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没”的非常规搭配*

2015-02-12 15:59李红叶陈振宇
关键词:补语语气现代汉语

李红叶, 陈振宇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433)

副词“没”的非常规搭配*

李红叶, 陈振宇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433)

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收录的动词的定量考察使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有47个通常认为不能被“没”否定的动词存在着用“没”的实际语例。这称为“‘没’的非常规搭配”,它大体划分为三类:(1)隐性或临时的结果意义允准“没”的使用;(2)反预期或反常态的外部语境允准“没”的使用;(3)由经历体“过2”允准“没”的使用。“没”的非常规搭配主要依赖结果义和语气义。在当代汉语中,反预期或反常态对“没”在诸多句法环境下的允准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没”;非常规搭配;结果义;反预期;反常态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动词性成分本身意义和用法的不同,现代汉语句子否定词“不”和“没”在与动词的搭配中表现出诸多不同之处。

甘于恩(1985)①甘于恩.试论现代汉语的肯定式与否定式[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很早就提出,类似于“知道”、“等于”、“是”、“象”等的动词,因为不具备“时间内涵”,即“恒态动词”,所以不可以用动量词来限制动作;这种被作者称为的“非过程性动词”一般只能用“不”否定。聂仁发(2001)②聂仁发.否定词“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J].汉语学习,2001,(1).认为,“心理活动具有持续性,因而心理动词一般多用‘不’否定。这类动词常见的有“热爱、喜欢、佩服、同情、满意、同意、信任、怀念、相信、羡慕、害怕、担心、爱、想、恨、怪”。刘月华(2001)③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57.在谈论否定副词时说到,“有的动词只能用‘不’否定,如‘是、等于’等关系动词”,“动作动词和状态动词以及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可以用‘不’否定,也可以用‘没’否定。能愿动词都可以用‘不’否定,只有‘能、要、肯、敢’可以用‘没’否定”。许建章(2004)④许建章.副词“不”和“没(有)”同谓词组合所受的条件制约[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也认为,表关系、判断等的非动作动词前,一般不用“没”。他举出的动词有“是”、“叫”、“像”、“等于”、“姓”、“属于”。吴艳(2005)⑤吴艳.“不”与“没”的比较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则根据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的分类原则,认为“没”可以同大多数自主动词自由组合。同时,自主动词中的心理活动动词“因与主观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受‘没’否定的可能性小,如:‘认为’、‘以为’、‘自居’等等,这些动词也往往不与时态助词‘着’、‘了’、‘过’结合”。

上述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或从“没”表示的时间意义上,或从动词的时间性质上进行了讨论,虽在细微之处存在差别,但基本的共识是,“没”的使用与时间性质有关,即静态事件很难与“没”共现。主要有3类动词(但并不限于此)不能被“没”否定,它们分别是关系动词、心理动词和部分能愿动词。

海外学者如Lin(2003)⑥Lin Jo-wang(林若望).Aspectual selection and neg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J].Linguistics,2003,(41).,陈莉、潘海华(2008)⑦陈莉,潘海华.现代汉语“不”和“没”的体貌选择[A].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等,不少都从事件性、阶段性等角度进行研究。陈莉、潘海华(2008)提出,与“没”共现的VP通常是事件类VP以及阶段性的状态类VP,因此部分静态的状态类(stative)VP,虽然没有动态和变化的语义,但也能和“没”共现,如“他没在家”的“在家”,“他没病”的“病”,“他没高兴”的“高兴”,“他身上没热”的“热”等。我们的考察表明,这一类状态类动词实际上非常少,而且其中大部分如“病、高兴、热”等,在汉语学界的研究中,并不认为单纯地是“静态的”。

“病”在汉语中更多地表示染病的结果,完全是动态的,如“躺、摔、丢”等一样,所以一般只能用“没”,而不能说“*不病”。在“他又是淋雨又是烤火折腾了半天仍然还是不病”这些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说,但这是“仍然、还是”允准的,属于极为特殊的情况。而“高兴、热、悲伤、害怕、痛、饿”等则与性质形容词相似:当聚焦于其状态时是静态的,而聚焦于“状态的开始”时则是动态的,Comrie(1976)①Bernard Comrie.Aspect: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verbal aspect and related problem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戴耀晶(1991②戴耀晶.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1997③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等都曾论证过。这些动词可带“了”表示性状的达到或开始。

笔者认为,从与“了1”搭配的角度看,汉语学界所说的“动态性”(dynamic)与海外学者所说的“阶段性”(stage)之间更为接近,但并不等同于后者与“事件性”(eventive)则较远。汉语学界所说的“动态”与“静态”,并不相当于“事件”与“状态”的区分,或“阶段”与“个体”的区分,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承认存在一定的中间地带,即兼有动态与静态属性,如戴耀晶(1991④戴耀晶.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1997⑤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认为“姿势动词”与“位置动词”都有动态与静态两种用法。另外,在阶段性理论中,Yeh(1993)⑥Yeh,M.The Stative Situation and the Imperfective zhe in Mandarin[J].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1993,(1).把“高兴、热、悲伤、害怕”称为阶段性状态谓语,而“像、聪明、善良、有才气、好客、诚实、紫、有、是、在”等称为个体性状态谓语。戴耀晶(1991、1997)虽也把静态动词分为两个小类,但其中较为动态的一类比Yeh的阶段性状态谓语更多,它还包括“知道、相信”类,戴认为虽是静态动词,但有很弱的动态,因为它们也可以加“了1”表示状态的开始,按戴的标准,“聪明、有才气、有”等也应该是这一类,他的极为静态的动词,另包括“以为、属于、是”等不能加“了”的谓词。

汉语学界普遍认为,是否可带“了1”,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标杆作用(而阶段性理论则更看重“着”,这也是两个理论不同的地方),如张国宪(1995)⑦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J].中国语文,1995,(3).在辨别“动态形容词”时也说,动态形容词通常情况下可以与时间副词“已经”和动态助词“了”同现,动态形容词的否定是依靠否定副词“没”来实现的。实际上,可带“了1”,则一般可用“没(有)”否定其达到或开始,如“高兴、热、悲伤、害怕、痛、饿”等;或者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用“没(有)”,但一旦用了,汉语母语者也不会觉得太别扭,应该可以很顺畅地理解,如“知道、相信”等,只不过需要更多的语境(如后面将要说到的特殊语气)辅助罢了。因此,汉语的“动态”与“静态”是由若干连续过渡的小类所构成的。

在该连续统的静态一段,存在着极为静态的动词,如动词“在、会”一般不可用“了1”(*他在了家/*他会了英语),不能加动量(*他在三个小时家/*他会两年英语了),也不能用“着”(*他在着家/*他会着英语)。⑧不知陈莉、潘海华(2008)为什么把“在”算在阶段性状态中,按Yeh(1993)的观点,它似乎应该是个体性的。这一类动词,是最不容易用“没”的。但汉语也不是那么绝对。

我们可以说“他没在家”,只不过这些例子远非那么自然。笔者小范围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试趋向于用“他不在家”而不用“没”;如果用“他没在家”,也倾向于认为有十分特别的意味。例如,当我们满怀期待去找某人时,却发现他不在,我们只好回来,这时可以向别人解释说:“我们找过他了,可他没在家。”显然,这里必须更多的语境的支持,即本文后面要谈到的反预期语气。而“他还没会英语呢”,则显然更需要语境的支持,包括这里的表反预期的副词“还”和表辩驳的语气词“呢”。

其实,即使动态性稍强一些的动词,如“知道、相信”类,也往往需要语境的支持,如“他还没(有)知道这件事呢”。

本文研究的目的,正是要考察汉语中那些静态性特征很强或极强的动词,在特殊条件下(而非一般的中性句中)使用的非常规“没VP”句,它包括“在”类,也包括“知道”类。前人的研究中,往往把它们归入不能用“没”否定的动词中,但在语料调查中,我们发现它们存在着实际的语言用例,虽然并不常见。除上述“没在家”等外,还有:

1)这是快乐的眼泪,也是决心的眼泪!虽然还没知道究竟怎样办,但四小姐已经决定了一切听从张素素的教导去做!(茅盾《子夜》)

2)我也没以为他是乞丐。我倒是以为他必定有比无衣无食还大的困难。(老舍《四世同堂》)

3)在他还没属于你的时候,你尽可以爱怎么就怎么做。(翻译作品《十日谈》)

对于上述语言现象,不论是使用陈莉、潘海华(2008)①陈莉,潘海华.现代汉语“不”和“没”的体貌选择[A].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等的“阶段性”解释,还是用一般汉语学界的“动态性”解释,都不能得到满意的解答。因为“知道、以为、属于”等与“在”一样,不能加“着”,按Yeh (1993)②Yeh,M.The Stative Situation and the Imperfective zhe in Mandarin[J].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1993,(1).的观点,它们只能是个体性的(individual),而不能是阶段性的;根据陈、潘(2008)的论述,它们就不能加“没”。在戴耀晶(1991③戴耀晶.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1997④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看来它们都属于静态的属性与心理动词,虽然有弱的动态性,虽然“没”对动词的否定并不像前人叙述得那样泾渭分明,但我们仍需要问一下:究竟是什么因素允准了它们的这一弱动态性?它与动词的搭配受到诸多机制的影响,那么这一机制究竟是什么?在现代汉语中,这一机制发生着什么作用?

黄乐(2009)⑤黄乐.副词“不”、“没有”与动词搭配的不对称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4).曾对“不”、“没有”与动词的搭配进行过细致地描写,他以《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为基础,总结出通常只能被“不”直接否定而不用“没”否定的动词43个,“不”和“没”都不能直接修饰的动词14个。本文同样以《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为基础,在黄乐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本文的论证,同时对其考察的动词进行补充完善。经过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收录的1223个动词与“没”搭配情况的考察,笔者发现其中共有66个动词一般不能用“没”否定。我们将这66个动词以“没+V”的形式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和百度网络资源中进行检索,发现其中有47个动词可以直接地或有条件地被“没”否定,所占比例高达71.21%。⑥当然,每个动词的用例都非常少,无怪乎以往的研究者常认为它们不能加“没”。这些动词包括:

包含、奔走、避、避免、差、代表、等于、惦、饿、放心、符合、敢于、够、害羞、会、记得、具有、假装、可以、懒得、佩服、谦让、情愿、缺乏、热爱、忍受、忍耐、认得、认识、认为、生活、是、属于、同情、喜欢、希望、显得、小心、晓得、欣赏、信任、需要、以为、愿意、知道、尊敬、尊重。

经过归类整理,我们大体将上述动词与“没”的非常规搭配分为了如下几类:

1.有隐性或临时的结果意义;

2.句子有反预期或反常态的语气功能;

3.由经历“过2”所允准。

二、由隐性或临时的结果意义允准的非常规搭配

这包括三种情况:

(一)动词后添加结果补语

动词与其后的结果补语构成动结式短语。这种类型又可以细化为两种情况:

1.动词本身就可以和补语成分搭配,如“避、惦、饿、够、认识、忍耐、欣赏”等分别可以和“开、下、着、死(或‘着’)、到、到、住”等搭配。

动结式中的补语可以表示动作或变化引起的结果(吕叔湘,1980)①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还可以表示动作的程度或情貌(范晓,1985)②范晓.略论V-R[A].语法研究与探索(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在这里突显的是结果义。在情状分层理论中,结果补语是可以改变事件情状的因素,不论动词的情状如何,加上结果补语就变为了“终结”(telic)的(见Smith,1991③Smith C.The parameter of aspect[J].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1,(17).;杨素英,2000④杨素英.当代动貌理论与汉语[A].语法研究和探索(九)[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陈振宇,2009)⑤陈振宇.关于终结和非终结的区别[A].东方语言学(六)[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所以其否定形式通常用“没”而不用“不”。

这些动词本身具有两面性:如果没有这些结果补语,这些动词强调状态,但可以加上结果补语,从而突显状态的达到。一般而言,只有后者可以自由地使用“没”。

4)??小王没避那车——小王没避开那车。

5)??他没忍耐——他没忍耐住。

6)我没认识事情的真相——我没认识到事情的真相。(上述三例为笔者自拟)

7)好身手,连跳过几道葡萄架子窜了,枪没够得上……(张炜《柏慧》)

2.动词原为静态动词,如一般不能说“*他尊敬了她”、“*他假装了好人”、“*他奔走了”。这些动词本身不可以添加结果补语,但在临时状态下,修辞性地被赋予了结果补语,从而临时突显其动态意义,从一个状态变为了有目的的事件,如“奔走、假装、尊敬”分别与“出、好、完”的搭配。

8)大家还没尊敬完她,她向后转回了城。(老舍《牛天赐传》)

9)他没假装好。(百度)

10)只有冠晓荷“马不停蹄”。可是,他并没奔走出什么眉目来。(老舍《四世同堂》)

“奔走、假装、尊敬”这类动词虽然本身不能呈现出结果的语义,但是在特殊的语境中临时添加上了结果补语成分,此时句子所强调的不再是动作状态本身,而是用这一状态指代该状态所属的一个事件性活动。这就是所谓的“转喻”。“转喻主要有一种指代功能,它允许我们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实体”(Lakoff&Turner,1989)⑥Lakoff,G.&M.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转喻”主要有两大基本类型:一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二是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其中又有以动作、事件具有的显著性质来转喻动作或事件本身,以活动中的部分来转喻活动整体,以实体来转喻某种活动等。例8)中,“尊敬”的基本词义是一种“尊崇敬重”的状态,但加上“完”后,在语境中它临时指当事人的一种外在表演活动,这种活动有尊敬的性质,由于有了时间性,所以可以有结束“尊敬完”的阶段。例9)也是如此,“假装”本来是一种状态,但这里指假装的表现活动,即努力假装出一种状态,故有了是否成功的问题,这才能说“没假装好”。例10)“奔走”本来没有结果,但这里转喻指通过奔走以求取某种利益的事件,故有了是否奔走出什么结果的问题。汉语中用性状转喻事件从而改变情状类型的问题,请参看陈振宇(2007)⑦陈振宇.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277.。

请注意,这些动词有的可加“在”,如“他在假装好人、他在四处奔走”,但笔者认为这并不能表明它们是动态动词,因为“在”作用于VP,代表事件整体的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作用于动词,不是指状态“假装、奔走”,而是指与这一状态有关的复杂事件。它之所以能用“在”,实际上已经是发生了转喻。

(二)动词的语义内容含有一定的结果性

一般而言,这些动词内在的结果性我们并不大重视,所以少见与“了1”和“没”搭配的例子,因此可能在一些人的语感中就不能这么用了。然而这一点并不是绝对的,在其他人的语感中依然可以用,如“得”系动词中的“记得、晓得”等。

构成“记得”“晓得”等的两个语素,最初为两个可以独立使用的词,在动作概念化的过程中逐渐融合成为一个词。在我们的语料中,“得”系动词之所以能够与“没”搭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语素“得”最初的动词义得以保留并突显。力量、解正明(2005)①力量,解正明.单音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J].汉语学习,2005,(6).说到,“‘得’的句法演变经历了由核心动词到次要动词、助动词、结构助词、词内不可分析的成分这样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得”词汇意义的演变经历了由表示行为、心理活动、抽象语义到表示情态和无实际意义的过程。

在动词“认得”“记得”“显得”“晓得”等“得”系动词中,“得”与其前语素“认、记、显、晓”等结合比较紧密,已经成为凝固性较高的词语。在一般情况下,整个词语只表示一种状态,但是,“得”最初表示“达到、获得”的动词结果义在与“没”的搭配中反而重新凸显出来。在这些例句中,我们可以将“得”视为动结式中的结果补语成分,其结果语义的重新显现使得“得”系动词与否定词“没”的搭配具有较高的合法性。例如:

11)我跟金受申在一个单位工作也算有些年,没记得他换过行头。不论是冬天的干部服,还是夏天的白衬衣,都是又肥又大。(邓友梅选集)

12)斐一听,渐渐涨红面孔,她一直努力把这次重逢装得愉快自然轻松,没晓得碰尽钉子的寻寻觅觅都被他知得一清二楚。(亦舒《异乡人》)

上述两例中,我们将“记得”“晓得”等词语理解为由“认识活动”加“认识结果”所形成的动结式组合。

(三)动词加数量结构作补语

此时强调数量的达到,而这也是一种结果,如下面的“差、认识、认得”等:

13)虽说上下没差多少,却让消费者感到别扭。(《人民日报》1996年4月)

14)虽然他是一个单身男人,但是从来没有像那些轻浮的男人一样没认识两天半就提出来要同居呀之类的。(《安顿》)

15)到这学校我仍然什么也不学得,生字也没认识多少,可是我倒学会了爬树。(沈从文《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16)一个孩子很笨,上了几年学也没认得几个字。(百度)沈家煊(1995)②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在分析数量词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作用时,曾提出“有界”与“无界”这一对立的概念。“补语是使谓语动词有界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李思旭,2011)③李思旭.“有界”“无界”与补语“完”的有界化作用[J].汉语学习,2011,(5).。例如一般不说“*上下没差”“*他俩没认识”“*这个字没认识/认得”,因为它们是静态性极强的动词,但“多少”类数量词语(这些数不是伴随性强的“一”),代表着“变化量”,即一个有增量的事件,量本身是阶段性的(陈振宇,2009)④陈振宇.关于终结和非终结的区别[A].东方语言学(六)[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故可说“上下没差多少”“他俩没认识几天”“没认识/认得多少字”。

三、由反预期或反常态语气允准的非常规搭配

这一部分的情况是一种“语气允准”。陈振宇、李于虎(2013)⑤陈振宇,李于虎.经历“过2”与可重复性[J].世界汉语教学,2013,(3).在“过2”句的适用条件中说,在当代汉语中,越来越多的动词可用“过2”,远远超过以往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句子特别强调事件为真。笔者发现,对“没”字句来说也是如此,只不过与之相反,是特别强调事件为假。不论强调真还是假,都是表达反预期与反常态语气。

语气作为独立的语法范畴,早在马建忠时代就进入了汉语语法体系当中。然而,现代汉语中的“语气”概念一直都不甚明了,“与情态、句子功能以及口气等概念都存在着纠缠不清的问题”(赵春利、石定栩,2011)①赵春利,石定栩.语气、情态与句子的功能类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贺阳(1992)②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5).给“语气”下了一个定义:“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中命题的主观意识。从语义上看,语气是对句中命题的再表述,表述的内容或是说话人表达命题的目的,或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评价等,或是与命题相关的情感。从形式上看,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语法意义。”齐沪扬(1984)③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在《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强调了语气研究的系统性,提出“大语气词”的概念,他不仅将语气看成是语法的一个基本范畴,还就语气词的意义、功能、位置和搭配诸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尝试建立现代汉语的语气系统。陈国华(2013)④陈国华.语气、语式、态与宣意元素[J].当代语言学,2013,(1).进一步指出,“汉语语言学里的‘语气’是一个以句子的功能类别为基本内涵,有时包括谓语的某些情态和谓词语气的大语气概念”。

本文对语气的理解倾向于这种“大语气”的概念,偏重说话人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针对句子命题的一种主观意识”。笔者猜测,当句子突显说话者的主观认识、评价、情感时,更容易放松对客观内容方面的限制。

具体来说,语气允准的“没”的非常规搭配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一)“没X”之外有表示反预期反常态语气的副词

出现在这一类型中的动词最多,如动词“包含、敢于、会、具有、可以、懒得、热爱、属于、希望、以为、愿意、知道、尊重、显得”等与副词“还、也、并、都、倒(是)、又、可、甚至、根本”等的共现。限于篇幅,这里着重介绍在“没”字句中用得最多的“还、也、并”。

另外,“反预期”与“反常态”往往是相通的,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常态正是所预期的内容,这时两个概念区别不大。但在特殊情况下,预期的也有可能是非常态的内容,不过在我们的语料中尚未发现这一情况。

1.“还”

在所使用的副词当中,“还”的出现频率最高。我们以语料最多的“没知道”为例,当以“没知道”作为关键词在CCL语料库中进行检索时,共出现25条用例,其中“没知道”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前无副词或其他修饰成分的只有6例,在其前出现“还”“并”“也”“都”等副词的则占到了19例,其中仅“还”出现的例句就有11个。由以上数据我们猜想,“没知道”等格式的成立可能与副词的出现密切相关,这些副词提高了该格式的自足性,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句子的可接受度。

“还”的基本意义是事态的持续,具有时间性,同时这种持续是反常态的,“还”还是一个“反预期”的语气副词。我们考察的“还”,大都与时间序列有类,例如:

17)1950年的一篇日记中,他曾记下为还没会游泳而对自己的怨恨。(1994年报刊精选)

18)我还没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笑说:“人家没留我。”(亦舒《香雪海》)

19)那时我还没热爱足球。(百度)

20)在他还没属于你的时候,你尽可以爱怎么就怎么做。(翻译作品《十日谈》)

例17)“还”用在“没会游泳”前,表示“没会游泳”这种状态的持续,这种持续又带有某种动态性,说话者心中有某种预期,即随着时间的流逝或事件的发展,“没会游泳”这种状态应该发生变化,可是事实上却没有变化。因此,“还”激活了一种悔恨、懊恼的意义,而这正是说话者想要表达的重点所在。例18)“还没知道”表示说话者认为“我”应当在说话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事实却相反。19)中“我”现在已经热爱足球了,是追溯以前不热爱足球的时候,一般而言,“热爱”是静态的,不能用“*热爱了足球”,因此“热爱”是一贯的、非时间限制的,但此处则突显事实并非如此,存在还不热爱足球的情况。20)中的“还没属于”也是强调一个出乎预料的事实,即有他不属于你的时候。

在这些句子中,“反预期”来自“还”,而不是“没”。唐敏(2009)①唐敏.副词“还”的“反预期”语用功能及“反预期”的义源追溯[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4).提出,“还”的有些义项在特定语境中表达了“反预期”的语用功能,“还”所嵌入的句子传达了“与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同时,由于“反预期”反映了说话人的立场、观点或态度,所以,“反预期”的“还”具有主观性。吕叔湘先生(1980②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99③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在分析“还”的意义时曾说,“还”表示“超出预料,有赞叹的语气”,“应该怎样而不怎样,名不副实,有责备或讥讽的语气”,“用于反问”。“还是”更是如此。沈家煊(2001)④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6).与张宝胜(2003)⑤张宝胜.副词“还”的主观性[J].语言科学,2003,(5).也强调了“还”的主观性。

在语料中,我们还发现,“还”类副词也是最容易与结果补语、转折词以及其他语气副词(如下面的“可、倒”)共现的成分:

21)我终于还是没忍耐住。(百度)

22)我想她其实说出了我感觉到却还没认识到的事情真相。(1994年报刊精选)

23)“这可还没知道。或者,博文,也好!”(茅盾《子夜》)

24)“嗳,嗳,真奇怪!我倒还没晓得你不许她出去呀!况且她出去的时候,我也不在家。(茅盾《子夜》)

2.“也”和“并”等

25)我没说我那么快乐,也没假装那么悲伤。(百度)

26)站着喝了不少啤酒,好像一下子认识了好多人,又好像谁也没认识,四周还是一堵高高的墙,上面影影绰绰晃着无数陌生的头。(小植《客中客》)

27)然而,我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并没包含这种否认。(翻译作品《猜想与反驳》)

28)你虽然和爱人结婚很久了,但你并没认识到她的真正可爱处,因为,原来并没完全爱她最值得爱的地方。(邓友梅《在悬崖上》)

29)锦钢面对严峻的形势,并没认为仅靠政治思想工作的法宝就可挽救企业。(1994年报刊精选11)

说话者在使用“也、并”时,总是抱着反驳某种观点或看法的目的,在我们搜集到的语料中,包含“也、并”的例句多半带有申辩、反驳性语气,说话者试图对命题做出某种修正,而非彻底的否定。

其他副词例如:

30)他倒是没显得太失望,笑着跑开了。(孙倩《“吉卜赛天使”》)

31)他根本没希望巡警们能满应满许的马到成功,只盼着有个相当的办法,走到哪儿算哪儿。(老舍《哀启》)

32)呸,见鬼!邓迪又没认为你杀了迈尔斯。(翻译作品《马尔它黑鹰》)

33)说不定他压根儿就把我忘了,连今天要来看我都没记得,这第三件事还说甚么?(金庸《神雕侠侣》)

(二)“没X”之外有表示极大时域的成分

1.“从来、一向”的“时空充盈性”

即“从/从来/一向(也/就)没……(过)”固定格式。“从来”表示“一直以来、向来”,强调时间上的延续性,从过去到现在情况未发生改变,很显然,这是一种极为“反常”的情况,所以“从来”句有着强烈的主观性,无论在否定句还是肯定句中,对前文或隐或现的某种个人看法或公认看法的积极否定提供了“从来”句的背景。例如:

34)老唐从来就没喜欢过猫,他讨厌那些被人豢养的畜牲。(叶兆言《哭泣的小猫》)

35)他说:“我从来就没认为摄影是一种艺术。”(《读书》)

36)他一向也没知道自己竟有这样滔滔汩汩的口才。(钱钟书《猫》)

上述例子都表现了说话者对某种陈述的否定性辩驳的语气,例35)、36)则更表现出说话者鄙薄、不屑的语气。

2.表示时量大的其他成分

是不是所有表示时间量度大的成分都可以与“没”连用进而进入“没”的非常规搭配中呢?我们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

朱庆祥(2012)①朱庆祥.论否定副词“没(有)”与“了2”共现问题[J].语言科学,2012,(1).分析了“没(有)”与“了2”共现的可能性。在作者刻画的“没(有)VP”与“了2”能否共现的模式1,即“没(有)+光杆动词+光杆宾语+了2”中存在着3个句法槽位,即作者所刻画的模式2:“1没(有)2动词3宾语+了2”。在槽位1上,可以出现表示精确或模糊时量的词语,并且这些时量词语大都表示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时段,表示一个较大的时量。例如:(例句转引自朱庆祥)

37)20多年没有来四川了,很想来看看啊!(《人民日报》1993)

38)“好久、好久,没见你了……”他结结巴巴地说。(张抗抗《白罂粟》)

作者得出否定副词“没(有)”与“了2”共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槽位1的时量状语成分的出现。就时间意义而言,副词“从来”与出现在槽位1的时量成分具有类似的语义,它们都表示一个较大的时量。那么,我们可否初步猜想,在本文所论述的类型中,“从来/从”可以被表示时量大的时间状语成分替换。我们将搜集到的相关语料进行如下改写:

39)老唐从小到大就没喜欢过猫,他讨厌那些被人豢养的畜牲。

40)另一位与众不同者是布拉塞。他说:“我20多年来就没认为摄影是一种艺术。”

41)你有10位读者,便有10位读者的题材,所以,我在写作上很久都没缺乏过题材。”

改写后的句子依然成立。这些表示相对大时量的时间词语都包含有一种情态语气意义,在句中表达了说话者某种较为强烈的语气。而“没”因此得到允准。

(三)“没X”处于疑问、反问、转折等句式中

在大多数例句中,疑问或反问句需要伴随带语气的副词,如:

42)“你还没知道么?”(茅盾《蚀》)

43)“你们俩分到最高学府去了。昨晚的消息,你们自己还没知道?”(杨乡《洗澡》) 44)姚宓惊喜说:“啊呀,妈妈,都搬完了?怎么我都没知道呀?”(杨乡《洗澡》)

但也可以直接用疑问或反问句,所以应该是疑问、反问本身的反预期或反常态允准了“没”:

45)我笑着把饭桌上的牛奶瓶拿过来揭开盖对着嘴喝:“惊喜交加是么?没以为是狐仙什么的?”(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46)金秀坐起来,恼怒地说,“我实话告诉你,我不是没喜欢过周仁,可你放心,我不会跟你打离婚的,更不会去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转折句的例子有:

47)韩学愈也确向这些刊物投过稿,但高松年没知道他的作品发表在“星期六文学评论”的人事广告栏。(钱钟书《围城》)

48)降一步,可以看到色素细胞的集合体,它分明是用作视觉器官的,但没是任何神经,只是着生在肉胶质的组织上面。(翻译作品《物种》)

笔者认为,转折句前后之间存在茅盾性,因此就存在对“前句导出的某种预期”的反对,“没X”中的X正是这一预期。

其他句子类型我们还找到了递进复句,但用例很少:

49)大队政委看他们几个狼狈的样子,不但没同情他们,反而批评了他们。(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四)“没X”处于前后对比的反预期语境中

本类十分庞杂,语料众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缺乏显性的反预期、反常态标记,不过却能从语境推出这一强烈的语气。

有的是述说以前的想法,但后来发现事实显然不是如此:

50)“……你说过。”“开始我没以为有什么特别。但回到家里,躺下一想,无数次否认,终于不得不承认。”(王朔《给我顶住》)

51)虎子本没认为千代子坐在那里与他有什么相干,可她刚一走开,他却觉着冷清起来。(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52)她说道:有胡子嘛。那姑娘上唇的汗毛是有点重,以前我没以为是个毛病。(王小波《未来世界》)

有的是主体不希望或不知道某种情况,但这种情况的确发生了:

53)她一直努力把这次重逢装得愉快自然轻松,没晓得碰尽钉子的寻寻觅觅都被他知得一清二楚。(亦舒《异乡人》)

54)我的心反倒凉了,我没希望这个,简直没想到过这个。(老舍《阳光》)

55)可怜的是赵辛相。他没知道,苏小姐应允曹元朗以后,也说:“赵辛相真可怜,他要怨我忍心了。”(钱钟书《围城》)

有的是指对对方的某种预期,如下面例句中对方认为说话者发现了什么,说话者则予以否认:

56)“我没以为你在做什么。”(翻译作品《邮差总敲两次门》)

有的是指某种情况与社会价值不相符的某种预期,如例57)中,必须符合国家的规定是法律要求的;例58)中,立秋吃西瓜是一种习俗;而例59)中,一般父亲都会希望孩子有出息。

57)由于没符合国家规定,纽约25万个只有大写字母的路牌,将要全部更换重新设计。(翻译作品《猜想与反驳》)

58)没惦着立秋那天吃西瓜。(百度)

59)我不爱念的就不动好了。好在,我爸爸没希望我成个学者。(读者(合订本))

四、由经历体“过2”允准的非常规搭配

最后我们想讨论一下“过2”在“没”字句中的功能。

何婷婷(2005)①何婷婷.“过”与“一般不能带‘过’”动词的搭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4).考察了《动词用法词典》的1328个动词,发现那些一般认为不能与“过2”搭配的动词,有的在特定语境下仍可搭配,其中例句最多的是否定和疑问对“过2”的特殊允准作用,可以打破对“过2”的语义限制,如我们不能说例60),但可以较自由地说例61)、62):(例引自陈振宇、李于虎,2013,②陈振宇,李于虎.经历“过2”与可重复性[J].世界汉语教学,2013,(3).第三句稍做改动)

60)*他是过我朋友。

61)他从来没是过你朋友!

62)你说,他究竟什么时候是过/没是你朋友了?

但是笔者的研究发现,似乎倒过来也可以说,“过2”的使用,大大拓宽了否定“没”与动词的搭配关系,如“放心、佩服、生活”等,一般是指个体性状态,不能与“着”搭配,但加上“过2”后则不成问题:

63)没放心过一次。(《汉语动词用法词典》)

64)我没佩服过别人。(百度)

本文通过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常用动词的定量统计分析,发现了“没”的一些非常规动词搭配。在47个可以直接或有条件地与“没”搭配的动词中,有些可能本身的动词性不够典型,存在着跨类的现象,这些我们暂且不予深究。

本文初步总结出了“没”的非常规搭配类型。笔者认为,允准“没”的非常规搭配的机制主要有两个: (1)结果义;(2)语气义。

从未来的发展看,笔者预测语气义对“没”的允准功能将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自由,例如,在网络语料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更为极端的例子:

66)恋爱没等于失败。(百度)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相当奇怪的例子:

67)我为什么不在这个可以穿过去的时候走到对街去呢,我没知道。(施蛰存《梅雨之夕》)

这些例子某些研究者认为是“病句”,但笔者却在网上发现了相当多的语料。百度搜索“没等于”,有32万个结果,虽然其中大多不是我们的例子,但至少有一大批例句是有合理性的,如:

1+1为甚没等于2。

跟你抱着,没等于爱上。

沉默没等于撒谎?

凑合没等于随便。

好学生没等于将来就有好工作。

天价并没等于质量无问题。

进入该医院大门就没等于成为医生砧板上的肉。

车子丢了你什么凭据都没有,那是两码事,停车费没等于保管费的北。

只是说明你排卵了。并没等于你怀孕。

如果没等于零,程序跳转到MKARKE的地方。

……

这些用例是否说明“没”正在语法化为语气副词,尚需进一步观察。但至少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即在我们找到的用于反预期、反常态的语料中,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没”,而只有极少数双音节“没有”,仅有37.8%③该比例数的计算方法如下:首先在本文研究的47个动词中找出所有能够出现在反预期、反常态语境中的语料,涉及到动词共计37个。其次将这37个动词以“还/并/从来+没有+V”的格式分别在CCL语料库中进行检索。经过语料的辨析,我们发现能够出现在该格式中的动词只有14个,所占比例约为37.8%。的该类动词可以使用“还/并/从来+没有+V”的形式表示反预期、反常态的语义。这可能是虚

65)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开放,但在清代结束之前,那种开放从没情愿过。(百度)

为什么加上“过2”后就可以使用“没”了呢?目前还没有一个可行的解释,这里仅仅做一点尝试。

按照笔者的语感,“虽然他讲了半天,但我一点也没有放心”似乎可以说,不过这是由“一点也”的语气功能允准的。陈振宇、李于虎(2013)①陈振宇,李于虎.经历“过2”与可重复性[J].世界汉语教学,2013,(3).认为,在“过2”的语法化中,存在从复数允准到语气允准的过程,“过2”的情态语气功能正在发展,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显赫用法。这一功能指:特别强调事件的发生为真(Chappell(2001)②Chappell,Hilary.A typology of evidential markers in Sinitic language[A].Sinitic grammar: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干脆认为,“过”不是体标记,而是显指(evidential)标记,这一观点太过偏激,但有时语气意义确实比时间意义更为重要)。

笔者认为,这里的“过2”正是起着语气功能,不过与“没”搭配后,指特别强调事件的发生为假。所以不再拘泥于动词的时间特征,只要说话者要强调为假的,都可以用在“没……过”的语气构式之中。

五、余 论

化的一个征候。

除此之外,“没”不但与动词有上述非常规、非典型搭配用法,还与其他句中成分有如此现象。

李红叶、陈振宇(2013)①李红叶,陈振宇.对“副词+VP/AP”结构的句法否定[R].第二届汉语副词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重庆,2013.发现,有一些副词,一般不能否定,但当句中有表示反预期、反常态的“还”类副词,或是处于反问、疑问等句子类型中时,就可以用“没”否定了,如:

68)天生招人讨厌,就没应该有朋友。(百度)

69)多芬深层营润滋养美肤沐浴乳1000ml 这个没快到期吧!(百度)

70)你敢说你没越发接近“眼中有码,心中无码”的空灵境界?(百度)

71)我并没正好落在牛津到巴斯的大道上,我在它南边大概五百码处的一条岔道上。(百度)

再如著名的动词重叠式,朱德熙(1982)②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等概括了它的否定用法,华玉明(2010)③华玉明.主观意愿和动词重叠及其语法行为[J].语文研究,2010,(4).认为,动词重叠一般不直接用于否定句,否定后的动词重叠可用于反问句或假设句。④其中假设句主要涉及“不”,此处不讨论。实际的情况比他们概括的要复杂得多,而且正好与本文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都是由反预期和反常态所允准的。⑤动词重叠不能带结果补语、数量短语及其他时体标记,因此没有“结果允准”的情况。如(以下例句均引自李宇凤2014⑥李宇凤.否定、疑问与动词重叠[A].语言研究集刊(十二)[C].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但我们重新做了归类):

1.“还”等带反预期意义的副词允准的,这一类例句最多:

72)果然到家还没歇歇脚,母亲就唠叨说:……。

73)他并不认识韩信,他甚至也没有谈谈话,考察考察,看看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74)你都没有想想你在说些什么。没有人把我拖进任何事中。

75)什么产前、产后,顺产、难产,这个,那个,她就没问问她娘,她自己是怎么生下来的。

76)老楚打来一壶开水,并没擦擦或涮涮碗,给文博文满满的倒了一杯,……

77)这一阵子忙得也没和你说说心里话,你对水山哥到底怎么样呀?

2.大时量允准的:

78)因为工作的头绪纷杂,是很久没有坐坐和想想了。

79)自从“五三”以后,抵制日货的口号叫了两三年,各商店始终没有摸摸良心,多卖些本国货,少卖些日本货,……

3.反问与疑问允准的:

80)你没问问谁能帮你找个工作?

81)为什么您从来没有想想事情并不一定是这样?

4.转折句允准的:

82)也许这个北方人对雪花有一种难言的迷恋,却没有想想那是个什么年代。

5.其他反预期或反常态语感允准的,如指责对方或他人该做的事而没做的:

83)你没瞧瞧冯大全的,那才算大地主哩!

84)似乎是随便的走,歪着肩膀,两脚谁也不等着谁,一溜歪斜的走。没有想想看,碰着人也活该。

85)说不定是他自己糊涂了,只怪他一直心不在焉,没有看看沿途的道路。

还有表示后悔本来应该做的事而没做的:

86)我也很奇怪并后悔当时没有问问有关张先生的种种生平往事。

这些例子反映出,本文的描写与解释具有更大的普遍性,①李宇凤(2014)用“非现实性”来解释这种非典型否定现象。这对动词重叠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本文的研究看,一般动词是无所谓现实与非现实的,所以笔者认为,关键的不是非现实,而是反预期反常态。可能代表了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小句完句条件。对此,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本文从一个微观的视角窥探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认识到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些许不足之处以及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本文讨论的问题虽小,但对汉语语法研究却又如下贡献:

第一,深化对动词句法特征的认识。动词具有的主客观性、静动态性制约着其与其他成分的搭配,但是这些特征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在特殊的语境下,动词内部隐含的句法特征就有可能被激发出来,从而形成新的且不违背现有语法规则的搭配。本文的非常规搭配就是一种印证。

第二,深化对否定范畴的认识。本文论述了“没”与动词的一些非典型的搭配,这不仅与动词有关,还与否定副词“没”本身的语法化过程息息相关。在“没”由单纯的否定词逐渐发展出语气义甚至最终成为语气副词的过程中,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以前没有的搭配或句式得以显现出来。

第三,深化对特殊语境允准作用的认识。副词“没”的单独作用常常不能实现与动词的非常规搭配,在和副词或表语气的词语的共同作用下,它们营造了一种特殊的语境,如疑问、反问等,而这些特殊语境可以打破某类成分原来的句法语义限制。正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这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副词的否定、动词重叠式中都有所反映。因而,我们认为,这样的特殊语境可以处理为汉语小句的一种完句成分。如果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这将深化对汉语完句成分的认识,同时扩展完句成分的范围,使汉语语法理论逐渐趋于完善。

The unconventional collocations of MEI in Chinese

Ll Hong-ye&CHEN Zhen-yu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Literatur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A Chinese-verb Usage Dictionary reveals some interesting phenomena about 47 verbs,which are occasionally used together with the negative adverb MEI though not many know these usages.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the unconventional collocations of MEI”which fall into three kinds:1.The meaning of some implicit or temporary result in VP allows the usage of MEI.2.The external context of counter-expectation meaning or abnormality allows the usage of MEI.3.The experiential aspect marker GUO2 allows the usage of MEI.These unconventional collocations mainly rely on the context of result or mood.The meaning of counter-expectation or abnormal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many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MEI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MEI;unconventional collocations;context of result;counter-expectation;abnormality

H14

: A

: 1672-1306(2015)02-0081-12

[责任编辑:李德鹏]

李红叶,女,河北石家庄人,复旦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补语语气现代汉语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朝鲜语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汉语中的补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