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晶晶
从阿速军到阿速卫:元代阿速军队组织的起源与变迁
蔡晶晶
至元九年阿速拔都成立,二十三年阿速人的军队命名为阿速之军并分别编入前卫和后卫。至大二年左、右阿速卫成立。本文以《元史》的相关记载为基础,追溯阿速人的军队的起源和它从阿速拔都到阿速卫的变迁。
元代 阿速军 阿速卫
阿速人在西方被称为阿兰人。他们原本生活在高加索山以北,里海和黑海之间。太宗年间长子西征,贵由和蒙哥征服了阿速地区并将不少阿速人带回中原编入军队。有关早期阿速军人组织形式的史料很少,《元史·百官志》中可以找到最早的记载是至元九年设立的阿速拔都达鲁花赤。达鲁花赤即蒙古语Daruγačin,《元朝秘史》译为“镇守官名”。这个叫做“阿速拔都”的机构最晚在至元九年成立。设置阿速拔都的目的是将蒙古军队中的阿速人初步整编为一支军队。
太宗时期组织的长子西征中贵由与蒙哥一路征服了阿速地区。阿速人或被迫投降,或主动投靠,分别被贵由和蒙哥收入自己的麾下。后来这些阿速人随着蒙古人返回蒙古高原,或成为大蒙古国的国家军队,或成为蒙哥的私人武装。几支阿速人来华时间不同,和窝阔台、贵由及蒙哥的关系有亲有疏,在早期可能被编入了不同的军队。
忽必烈本人从未参与西征,他即位后控制的阿速人应是从贵由和蒙哥处继承来的。在忽必烈即位前,阿速人和他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也没有私人感情上的联系。忽必烈整编阿速军队更多是出于提升作战效率的考虑。将同一种族的士兵编在一起,从而解决语言沟通、人事组织上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至元九年起元政府设置了“阿速拔都达鲁花赤”,但史料未提及当时任此职者是谁。笔者查考元代文献中提及的阿速人,发现初任阿速拔都达鲁花赤者,很可能是阿速酋长杭忽思的长子阿塔赤。虽然作为质子留居中原三十几年,但是阿塔赤来到蒙古高原时可能已经成年,家乡的语言与风俗并未淡忘。另一方面,他曾领一千阿速人来到蒙古高原,被整编的阿速人中有一部分是他原本的部下,兼之他是阿速人中出身最高的一个,在阿速人中的威望不低。在宪宗年间就已经“佩虎符为万户”①《元史》卷一三五《阿答赤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280页。的阿塔赤无疑是中阿速人中最可能担任阿速拔都达鲁花赤的。除了三十年前随阿塔赤来到中原的一千人外,他的部下也烈拔都儿在李璮之乱后被授千户,加之整编的
其余阿速人统领的军队,阿速拔都达到了万户府的规模①史卫民《元代军事史》列出平宋部队在安庆会师后的41翼万户,阿塔赤领导的军队是其中一个。参见史卫民《中国军事史第14卷:元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87—188页。。
李治安教授认为阿速拔都之称可能与阿速千户也烈拔都儿最初的拔都称号有关②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第524页。。但是拔都儿和拔都是两个不同蒙古语词汇的音译。拔都儿即蒙古语Ba’atur,勇士之意。拔都来自蒙古语Batu,坚固之意。拔都不等于拔都儿,但“阿速拔都”的确有可能是“阿速拔都儿”的省略称呼。
在达鲁花赤前加“拔都”或“拔都儿”的只有阿速达鲁花赤,但它的得名不一定与也烈拔都儿有关。因为《元史》记录的阿速人中地位最高的是阿速国主杭忽思,他也曾获拔都儿之称,如果阿速拔都得名与拔都儿相关,它更可能由阿塔赤之父、阿速拔都达鲁花赤伯答儿的祖父杭忽思的“拔都儿”称号而得名。更大可能的是忽必烈因为阿速人勇敢善战,故特赐“拔都”之名以嘉许阿速军队坚不可摧。
《百官志》记载至元二十三年阿速军队被命名为“阿速之军”,似乎阿速拔都已经改名为阿速军。但是“阿速拔都”之名直到至元二十九年仍在使用。《选举志》“凡吏员考满授正八品”条:
二十九年,部拟:“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令译史人等,依云南、两广、福建人吏,六十月为满。两广叙用译史,除从七品,非翰林院选发,别无定夺。令史省发,考满正八品,奏差省发,考满正九品,自用者降等叙。仪凤司令史,比同侍仪司令史,考满为正八品,自用者降一等。哈迷为头只哈赤八剌哈孙达鲁花赤令史,吏部议,与阿速拔都儿达鲁花赤必阇赤考满正八品任用,虽必阇赤、令史月俸不同,各官随朝近侍一体,比依例出身相应。”③《元史》卷八四《选举志四》,第2103—2104页。
阿速拔都达鲁花赤与阿速拔都儿达鲁花赤是同一个官名。伯答儿在至元二十年“授虎符、定远大将军、后卫亲军都指挥使,兼领阿速军,充阿速拔都达鲁花赤”④《阿答赤传》作“定远大将军、后卫都指挥使,兼右阿速卫事”,其时右阿速卫尚未建立。当从《杭忽思传》兼阿速军。参见《元史》卷一三二《杭忽思传》,第3206页;《元史》卷一三五《阿答赤传》,第3280页。,至元二十九年的阿速拔都儿达鲁花赤应当指的是伯答儿。伯答儿领阿速军、充阿速拔都达鲁花赤,这其中是否有某种联系?伯答儿领阿速军,理当充任阿速军达鲁花赤;伯答儿充任阿速拔都达鲁花赤,理应领阿速拔都。这样看来,阿速军就是阿速拔都。也就是说,这支阿速人组成的军队,阿速军是它在汉语中的名字,阿速拔都是它在蒙古语中的名字。《百官志》所说的至元二十三年的“阿速军”之名其实在至元九年就已经出现,只是当时它叫做“阿速拔都”,蒙古文“阿速军”之意。
《兵志》和《百官志》对至元二十三年的阿速军队的情况有不同的记载:
《兵志》:二十三年,为阿速军南攻镇巢,残伤者众,遂以镇巢七百户属之,并前军总为一万户,隶前后二卫。
《百官志》:二十三年,遂名为阿速之军。
从《兵志》的记载看,阿速军在至元二十三年被分入前卫和后卫;《百官志》则说这一年阿速拔都被命名为“阿速之军”。阿速之军或阿速军,意为阿速人的军队。前文提到,阿速军是阿速拔都的汉文名。作为阿速军队的名称,阿速军出现得很早。太宗年间,杭忽思就“奉旨选阿速军千人,及其长子阿塔赤扈驾亲征”。这是阿速军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杭忽思之孙伯答儿在昔里吉叛乱时“领阿速军一千往征之”;至元二十年“兼领阿速军,充阿速拔都达鲁花赤”。宪宗为玉哇失的父亲也烈拔都儿“别立阿速一军,使领其众”。伐宋中玉哇失“袭父职,为阿速军千户”。福得来赐和口儿吉父子在宪宗年间“俱直宿卫,领阿速军二十户”。拔都儿在征李璮后“领阿速军一千”,平宋后“兼领阿速军”。这些都可以证明阿速军之名在至元二十三年之前就已经出现①《元史》卷九九《兵志二》,第2527页;《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第2167—2168页;《元史》卷一三二《杭忽思传》,第3205—3206页;《元史》卷一三二《玉哇失传》,第3208—3209页;《元史》卷一三五《口儿吉传》,第3277页;《元史》卷一三二《拔都儿传》,第3212页。。而伯答儿以后卫亲军都指挥使兼领阿速军,可以证实在至元二十年以前,阿速军还没有被分入后卫。
如果按《兵志》所说,至元二十三年后阿速军被一分为二,应当不复存在。但是在《元史》中仍能找到阿速军的活动。至元二十四年征叛王乃颜,仍有李庭“调阿速军继进”;口儿吉之子的迷的儿“领阿速军,从指挥玉爪失征叛王乃颜”;失剌拔都儿在二十四年前“于阿速为千户”,二十四年授“管阿速军千户”,二十五年“兼阿速千户”;口儿吉在成宗年间“领阿速军从征海都”②《元史》卷一六二《李庭传》,第3797页;《元史》卷一三五《口儿吉传》,第3277—3278页;《元史》卷一三二《拔都儿传》,第3212页。。而在阿速卫成立后,阿速军就成为了阿速军人的简称。者燕不花在两都之战中“招集阿速军四百余人”,伯颜在天顺元年受赐阿速军百,顺帝至元二年七月“以钞二千锭赈新收阿速军扈从车驾者”中的阿速军,都是将阿速军人简称为阿速军③《元史》卷一二三《捏古剌传》,第3037—3038页;《元史》卷一三八《伯颜传》,第3337页;《元史》卷三九《顺帝纪二》,第835页。。
为何在阿速军被一分为二之后,阿速军之名仍然存在?阿速军指的是哪一支军队,是前卫中的阿速军,还是后卫中的阿速军?伯答儿和玉哇失分别任后卫和前卫都指挥使,他们都各领一支阿速军。在阿速军分入前、后卫之时,归属玉哇失的阿速军人理应归入前卫,而伯答儿领的阿速军就归属后卫。
的迷的儿“领阿速军,从指挥玉爪失征叛王乃颜”,玉爪失即玉哇失。此时玉哇失任前卫都指挥使,的迷的儿和阿速军应当也是属于前卫的。但这不能说明伯答儿的后卫中的阿速军人不被称为阿速军。原本属于玉哇失和伯答儿的阿速军在他们被分入前、后卫之后,并没有被拆散,这些阿速军人分别在前卫和后卫中形成了几个由原阿速军组成的千户所,仍被称为“阿速军”,由玉哇失和伯答儿直接领导。这些军士就是跟随伯答儿和玉哇失征北方叛王的主力。至元二十九年仍有“阿速拔都儿达鲁花赤必阇赤”存在,也许是
因为伯答儿一直没有去掉“阿速拔都达鲁花赤”的称号。
阿速卫在武宗时期正式成立,但是“阿速卫”称呼出现在世祖至元年间就已经出现了。至元年间元廷和西北、东北叛王的战争不断,忽必烈为此屡次下旨刷马:
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都省钦依圣旨,移咨各行省,除军官、军人、站户、品官合存留马外,将不以是何人户应有马匹,尽数拘刷到官,与省委官眼同分拣堪中马匹,用发去印子印讫,差州县达鲁花赤管押,经由所指路程,限十月初十日以里,到大都交纳,毋致沿途瘦弱走失。经过官司依例应付草料外,据不堪马匹,使讫退印,即便分付各主,明白取收管。若有隐藏夹带不纳之人,杖一百七下;两邻知而不首,同罪。仍具实刷到马匹节次起运。数目、各各毛色、齿岁、脿分、管押官职名,逐旋开呈。总计九千一百三十七匹。江淮省六千二百五十四匹,福建省二百三十一匹,湖广省一千八百二十匹,江西省六百九十六匹,四川省一百三十六匹。支拨六千八百一十三匹。哈剌赤收三千二百九十六匹,阿塔赤收五百四十五匹,阿速收五百一十六匹,贵赤卫收一千五十七匹,四怯薛阿塔赤等收一千三百九十九匹。起赴上都,阿速卫等收二千一百八十八匹。倒死二十一匹,见在马一百一十五匹。都省札付太仆寺收管讫①《大元马政记》,广仓学宭丛书,甲类第一集。。
至元二十七年的这次刷马,在江淮、福建、湖广、江西和四川五省一共收到了九千一百三十七匹马,其中拨给哈剌赤(土土哈的军队)五百四十五匹,阿塔赤(非后文四怯薛阿塔赤,具体哪支军队不详)五百四十五匹,阿速军五百一十六匹,贵赤卫一千零五十七匹,四怯薛阿塔赤等一千三百九十九匹,合计六千八百一十三匹;加上拨给上都的阿速卫等二千一百八十八匹、死了的二十一匹和剩下的一百一十五匹马,共计九千一百三十七匹马。这九千多匹马有两个去处,一是拨给哈剌赤、阿塔赤、阿速军、贵赤卫和四怯薛,分别供前线作战和皇帝车驾扈从的需要;一是送赴上都,给留守在上都的诸卫使用。
这里同时出现了“阿速”和“阿速卫”,一在前线一在上都,很显然两者不是同一支军队,但都以“阿速”为名。至元九年到二十三年间“招集阿速正军三千余名,复选阿速揭只揭了温怯薛丹军七百人,扈从车驾,掌宿卫城禁,兼营潮河、苏沽两川屯田,并供给军储”②《元史》卷九九《兵志二》,第2527页。。上述史料中,上都的“阿速卫”可能就是这些后援军。这里的阿速卫可能不是正式的机构,只是阿速军的一个别称。
在《大元马政记》中,阿速卫之名出现了不止一次。至元三十年,世祖因西北战事再度刷马③《大元马政记》。:
三十年三月八日,钦奉圣旨若曰:叛王不悔过,今用军之际,随处行省括马十万匹,后给其价。钦此。
十一日,中书省札付御史台:令监察御史并各道廉访司体察,及差官分头驰驿,前去各处拘刷。下兵部照验行移合属,钦依见奉圣旨事意并备去事理,专委各路廉干正官,与都省差去官,一同照依坐去数目,将不以是何投下诸色人户并和尚、也里可温、先生、答失蛮应有马匹,尽数到官,眼同分拣印烙堪中马匹,分作运次,差官管押,赴所指处交纳。若有数外多余马匹,亦行依上起解。更为多出榜文,明白晓谕,仍将马主花名、马匹、毛齿、脿分造册呈省。奉此。
合行事理:
……
一、 探马赤军人等。钦依至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枢密院奏奉圣旨:探马赤、阿速、贵赤、哈剌赤、唐兀(委)[秃]鲁花①唐兀秃鲁花,原作唐兀委鲁花。元代唐兀秃鲁花即唐兀质子军。此处据文意改。、大都六卫军马免刷,余外正军贴户应有马匹,尽行见数,别用印记印烙讫,分付各主知在听候。其探马赤军人等,却不得将他人马匹隐占及私下收买。违者依隐藏马匹例追断。
……
这次刷马,“不以是何投下诸色人户并和尚、也里可温、先生、答失蛮”均需缴纳马匹,但依据至元二十三年的旧例,有六卫免刷:探马赤、阿速、贵赤、钦察、唐兀和大都。元代的侍卫亲军中从无探马赤卫和大都卫。因此这里的卫并非实指侍卫亲军,而是作为军事单位的代称。虽有“阿速卫”的称呼,但这里的阿速卫就是阿速军。
在至大年间左、右阿速卫成立以前,阿速卫之名就已经见诸史籍。这并不意味着《兵志》和《百官志》所记载的阿速卫的成立时间是错误的。“卫”有时是作为军事单位出现的,武宗以前,名为阿速卫的机构实际上指代的是阿速军。
根据《兵志》和《百官志》,阿速卫成立于至大二年。但《本纪》和《传》与《志》在阿速卫成立的时间上记载不同。
月赤察儿第三子侄头(脱儿赤颜)在至大元年十月“拜太师兼前卫亲军都指挥使、阿速卫指挥使、左都威卫使、丞相……”②元明善《太师淇阳忠武王碑》,《国朝文类》卷二三,四部丛刊景元至正本。左都威卫即左都威卫使司。至元十六年“以侍卫亲军一万户拨属东宫,立侍卫都指挥使司”,三十一年,改为隆福宫左都威卫使司③《元史》卷八九《百官志五》,第2248—2249页。。此处的阿速卫指挥使与前卫指挥使并列,阿速卫所指的应当是与前卫并列的机构,而非阿速军。
长子西征时投降宪宗的阿速城主阿儿思兰的曾孙忽都帖木儿“武宗潜邸时从征海都,以功赏白金。至大元年,授宣武将军、左卫阿速亲军副都指挥使”。口儿吉“至大元年,武宗命充左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进阶广威将军”。他们都在至大元年担任左阿速卫的指挥使④《元史》卷一二三《阿儿思兰传》,第3038页;《元史》卷一三五《口儿吉传》,第3278页。。根据《武宗纪》“(至大三年正月)丁未,立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
品”①《元史》卷二三《武宗纪二》,第522页。的记载,右阿速卫在至大三年才成立。左阿速卫成立之初没有使用“左阿速卫”一名,而是直接命名为“阿速卫”。至大元年脱儿赤颜担任指挥使的阿速卫,就是后来的左阿速卫。
虽然《阿儿思兰传》、《口儿吉传》和《武宗纪》记载了左阿速卫成立于至大元年,右卫成立于三年,《彻里传》也有“至大二年,立左阿速卫,授本卫佥事,赐金符”的记载。《元史》记载左、右阿速卫成立时间前后不符可以这样解释:至大元年,阿速卫成立,脱儿赤颜任都指挥使;至大二年,阿速卫改名为左阿速卫,同时筹建右阿速卫;至大三年正月,右阿速卫正式成立②左卫、右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司和左、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是同一机构;左、右阿速卫就是左、右卫阿速。铁失“领左右阿速卫”、任“左右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可证。参见《元史》卷九九《兵志二》,第2527页;《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第2167—2168页;《元史》卷二〇七《逆臣传》,第4599页。。
伯希和认为右阿速卫(Right Asut Guard)在至元九年(1972)成立。左阿速卫(Left Asut Guard)则成立于至大二年(1310)③Paul Pelliot Notes on Marco PoloⅠ,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Librairie Adrien-Maisonneuve, 1959,P.20.。他应当是看到阿速拔都与右阿速卫都“掌宿卫城禁潮河、苏沽两川屯田,并供给军储”④《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第2167页;《元史》卷九九《兵志二》,第2527页。就判断右阿速卫就是阿速拔都,并将右阿速卫的成立时间定在至元九年。但是,第一,《兵志》与《百官志》都是从《经世大典》中抄出,左、右阿速卫成立于至大年间是没有疑义的。第二,虽然世祖至元年间阿速卫之名已经在史文中出现,但是它所指的是隶属前卫和后卫的阿速军而非一支阿速人组成的、有独立建制的侍卫亲军。第三,阿速拔都既是右阿速卫的前身,也是左阿速卫的前身。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再依据伯希和所说,那么就是至元九年就成立了阿速卫(阿速拔都),至大二年左阿速卫从其中分离,原阿速卫形成了右阿速卫。作为侍卫亲军的阿速卫是在武宗至大年间成立的,但是根据口儿吉等人的传记可以得知,最早成立的阿速卫后来形成了左阿速卫而非右阿速卫。这和左阿速卫从右阿速卫中分离的结论是矛盾的。
事实上,后来的左阿速卫与右阿速卫的之间的分离始于阿速军分入前卫和后卫之时。
至元二十三年“为阿速军南攻镇巢,伤残者众,遂以镇巢七百户属之,并前军总为一万户,隶前后二卫”⑤《元史》卷九九《兵志二》,第2527页。。阿速拔都原有九千三百户,达到万户府的规模。将阿速拔都分入前后卫,是因为当时阿速军的两大将领玉哇失和伯答儿分别担任前卫和后卫的都指挥使。相比两人在前后卫之外分别带领一支阿速军,将阿速军并入前后卫更方便统领和管理。这是将阿速拔都拆分为二的重要原因。
对史卫民教授的“至大二年,将前、后卫的阿速军全部抽出,编组成右阿速卫。分散在蒙古军中的阿儿思兰、捏古剌、彻里、口儿吉等部,也于同年被集中到了一起,改编为左阿速卫”⑥史卫民《元代侍卫亲军建置沿革考述》,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2,第92页。的观点,本文并不赞同。
担任右阿速卫都指挥使的有杭忽思家族的福定和失剌拔都儿家族的那海产。福定以“右阿速卫达鲁花赤,兼管后卫军”和伯答儿“后卫亲军都指挥使,兼领阿速军”(在《阿答赤传》中误作“后卫都指挥使,兼右阿速卫事”)都将后卫与右阿速卫联系在一起。杭忽思家族的另一位后人都丹则在至大四年“充右阿速卫都指挥使”①《元史》卷一三二《杭忽思传》,第3206页;《元史》卷一三五《阿答赤传》,第3280页。。从杭忽思家族与后卫和右阿速卫的关系看来,右阿速卫是出自后卫的。原杭忽思家族所领的阿速军在至元二十三年并入后卫,至大二年从后卫独立出来成为右阿速卫。
虽然没有兼任前卫与左阿速卫的职务的阿速人,但前卫与左阿速卫间的联系不是无迹可寻。至元二十四年,的迷的儿“领阿速军,从指挥玉爪失征叛王乃颜”。指挥即指挥使,玉爪失即玉哇失。至元二十四年,玉哇失是“定远大将军、前卫亲军都指挥使”,随前卫都指挥使玉哇失征乃颜的口儿吉理应是前卫的将领,他带领的阿速军是前卫的阿速军。的迷的儿的父亲口儿吉和儿子香山都是左阿速卫的都指挥使,他本人在至大四年“袭父职,授明威将军、阿速亲军都指挥使”②《元史》卷一三五《口儿吉传》,第3278页;《元史》卷一三二《玉哇失传》,第3209页。。的迷的儿应当也是左阿速卫的都指挥使。的迷的儿先后任职于前卫与左阿速卫,说明左阿速卫与前卫之间是有联系的。原属玉哇失统领的阿速军大概在至大元年从前卫中独立出来成为阿速卫,至大二年随着右阿速卫的成立改名为左阿速卫。
左阿速卫比右阿速卫更早地成为一个独立的军事机构。这是因为在武宗镇守西北的年代里,玉哇失一直追随武宗左右。相比右阿速卫,前卫中的阿速军与武宗的关系更密切。
阿速军人被编入左阿速卫和右阿速卫之后,这种组织形式就固定了下来,直到元末。
(本文作者为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From the Asud Army to the Asud Guard: the Origi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sud Troops
Cai Jingjing,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The Asud the Braves was established in 1272. The Asud Troops were named “Asud Army” in 1286 and were administrated as the Front Guards and the Back Guards. In 1309, the Left and Right Asud Guards were set up. With the relative records of YuanShi, this articles traces the origin of the Left and Right Asud Guards, and its evolution from Asud the Braves to Asud Guards.
Yuan Dynasty; Asud Army; Asuard Gu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