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祖峰
(湖北警官学院治安管理系,湖北 武汉 430034)
公安管理专业定位与建设路径分析
邵祖峰
(湖北警官学院治安管理系,湖北 武汉 430034)
目前,全国公安院校在开设公安管理专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院校之间公安管理专业开设与发展不均衡、同一院校公安管理专业相对其他专业建设落后等。对此,我们有必要在分析公安管理专业学科定位和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公安管理专业的建设路径:一是做好省属院校该专业的重建工作,二是做好该专业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服务,三是做好该专业的招生与就业工作,四是做好该专业师资交流平台与共同体建设。
公安管理;专业定位;专业建设
自从有人类的群体活动以来,管理的职能就开始存在,它是人类组织生产生活、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管理学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群,并分化出很多子学科,相对应地,管理人才的培养及时满足了各类企业与组织的需要。为了快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我国教育部门20世纪80年代在部分高校开设了管理类专业,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管理学已经成为许多综合性大学的重点院系并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相比较于普通综合性大学管理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态势,公安类院校的管理学专业形势则远远不尽如人意。公安管理作为一个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类别,早在2011年就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成为公安学一级学科下属14个本科专业之一,但迄今为止将其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并进行招生的公安院校仅有区区几所。在属地管理为主的体制之下,省属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院校的自主决策相关联,公安管理专业如此不受重视,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开设情况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开设公安管理本科专业并成立专业系部的本科院校,1984年建校时就设立了公安管理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公安管理系已由单纯的一个系向公安管理学院转变,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拥有多名国内执牛耳的教授、专家。公安管理专业分为公安管理与警务保障两个方向,近三年每年的招生规模稳定在120人左右。公安大学还获得了公共管理硕士和行政管理硕士的学位授予权,其下分设公安管理、公安人力资源管理、比较警察研究等子方向。公安大学的公安管理学专业已经成为国内公安管理人才培养的示范与标杆,并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全校设置的20个专门研究中心中,公安管理学院作为主体参与7个,成为研究领域最为广泛的院系。
2.江苏警官学院。这是我国本科院校中第二个开设公安管理专业的院校。公安管理系的成立始于其专科期间,在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依然保留。升本之后在行政管理专业下设置公安管理方向,并始终保持一定的招生规模。2011年江苏警官学院紧紧抓住全国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契机,向教育部申请增设公安管理学本科专业并获批准,同年开始招生,近三年的招生规模稳定在200人左右。江苏警官学院借助其省属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在公安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方法体系改革上走在全
国前列,集聚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教科研人才,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3.四川警察学院。四川警察学院2006年升本,2007年成立警察管理系,早期的教学主要以行政管理、社会学、应用心理学等非公安专业为主,2013年向教育部申报开设公安管理本科专业并获批准。现在其教学重心正逐步向公安管理回归,已经设定了自己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近两年的招生规模稳定在100人。
4.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与铁道警察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作为一所行业公安院校,于201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公安管理系是其专科期间一直设置的系部,升格本科后保留了下来,并以林业公安管理作为其特色,近几年其专业招生规模在100人左右。铁道警察学院201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公安管理系是其早期专科阶段成立的系部,并延续到了本科阶段。该校开设的公安管理本科专业分为两个方向:公安管理与公安文秘,所培养人才以服务铁路系统为主。
5.其他省属本科院校。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有单独的公安管理系部设置,人员相对整齐,但没有公安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对象主要以非公安类专业学生为主,比如广东警官学院、福建警察学院、河南警察学院(2015年新获批设立公安管理学本科专业)、辽宁警察学院、湖南警察学院。另外一种则是没有单独的公安管理系部,挂靠治安管理系下设置专业教研室,比如湖北警官学院、山东警察学院、重庆警察学院、吉林警察学院、江西警察学院、云南警官学院等,其师资主要承担与公安管理、公安基础理论等相关的课程教学以及本校所招收的普通管理类专业学生教学。公安管理类师资队伍的建设往往因专业教学的边缘性而处于萎缩与游离状态。
(二)现状分析
1.省属院校之间公安管理专业开设与发展不均衡。如前所述,公安管理专业办学坚持最好的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作为全国警察专业教育与学术研究的最高学府,公安大学自从成立之日起,伴随着国内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兴起,就一直将公安管理专业作为自己坚持的阵地,公安管理由最初的一个专业系部向学院的方向发展,成为本专业建设的行业标杆。省属院校则完全不一样,在专科建设时期,各地方省属公安院校普遍开设了警察管理专业,为各个地方公安机关输送了大量的警察管理类人才。但到了2002年之后,部分警察院校开始升格为本科,在本科专业的设置上普遍选择了放弃公安管理专业。有的院校根本不设置,仅保留专业教研室承担仅剩的一门公安学基础理论课教学;有的院校则选择设置与公安类专业无关的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以保证教师的教学岗位工作量需求。另外,受2008年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的影响,偏重于理论的传统公安类专业及其教学普遍受到冲击,淡化专业、强化技能训练的实务类人才培养模式更使得公安管理专业与课程建设无人问津。2011年之后随着公安学一级学科体系的建立,部分地方公安院校开始意识到公安管理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开始向教育部备案或申请开设此类专业并获得批准,如江苏、四川以及两所行业性的警察本科院校。
2.同一院校公安管理专业相对其他专业建设落后。传统公安类专业,如侦查、治安、刑事科学技术等,一直是各个公安院校建设的主体目标,是学院招生与专业建设的重点。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的影响,不少省属院校为抓住先机,开始设置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专业,为未来培养虚拟社会管控的高科技人才,并立意将其做大做强。另外受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以及应急处突的需要,应急警务、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交通管理则作为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其警种队伍数量巨大,为服务于交通警察培养的需要,大多数省属本科院校设置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或者相关专业方向。而与此同时,公安管理专业则很难得到学院重视。受专业办学关注重点的影响,其师资队伍建设往往是多年没有更新,已有的教师甚至有些已转行或退休等,师资力量衰减情形严重。受此牵连,公安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设置与优化、相关精品课程开发等止步不前,逐渐沦落、退化、边缘化,其专业影响力不复存在,使之在同一学院中渐渐成为可有可无的专业,呈恶性循环之势。
3.大公安管理研究泛化而缺少自身特色理论基础。公安工作大体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纯粹实务、操作性的内容,主要以程序性、技术性的方法为主,基层民警的工作大多如此;另一类是管理性、决策性工作,需要任职者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知识,能够对人、事、物、信息等资源进行调配、优化与使用
等。现阶段公安研究的大部分问题属于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类型,比如公安工作发展战略、警务机制改革、警务绩效、警务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以及有关治安、交通的问题等。这些研究大部分属于管理研究的范畴,公安机关内的大部分人员都可以围绕上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建议,甚至写出相关的调研文章,因此容易形成一些误解,如:“公安管理研究工作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干的,无需专业性的培养,我们所做的各种调查性研究、调研论文、管理方案、行动计划等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观点在不少公安机关部门中甚为盛行,以至于公安管理之大,无所不包,各种专业性、行业性的管理逐渐有替代公安管理之嫌疑,比如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等,公安管理专业被取消或替代也就成了必然。这种泛化的公安管理研究观点还使得严格意义上的公安管理研究似乎不那么重要了,研究者不再热心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公安管理学”,对外来管理理论的借鉴也有所放缓,结合公安实际工作建立自身理论体系则成为一句空话,公安管理学特有的理论基础渐渐缺失。
4.院校办学定位模糊摇摆影响公安管理专业建设。公安院校的办学定位何去何从,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明晰。公安院校办学的目的主要是为公安机关所需的专门人才培养服务。而公安机关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呈现出金字塔的结构特点,一是底层的操作技能性人才,二是中间层次的管理型人才,三是高层的决策行领导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安机关整体组织结构始终呈现出中高层人员分布较多,体现出所谓“官僚行政组织”典型病症。为改变这一状况,公安机关对底层操作性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另外两类。大部分省属院校为迎合这一需求,纷纷提出以培养能够胜任多种岗位的通用型基层所队民警为主,淡化专业界限,以大公安、大侦查等通才型人才培养替代各种专业型人才培养。但作为高等院校,很多省属院校又将自己定位于人才摇篮、高端智库,这就需要加强公安专业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的本质特点是做大、做深、做精、做强。尤其是2011年公安学与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专业体系建立以来,专业细分化才是公安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属于院校专业学科建设的长期目标。公安院校办学方向是偏向职业化还是偏向学术化,将直接决定公安院校是否愿意加强专业建设,是否愿意重视与申办公安管理专业。
(一)学科定位
1.公安管理学是公安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经过多年广大公安教育者的努力,公安学于2011年3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增设为一级学科,为公安学的建设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这既是对多年来公安工作研究与教育者所取得广大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公安工作研究与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为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有其完整的研究对象、方法体系以及丰硕的知识成果。对于公安学的发展,其学科设置论证的主导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就明确指出:公安学的学科体系大体分为公安学基础学科与公安学专业学科,其公安学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公安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是应用公安学研究的基础,包括公安学原理、公安法学、公安史学等;公安专业学科主要研究具体科学的具体理论和规律,并且这种研究直接为公安工作的具体对策服务。公安管理学就是为了解决公安工作中所遇到的管理性问题,既包括对公安机关自身各种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调度使用管理,还包括各种专门行业部门的具体管理理论与方法,比如公安管理、治安管理、消防管理、侦查管理等。公安管理学必须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知识去审视与解决,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论与知识体系[1][2]。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会大大丰富公安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成为公安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体系之一。
2.公安管理学是公安学的专业学科之一。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而言大学所设置的专业往往与二级学科名称相关联,甚至直接以二级学科命名。公安学作为一级学科,其下分设了11个子学科,包括公安学基础理论(030601)、公安管理学(030602)、治安学(030603)、侦查学(030604)、犯罪学(030605)、公安情报学(030606)、国内安全保卫学(030607)、边防管理学(030608)、涉外警务学(030609)、警务指挥与战术(030610)、警卫学(030611)。与二级学科名称相对应,各公安本科院校完全有理由设置公安管理专业。这本身就是学科设置论证者的研究意图,并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公安学一级学科论证报告就明确指出:公安管理学是研究公安工作和公安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政策制定和公安机关的组织管理特别是应急警务、公安指挥、警务保障和警察公共关系等活动规律的一门
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是政治学的权力理论、政策分析理论与系统管理理论等。公安管理专业的建设为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指南。
3.公安管理学是贯穿其他公安学专业的重要工具之一。交叉、融合、借鉴与创新是现代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法,而且是不可回避的。公安管理学与其他公安子学科之间必然存在上述关系。正如管理学与其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军事、艺术等十二大门类关系一样,管理学从中派生出管理哲学、经济管理、法制管理、文化管理、工程管理、农林管理、卫生管理、军事管理、艺术管理等分支,又从各个子学科中汲取营养,丰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并解决各个子学科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公安管理学也是如此,最为明显的是治安管理、消防管理、交通管理、边防管理等,尽管这些管理属于公安行业性的专门领域,各有各的理论基础、方法与对策,但其中的管理思想与原则是相通的,比如系统管理、协同管理、目标管理等。而在具体的公安工作中,公安管理学更是无处不在。如侦查工作,就涉及如何调配侦查资源、合理安排工作计划与进度、加强案件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等。现阶段公安部开展的公安理论与软科学研究课题,大多属于公安管理理论研究。
(二)功能分析
1.公安管理学是公安管理理论借鉴与创新的重要来源。公安管理学是有关公安管理工作的知识理论体系,其发展必须依赖后期源源不断的相关知识体系的丰富、完善与创新。而任何一个知识理论体系的产生必须有相关的研究人才作为支撑,要有人愿意去发现、总结公安工作中的各种管理性的问题,归纳、提炼出高水准的理论体系。现阶段,面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人们会想出一些办法、对策,产生很多所谓的经验与总结。但这样得来的公安管理知识体系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缺少理论性的再提高。归结其原因在于其发现者仅仅是一般性的工作人员,缺少专门的理论研究训练,尤其是公安管理方向的专业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一般而言,人的思维受其专业出身的影响较重,当前从事公安管理岗位工作的警察大多来自其他专业,比如因技术出众得到提升、因擅长写作与办公实务被安排到管理岗位,但他们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有待提高,并普遍缺少公安管理的理论知识。因此,公安管理理论发展必须得到人才,尤其是出身于公安管理专业的人才的支撑。其优点在于这样的毕业生有管理专业情结,愿意并乐于从事与管理相关的研究工作,并会主动地接受管理学研究的专业训练。
2.公安管理学是公安管理实践思想与方案变革的源头。公安管理实践是鲜活的、复杂多样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借鉴外来思想去创造性解决。比如有关“人”的问题,涉及警察的甄选、任用与发展,这就需要应用警察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做好公安机关岗位设置与工作分析,明确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对警察个体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关警察个体的管理必须跳出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思路,向现代警察人力资源管理迈进。有关“组织”的管理就必须了解警察组织行为学、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等,从宏观角度界定现代警察组织的职能分工,设计出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有关“物”的管理则涉及财务管理、装备管理与调度使用,必须符合装备财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原则。有关“信息”的管理必须符合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等等。总之,公安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多种管理性问题,有的涉及的范围是局部的,有的则是宏观的。无论哪一种情况,其解决方案的提出都必须符合管理学原理。从创新的角度而言,我们更应该及时将先进的管理理论贯穿到公安工作实践中,比如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评估、警力资源优化与配置、科技创新等。公安管理专业的各种课程设置就是为相关专门人才或未来领导的管理能力培养服务的。
3.公安管理学是公安管理人才的培育与高端人才重塑的平台。专业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出公安工作需要的人才。公安管理学被纳入公安学二级学科,同年公安管理专业就出现在教育部出台的本科专业招生目录中,这表明公安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正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该专业的设置将会有力地解决公安机关中管理型人才缺失的困难,增加人才的多样性。不少院校将公安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熟悉党和国家以及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公安管理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公安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核心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公安工作和警务实战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还有人则基于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
指出,公安管理专业人才应当“三懂三能四会”,即懂法律、懂公安、懂管理,能干、能说、能写,会办案、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3]。该定位可以回避公安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入警时的尴尬处境,其目标就是具备一定管理潜质的一般性公安管理人员。正如20世纪80年代公安大学王光教授提出的:“公安管理专业可把培养一般公安管理人员作为目标,并在将来的实践中,把他们中间涌现出的优秀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去。”[4]此外,公安管理专业还应当将其目标设置得更高些,不仅仅局限于本科层次,还应当注重硕士、博士层次人才培养以及高层领导者的能力再塑造。正如许多综合性大学的管理学院开设MPA、EMPA等专业一样,它将为公安高端人才的回炉再造提供平台与机会。当然,这种目标定位也会对从事公安管理专业教学与研究的人员提出更高的能力素质要求。
(一)多方努力,共同宣传,坚持做好省属院校公安管理专业的重建工作
公安管理专业是各个省属警察院校专科院校时期普遍开设的专业,其名称是警察管理。直到现在,部分专科层次的警察高职院校仍然在开展此专业招生。后来在省属警察院校升格本科过程中,公安管理专业基本上被废止,师资力量的教学与研究重心向其他社会大学普遍开设的管理型专业转移。2008年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又加剧了这一趋势。这无疑是公安管理专业建设的巨大退步。公安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举步维艰,流失、转行等现象严重。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受警察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性冲击,另一方面是学院领导、部分中层骨干以及公安实务部门领导对管理专业及其人才的错误性认识,如:社会上管理专业泛滥、就业困难,公安机关现在急需的是基层所队民警而不是领导,等等。重振公安管理专业就必须改变上述错误认识。学习公安管理学并不是为了当领导,公安机关中普遍存在一般性的基层管理岗位;学好了公安管理学,有助于在职者建立大局观以及创造性解决管理型问题。另外,公安管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只有多所院校开设与支持,才能木秀于林,才能根深叶茂。公安大学等部属院校与地方省属本科院校都应当开设此专业,地方院校的公安管理专业主要服务于地方性的公安管理人才培养与具有属地性质的公安管理型问题的调查研究,部属院校的定位在于全国性公安管理问题的研究与行业性公安管理问题研究及其相关人才培养,两者并不冲突。鉴于现有公安管理专业设置状况,各地公安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应当积极支持本省公安院校申办公安管理本科专业。
(二)坚定信念,立足务实,坚持做好公安管理专业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服务
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组织效率与效益,以解决系统的复杂性问题。正是基于上述理由与需要,管理学在近现代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公安机关作为一个复杂性组织,也面临着效率与效益性问题,需要有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引其组织体系、警务机制改革,公安理论与软科学研究也因此应运而生。这些都表明公安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管理问题的不可回避性。公安机关需要懂管理的专门性人才,公安管理专业的设置就是为了解决此类人才的需求问题。作为从事公安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的人员,我们首先应当坚定信念。公安管理理论研究大有可为,是一座尚未开发的富矿,其中的研究成果将随着我们研究能力与水平提高、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多样化而层出不穷。其次应当立足务实,为公安工作实际部门解决问题服务。研究者应当主动介入,围绕实务部门的管理型问题提出咨询诊断意见以及对策方案,优先取得实务部门的认可,使其感知到管理学知识的科学性、公安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进而支持省属本科公安院校申办公安管理专业。省属公安本科院校申办公安管理专业的困境一般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院校自己不愿意申办,二是当地公安实际主管部门不支持。信念的坚定与务实的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这两个问题,并产生丰富的研究成果。
(三)解放思想,借助东风,坚持做好公安管理专业招生与就业工作
学科与专业相关联,二级学科一般对应着各个院校的招生专业名称。高一级的学科需要低一级的学科支撑,而二级学科的支撑必须与专业及其招生相对应。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专业招生与专业教研室的建设以及学员的毕业出路等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专业招生兴旺,该专业教研室的建设就会得到学院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就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专业性的教科研成果也会日益丰富且档次较
高。当然专业教研室建设情况的好坏也会反过来影响该专业的招生,学生的毕业出路同样也会影响其招生计划设置。过去公安管理专业建设状况不甚理想,实际上与上述两个因素均有关联。从毕业生出路看,公安院校的学员出路普遍是通过参加当地公务员考试招录的方法进入警队,其竞争对手不仅有警校毕业生,还包括地方大学的毕业生,同时受招录指标的影响,在过去几年公安院校的毕业生出路始终不畅,导致公安类专业的招生数量与质量连年下降。从专业类型上看,公安机关主要以招收基层所队民警为主,公安管理专业毕业生明显不如传统治安、侦查类专业的学员受地方公安机关欢迎。这也是省属公安院校放弃公安管理专业建设的原因之一。当前,深化公安机关改革正是国务院主导的政法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公安部正在考虑改革新警的招录方式,改变过去社会招考方式为主,实现向以公安院校生源考录为主的方式转变。这一重大改革,将有利于公安院校完善公安学学科与专业设置,增加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更好地服务地方公安机关。各公安院校应当抓住契机,积极申报公安管理专业,加强公安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适当分配公安生源计划指标,为地方性公安管理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四)开设论坛,加强研讨,坚持做好公安管理师资交流平台与共同体建设
公安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其师资队伍的建设。现代的高校建设不再是封闭的小圈子,学术创新与进步强调的是交流与探讨。因此有必要开设经常性的、全国性的会议和论坛,就公安管理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以及教学科研中的具体问题开展研讨,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思想碰撞,以促进各个地方的公安本科院校改进公安管理专业的教学,丰富公安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治安学和侦查学已经在论坛开设方面走在前列,取得了不少经验与成果,值得公安管理专业教科研人员学习。另外作为学术群体,公安管理研究人员也有必要建立起自己的行业协会,完善学术圈。比如进一步完善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公安管理分会的相关制度,做好会员的吸纳工作,设置和完善涉及公安管理项目的征集评审机制,及时通过公安管理分会推荐优秀公安管理类研究成果参与社会评奖。通过学会的建设,为从事公安管理专业教育与研究的人员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精神家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论坛、学会建设的方法与工具也应当与时俱进,现代的许多即时通信工具,如网站、微信、微博、QQ群等都可以加以利用,实现圈中的成员及时快速分享信息,实现共同进步。
公安管理专业的建设,无论是从公安学学科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公安实际工作对管理人才的需要来说,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各地方省属公安院校对申办公安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各有不同,这实际上反映了各个地方公安院校负责人对公安管理工作、公安管理学的认知程度。2011年国务院、教育部批准设置了公安学一级学科,2015年党中央部署了政法机关深化改革工作(其中涉及公安教育体制改革),这一系列变化都为地方公安本科院校推进公安学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了契机。公安管理学专业的发展必然会迎来春天。
[1]王明生.公安学一级学科设置的重要意义及学科体系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1).
[2]李健和.公安学一级学科建设若干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0,(1).
[3]王青.公安管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3,(4).
[4]王光.对本科公安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想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6,(3).
责任编辑:时娜
D631
A
1009-3192(2015)05-0113-06
2015-08-02
邵祖峰,男,湖北仙桃人,湖北警官学院治安管理系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安管理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