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自成
《元史》有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几处集中记载的辨析
梁自成
《元史》等相关史料中对于两浙都转运盐使司记载颇多,然也有彼此记载不一或者模糊的地方。本文第一部分就元代两浙运司设立的时间明晰两浙运司的设立;第二部分讲述两浙运司管辖盐场的变化,明确元代在继承宋代盐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改革;第三部分则涉及两浙盐仓的废置。通过这三个方面的阐述初步了解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的建制。
元史 两浙都转运盐使司 两浙盐场
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简称两浙盐运司、两浙运司)是元代正式设立的九处盐运司(少数称盐课提举司、盐茶运司)之一,对于这一机构的历史记载,集中于《元史》卷九一《百官志七》与卷九四《食货志二》、卷九七《食货志五》中,亦散见于《元史》各本纪。此外,元人文集以及元明地方志也有所记载。不过,《元史》的相关记载或者彼此冲突,或者太为简略,本文试着通过文献的比较,特别是考虑到制度的变迁情况,就《元史》所载及相关问题作一些辨析。
关于两浙都转运盐使司设立的时间,《元史·百官志》与《元史·食货志》的记载稍有出入。《元史·百官志七》载:
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秩正三品,使二员,同知二员,运判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照磨一员。至元十四年,置司杭州①《元史》卷九一《百官志七》,第2313页。 本文所引《元史》,悉据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
又《元史·食货志二·盐法》载:
至元十四年,立运司②《元史》卷九四《食货志二·盐法》,第2391页。。
而《元史·食货志五·盐法》则载:
本司自至元十三年创立。……又自至元十三年岁办盐课,额少价轻,今增至
四十五万,额多价重,转运不行①《元史》卷九七《食货志五·盐法》,第2495—2499页。。
一作至元十四年,一作至元十三年,这一情况已有学者关注。林树建先生根据《浙江通志》、《杭州府志》、《永嘉县志》以及魏源《元史新编》的记载,认为设于至元十四年②林树建《元代的浙盐》,《浙江学刊》1991年第3期。。张国旺先生亦采纳此说③张国旺《元代榷盐与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0页。。至元十四年设立之说可取,不过两位学者均未详细解释《元史·食货志五·盐法》所载“本司自至元十三年创立”的原委,本文试作进一步的解释。
张国旺先生根据胡衹遹《承直郎江西等处榷茶都转运司副使李公神道碑》所载:“江南平定,朝廷以户口繁庶,盐法不可不谨,宣命(李瑞)金符、从仕郎、提举浙西盐使司事,置司于平江府。盐法设灶户,给工本,煮盐入官,照引出发。前政丞炎方初下,新制未定,夤缘苟且为欺蔽,克削灶户工本,寒馁瘠乏,官盐不足原额,私煎不能禁,公私俱扰,公到官立革宿弊,家给人足,布宣教条,令行禁止,岁课日增。”④胡衹遹《紫山大全集》卷一七《承直郎江西等处榷茶都转运司副使李公神道碑》,《三怡堂丛书》本。认为“盖两浙归附之初,元朝政府如两淮一样用宋旧官吏管理盐法”⑤张国旺《元代榷盐与社会》,第20页。。据这一史料所载,至元十三年元朝攻下两浙地区后,不仅仅任用旧宋官员“提举浙西盐使司事”,还“置司于平江府”,即有正式机构的设置。
张国旺先生又综合认为“两浙盐运司成立之初即立分司,浙西设于平江府,浙东设在四明西北隅河利桥西”⑥同上,第20页。,似无充分的依据。所引说明浙东设分司的文献为《至正四明续志》,曰:“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分司,在西北隅河利桥西,元系宋厢院及节推厅基。归附后,设置浙东盐司,例革,改今分司。”⑦《至正四明续志》卷三《城邑》,《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影清咸丰四年《宋元四明六志》本,第6471页。可见初设浙东盐司于四明(宁波),所谓“例革”,当即设两浙盐运司统辖两浙后浙东盐司不能独存而按例革去。按南宋时期的提举盐事司,或专设,或与常平、茶等合为一司,称提举常平盐茶司,其中浙东司设于绍兴府,浙西司设于平江府⑧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3页。。如此,元初的情形可以理解成:至元十三年,元朝沿袭南宋之旧设浙西、浙东两司(浙东司地点有所变化);至元十四年,合并为两浙盐运司,立司临安。合并的原因,则是元兵下临安后,以两浙大都督府管辖南宋浙东、西两路之地,治临安。临安改名杭州则在至元十五年。
至于分司问题,此处暂不作进一步讨论。
此外,正德《松江府志》载:“元初盐课无额,至元十三年两浙通办四万四千余引,引价五两。十五年,始立额一十五万九千余引,引益九两。”⑨正德《松江府志》卷八《田赋下·盐课》,《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册影明正德刻本,第402页。说明在至元十三年,两浙地区确实已承担盐课,这与《元史·食货志五·盐法》“自至元十三年岁办盐课”可以对应;而“两浙通办四万四千余引,引价五两”云云,大约就是《元史》所谓“额少价轻”者,这与至
元十五年的盐引及引价数相比,极易看出。
总之,“两浙运司”之名于至元十四年正式设立,至元十三年虽无名号,但元已接收南宋所设两浙盐运机构。
元朝建立两浙盐运司,辖下盐场基本上承袭南宋,但又对盐场及分司都进行了调整。《元史·食货志二·盐法》载:
(至元)三十一年,并煎盐地四十四所为三十四场。大德三年,立两浙盐运司检校所四①《元史》卷九四《食货志二·盐法》,第2391页。。
又《元史·百官志七》详载:
大德三年,定其产盐之地,立场有差,仍于杭州、嘉兴、绍兴、温台等处,设检校四所,专验盐袋,毋过常度。
盐场三十四所,每所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
仁和场,许村场,西路场,下沙场,青村场,袁部场,浦东场,横浦场,芦沥场,海沙场,鲍郎场,西兴场,钱清场,三江场,曹娥场,石堰场,鸣鹤场,清泉场,长山场,穿山场,岱山场,玉泉场,芦花场,大嵩场,昌国场,永嘉场,双穗场,天富南监,长林场,黄岩场,杜渎场,天富北监,长亭场,龙头场②《元史》卷九一《百官志七》,第2313页。。
按《元典章》载:
两浙盐运司(杭州置司),官五员(品同两淮):
浙东盐司场二十五处:三江、曹娥、芦花、石堰东、石堰西、岱蒿、龙头、东江、鸣鹤东、鸣鹤西、黄岩、双穗、长亭、天福南、天福北、清泉、永和、杜渎、昌国正监、岱山、穿山、长林、玉女溪、高南泉(海内不同)、长山玉泉。
浙西盐司场十一处:江湾、黄窑、浦东、横浦、袁浦、鲍郎、下沙、青村、芦苈、沙腰、海沙。
杭州盐司场九处:茶槽、仁和、北栅、许村、南路、西兴、钱清、钱塘、西路。
检校秤盐三处:杭州、庆元、〔加〕(嘉)兴③《元典章》卷九《吏部》卷三《官制三·场务官》“盐场窠阙处所”条,陈高华、张帆、刘晓、党宝海点校,中华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43—344页。按杭州,整理本及所据元刻本均作扬州,现改。。
《元典章》所载两浙盐运司共有四十五处盐场,分隶属浙东、浙西、杭州三盐司,与前引《元史·百官志》有很大的不同,应为至元三十一年两浙盐运司下辖盐场没有合并之
前的情况。《元典章》此条所载大都运司盐场已经提及大德七年变更事,确实是在至元三十一年之后。
不过,《元史》所载为四十四处,《元典章》所载为四十五处,略有不同。
合并盐场的具体个案,《大德昌国州志》还有记载:
唐有十监,富都居其一,今正监是也。宋熙宁六年,析监为三,曰正监、曰东江、曰芦花,又有三子场,晓峰则隶正监,甬东则隶东江,桃花则隶芦花,此与州连陆场分也。距州南□潮有岱山场,距岱山十五里有高亭场。归附后,置管勾,每场各三员。至元三十一年,朝廷议汰冗官,遂以东江属正监,高亭属岱山场,隶浙东盐使司①《大德昌国州志》卷五《叙官》,《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影清咸丰四年《宋元四明六志》本,第6092页。。
清晰地显示了至元三十一年昌国州所在东江、昌国正监、高亭、岱山四场,合并为昌国正监、岱山二场的情形。
林树建先生、张国旺先生都认为两浙盐场并析工作,直到大德三年才完成②林树建《元代的浙盐》,《浙江学刊》1991年第3期。张国旺《元代榷盐与社会》,第21页。。所据为前引《元史·百官志七》所谓“大德三年,定其产盐之地,立场有差”的一处记载。然而《元史·百官志七》“大德三年,定其产盐之地,立场有差,仍于杭州、嘉兴、绍兴、温台等处,设检校四所,专验盐袋,毋过常度”,这与《元史·食货志二·盐法》所载“(至元)三十一年,并煎盐地四十四所为三十四场。大德三年,立两浙盐运司检校所四”不免有所矛盾,且《元史·百官志七》的记载也有不够清晰之处,大德三年明明是设置检校所的时间,很可能混淆了;况且减并盐场并非另立新制,完全可以短时期完成,所以我认为《元史·百官志七》所谓“大德三年,定其产盐之地,立场有差”可能有误。
两浙盐运司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曾比照两淮运司设置盐仓。在设置的过程中,因两浙海岸线长,盐场过多,盐仓的数目相应会增加。最初设置了六所,见于《元史》卷二十六《仁宗纪三》的记载:
延祐六年十月,置两浙盐仓六所,秩从八品,官二员,惟杭州、嘉兴二仓设官三员,秩从七品;盐场三十四所,场设监运一员,正八品。罢检校所③《元史》卷二六《仁宗纪三》,第592页。。
又见于《元史·食货志二·盐法》所载:
延祐六年,罢四检校所,立嘉兴、绍兴等处盐仓官,三十四场各场盐运官一员,岁办五十万引④《元史》卷九四《食货志二·盐法》,第2391页。。
又《元史》卷一七六《曹伯启传》载:
延祐五年,迁司农丞,奉旨至江浙议盐法,罢检校官,置六仓于浙东、西,设运盐官,输运有期,出纳有次,船户、仓吏盗卖漏失者有罚。归报,著为令①《元史》卷一七六《曹伯启传》,第4100页。。
可见延祐五年已经开始具体开展盐仓设置的准备工作。而延祐六年十月当为下旨之时。
而《元史·食货志五·盐法》载:
至元五年,两浙运司申中书省云:
延祐七年,比两淮之例,改法立仓,纲官押船到场,运盐赴仓收贮,客旅就仓支盐。本司自延祐七年改立杭州等七仓,设置部辖,掌收各纲船户,运到盐袋,贮顿在仓,听候客人,依次支盐,俱有定制②《元史》卷九七《食货志五·盐法》,第2495—2498页。。
首先,可见两浙盐仓的完成设置在延祐七年。延祐七年完成盐仓设置的个案,可见《至正四明续志》所载:“盐仓一所,在西北隅永丰门里,至元十三年以后权贮税粮。延祐七年,复为盐仓。”③《至正四明续志》卷三《城邑》,《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影清咸丰四年《宋元四明六志》本,第6471页。
关于盐仓的具体分布,《曹伯启神道碑》记载了初设时的情况:
杭州、嘉兴各为一仓,浙西诸场隶焉;绍兴、温、台各为一仓,浙东诸场隶焉④曹鉴《大元故资善大夫陕西行御史台中丞赠体忠守宪功臣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左丞上护军追封鲁郡公谥文贞曹公神道碑铭并序》,载[元]曹伯启《汉泉文贞公诗集》附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4册影元至元四年曹复亨刻本,第402页。。
令人疑惑的是,盐仓数目较《元史》所载少了一所。据前引《至正四明续志》,庆元路于延祐七年设盐仓,可补。颇疑《曹伯启神道碑》“绍兴、温、台各为一仓”当作“绍、庆、温、台各为一仓”,杭州、嘉兴、温州、台州四地均简称为一字,独绍兴一地用二字,不协。
其次,可见延祐七年之后,两浙盐运司盐仓的设置有所增加。大约至元五年前增设一处而为七处。按两浙沿海路一级行政区划共有杭州路、嘉兴路、绍兴路、庆元路、台州路、温州路六路及松江府一府,所增设者,似乎以在松江府辖境最为可能。
又按《元史》卷四十《顺帝纪三》载:
(至正元年十二月己未),增设嘉兴等处盐仓⑤《元史》卷四〇《顺帝纪三》,第862页。。
则至至正元年之时,两浙盐运司共设盐仓达八处以上。何以又在嘉兴增设?或许是因为嘉兴最为靠近大运河以便外运的缘故。
(本文作者为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Investigation Few Records of Liangzhe Du-zhuan-yun Yan-shi-si in Yuan Shi
Liang Zicheng,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Many records about the Liangzhe duzhuanyunyanshisi [the Cheif Office of the Salt Monopoly in Liangzhe] were found in Yuan Shi [the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and other 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However, those records were sometimes inconsistant or vaguely mentioned. The fi rst part of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time of establishment of Liangzhe duzhuanyunyanshisi. The second part narrates the change of the Liangzhe salterns, and it is clear that the Yuan government inherited and reformed the salterns of the Song Dynasty’s. The third part involv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abandonment of the warehouses of salt in Liangzhe during the Yuan era. With these three parts, it preliminarily investigat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of Liangzhe Duzhuanyun Yanshisi.
the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Yuan Shi; Liangzhe duzhuanyun Yanshisi;salterns of Liangzhe Area; Zhe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