导。

(三)自我

情绪表达是社会情景下的产物,也是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所展示自我的一部分,具有清楚的文化意涵。文化心理学家认为,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相反,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重视集体的身份以及社会和谐和人际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以“自我”为例,对于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自我”代表不同的含义。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自我”意味着唯一,是区分自我和他人的一种途径,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我”更多地是与集体成员、他人和家庭关系联系在一起。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形成自我概念,个体的自我观通过自我——他人表征过程影响着他们的情绪表达。面对同样的社会情境,基于相同原因,不同的个体表达或不表达情绪受到自我观念的影响。可以说,与情绪表达相关的心理结构都反映了个体间的差别,如Gross研究发现情绪表达性与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和外倾性呈正相关[18](P712)。

(四)语言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个体情绪表达并确认其社会地位的工具。建构主义认为,情绪性词汇代表了对经验的认识划分,而非“真实”存在,就像人从文化中学习什么是美等概念一样,同样也从文化中学习什么是恐惧、悲伤等情绪及如何表达。每种文化中都有表达情绪的特定的习语,一种情况是人们以相同的词语来承载不同的情绪表达,一种情况是不同的文化会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情绪。例如,作为基本情绪的幸福、悲伤、恐惧等词语在很多文化中存在,但一小部分社会群体声称他们从来没体验过气愤,或者他们的语言中不存在一个用来表达气愤的词语。这到底是因为的确没有体验过气愤,还是有效地控制,或者无法应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这种体验?心理学家认为某些社会具有“文化特异性”情绪。例如,德语单词“Schadenfreude”意指幸灾乐祸之感,而英语中并不存在一个能与之对应的词;日本人有一种情绪叫作“amae”,被解释为“依赖他人的幸福感”[19](P219),而其他群体似乎不是十分理解。又如,中国人表达情绪时往往是身体的某一脏器对应某些特殊的情绪或精神状态,如胆肝对应怒,如肝火大动、胆大包天,肠对应忧或悲,如柔肠寸断、愁肠百结。因此,有研究认为如何表达情绪的差异源于不同文化对于情绪概念理解的差异和交流情绪时所采用语言的差异[20](P1226)。

四、启示与展望

(一)情绪表达研究的意义

情绪是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但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情绪的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方面,关于情绪表达的研究较少。不可否认,情绪的生理反应和体验是了解和研究情绪较直接的途径,但情绪表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尤其情绪表达作为个体对于情绪事件和社会情境的行为反映,在个体的社会功能和心理适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临床、教育、职业规划、组织管理等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比如中国人情绪表达的躯体化倾向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个体认识身心疾患,减少因忽视心理因素而对躯体疾病的过度治疗及医疗资源的浪费,避免个体延迟心理疾患的诊治而发展为更严重的精神疾患,缓解因对于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的不同认识而造成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

(二) 情绪表达研究的方法

以往研究关于情绪表达主要在于情绪的面部表情,虽然相对容易设计和操作,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一是面部表情只是情绪表达的一部分,情绪表达还有其他方面,如语言、动作、行为等,因此,仅仅是面部表情不能反映个体的情绪表达性;二是情绪表达的社会文化差异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在考察时需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其情绪表达行为,如果仅仅是面部很难达到目的。将情绪表达性作为个体的一种心理特质进行测查,这样做既解决了以往研究标定为面部表情或自我评定的局限性,反映了作为个体特质的情绪表达性,又将情绪表达放在一定的具有社会关系性的情境之中,考察特殊情境中或背景下的情绪反应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情绪表达的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

(三) 情绪表达研究的考察角度

以往情绪刺激多为情绪影视短片,只是简单地引起某种正性或负性情绪,之后观察其面部表情或情绪表达行为。比如观看喜剧小品引起正性情绪,观看自然图片引起中性情绪,观看恐惧电影引起负性情绪,即便是国际情绪图片系统也只是启动某些正性或负性情绪,这种情况下的情绪并不具有社会文化含义,仅仅是某种情绪。在情绪表达的社会文化差异研究中,情绪反应多是发生在社会情境之中,具有社会关系性,所以,研究中启动的情绪应放在一定社会情境之中,具有社会关系性,才可以更好地考察情绪表达的社会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

(四) 情绪表达研究的文化影响机制

以往考察情绪表达的文化因素更多是情绪表达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研究结果也为普通民众广泛接受。诸如,西方社会群体更多直接的情绪表达,而东方社会群体更多社会性和躯体化的反应,只是研究实证结果不一致,有研究认为个体主义文化的个体更多积极情绪表达,有研究认为个体主义文化个体表达负性情绪舒适度更高。因此,理解文化内部个体情绪表达的差异和影响因素,即某种文化下的个体情绪表达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因素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比如,作为集体主义文化盛行的社会,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注重面子、人际和谐和关系维持,现实生活中,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往往并不一致,情绪表达更多基于社会具体情境和特征的影响,因而,探讨情绪表达中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机制具有现实意义。

(五) 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

源于西方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引入中国需要进行文化层面的某些改造和开发,需要针对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探寻更适合中国人解除心理问题的方式。所谓“文化层面的改造”,旨在体现出中国文化在语言、价值观、思维和应对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关注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事件对于情绪表达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心理问题的确认中很重要。例如,针对中国人习惯的躯体化反应倾向,在临床心理学上最合适的对待方式是引导既能有效区别诊断,又带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心理治疗方式。未来关于情绪苦痛表达的躯体化倾向的主要研究是在临床设置中[21](P111),有四个问题可以为研究提供思路:人们用哪些习惯方式去表达他们的心理问题;这些方式如何建构人们体验苦痛的方式;当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这些习惯用语如何控制、整合和转换心理苦痛;在不同的心理健康服务设置中这些习惯用语如何传播。

[1]Kring A., Smith D., Neale J. Individual differenceness in dispositional expressivenes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motional Expressivity Scal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4,(5).

[2]Gross J., John O. Revealing feelings:facets of emotional expressivity in self-reports, peerratings, and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2).

[3]Goldie P. Explaining Expressions of Emotion[J]. Mind, New Series, 2000,(109).

[4]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英)Simthe,(加)Peung Mike.跨文化社会心理学[M].严文华,权大勇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6]Haviland M G., Reise S P. A California Q-set alexithymia prototyp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go-control and ego-resiliency[J].Journal of Psychosom Resive, 1996,(41).

[7]Ursula Hess, Pascal Thibault. Darwin and Emotion Express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9,(2).

[8]Ekman P. Methods for measuring facial action[A]. In Scherer K P., Ekman P.(eds.). Handbook of methods in nonverbal research[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9]Frijda N H. The Laws of Emo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8,(5).

[10]De Rivera J, Grinkis C. Emotion as relationships[J].Motivation and Emotion, 1986,(6).

[11]Hochschild A. Ideology and emotion management:A perspective and path for future research[A]. In Kemper TD(Eds.).Research agendas in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12]Tsai J L., Levenson R W., McCoy K. Cultural and Temperamental Variation in Emotional Response[J]. Emotion, 2006,(3).

[13]Tsai J L, Chentsova-Dutton J, Freire-Bebeau L, et al.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 in European Americans and Hmong Americans[J]. Emotion, 2002,(4).

[14]Katon W, Kleinman A, Rosen G. Depression and Somatization: A Review[J].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982,(72).

[15]Wagner H., Lee V. Facial Behavior Alone and in the Presence of Others[A]. In Philippot P., Feldman R S., Coats E J.(eds.) . The Social Context of Nonverbal behavior[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6]Lee O. Science inquiry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A]. In Secada W G.(Ed.).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J].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2002,(26).

[17]Matsumoto D, Kuppersbusch C. Idiocentric and allocentric in emotion expression, experience, and the coherence between expression and experience[J].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1,(4).

[18]Gross J., John O. The dissociation of emotion expression from emotion experience: a personality perspectiv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on, 2000,(6).

[19]Lambie J A, Marcel A J. Consciousness and the varieties of emotion experienc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2,(109).

[20]Tsai J ., Simeonova D., Watanabe J.Somatic and Social: Chinese Americans Talk about Emotion[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4,(30).

[21]Parsons D, Wakeley P. Idioms of Distress: Somatic Responses to Distress in Everyday Life [J].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1991,(1).

〔责任编辑 常芳芳〕

Emotional Expression: From Dedicating to Culture Sharing

ZHU Yan-l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As a explicit behavior of emotion, emotional expression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evaluation standard of individual social-development. Early studies saw emotional expression as individual internal response to external events, and the recent stud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 to share cultural resources to express themselv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e culture, situation, self and language etc.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variety of methods used to methods, angl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put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a certain social situation, inspect group 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culture.

Emotional expression; Culture; Social situation; Self

2014-05-29

2013年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阶段性研究成果。

朱艳丽(1976-),女,河南淮阳人,博士,郑州大学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心理学研究。

B84

A

1004-1869(2015)01-0051-05

猜你喜欢
个体情绪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