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琳
大兴安岭呼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000
药物干预在糖尿病预防中的作用
王梦琳
大兴安岭呼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000
目的研究药物干预在糖尿病预防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8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前期患者各40例,实验组采用药物干预方式对前期患者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对前期患者进行干预,随访3年后比较两组前期患者的临床结果以及餐后2 h的血糖水平。结果3年后两种干预方式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对照组中前期糖尿病患者转为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显著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前期患者餐后2 h血糖改善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预防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依从性较弱,而药物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有显著效果,而且依从性较强,安全可靠,值得广泛推广。
药物干预;糖尿病预防;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上升,饮食不健康以及作息无规律导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给患者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近几年有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进行预防的,现该院为研究药物干预在糖尿病预防中的作用,选取该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8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药物干预和生活方式干预对前期患者进行干预,比较3年后两种干预方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8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前期患者各40例,实验组采用药物干预方式对前期患者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对前期患者进行干预。经过血液以及影像学等其他检查,所有患者无自身免疫疾病,血液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均正常,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对该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实验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均在27~78岁,平均年龄为(43.28±2.20)岁,空腹血糖为5.5~6.9 mmol/L,平均空腹血糖为(5.9±0.3)mmol/L,餐后2 h血糖为7.9~10.9 mmol/L,平均餐后2 h血糖为(9.5±1.8)mmol/L。
对照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均在26~80岁,平均年龄为(44.86±1.98)岁,空腹血糖为5.6~7.0 mmol/L,平均空腹血糖为(6.1±0.5)mmol/L,餐后2 h血糖为7.8~11.0 mmol/L,平均餐后2 h血糖为(9.4±1.7)mmol/L。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不大,具有良好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实验组:每日服用3次二甲双胍,每次服用二甲双胍0.25 g,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适量调整二甲双胍的用量。每次随访过程中检查患者有无不适症状,耐受性较好时可把药量加为0.5 g/次[2]。定期向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讲并提供科学的饮食食谱。
对照组:给予患者科学的饮食规划,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并让前期患者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保证每日至少9 h的睡眠时间。给患者制定每日的运动计划,如走路、打太极、跳舞、慢跑等,每次运动25 min左右,3~5次/d。督促前期患者按照方案来执行。
1.3 评价指标
随访3年后,比较两组前期患者转为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随访1年后前期患者的餐后2 h血糖变化水平。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的所有分析检查数据均录入SPSS 13.0统计学软件,两组之间均数比较则采用t检验,以(±s)表示;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①由该次研究结果可知,随访3年后,对照组前期患者转变为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显著大于实验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②随访1年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变化水平。进行干预前所有前期患者的餐后2 h血糖水平为(8.46±1.13)mmol/L,对照组经过一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后餐后2 h血糖水平为(8.44±1.26)mmol/L,实验组经过1年的药物干预后餐后2 h血糖水平为(7.42±1.19)m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现实生活中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有人严格地进行监督,这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3]。好的科学宣传对于预防糖尿病具有良好的作用,加强前期患者对糖尿病疾病的认识可以增加他们对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自觉性。在传统观念中,大部分人认为服用药物才能真正意义上治疗疾病,所以药物干预的前期患者具有更好地依从性。该次研究中还发现,所有前期患者对于按时进餐的依从性较好,但能够按照制定的流程控制每日饮食的效果略差。年龄越大的前期患者对于饮食治疗的依从性越高,基本能够做到合理膳食,规律饮食,而且他们更重视平时的运动来维护自身的健康[4]。该研究还发现,所有进行试验的前期患者中,女性的依从性要明显高于男性,无论是作息、运动、饮食等各个方面,女性均表现的更为主动性。
药物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但实施较为方便,效果的可见性也强。在改善患者血压、血脂等体征指标的前提下还能高效地抑制前期患者发展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长久性糖尿病疾病还会引起其他器脏的病变。所以从长远角度进行分析,药物干预降低了前期患者的其他疾病概率。
从该次结果中得出,生活方式干预组3年共有11例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而药物干预组3年仅有3例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预防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依从性较弱,而药物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有显著效果,而且依从性较强,安全可靠,值得广泛推广。
[1]杨文英,林丽香,齐今吾,等.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对IGT人群糖尿病预防的效果—多中心3年前瞻性观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 (3):131-134.
[2]马靖,杨金奎.药物干预在糖尿病预防中的作用[J].中国处方药,2009 (12):37-38,41.
[3]成涛,李关河,兰湘红,等.罗格列酮对海洋石油平台糖耐量减低人群糖尿病预防的效果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7,14(2): 84-86.
[4]田建卿,邹大进.2型糖尿病预防的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循证医学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9,29(3):145-149.
R587.1
A
1672-4062(2015)03(a)-0067-01
201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