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国家-社会三维视野下的老人“逆迁徙”现象研究*

2015-02-12 12:03:12杨亚南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口

杨亚南

市场-国家-社会三维视野下的老人“逆迁徙”现象研究*

杨亚南

(东莞理工学院政法学院,广东东莞,5238O8)

作为一种新的人口流动方式,老人“逆迁徙”在2O14年春运期间显著出现,它是我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特殊产物。从市场-国家-社会的三维视野出发对其进行分析,老人“逆迁徙”与市场秩序不规范运行下的一票难求有关,与先富政策导致的人口流动的区域性差异有关,也与中华民族的春节习俗与文化传统有关。针对老人“逆迁徙”的出现,需要促进迁徙老人的城市融入和社会适应,统筹区域发展,完善市场秩序,加强政府监管,引导人口合理、科学地进行流动,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均衡分布。

三维视野;老人;逆迁徙;背景;策略

一、老人“逆迁徙”现象的产生背景

自从上世纪7O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越来越大,每年春节前后,规模巨大、密度集中的人口迁徙现象都在中国年复一年地不断上演。2O14年春运期间,从1月16日至2月24日,为期4O天,流动人口总量再创历史记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初步预测客运量将达到36.23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亿人次”[1]。按照日均出行人次计算,春运期间每天超过9OOO万人,规模和密度惊人,世界罕见。虽然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近几年的高速铁路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国流动人口增量很大,春运压力较大,仍然不能充分满足春运期间的阶段性高峰需求。2O14年的春节相对往年有所提前,导致节前的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和游客流集中在一起,更是导致火车票一票难求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老人“逆迁徙”现象作为一种新的人口流动方式应运而生。与过去子女千里迢迢回家过年的行为有所不同,“逆向迁徙”的老人们与子女一起在外地过年。“逆向迁徙”的行车方向多为春运客流的反方向,可以免除一票难求的问题。老人们多已退休或家在农村,时间宽裕,相对清闲,没有工作时间上的冲突,行程自由,在子女家可以小住,实现家庭团聚。老人“逆迁徙”是对过去春运期间众多流动人口“抢票-回家-过年”模式的突破,是化解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之间冲突的一种方式。

二、老人“逆迁徙”现象的分析:市场-国家-社会的三维视角

老人“逆迁徙”现象的出现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阶段,变革的广度和深度相当之大,无论是和我国古代社会的变革进行纵向比较还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变革进行横向比较,这种变革都蔚为壮观。对老人“逆迁徙”现象从市场-国家-社会的三维视角进行分析,有助于把老人“逆迁徙”现象融入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处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阶段的宏观背景,从多维度的视角对老人“逆迁徙”现象进行全面分析。

(一)市场的视角:稀缺、拥挤与共谋下的一票难求

老人“逆迁徙”与春运期间的一票难求密切联系。春运是全世界人类历史上规模罕见且具有显著周期性的人口大迁徙。为了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消除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部门不断创新观念,深化改革,在公路、铁路、桥梁、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资金融入、经营管理、交通规划等诸多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取得突飞猛进的飞跃式发展,成就斐然。但与此同时,春运期间交通的老大难问题在我国并没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歌猛进式发展得以缓解,春运交通压力愈加严重。虽然早在几年前就不断有专家和交通部门的政府官员在不同场合作出根治春运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的公开承诺,但事实证明,春运的交通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仅靠交通部门来解决仍然不容乐观。

春运期间的一票难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双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密切联系。一票难求是车票的稀缺、流动人口的拥挤与利益相关人员的共谋等多因素影响下的综合性产物。在法律制度健全并得到有效实施的国家,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过程中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多个竞争主体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政府则为这种竞争提供有序、公平、公正的基础性制度环境,承担元治理的角色。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成,但市场秩序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返乡的流动人口对列车、汽车等公共交通的车票需求很大,而且是刚性需求。相对于这种刚性需要,列车的运输能力在政府管理、社会舆论压力下已经接近极限,经济学分析层面的供给在此态势之下已经缺乏弹性变化。这种刚性需求与供给无弹性变化的局面,加之政府对春运期间的火车票价格实行最高上限限制,使得火车票成为稀缺性商品,乘客对车票的心理支付价格高于实际票面价格。在这种巨大的价格差存在的情况下,黄牛党活动猖獗,在利益的驱动下积极从事车票低买高卖的活动。由于经济人的内在动机,交通运输部门的某些售票人员、管理人员难于抵制这种利益诱惑。于是,在政府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票贩子与某些售票人员、管理人员共谋,容易导致拥挤现象的出现。

(二)国家的视角:先富政策与人口流动的区域差异

老人“逆迁徙”的目的地多为经济发达区域,其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由此导致人口流动的区域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国家早期的先富政策密切相关。2O世纪7O年代,为了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率,打开新局面,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针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固有缺陷,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让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帮助和带动落后的人和地区,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先富政策是国家在实现全面发展和普遍富裕的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下制定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突出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效率问题。这个政策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所有人和所有地区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也不具有现实性。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先富政策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促发了人们在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突破,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增强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也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优越性。

在先富政策的作用下,具有区位地理优势或政治优势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天津、北京等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城市吸引了我国大部分的流动人口,而且流动人口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增加。“中国自199O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期,投资、产业在城镇的集中、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发展等,直接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向城镇的流动。”[2]流动人口的总量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呈现正比例关系。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在广东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达1.O5亿人。2O13年,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广东成为迁徙人口位居首位的省份。淘宝是当今网络时代流动人口消费的重要渠道,记者根据淘宝网的2O13年人口迁移数据得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的趋势,其中,2O13年迁徙人口位居首位的省份为广东,说明广东依然是对务工人员最有吸引力的地区。‘8O后’、‘9O后’们对这些大城市仍然难舍难离。据悉,该调查涉及的迁徙用户中85%是18-34岁的青壮年。”[3]相反,经济发展落后的甘肃、新疆、西藏、陕西等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吸纳的流动人口不多。因此,每年春节前后,经济发达地区的返乡潮导致春运的产生,也引发了老人“逆迁徙”现象。

(三)社会的视角:春节习俗与文化传统

老人“逆迁徙”是在特定时间阶段、特定空间区域所发生的社会现象。在时间上,由于春运期间一票难求,加上子女工作时间的冲突,为了方便子女,老人春运期间逆向迁徙,到子女家过年;在空间上,老人逆向迁徙的地理目标多为经济发达区域,如北京、上海、广东、江浙一带以及其它城市,这些区域由于经济发达,吸纳了我国大部分的就业人口;在国际比较上,老人“逆迁徙”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双转型阶段发生的特殊现象,我国城市化虽然突飞猛进,但还没有完成,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众多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在城市缺乏户籍和房屋,导致工作在城市而过年在农村的局面。

老人“逆迁徙”现象的出现与我国特有的春节习俗与文化传统。家庭团聚、回家过年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所以无论是老人“逆迁徙”还是往年的子女千里返乡过年都与这个习俗密切联系。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为重要的持续时间较久、活动内容十分丰富的一项民俗,集人际交往、感情交流和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不仅仅是简单的吃喝玩乐,还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宗法血缘共同体和熟人社会的重要节日仪式,是人们相互间进行感情交流的重要纽带,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民俗和人类的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切合。相对于人类在社会上的外在活动,精神生活是人类内在创造、传递和体验精神价值的心意活动,而习俗则是人类日常情景中代表了民众群体的精神意愿,展现这类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态,呈现为精神生活的独特风景线。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习俗与哲学层面理性辨析的人类精神生活不同,它是一类民众群体认同,但又是未经严格梳理的混沌遗体的精神生活形态,它往往是人们不经意形成的初级的精神意识,处在人类一般精神生活的基础层。”[4]春节期间和春节前后,人们开展许多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和礼仪活动并持续时间较久,包括腊月的腊八节、祭灶节、扫尘、放鞭炮、贴门神挂年画、祭祖团年、除夕守岁、拜年、接财神、送穷、舞狮舞龙等活动。这些活动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三、老人“逆迁徙”现象的应对策略

老人“逆迁徙”现象的出现由市场、国家、社会等诸多因素造成,应对这种社会现象既需要考虑迁徙老人进入全新的生活环境后的城市融入和社会适应问题,又需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减轻人口过度聚集的区域差异效应,完善市场秩序,加强政府监管,引导人口合理、科学地进行流动,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均衡分布,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老人“逆迁徙”行为。

(一)促进迁徙老人的城市融入和社会适应

老人“逆迁徙”源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当代城市生活节奏之间的冲突,是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与快速城市化的产物。在具有浓厚的安土重迁和家园故土情怀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迁徙老人的城市融入和社会适应问题是老人“逆迁徙”现象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传统的社会网络关系基于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的纽带而形成,其中血缘关系是最重要的纽带,而亲缘和地缘关系又与血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差序格局理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5](P26)。今天的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虽然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改变,但过去的文化传统仍有具有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迁徙老人们在城市生活的社会网络、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迁徙老人在新的城市亲友较少,生活习惯和文化环境与家乡存在差异,因此其城市融入和社会适应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老人们自身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关心和重视迁徙老人问题,关注他们的城市融入和社会适应问题,改善异地医疗养老保险的异地统筹问题,对达到一定年龄的老人实现公交免费的政策,提高迁徙老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提高城市的包容度,打造宜居城市。社会公众对迁徙老人的地域性思想观念、行为和习惯予以包容和理解,正视地域异质性和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差异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良传统。迁徙老人自身也需要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接纳迁入地城市,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二)统筹区域发展,减轻人口过度聚集的区域差异效应

老人“逆迁徙”现象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协调,东部地区、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城市的经济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以及广袤的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东部地区、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城市的经济比较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就业人口,虽然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很多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并集中表现为城市病:使得人口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当前各大城市普遍发生的雾霾是典型的表现之一。

统筹区域发展要求各地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发展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统筹人口、资金、土地和城镇化整体布局等诸多因素,实现经济合理布局,人口总量与地区资源环境的吸纳能力相适应,使人口、环境与经济均衡发展。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要着眼于区域整体,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加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规划多中心结构的城市群有利于避免把政治、商业、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诸多城市功能集中到大城市,防止城市各类功能的叠加,把就业机会和资源分散化,从而有效避免人口的过度聚集。统筹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国各地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基本一致,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大,生态环境受到良好的保护,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不同地区居民都能够享受差别不大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人口合理分布在各个区域,不过度聚集在某个区域或城市。

(三)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政府监管

老人“逆迁徙”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春运期间返乡的车票一票难求,规范市场秩序和加强政府监管势在必行。每年春运期间黄牛党盛行,活动猖獗、屡禁不止,一方面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另一方面也为人们返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治理这种市场秩序失衡需要优化相关的管理和技术。管理层面上要设计科学、合理、可行的制度,提高管理的透明度,落实各个环节的责任;打击交通部门管理人员和相关车票代售点的违规行为,禁止管理人员和倒票人员勾结,加强对票源发放和流通环节的监管。技术层面上,要对实名制和网络售票系统进行完善,消除网络上黄牛党利用抢票软件大量刷票的行为,实现身份证信息全国联网,禁止假冒身份证购买车票进行倒卖,科学设置网络购票的现金支付时间。

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对从事倒票活动的黄牛进行严厉打击,也要对某些隐藏在幕后与黄牛合作的交通部门的人员进行查处,破除他们的商业网络和利益链条,认真落实对铁路售票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执行“七不准”的纪律要求:“一是不准私自携带现金、提包、银行卡、手机等进入工作岗位;二是不准利用当班之机提前制票、抢票、囤积、私留车票;三是不准代买代卖车票;四是不准违反实名制售票规定,私自凭报号出票;五是不准违反规定办理互联网售票及电话订票取票手续;六是不准违规办理退票、改签;七是不准向旅客强行发售指定车次车票”[6]。

[1]2O14年春运今日启幕36亿人次4O天“大迁徙”[EB/OL].中国新闻网,2O14-O1-16.OO:17,http://finance.chinanews. com/cj/2O14/O1-16/57419O3.shtml

[2]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O12,(7).

[3]2O13年迁徙人口位居首位的省份为广东[N].南方日报,2O14-O2-14.

[4]陈勤建.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J].民俗研究,2OO7,(3).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对售票人员明确“七不准”[J].新民晚报,2O14-O1-O3.

(责任编辑 陈文兴)

C913.6

A

1671-0681(2015)01-0144-04

杨亚南,男,东莞理工学院政法学院教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2O14-O9-13

国家社会科学

城市更新中的社会整合机制研究;东莞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法治东莞协同创新中心的构建。

猜你喜欢
人口
人口负增长
科学大观园(2023年4期)2023-02-17 16:43:42
No.5 中国提前5年进入人口零增长时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李超:人口大国面临人口变局
房地产导刊(2021年6期)2021-07-22 09:12:06
人口最少的国家
看看你是哪种隐形人口
遵义(2018年11期)2018-06-21 03:19:06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详解人口计生法修改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18
人口健康信息化支撑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