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方 直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反象以征
——《〈管锥编〉艺理引义》之一*
林 方 直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钱锺书提出“反象以征”命题。意思是,有的事物表象须从反面认定其意义。此理来自《周易》哲学,用它可以鉴别某些事理。用于占梦。用于鉴赏某些诗文和小说。欲盖弥彰。
反象以征;占梦;诗文、小说鉴赏
钱锺书在《管锥编》周易卷论十二中提出“反象以征”命题。《周易》革卦爻辞:
“初九,鞏用黄牛之革。”(孔颖达)《〈周易〉正义》:“‘革’之为义,变改之名。……皮虽从革之物,然牛皮坚韧难变。”……盖以牛革象事物之牢固不易变更,以见积重难返,习俗难移,革故鼎新,其事殊艰也。夫以“难变”之物,为“变改之名”,象之与意,大似凿枘。此固屡见不鲜者,姑命之曰“反象以徵”(Reverse symbolism)。词令每正言若反,欲盖弥彰,如旧谑埋银地下而插标其上曰:“此处无银”,……须逆揣而不宜顺求,“革”取象于牛皮是已。[1](P29)
牛皮性质坚韧,人们做皮鞋、皮带、皮衣、皮包、车马具等,首选的皮革是牛皮。因它经久耐用,牢固不变形,即难于变革;但是进行革命、革故、改革、变革也用这个“革”,取它能变革,这岂不矛盾?这就叫“反象以征”。“象”是《周易》的卦象,具体到本卦就是革,牛皮之革;该具象的外物,有它的象下之义,即坚韧的一面;但是当我们“征”求和应用其意义时,却是相“反”的改革、变革的意义,这种“逆揣”、“反体”的做法就叫“反象以征”。并非所有事物表象都从反面认定其意义,只对适应的部分而言。此理来自《周易》哲学,用它可以鉴别某些事理。用于占梦。用于鉴赏某些诗文和小说。
钱先生“钱学”的通常做法,从某具体事例中提炼、抽象、概括出一种规律或艺理之后,便进行“示大道之原,可连类互证焉”,援引更多的“充类至尽”的实例,以充足理由律论证该艺理的成立,并显示其适用覆盖面之广——
圆梦卜谶以为惯技,如《世说·文学》门解梦棺为贵象,梦粪为富象;明人拆字书《新订指明心法》有“反体”法,“如以‘庆(慶)’字来问者,未可言慶,有‘憂’字脚”;《儒林外史》第二○回甘露菴老僧慰牛布衣曰:“说凶得吉”。……《礼记·曾子问》:“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则居室之粲然不夜适所以示居人之黯然若丧耳。《韩非子·观行》:“西门豹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性缓,常佩弦以自急”;……《太平广记》卷169引《广人物志》记李勣语张文瓘:“某迟疑少决,故赠之以刀,戒令果断也;某放达不拘,故赠之以带,戒令检约也”。事理正同;苟睹弦而度佩者性行躁急,睹刀而度佩者好武果决,乖矣!《西京杂记》卷下邹长倩与公孙弘书:“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且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可不诫欤!故赠君扑满一枚”,脱赠者不明申涵意,受者误“诫”作劝,以为勖其好货积财,则大乖矣!英国一文家贻书女友,谓欲馈酸辣泡菜一器,俾渠鉴之而一反言动,回甘如饴;倘其人未言,彼姝得馈,顺解此象而不逆拟厥意,于是尖酸泼辣,加厉增长,又大乖矣!受者与赠物之性原相即或相引而督其离,或受者与赠物之性原相离或相即而督其即,皆鉴诫也,殊途而同归于反象以征者也。《云仙杂记》卷七:“杜甫子宗武以诗示阮兵曹,兵曹答以石斧一具,随使并诗还之。宗武曰:‘斧,父斤也,使我呈父加斤削也。’俄而阮闻之,曰:‘误矣,欲子斫断其手;此手若存,则天下诗名又在杜家矣!’”则阮之赠斧,犹君命臣自裁之赐剑,乃即物直指其用,宗武盖直指之器为曲示之象矣。……即反象以徵之充类至尽。……示大道之原,可连类互证焉。
此段列举多条实例,每条均有一个“象”,表象或物象。每个象都有其意思、意义。怎样“征”求得象之意呢?两个办法:一是“反体”、“逆揣”;一是“顺求”、“直指”。这里的“梦棺”、“梦粪”;“慶”字;“烛”;“佩韦”、“佩弦”;“赠刀”、“赠带”;“扑满”;“酸辣泡菜”等“象”,须反体、逆揣;“石斧”乃是直指、须顺求。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里讲: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按,实为司马昭)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现在说一个容易明白的比喻罢,譬如有一个军阀,在北方……那军阀从前是压迫国民党的,后来北伐军势力一大,他便挂起了青天白日旗,说自己已经信仰三民主义了,是总理的信徒。这样还不够,他还要做总理的纪念周。这时候,真的三民主义的信徒,去呢,不去呢?不去,他那里就可以说你反对三民主义,定罪,杀人。但既然在他的势力之下,没有别法,真的总理的信徒,到会不谈三民主义,或者听人假惺惺的谈起来就皱眉,好像反对三民主义模样。[2](P391~392)
这里,曹操、司马氏,均示人以尊信礼教之“象”,阮籍、嵇康等,均示人以不信礼教之“象”;军阀示人以“信仰三民主义”、“总理的信徒”之“象”,真的总理的信徒,好像反对三民主义的模样(象)。鲁迅则施以“反象以征”的度量,以现其各自真相。
《管锥编》《列子》卷论《周穆王》篇,专就占梦解梦课题阐述其“反象以征”的艺理:“将阴梦火,将疾梦食,饮酒者忧,歌舞者哭”;《注》:“或造极相反。”……《庄子·齐物论》亦云:“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潜夫论·梦列》篇有“极反之梦”一门。……所举例为晋文公梦楚子伏己而盬脑,战乃胜楚。占梦为先事之反兆,即习俗中“反象以征”之一种。……《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四年梦见“金玉之积如山”,筮史敢占之,曰:“忧也!”《三国志·蜀书·蒋琬传》梦牛头流血,“意甚恶之”,占梦赵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太平广记》卷129引《纪闻》:晋阳人为虎所囓,母曰:“人言梦死者反生。梦想颠倒故也。”……《说郛》卷三二《海山记》隋炀帝为牛庆儿解梦曰:“梦死得生。”正史野记所载“极反”解梦之例,更仆难终,兹复自词章及白话小说中摭拾数事。……《拍案惊奇》二刻卷十九:“梦是反的:梦福得祸,梦笑得哭”;《醒世姻缘传》四四回薛素梦凶神破胸换其心,惊叫而醒,母问知,因慰之曰:“梦凶是吉。好梦!我儿别害怕!”……
钱先生在此例举了许多梦境,均由占梦者用“反象以征”的方法予以解说。中国的占梦,甲骨文上的殷墟卜辞就有记载,如:“壬午卜,王曰贞,又梦。”(铁藏26,3)胡厚宣《殷人占梦考》所引卜辞:“丁未卜,王贞多鬼梦。”“殷人尚鬼”(《礼记·表记》)鬼是先人的灵魂,其子孙时常以祭祀占梦的仪式进行沟通。进入周代更加重视占卜,包括占龟、占易和占梦。朝中设卜官,以占卜之吉凶决定国家大事之可行与否。《诗经·小雅》中的《斯干》《无羊》都记做了梦,“大人占之”;《正月》记着“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到东汉时有了占梦的理论著作,即王符的《潜夫论·梦列》篇,指出“凡梦,有直……有反”。“阴极即吉,阳极即凶,谓之反”。此“反”即“反象以征”的反。其例为:“晋文公于城濮之战,梦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本大恶也。及战,乃大胜。此为反梦也。”明人陈士元著有《梦占逸旨》一书,也有“反极”一类,即反梦。他说:“何谓反极?有亲姻燕会则梦哭泣,有哭泣、口舌、争讼则梦歌舞,寒则梦暖,饥则梦饱,病则梦医,状孝则梦赤衣绛袍,庆贺则梦麻苴凶服。此反极之梦,其类可推也。”
“反象以征”,将那表象的含义以反义解释,有的是强行的,反正从“反兆”“颠倒”方向去理解就是了。多数作牵强附会的解释,有谐音法,如见于上文的“梦棺为贵象”,即出于“官”“棺”谐音。又如《太平广记》卷278载:“曹确判度支,亦有台辅之望。或梦剃发为僧,心甚恶之。有一士,云占梦多验,确召之,具以所梦话之。此人曰:‘前贺侍郎,旦夕必登庸。出家者号剃度也。’无何,杜相出镇江西,而相国大拜。”“剃度”谐音“替杜”为相国。占梦的拆字法占有相当比重。如见于上文的“慶”有“憂”字脚;“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兹再添两例。《后汉书》卷五六《蔡茂传》:“蔡茂,……初在广汉(太守任),梦坐大殿,极(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簿郭贺,郭庆之曰:‘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即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衮职有阙,君其补之。’旬月代戴涉为司徒。”《晋书·王浚传》载:“王浚,……为广汉太守。尝夜梦悬三刀于床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遂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贺曰:‘于文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果迁益州刺史。”《朝野佥载》:“洛州杜玄有牛一头,玄甚怜之。夜梦见其牛有两尾。以问占者李仙药,曰:‘牛字有两尾,“失”字也。’经数日,果失之。”(《太平广记》卷279)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或意象,一般情况是象意正对应,特殊情况是反对应;反对应就需“反象以徵”。王夫之《姜斋诗话》有一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引诗见《诗经·小雅·采薇》)。服兵役者出征时是“以乐景(杨柳依依)写哀”,回归时心情喜乐,却“以哀景(雨雪霏霏)写乐”。林东海云:“有的气氛是从反面衬托的,抓住忧思愁苦的心情和良辰美景的气氛之间的矛盾,景物气氛从对立的角度反衬心理。司马相如《长门赋》就是写长门宫的华丽景色来反衬陈皇后愁闷悲凉的心情:‘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胁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桂花飘香,众鸟飞翔,这是欢乐自由的气氛,所要表现的却是陈皇后‘怀郁郁其不可再更’的心情,以乐景衬托了哀情。”[3](P184)
沈佺期《早发平昌岛》:“解缆春风后,鸣榔晓涨前。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作者因媚附张易之被贬驩州(今越南中部)。迁谪途径南海平昌岛时写下此诗。前六句展现了光漾海天的春晨美景,尾联写心情,那是远谪天涯无望返朝的凄苦落魄心情。在风光无限生机盎然的“乐景”前,虽硬撑“泠然”“心赏”,到底难掩黯然的哀情。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间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酬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钱先生论说道:按“不”字为一篇眼目。“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恒得”,“曾不吝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酒之“不能恒得”,宅之“不蔽风日”,端由于“不慕荣利”而“家贫”,是亦“不屑不潔”所致也。“不”之言,若无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老子所谓“当其无,有器之用”,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船山遗书》第六三册《思问录》内篇)如“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氏”,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者、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管锥编》第四册 一四六则1228页)
王夫之、钱先生运用“反象以征”的思维机制解剖《五柳先生传》,极其透辟精彩。文中有两种“象”:一种,荣利、富贵、不忘得失等,依世俗的价值观衡量,则应肯定;陶渊明对此持“不”、“无”,即破除之,否定之;即依名士的价值观加以“反象以征”,即否定之否定,亦即肯定陶的价值观。“象”的另一种:间静少言、读书会意、文章自娱、醉酒、贫贱、忘得失,依世俗价值观衡量则应否定;依陶渊明的名士价值观“反象以征”,则应肯定。
以褒为贬、以贬为褒,亦合“反象以征”之道。试以柳宗元《愚溪诗序》为例: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故更之为愚溪。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黑格尔有言,人的主体本质,总要在客体对象上得到肯定的实现。柳宗元的愚,在此山水佳境的溪、丘、泉、沟、池、堂、亭、岛八处打上“愚”的印记,在八处得到自我实现,主客莫逆,主客会心相视而笑。这愚是真愚是假愚?是假愚。你看他提到的史上称愚的数人:愚公,事实证明是愚公愚,还是智叟愚?是智叟。宁武子是“智而为愚者”,可见是真智假愚;颜子是“睿而为愚者”,“皆不得为真愚”。他说“予以愚触罪”,被贬谪,处江湖之远;那么以智巧处庙堂之上的得志者,是柳氏许可为睿智的吗?“宗元以溪水不可溉田负舟而名之曰愚,亦有本焉,其亦以慨己济世之愿不遂也”。“止因胸中许多郁抑,忽寻出一个‘愚’字自嘲不已。”[4](P30)
清施闰章继承《愚溪诗序》作《梦愚堂铭》。叙作者梦见愚公和愚溪,得号“愚山子”,因感悟云:
夫举世巧宦,遇之以愚,则无失足;人情刻深,与之以愚,则无戒心;惟口兴戎,守之以愚,则沉默而不争;位高则危,名盛则毁,居之以愚,则淡泊而无损;至于幽忧伤人,思虑耗精,雕虫漓大道,待之以愚,则颓焉浩焉而得所归。愚之义大矣哉!予惟惧予之不克终愚也,乃额之曰“梦愚堂”。铭曰:愚为陋名,哲人用耻。人之所恶,天之所喜。梦耶?觉耶?神或予启。含醇抱朴,以没余齿。
南北朝贾坚仕燕,弯弓三石馀。烈祖(慕容恪)以其善射,亲視之,乃取一牛置百步上,召坚曰:“能中之乎?”坚曰:“少壮之时能不中,今年老,正可中之。”恪大笑。射发,一矢拂脊,再矢摩腹,皆附肤落毛,上下如一。恪曰:“复能中乎?”曰:“所贵者不中耳,中之何难!”时年已六十馀。(《龙文鞭影》初集卷三,一先韵)参考《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参考杂技表演飞刀,以人为靶的,不中人体为能。
贾坚的中与不中,以中为高还是以不中为高,这其中埋伏着拧劲的扣,悖论,确实需要“逆揣”、“反体”。苏东坡的政论《王者不治夷狄论》云:“非不治也,不治者,所以深治之也。”后来,“东坡尝宴客,俳优者作技万方,坡终不笑。一优突出,用棒痛打作技者曰:‘內翰不笑,汝犹称良优乎!’对曰:‘非不笑也,不笑者,所以深笑之也。’坡遂大笑。”[5](P104)可以称之为一种“佯谬”手法。
《世说新语·任诞》篇载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故事:
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阮仲容(咸)、步兵(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北阮的举动带有“世之卖声者、夸门第者”的性质,反礼法的名士亮出大布犊鼻裈的“反象”与对方的纱罗锦绮搅浑之,贬抑之,蔑视之,“破除之”。
宋·关澥有俊才,而容止不扬。过南徐,见一绯鱼朝士倨坐,关揖而问之,谑关曰:“太子洗马高垂鱼。”良久询关,关答:“某之官乃是‘皇后骑牛低钓鳖’。”朝士骇曰:“是何官职?”关笑曰:“且欲与君对偶精切。”(《龙文鞭影》二集上卷)
这又是以捏造的亵玩形象比附其官职姓名,鄙夷不屑,来了个虐谑。
王圣美(传载《宋史》三二九)为县令时,尚未知名,谒一达官,值其方与客谈《孟子》,殊不顾圣美,圣美窃哂其所论久之,忽顾圣美曰:“尝读《孟子》否?”圣美对曰:“生平爱之,但都不晓其义。”主人问:“不晓何义?”圣美曰:“从头不晓。”主人曰:“如何从头不晓?试言之。”圣美曰:“‘孟子见梁惠王’,已不晓此语。”达官深讶之曰:“此有何奥义?”圣美曰:“既云孟子不见诸侯,因何见梁惠王?”其人愕然无对。[6](P153~154)
不晓《孟子》的说晓,真晓《孟子》的激于世之伪而说不晓,到底谁晓谁不晓、谁懂谁不懂,只须“反象以徵”便晓。
比如元宵节,赏月观灯游乐,充满欢庆气象。记载其盛况之书很多,《雍洛灵异小录》载:“唐朝正月十五夜,许三夜夜行,其寺观街巷,灯明若昼,山棚高百余尺。……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 诗词当然更不甘落后。唐郭利正诗曰:“九陌连灯影,千门共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苏味道《望日夜游》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如果说华夏民族也有自己的狂欢节的话,那么这就非元宵节莫属了。就是这样“乐景”气象的灯月元宵节,在《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中却要“反象以征”。
《金瓶梅》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月楼,狎客帮嫖丽春院”,正月十五日,在狮子街灯市,“见那灯市中人烟凑集,十分热闹。当街搭数十座灯架,四下围列些诸门买卖。玩灯男女,花红柳绿,车马轰雷,鳌山耸汉。怎见好灯市?但见:……”书中特写数十种名目繁多的灯,花样翻新,争奇斗艳,备极奢华;赏月观灯盛况达到极致。其中又突出描写狮子街灯市李瓶儿的楼上,悬灯结彩,张乐设饮,“请月娘众人登楼看灯顽耍”,尽显“佳人笑赏玩月楼”的题意。却说西门庆,同众狎客,先是“同往灯市里游玩”,继之又来个“狎客帮嫖丽春院”,纵情淫乐。西门庆后又来到李瓶儿私处,计议“谋财娶妇”;“两个颠鸾倒凤,淫欲无度,狂到四更时分,方才就寝。”
作者写足了赏月观灯的民俗传统的正月十五,写足了狂欢之夜的元宵节,写足了西门庆的西门庆式的极乐。当此之际,月已圆极,灯已燃极,楼已登极,饮已醉极,乐已纵极,……往下呢?答案留在第七十八、七十九回。又逢庆元宵,西门庆于卷棚、大厅聚众演戏、“弹唱灯词”,正值西门庆临死前,作者旁白道:“看官听说:明月不常圆,容易彩云散。乐极悲生,否极泰来,自然之理。西门庆但知争名夺利,纵意奢淫,殊不知天道恶盈,鬼灵来追,死限临头!”就在这元宵节的日夜里,淫魔色鬼西门庆疯狂至极,轮番狂嫖四五个荡妇,精绝继之以血,一命呜呼!这就是“以乐景写哀”的艺术,就是“反象以征”的艺理,就是“物极必反”的哲学。
再看《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神秘的一僧一道,霹雳也似迎头就给好好的甄士隐一个不祥的预告: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果不其然,“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便将英莲丢了。这可真叫“祸起”(“霍启”)!“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先就得了一病”。祸不单行,接着葫芦庙失火,连甄家都“烧成一片瓦砾场了”!接着到田庄,又投岳丈,节节败落,贫病交攻,“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适逢跛足道人口念《好了歌》,点醒了他,大彻大悟,并为作注,“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全应了谶语“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也正是“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红楼梦》开篇是全书的引子;甄士隐的小荣枯乃贾府大荣枯的缩影。甄士隐已然“元宵后烟消火灭”,那么贾府呢?也是如出一辙,不过须放大多倍航拍来鸟瞰。贾妃省亲选在贾府庆元宵之时,书中着力表现元夜游幸,灯月之盛,备极奢华:
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采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上舆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作者旁白曰:“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说明今日之事的主题可用这一赋一颂来概括。从省亲角度说,表现元妃和贾府“富贵风流,鲜花着锦之盛”;从花灯社火角度说,表现繁华欢乐;从圆月角度说,达到丰盈圆满。这些景象,都是美好的“乐景”;不过它正处临界点,再前进一步,就会由盛而衰,乐极悲生,月圆而亏。此际尚处理论性的,预示性的,如“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元春灯谜)“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秦氏托梦);“‘社火’,言如火然,一烘即过”(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三);“乐极悲生”(秦氏托梦);“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易·丰·彖辞》)“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战国策·秦策二》)到第五十四回庆元宵,是贾府到了实际上的由盛转衰。“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虽是外请唱戏说书,却转作自家表演。凤姐的“巧戏彩斑衣”,贾母的“掰谎记”,“小婶子吃猴尿”故事,均压倒艺人,蓄意搞笑,尽情取乐,语笑喧阗,欢笑迭起,声浪频掀。
按常规,欢乐景象必然是兴旺发达前程美妙本质的反映,其实不然,现象与本质却是倒挂的,“乐景”背后隐含着哀情,笑的背后潜藏着哭。这从凤姐讲的两个笑话中便可知晓。“笑话”之一:
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嗳哟哟,真好热闹,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看着人忙着收东西还闹不清,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
在场的薛姨妈有言:“笑话儿不在好歹,只要对景就发笑。”众人说凤姐:“听数贫嘴,又不知编派哪一个呢!”凤姐的笑话对谁家的景?正是对自家的景;她编派哪一个呢?也是贾氏家族——是作者借凤姐之口用象征和隐语预言贾氏的结局。象征:正月半。圆月,“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秦策二》)“合家”“团团的坐了一屋子”,这是聚;可是“吃了一夜酒就散了”,这是散;由聚到散。由“热闹非常”到“年也完了,节也完了”,“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乐极生悲”。当这次年节过后,贾府便步步走向衰败。
“笑话”之二:
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扞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湘云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聋子!”
这个笑话是个歇后语:“聋子放炮仗——散了!”此语也正好照应眼下的贾府:“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正与贾府对景。所谓“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所谓“家亡人散各奔腾”!都是着眼这个“散”字。总之,这些地方均须用“反象以征”的方法来认识。“象”的方面有:圆、聚、笑、乐、盛,“象”的“反”面是亏、散、哀、悲、衰。如果只停留在“象”的层面,不去“征”求“反象”之义,那就不免令雪芹慨叹“谁解其中味”了。
《红楼梦》第二回:“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是对宝玉品性才气的鉴定,结果是否定的;这要看该鉴定出自谁们的观点立场。原是出自“世人诽谤”;而世俗之人并不理解宝玉这样的旧世家的逆子,所以其鉴定是错误的,宜当反看,加以“逆揣”,“反象以徵”,就是他的真面目了。
《红楼梦》第十七回:
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像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像。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
真正懂得“天然”的宝玉偏说:“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不知“天然”的清客却说:“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亦如不晓《孟子》的说晓,真晓《孟子》的激于世之伪而说不晓,到底谁晓谁不晓,“反象以征”便晓。
我们再看鲁迅小说《祝福》。“祝福”也者便是祈求幸福。甚么是“福”?须简单考究一下,《庄子·天地》篇记有“华封三祝”故事,祝人:寿、富、多子。民俗绘桃、佛手柑、石榴为“三多图”,三多都是福。汉桓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北京恭王府立着康熙所书“福”字碑,该字右偏旁像“多”字,意谓多福多寿多子。鲁迅说:“中国娶妻早是福气,儿子多也是福气。”(《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376页)鲁迅总结说,人有两种本能,一是食欲,是为保存自己的个体生命;二是性欲,是为保存群体的永久生命。(同上,第246页)《说文》:“寿,久也;福,备也。”“寿”是个体生命的延长,“福”是种群生命的延长。总之,人的本能(食、性两欲)得以实现,便是“福”。鲁迅在讨伐理学节烈观的檄文《我之节烈观》中呼吁:“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这幸福就是“节烈”的反面对极,就是食色、生存、爱情、婚配、生育、繁衍后代。可是这一切,都从祥林嫂身上剥夺了,这是造成她悲剧的根源。可是鲁镇的人们却都在煮福礼、供福礼、迎福神,“乱成一团糟”,等待“天地圣众”“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结果“天地圣众”赐福是虚无的,“节烈”肆虐却是实在的,祥林嫂恰巧在祝福中死去就是明证,也是绝好的反讽。
《祝福》,篇名虽一,其义则二,一面是鲁镇的祝福,一面是“我”的祝福;鲁镇祝而不得福,“我”之祝而将“福兴”。《祝福》具负面义与正面义,兼痛心之情与严正之志,赅两端而约一词,这就需用“反象以征”的钥匙来解开认知。“我”敏锐地看透祥林嫂悲剧的根由和鲁镇祝福的无谓。作者“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同前,第257页),“我”“决计”要离开礼教、节烈统治的世界,到“福兴楼”去吃“清炖鱼翅”。这里有象征寓意,鱼能满足食欲,也借喻满足性欲。(见闻一多《神话与诗》中的《说鱼》,“吃鱼喻合欢或结配”)能够保存生命和延续这生命就达到幸福,“福兴楼”就是这种理想的目标。这也是鲁迅给自己提出的使命:“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同上第257页)
本文开头钱先生说:“词令每正言若反,欲盖弥彰,如旧谑埋银地下,插标其上曰:‘此处无银’,……须逆揣而不宜顺求”。正言若反,欲盖弥彰之题意其例不乏,兹仅以《红楼梦》释之。作者一开篇就声明,此书“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虽其中大旨谈情,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同样,一开篇就声明,本书借“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运用了以假隐真的笔法。脂批也说作者“笔端狡狯”,不要“被作者瞒蔽了去”。
第15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时,北静王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给宝玉说:“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鹡鸰,又写作“脊令”,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常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这里是以“脊令”作“兄弟”的代词,以“香”表示兄弟关系处得和美。北静王名叫“水溶”,也表示“一串”兄弟(包括皇帝)关系处得水乳交融。当有外敌时“兄弟急难”,患难相助;平时则“兄弟阋于墙”(兄弟间在“萧墙之内”互相格斗厮杀)。朱熹说“此诗盖周公既诛管、蔡而作。故此章以下,专以死丧、急难、斗阋之事为言。”(《诗集传》) 周公诛管、蔡,管叔、蔡叔在封地叛乱,周公诛之,有情可原,你雍正诛戮没有叛乱的老八老九,唤作阿其那(狗)、塞斯黑(猪),还幽囚禁锢了其他兄弟。这一串脊令兄弟到底是香是臭,至此已见分晓,可是曹雪芹意犹未足,隔了一段时间,旧事重提:
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这就进一步点明了,皇帝与水溶兄弟诸男人,都是“臭”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臭”的。自我标榜的“鹡鸰香”,揭开这个盖子,原来却是“鹡鸰臭”!
王夫人何许人也?她是善名掩盖下的恶人的典型。王夫人标榜的善名最多:“是个宽仁慈厚的人”,“原是个好善的”,“太太好善”,“是慈善人”,“那么佛爷似的”,“我们老太太、太太都是善人”,“好善喜舍,最爱修庙塑神的”。善名一大堆,仿佛这个世家里真的有这么一位观音了,可她的善心何在?善行何在?善政何在?不妨从头检阅全书,有的却是累累罪恶,种种暴行。王夫人一身受两种东西支配:“菩萨低眉”是其表面现象,“金刚怒目”方是本质真实,但她不是“降伏四魔”,而是迫害无辜。时而“那么佛爷似的”,时而“雷嗔电怒的来了”,正是这样的对立统一。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本来是宝玉调逗金钏儿,其母不责其子,反嫁祸奴婢:“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虽金钏儿苦求,亦不肯收留”,被逐出去。“那金钏儿含羞忍辱的出去”,“投井死了”!这样一起在贾政都感到震惊说这是“暴殄轻生的祸患”,却正是同时被誉为“宽仁慈厚的人”,“姨娘是慈善人”下此毒手的。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王夫人在这次暴行中,驱逐了十一人,害死无辜者三人(晴雯、司棋、潘又安),三人当了尼姑,还有更多人受到精神人格凌辱和打击。王夫人是这场大迫害的主犯、元凶。这是假恶丑屠戮真善美的总屠场,因为王夫人的本质是丑的恶的,所以她是晴雯、芳官乃至黛玉所集中代表的美和善的天敌。
王夫人用月例增二两银、提升准侍妾的代价收买了袭人,做西洋花点子哈巴儿。尽人皆知,狗是忠主的代名词,袭人专擅体察迎合主意,她代王夫人时时刻刻规箴防范宝玉。“贤袭人娇嗔箴宝玉”,防范宝玉与姊妹们相处。宝玉向黛玉倾诉肺腑之言,不料被袭人听到了,这袭人自思宝黛“难免不才之事”,“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截获了第一手有价值的情报,郑重向主子告密,进谗谀,并献“如何处治”的高参妙计:“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这一场长篇的告密、诽谤与阴谋,“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一个借重对方的权势和屠刀,一个借重对方的效忠和耳目,勾结起来,“鬼蜮为灾”。主题就是“清君侧”,献计清除宝玉身边的得意人,其中首要的是黛玉和晴雯。《红楼梦》中几宗大事,其中两件,一是“木石姻缘”被拆散,酿成宝黛爱情悲剧;二是抄检大观园的暴行,造成晴雯横遭残害的惨剧。这两宗大悲剧的“肇衅开端”就在这里。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一面赞美和祭悼晴雯,一面声罪致讨罪魁祸首及其帮凶从犯。试看:“鸠鸩恶其高”、“蛊虿之谗”、“诼谣謑诟,出自屏帏”、“鬼蜮之为灾”等指的不是袭人又是谁?当然,“蛊虿之谗”、“鬼蜮之为灾”、“钳诐奴之口”也指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之流;至于“剖悍妇之心”,罪魁祸首王夫人,对不起,你就难逃法网了!
关于“花袭人”这个姓名的来历,书中交代过三次。三次都交代过“花袭人”取自“花气袭人知昼暖”诗句。“昼”字原诗作“骤”,是。“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陆游《村居书喜》有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固然是“花袭人”的出处,这个名字曾引起贾政的怀疑:“丫头不管叫个什么罢了,是谁这样刁钻,起这样的名字?” 试想,由陆游“喜书”出来的“花气袭人”有什么不好?怎能说是“刁钻名字”呢?原来,“花袭人”并非真正来自陆游诗句,作者故意掩盖了三次。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拿起一朵木樨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可证此“花”是桂花。原来“花袭人”出自初唐卢照邻的宫体诗《长安古意》。这是一首长诗,开头写长安车马、宫阙、第宅的繁华富丽。再写贵家歌童舞女们的奢华生活,以衬豪贵的穷极奢欲。再将笔墨投向娼家,写王孙公子、侠客、执金吾等荒淫逸乐的夜生活。写权臣互相倾轧,势利之场险恶,得意者骄横一时,转眼即败亡,沧桑巨变。专权豪雄败亡后,几乎靡有孑遗,“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独有失掉主人的桂花,犹如丧家之犬,飞来飞去,无所归倚,吸附在他人的衣上,随之而去。“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及其他豪贵,也是这样由盛转衰。随着贾府衰落的趋势,花袭人这个奴才数次更换主人,她曾伺候贾母,又曾伺候湘云,又伺候宝玉。贾府被抄后,宝玉出走之前,她又嫁给蒋玉菡。而且这花袭人还有些痴处,她服侍谁时,心中眼中就只有谁,惯于易主,既忠又不忠。
大观园里有一对建筑——铁槛寺与馒头庵。说“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寺,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这就是故意遮盖,就需“反象以征”。唐代张彦远辑《法书要录》载:“智永禅师住吴兴永欣寺,人来觅书(墨宝)者如市,所居门限(槛)为穿穴,乃用铁叶裹之,谓之铁门限。”后以“铁门限”作“万年牢靠”的代词。然而有无万年牢固的事物呢?没有。唐代王梵志有诗,其一云:“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其二云:“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范成大合二事为诗云:“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石湖诗集》卷二十八《重九行营寿藏之地》)世人妄图像千年不坏的铁门槛那样保住自己的权势财富,到头终不免连自身也要埋到坟堆里去!曹雪芹借用“铁门限”和“土馒头”的前文本设计了铁槛寺和馒头庵。由这两个建筑物构成一个动态运动过程,以建筑空间流程转换为人事兴废盛败的时间流程。
[1]钱锺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林东海.诗法举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4](清)李扶九,黄仁黼.古文笔法百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4.
[5]任二北.优语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6]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1957.
〔责任编辑 张 伟〕
(英文摘要
On the Reverse Symbolism
LIN Fang-zh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Journalism,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
The theory of “Reverse Symbolism” was proposed by Qian Zhongshu, and the proposition means that some images should be identified from the reverse sides. This idea originates from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Reverse Symbolism” is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logic, to interpret dreams, to appreciate the poems and novels.
“Reverse Symbolism”;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Appreciation of poems and novels
2015-01-02
林方直(1936-),男,辽宁沈阳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著有《红楼梦符号解读》等。
I206.2
A
1004-1869(2015)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