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乌桓三次南迁中的骑兵因素*

2015-02-12 13:35
阴山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南迁骑兵西汉

张 晋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探析乌桓三次南迁中的骑兵因素*

张 晋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北方游牧民族乌桓擅长骑射、骁勇善战。乌桓骑兵成为汉朝与匈奴争夺的对象。汉武帝时期,乌桓骑兵作为西汉的侦查部队,监视匈奴的动静。汉光武帝时期,乌桓骑兵不仅仅戍守边郡;更有一批精锐骑兵卫戍京师。东汉末年,乌桓骑兵成为割据军阀拉拢的对象。曹操大败袁绍后,进一步迁徙乌桓于内地,从此乌桓骑兵成为曹操麾下的名骑。乌桓的三次南迁是在中原王朝的主导下进行的,中原王朝对乌桓骑兵的需求是其三次南迁的直接原因。

乌桓骑兵;迁徙;战争;争霸;民族融合

乌桓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极其重要的一支。在乌桓部落发展变迁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向南迁徙。在诸多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为何只有乌桓部落被大规模的向南迁徙?迄今虽然已经有许多关于乌桓的史学论著,系统地论述了乌桓历史的若干问题*例如马长寿先生的《乌桓与鲜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林幹先生的《东胡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其它著作在此不作一一叙述。。但是关于乌桓三次南迁的原因,依然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本文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依据文献史料进行研究,认为中原王朝对乌桓骑兵的需求是乌桓部落三次南迁的直接原因。

一、西汉与匈奴对乌桓骑兵的争夺

骑兵是游牧民族崛起于蒙古草原建立政权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生存发展的需要全民皆兵,“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1](P2879)。西汉时期,乌桓因所处的地域靠近匈奴与西汉,更因其“俗善骑射”[2](P832)的民族传统成为汉匈双方竞相拉拢的对象。

自从东胡被匈奴击溃后,作为东胡残部的乌桓“人众孤弱,为匈奴臣服”[2](P833)。既然此时的乌桓臣服于匈奴,那么每当匈奴大军挥师南下侵汉时,应该有一定数量的乌桓骑兵相随。因此,元狩四年(前119年),当骠骑将军霍去病攻破匈奴左地时,汉武帝鉴于过去乌桓曾跟随匈奴屡次侵扰西汉北疆一带的边郡,遂做出了迁徙乌桓部落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的决定。这次迁徙是乌桓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西汉王朝南迁乌桓,意在争取乌桓骑兵为己所用,进而削弱匈奴主导下的“诸引弓之民,并未一家”的政治、军事大联盟[1](P2896)。

西汉南迁乌桓后,要求乌桓诸部的首领们一年朝觐汉天子一次,并设置护乌桓校尉一职,负责监护管理乌桓“使不得与匈奴交通”[3](P2981)。西汉王朝希望乌桓骑兵只“为汉侦察匈奴动静”[3](P2981)。由于乌桓部落游牧于西汉边郡塞外,如果倒向匈奴一边,对汉边郡的危害极大,会严重影响汉边郡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因此,乌桓常常利用其有利地域及汉匈两强对其骑兵的需求,左右逢源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汉护军都尉赵充国曾与大将军霍光言,“乌桓间数犯塞”[4](P3784)。由此可知,乌桓曾不止一次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协助匈奴进攻西汉的边郡。西汉出于北部边疆主要防范匈奴的原因,对乌桓采取容忍策略并常常帮助乌桓攻击匈奴。匈奴壶衍鞮单于时,乌桓部落在西汉的庇护下休养生息,实力渐盛。乌桓强盛(同时有强大的西汉王朝为其后盾),焉能不报其先祖东胡被匈奴击溃灭族之仇,于是挖掘捣毁了匈奴单于的祖坟。壶衍鞮震怒,遂发两万匈奴精骑,攻击乌桓。乌桓不敌,向西汉求援。西汉度辽将军范明友奉诏率领两万精骑,邀击匈奴。等汉兵至时,匈奴已经大败乌桓,得胜而还。范明友率汉军转而攻击乌桓,“乘其衰弊,遂进击乌丸,斩首六千余级,获三王首还”[2](P833)。西汉攻击乌桓的原因,应该是乌桓在汉、匈奴之间依附不定所致。可能也有乌桓部落擅长骑射、骁勇善战,故而汉朝不能让乌桓过于强大的原因。此后,乌桓多次侵犯西汉幽州一带进行报复,但都被击退,“后数复犯塞,明友辄征破之”[2](P833)。直到汉宣帝时期,乌桓与西汉的关系才重新缓和,从此之后乌桓亲近西汉而疏远匈奴,乌桓骑兵遂助汉戍边,抵御匈奴。

二、新莽与东汉时期的乌桓骑兵

王莽谋篡西汉政权建立新王朝后,由于其实行歧视游牧民族的政策,致使新朝与周边游牧政权关系恶化,边疆刀兵四起。其中新朝与匈奴之间更是战火连绵不绝。王莽征召乌桓骑兵准备攻击匈奴,被征召乌桓骑兵的妻子、儿女均羁押在北部沿边郡县作为人质。乌桓骑兵水土不服,又担心长期戍边而无休憩返家之时,遂多次向王莽请求,允许乌桓骑兵将士回归家园,但王莽没有答应乌桓骑兵的请求。乌桓骑兵在多次上书无果后,自行散去各自回归驻地,返回途中,劫掠沿途郡县。新朝郡县官吏因此尽杀扣留的乌桓人质。乌桓“由是结怨于莽”[3](P2981)。此时,匈奴政权乘机向乌桓抛出橄榄枝,“诱其豪帅以为吏,余者皆羁縻属之”[3](P2981)。这样匈奴通过对乌桓上层贵族封官,对下层人民也进行拉拢的策略,与乌桓重新联合,进而不断地侵扰中原王朝的北部边郡。王莽新朝政权覆灭后,乌桓“并与匈奴为寇”[2](P833),一同支持、协助与刘秀抗衡的割据势力卢芳伪政权,严重干扰新生的东汉王朝收复北部边郡。

汉光武帝初年,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3](P2982),致使边郡一带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代郡以东受害最深。究其原因是乌桓诸部落于西汉武帝时期,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边郡塞外,“居止近塞”[3](P2982)的乌桓骑兵早上从居住的“穹庐”出发,傍晚即可到达东汉的边城,故而可以对东汉边郡发起频繁的侵袭。当时,乌桓诸部落以上谷郡塞外的白山乌桓为最强,为乌桓诸部之首。

后来,匈奴因为天灾人祸,实力迅速衰落。乌桓转而与东汉联合夹击匈奴,匈奴大败,远遁漠北。这样乌桓终于报了西汉初年先祖东胡被匈奴击溃灭族之仇。这时,也是乌桓乘势崛起称雄蒙古草原的良机。但是汉王朝不会让北部边疆再次出现强势政权。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后,随着国力的强盛,视线逐渐转移至北疆边郡。刘秀通过封爵厚赏的方法笼络乌桓,在“帝乃以币帛赂乌桓”[3](P2982),之后的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以辽西乌桓大人郝旦为首的乌桓各郡大人九百二十二人归附汉朝,这一事件史书上记载为“率众向化”[3](P2982),郝旦等一干乌桓大人,来到当时的京城洛阳,朝拜汉家天子,并向东汉王朝进贡,贡品有奴婢、牛马、弓、虎豹、貂皮。在东汉王朝“赐以珍宝”[3](P2982)的厚赏下,乌桓各部纷纷表示“愿留宿卫”[3](P2982)。汉光武帝大喜,下诏书给乌桓诸部大人封官嘉奖。这样诸乌桓部落被东汉王朝“封其渠帅为侯王者八十余人”,同时允许受汉爵位的乌桓大人率领其部落,入塞居住。乌桓由是广泛分布于东汉北疆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等十郡之地。

这是乌桓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向南迁徙,迁徙区域除去第一次迁徙的五郡外,又有广阳、代、雁门、太原、朔方等五郡。从这些边郡所处的区域地理来看乌桓这次的迁徙区域几乎遍布当时东汉的整个北部边疆,上述汉边郡的辖境涉及今天的东北大凌河流域、京津地区、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与南部、山西中北部等区域。乌桓的这次迁徙比第一次迁徙涉及地域范围广,同时较第一次迁徙更为深入中原地区。例如,乌桓部落迁徙于太原郡。根据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匈奴中郎将张耽与度辽将军马续大破乌桓于通天山(即今山西石楼县之石楼山)事件,可见当时西河郡也有乌桓部落。

受汉朝爵位、官衔的乌桓首领纷纷率领部落入居塞内,广泛分布于东汉北边十郡,协助东汉边郡官兵戍边,侦查、防御北匈奴和鲜卑南侵。刘秀听取班彪的建议,复置护乌桓校尉一职,负责管理监护统帅入居缘边各郡的乌桓部落。鉴于乌桓骑兵骁勇善战(东汉开国名将马援曾率骑兵北击乌桓,无功而返),东汉王朝从归附的乌桓部落中选拔特别精于骑射者组成归州郡统领的骑兵,号称“突骑”。《后汉书》李贤注:“突骑,言能冲突军阵”[3](P15)。当代民族史学家林幹先生认为:“突骑‘是作战时能起冲锋、突击和摧陷敌阵作用的骑兵队伍’”[5](P44)。突骑的战斗力是异常惊人的。对此,光武帝刘秀曾大加赞赏:“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耶”[3](P772)!由于刘秀十分赏识乌桓骑兵,因此东汉王朝召集一批精锐的乌桓骑兵充当皇家的卫戍部队。当时“皇家最精锐的卫戍部队‘北军’中存在‘胡骑’编制”[6](P341)。据《后汉书·百官志四》记载:“长水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兵。司马、胡骑司马各一人,千石。本注曰:掌宿卫,主乌桓骑”[3](P3612)。同时在乌桓部落分布的各个州郡,均有乌桓突骑。这些,乌桓突骑分别听命于各州郡的牧守,听从其调遣,奉命四处征战,甚至听命而互相攻伐。例如:幽州乌桓就“经常随从乌桓校尉到朔方、雁门去打仗,有时候攻击的对象往往是各郡的乌桓”[7](P130)。由上述内容可知,东汉王朝主导的乌桓第二次大规模南迁的目的正是要充分利用乌桓骑兵。东汉王朝“给其衣食,置校尉以领护之,遂为汉侦备,击匈奴、鲜卑”[2](P833)。从后来乌桓骑兵的行动来看,乌桓骑兵几乎参与了东汉王朝当时所有的军事行动。

三、东汉末年参与北方军阀混战的乌桓骑兵

东汉末年,朝纲不振,国力衰弱。乌桓骑兵屡屡反叛作乱。汉“顺帝阳嘉四年冬,乌桓寇云中……延熹九年夏,乌桓……寇缘边九郡”[3](P2983)。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张举、张纯两个汉朝官吏借乌桓部落的势力割据叛乱。灵帝时期,辽西乌桓部落有五千余落,其大人丘力居与上谷乌桓大人难楼,分别各自称王,上谷乌桓部落九千余落。同时部众千余落的辽东乌桓大人苏仆延自称峭王,右北平乌桓大人乌延,部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上述四郡乌桓与渔阳乌桓合称幽州乌桓,汉朝时常征召幽州乌桓的骑兵(乌桓突骑),参与军事行动。张纯正是抓住幽州“乌桓数被征发,死亡略尽。今不堪命,皆愿作乱”的机会[8](P707),说动中山太守张举,勾结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势力,反叛朝廷,杀害郡县官吏,烧杀劫掠百姓,在幽州一带叛乱割据。张举称帝,张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为三郡乌桓元帅。这股反叛势力最盛时人数达十余万。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幽州牧刘虞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次叛乱。而后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亡故,其侄子蹋顿凭借个人出色的才能,为三郡乌桓之首领。“从子蹋顿有武略,代立,总摄三部,众皆从其教令”[2](P834)。

建安年间,幽、冀一带的军阀袁绍与另一军阀公孙瓒连年交战,相持不下。后因乌桓骑兵的介入,使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偏向袁绍的倾斜。公孙瓒对乌桓的态度,一贯是主张以武力征讨为主。据史书记载,公孙瓒“与胡相攻击五六年”[2](P240),这里的胡应该是指乌桓。而袁绍初起兵时,便定下“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策略[2](P26)。因此,袁绍对乌桓采取和亲结盟的政策。当三郡乌桓首领“蹋顿遣使诣绍求和亲”时[2](P834),袁绍“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2](P28)。后又矫制封蹋顿、峭王、汗鲁王为单于,并赐于印绶。于是“冀州牧袁绍辟为督军从事,兼领乌丸突骑”[2](P730)。这样,袁绍在乌桓骑兵的帮助下,战胜了公孙瓒,一举囊括冀、幽、并、青四州,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割据军阀。官渡之战,曹操率部击溃袁绍大军,乘势进兵,平定冀、幽、并、青四州。袁氏残余势力求庇护于乌桓王蹋顿,并不甘心失败,在乌桓骑兵的协助下“数入塞为害”[2](P28)。考虑到当前四州的形势及以前乌桓曾多次扶持割据势力的往事,曹操决定北征乌桓。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奇兵,大败乌桓,斩杀乌桓王蹋顿等一干首领,余部众皆归降。曹操遂“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2](P835)。

这是乌桓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向南迁徙。这次迁徙有利于恢复东汉边郡地区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鉴于此前,乌桓曾数次参与北方割据军阀之间的混战,成为影响北方稳定与否的关键因素,“丘力居等钞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2](P240)。因此要谋求北部地区的长久稳定,必须北征三郡乌桓,铲除隐患。所以曹操亲率大军北击乌桓,在征服三郡乌桓后,随即迁徙近塞乌桓万余落,入居中原。南迁之后的乌桓部落分布在曹魏有效管理的州郡范围之内,等同于曹魏治下州郡的编户齐民[9](P38)。乌桓迁徙中原部落中的青壮年被编入骑兵队伍,随着曹军征战四方,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为了应对南方崛起的农业帝国,不得不“武装化、移动化、畜牧化”[10](P124)。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因此游牧民族中的青壮年人人均善于骑马射箭,从而游牧民族拥有了一支擅长进攻、来去如风的骑兵部队。乌桓骑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同一地域上冲突与战争是古代不同生产方式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碰撞、融合不可避免的方式。而这样的战争离不开骑兵。乌桓骑兵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世。这样,无论是农耕的中原王朝还是以畜牧为生的游牧政权都会积极拉拢乌桓部落,进而使其骑兵为己所用,这样有意为之的拉拢会使乌桓诸部缺乏必要的联系。同时因为乌桓部落本身的结构也较为松散,“邑落各有小帅”[2](P832)。从东汉初年的南迁之后,分散居住在各边郡的乌桓部落纷纷走上了各自发展、各自为政的道路*民族史学家马长寿先生与林幹先生均持此观点。。著名史学家田余庆先生也认为“乌桓以突骑闻名,但缺乏内部凝聚力”[11](P4)。不仅仅迁居内地的乌桓骑兵闻名于天下;留在塞外融入鲜卑的乌桓部落,也凭借着精锐的骑兵,创下了辉煌的威名。“乌桓较鲜卑更为勇猛善战”[11](P199)。据田余庆先生考证,北魏桓帝皇后祁氏与平文帝皇后王氏都出身于乌桓。“两人各自在拓跋对立的营垒中掌权达数十年”[11](P160),如果两人没有强大有力的部落支持掌握这么长时间的权力是不可能的。而支撑两人掌握操纵北魏大权的正是乌桓骁勇善战的骑兵。因此,乌桓“骑兵”的善战成为其早于其他游牧民族与周边民族、部落融合的原因之一。其中乌桓历史上的三次部落大规模南迁更是离不开中原王朝对乌桓骑兵的需求。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中原王朝对乌桓骑兵的需求是乌桓部落三次大规模南迁的直接原因。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2.

[5]林幹.匈奴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王子今.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马长寿.乌桓与鲜卑[M].桂林: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6.

[8](晋)袁宏.后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9]李大龙.曹操对乌桓的征讨及意义[J].史学集刊, 2005,(3).

[10]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1]田余庆.拓跋史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责任编辑 王 宇〕

An Analysis of the Cavalry Factors of Wuhuan’s Three Southward Migration

ZHANG Jin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 Inner Mongolian University; Hohhot 010070)

Being good at riding and shooting, the Northern nomadic Wuhuan were brave and fierce. The Wuhuan Cavalries were contested by Han Dynasty and the Huns. In the period of Wu Emperor, the Wuhuan Cavalries were the scouting troops monitoring the movement of the Huns. During the period of Guangwu Emperor, the Wuhuan Cavalries not only guarded the border but also guarded the capital.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Wuhuan cavalries were drawn by warlords. Having defeated Yuan Shao, Cao Cao migrated Wuhuan to the Mainland, thus Wuhuan cavalrys became famous under the command of Cao Cao. The three southward migration of Wuhuan were led by the Central Plain government, and the Central Plains’ demand for Wuhuan cavalries is the direct cause of its migration.

Wuhuan cavalry; Migration; War; Hegemony; National integration

2014-12-02

张晋(1987-),男,山西晋中人,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北方民族史研究。

K207

A

1004-1869(2015)02-0027-04

猜你喜欢
南迁骑兵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骑兵之败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骑兵与绿手(大家拍世界)
南渡中原士族对东晋文化的历史贡献
宋朝南迁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
试析《南迁》与《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抗战时期的史家南迁与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