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自军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思考
夏自军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河南郑州,45OO52)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就是维系支撑统治执政的思想体系。我国意识形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西方文化渗透多样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党的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新问题等诸多挑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以中华文化为载体,提高我国意识形态的辐射力;以包容发展为导向,发挥我国意识形态的整合力;以网络安全为平台,强化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以掌握“三权”为要求,形成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社会思潮
当今世界,思想领域的交锋、斗争不仅不会消失,反而更加加剧。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的重要筹码。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世界浪潮;面对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攻势的多样化和深层次拓展,如何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如何更好发挥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作用,“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P9)。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国家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和具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是统治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P252)。但是,在一国范围内,总存在着不同的阶级以及反映其阶级利益要求并对国家意识形态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思潮,它们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同时,不同国家因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国家利益的不同而形成性质和内容迥异的国家意识形态,并使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在交流交融交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所谓国家意识形态,就是指与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处于交互作用中的维系、支撑统治、执政合法性的思想体系,即主流意识形态。
从国家意识形态的涵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就是保护主流意识形态不受侵犯,并使其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首先,从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功能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即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其功能。国家意识形态不安全则指主流意识形态失去主导性地位,逐渐丧失其“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力、凝聚力和控制力”[3]。其次,从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意味着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得到主要阶级和大多数民众的接受和认可。反之,国家意识形态不安全则意味着主要阶级和大多数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逐渐丧失认同感。再次,从国家政权的角度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在其统治范围内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有效调控,同时避免外来意识形态的威胁和渗透,并使主流意识形态稳定存在和健康运行。最后,在一国范围内,既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又客观存在着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除了主流意识形态维系主导地位外,还意味着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良性互动的结构性关系,任何割裂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或只简单强调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绝对化的思想和做法,都可能导致意识形态不安全。
当然,判断各种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除涉及各种社会因素外,更要从本质上看其现实阶级基础的性质和状况。只有代表先进阶级的利益要求、促进社会发展并起积极作用的意识形态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这是我们坚定主流意识形态信仰和科学对待各种社会思潮的根本依据。
依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事物的性质是由其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我国意识形态的性质是由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从目前我国的性质看,我国的国体、政体、基本经济制度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决定着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任何否认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再加上我们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简而言之,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根本精神是核心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蕴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要素,贯穿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中并发挥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时代主题、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是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行为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多彩的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显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意识形态系统中并非存在单一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是呈现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交融交锋的有机构成系统。其中,主流意识形态反映主要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非主流意识形态反映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具体利益要求;主流意识形态居于主导或指导地位,包括各种社会思潮在内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处于从属地位,这是从总体而言的。但是,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问题要复杂得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尤为注意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始终处于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挑战中。只要我们始终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清醒头脑,就能有效抵制和消解西方国家“西化”、“分化”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图谋,从而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日益复杂尖锐,在一定意义上,这种状况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峻的挑战。
首先,西方文化渗透多样化的挑战。冷战结束后,中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西方敌对势力除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实行和平演变战略以外,更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概括地说,文化渗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的文化宣传。借助广播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直接进行西方意识形态宣传;二是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向受众渗透西方的价值观。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全面的文化输出对我国施加影响,往往达到“无为而治”、“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三是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掩饰,向我国社会精英进行价值观渗透。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名目众多的基金会等形式,拉拢、利用高层学者和知识分子传播西方的价值观,进而影响社会大众。
其次,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都在谋求发出自己的声音,其中有的声音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立或不相符。例如,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其实质就是离开社会主义而走歪门邪道;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民主改革和经济改良、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和多党制,其实质就是否定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歪曲、诋毁共产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的个人形象,其实质就是改变党的领导地位和取消社会主义制度;普世价值把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奉为适用价值,其实质就是按照西方标准改造中国;关于目前鼓噪的宪政民主、公民社会、司法独立,很大程度上就是普世价值的借尸还魂。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势也向多样化、深层次拓展。一方面他们“兜售的不再仅限于生活价值观,而扩大到政治、哲学价值观领域”[4],如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终结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公然挑战;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传播宗教教义,资助宗教团体,甚至挑动教派对立、发展宗教教徒来冲击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另外,封建迷信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权威认同提出了挑战。
再次,信息传播网络化的挑战。与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不同,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5],而且信息发布多元化、发布途径多样化。借助互联网这一信息平台,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获得了新的技术载体、新的传播渠道和新的言论空间,有助于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但是,信息网络化也使国家在社会舆论监控方面难度加大,从而危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尤其是在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信息传播网络化,进一步增强了处于经济和科技强势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传播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能力,也强烈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控制力。
第四,党的建设的挑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武器。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干部应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如果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或缺失,广大人民群众就会逐渐丧失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向心力。但是,要把我党建设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党的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我党建设中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也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员干部的“四风”问题,加上腐败问题在一定领域内有蔓延趋势,这些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都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
第五,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挑战。早在16O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进行剖析和批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6O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特征并不完全相符,这使人们容易产生认识误区。有人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有人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人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等等。这种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方式,都从不同层面腐蚀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自身发展中面临着严峻挑战。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针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应该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积极探索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对策。
(一)以中华文化为载体,提高我国意识形态的辐射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尊与自信的精神归宿,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与进步的源头活水。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其政治性内容的核心。但是,与意识形态相比,文化在国际交往中更处于隐性状态,更富有活力。因此,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的浪潮,我们除了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外,还应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发挥好文化载体的优势,扩大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维护好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首先,主动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提高我国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文化交流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人类文化史表明,在意识形态交流交锋中,意识形态的自我封闭、孤芳自赏都是毫无裨益的,它只能导致自我生存能力的下降。我们应以世界、开放和理性的眼光,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寻求改变西方国家主导控制的话语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的被动局面,打造中国造的文化精品,提高我国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其次,积极发挥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世界文化发展多样化的今天,不同文化正是在不断碰撞、交流和交融中相互汲取营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然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海外的市场规模相当小,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还很弱。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当创作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适应的文化新作品。另一方面,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的方针,利用商业渠道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企业走出去来展示今日中国的风貌,宣传我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从而为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辐射力打下牢固的文化基础。
(二)以包容发展为导向,发挥我国意识形态的整合力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要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的关系。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当前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执政党地位的要求,以包容发展为导向,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首先,正确认识和处理意识形态问题。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利益格局、阶层结构、社会地位日趋复杂、多样,各种意识形态就是对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的反映,它们之间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因此,各种意识形态的并存和斗争是社会生活的常态;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意识形态采取不同的对策。从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情况看,无非有三种类型:一是主流意识形态。其主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是正能量;二是非主流意识形态。其主张的是多元利益诉求与各种社会思潮,但不直接威胁主流意识形态;三是反动的意识形态。其主张的是西方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制度,攻击、诋毁我国意识形态和基本制度。因此,对主流意识形态,要大力推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要在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下积极加以引导;而对反动的意识形态,必须运用法律武器,积极加以反击和回应。其次,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辨别各种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科学的分析方法。要善于运用这一方法来分析和探讨各种社会思潮所形成的现实基础、历史依据、性质、主张以及正负效应等问题,批判地吸收其合理成分,消除其消极因素。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任何企图把意识形态系统封闭起来的想法和行动,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怀着包容、开放的心态,自觉与各种社会思潮展开积极对话,才能不断壮大自己。再次,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价值多元化、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在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唱响主旋律的同时,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和引导工作,坚决寻求与多样化的社会价值在法律和政治层面上达成最低限度的共识,在差异中求认同,在多元中谋共识,从而形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积极、健康的多元意识形态并存的局面。
(三)以网络安全为平台,强化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1](P5)因此,我们建设网络强国,必须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安全的同时,构建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的控制力。首先,坚持网络信息技术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两手抓”。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手段,牢牢控制着全球信息网络,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凭借其网络信息强势,对我国大肆输出西方意识形态,鼓吹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诋毁、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实施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信息技术安全,又要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其次,完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一是规范各项网络安全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整体上是自由的、开放的,但决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错误言论与思潮在网络上泛滥。因此,必须加强网络立法治理,来规范涉及意识形态尤其是涉及党和国家基本制度的言论。二是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做到有法必依。要贯彻落实属地化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要求,把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相结合,确保相关法律和规定落实到位。再次,处理好网络社会管理中的有序与活力的关系。网络社会最显著特点是开放性和动态性。一方面必须根据网络思想舆论的内容进行分类管理,使之呈现出有序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又不能越界监管,甚至扼杀网络的活力和发展。
(四)以掌握“三权”为要求,形成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P2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三权”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原则和制度,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首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以此来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其次,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P2)任何企图把党性和人民性分隔开甚至对立起来的看法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再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求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行家里手”[6]。要把那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高、政治立场坚定、人民群众拥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工作岗位上来,不断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输入新鲜血液。
(五)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必须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所处的特殊世情和人民大众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首先,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认识国情、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结论的创新发展过程。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7]。只有同中国具体民族特性相结合,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其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认识世情、把握时代特征的过程。每一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认识世情、把握时代问题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的。过去如此,现在也应如此,未来还将如此。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科学判断时代条件和世界发展趋势,积极汲取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才具有蓬勃生机和更强的吸引力。再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武装群众、教育群众、为大众所接收并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既要从群众中吸取营养,又要到群众中去接受检验,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通俗化,用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通俗语言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中宣部理论局.指导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纲领性文献[M].北京:学习出版社,2O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高峰,艾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论析[J].当今世界与社会主义,2O13,(O5).
[4]任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六大挑战[J].党建,2O12,(O7).
[5]黄世虎.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理论月刊,2O12,(O7).
[6]王伟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N].人民日报,2O13-1O-O8.
[7]王岩.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N].光明日报,2O14-O4-O7.
(责任编辑 陈文兴)
BO32.2
A
1671-0681(2015)01-0098-05
夏自军(1971-)河南罗山人,男,汉族,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副教授。
2O14-O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