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文(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 定西 743000)
用法治思维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王兴文(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 定西 743000)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我们必须深入理解法治。法具有定纷止争,治国安邦的功能,我们将法治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是我们党执政六十多年的历史经验总结;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善治的价值追求;法治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我们一定要践行和弘扬法治,早日实现法治中国梦,公平正义梦。
法治思维;公平;正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全会第一次聚焦法治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
(一)法具有定纷止争,治国安邦的功能
正是基于我们对法的基本功能的认识,我们将法治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直的价值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深厚的。从法的产生一直绵延发展到现代,正直始终是中国立法、执法、司法官员及其活动的价值指引,始终是中国民众用以判断法、法律官员、司法和执法状况的价值准则。因此,法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是社会安定的定海针;是人民权利的保护套;是权力行使的标准器。
(二)法治是我们党执政六十多年的历史经验总结
1949年通过《共同纲领》,1954年制定《五四宪法》,当时就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法治基础。毛泽东指出“不仅刑法要,民法也需要,现在是无法无天。要制定法律,还要编写案例”。鉴于十年“文革”践踏法治的现象,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正是因为痛定思痛反思“文革”的历史教训,执政党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八大将法治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要求积极培育与践行。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将法治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法治而不是人治,才能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和人民安居乐业。
(三)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善治的价值追求
法治最为基本的两重内涵是: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所服从的法律是制定的良好的
法律。良法应当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普遍的服从就是法律具有尊严和权威。法治是饱含人类政治智慧的重要文明成果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践行法治,推进治理现代化,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涉法涉诉信访为例,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内,存在信访不信法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靠法治,建立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要趟深水区,要涉险滩,要破除利益藩篱,必须协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也就是说找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不是一成不变,不是社会的超组织化,而是承认矛盾纠纷和冲突,充分解放生产力和释放社会活力,是一种动态的韧性的稳定;发展是“五位一体”的统筹发展,是尊重经济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有质量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把握这个平衡点,如何协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全面深化改革要高度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没有法治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践行自由、平等、公正,都是一句空话,无异于沙上建塔,水中捞月,可以说,法治在哪里缺失,公正就在哪里失落,秩序就在哪里断裂,自由平等就在哪里消失,更何谈国家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四)法治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中国梦实现之时,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应当是一个强盛的中国,一个文明的中国,一个和谐的中国,一个美丽的中国,一个法治的中国,是一个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强大的中国。
十八大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摈弃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不仅要有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还要强化法治思维,这是对提升领导干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的改革正步入深水区、进入攻坚期。矛盾凸显如何妥善处理?利益多元如何实现公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处理各项工作时,必须首先自问:法律对此是如何规定的这样做合不合法?怎样做才合法?因为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开展。不管是土地征收、房屋拆迁,还是资源开发、劳动关系调处,领导干部都要学会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以法治方式定分止争,断事评案。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纳入法治的框架内,是达到“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最佳选择,更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切实保障。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是合法性思维的起点。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用法治思维的标尺规范各项行政行为。尤其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更加需要坚持依法行政。事实证明,用法治思维化解纠纷,更有利于妥善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更有利于增进社会谅解,促进社会和谐。
树立法治思维,也是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广大群众应逐步养成遵守法规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法律,维护法律,尤其在表达诉求、维护权益时,要学会依法办事。近年来,在一些劳动纠纷中,很多劳动者以法律为后盾,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多种方式依法维权,避免了矛盾激化,也使合法诉求得到了支持。要使更多人懂得,运用法治思维,采取法治方式,才能更好地维护每个人的权利,让普通群众“不怕事也不惹事”。
(一)要敬畏法治
敬畏法治,必须要树立规则意识。宪法和法律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最有力的规则。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工作目标,更多地转移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来。十八大提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加强宪法法律实施,必须知所当为,知所不当为,自觉接受法律的制约和监督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更不能徇私枉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意思是说,要用制度来规范、制约和监督权力,把权力运行纳入制度轨道,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曾经提到,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就是说要树立一种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追责,违法要追究的法治意识。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法治制约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二)要信仰法治
敬畏法治是根本,人们要从内心根植法治的信仰,自觉按照法律生活。人民有信仰,法治有保障,国家有力量。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正能量,有效遏制社会负能量。法治信仰的确立,还需要提升法治的公信力。我们都知道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史记》记载,商鞅想要变法图强,他制定了法律,但还没公布,他在国都市场的南门悬赏并当即奖赏把木杆从南门搬到北门的人。商鞅的做法无非是让他即将颁布的改革法令提前注入公信力。
法治公信力的提升必须通过加强宪法法律的实施,树立宪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要让人民群众习惯于找法律而不是找关系,习惯于靠制度而不是靠熟人,信的过法治,打得起官司,有理有处讲,有冤有处伸,真真切切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信仰法治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法外之地,没有法外之人。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特殊公民,触犯法律,要平等的接受法律的制裁。
信仰法治还意味着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取向。
(三)全社会一定要知法、守法、护法。要领悟法治,践行法治,弘扬法治,一定要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主动纠正违法的法治氛围,要让法治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这个法律体系之中目前有效的法律有242部,行政法规700余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我们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公民,如同法律专业人士一样熟悉法律体系中每一部法律,每一个条文,而是需要的每一个公民领悟法治的原则,法治的精神,法治的理念,不至于不懂法,不知法而犯法,做好事却违法了。
如2013年初河南兰考的一场大火,让七个已经极其不幸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爱心妈妈——袁厉害。袁厉害她没读过书她不识字,她靠体力活为生,但让人敬佩的是二十多年里,她收养过一百多个孤儿,其中绝大多数部分患有先天性疾病,河南兰考当地没有福利院,袁厉害的家就是当地的民间福利院,她被当地人誉为“民间爱心妈妈”,当然,她的家作为福利院基本条件不具备。正是因为这些基本条件不太具备,她某天早上出去以后,这些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儿童玩火,导致了家里失火。当地政府在这件事发生之后,关闭了爱心妈妈的民间福利院依据就是非法收养。所以做好事也一定要依法每个公民都必须自觉地去知法守法,并且在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主动纠正违法,捍卫实现法律尊严。
这些年我们见证到法治观念在进步,法治素质在提高,守法意识在普及,法治信仰在确立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敬畏法治,信仰法治,践行法治。勤于学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才能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早日实现法治中国梦,公平正义梦。·
DF08
A
1009-6566(2015)04-0020-03
2015-07-07
王兴文(1983—),女,甘肃定西人,中共定西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领导学和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