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彦超
从根本上讲,体育并不是一种先在的、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的纯粹身体运动,而是融合在人类文明与人的存在之中的一种理性活动与生活方式的建构。体育的生命力很多时候体现为体育文化的产生与重构、对原有的体育观念和体育体系的不断突破与超越。如对于休闲体育的理解即体现了这一点。有人倾向于从时间的意义上理解休闲体育,把休闲体育视为“人们在余暇时间里,积极自主的、轻松愉快的、毫无心理负担的进行的一些娱乐性健身体育活动”[1]。这一理解强调闲暇时间是休闲体育的第一要素;有人把休闲体育理解为“满足对健康和文化需求的一种方式”[2]、“以一定的身体活动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3]。这种认识从人的生存模式和人的生活方式上来理解休闲体育。这些认识既体现在体育所研究的问题和涉及的领域日益丰富与多样,体育与人的生活的关联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体现为体育理性本身定位的有意识的调整。基于此,对新时期中国体育理性的位移和发展趋向进行思考,不管是对中国体育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还是对当代中国居民和谐生活方式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的中国体育研究领域,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传统教科书”的体育理论体系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形势,同时也区别于改革开放后在为国争光和金牌战略的背景下,体育理性围绕着竞技体育这个共同的热点与核心议题而追求比赛成绩、奖牌数量、大赛排名的情境。新时期中国体育研究的主题、范围、方法、层次、维度等都呈现出以前没有过的多元性与发散性,同时这些相互区别甚至相互对立的体育研究议题获得了平等、宽容和同等的体育氛围。
通过对新时期体育研究领域多元性和发散性特征进行理论和实际的描述发现,当今中国的体育界,除了自改革开放就已经存在的几个体育论题(如竞技体育发展、体育运动形式、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效能等)仍然是体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以外,新时期中国体育领域同时的、平行的拓展了很多的体育研究领域。当然,我们在此不可能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存在的所有的体育研究热点都呈现出来,但可以概括的列举一些主要部分:大众体育、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医疗体育、军事体育、家庭体育等。除了以上方面,我们还列举出近年来体育的其他重要研究领域,如体育经济学、体育伦理学、体育休闲学,等等。在这些研究领域中,我们看到了体育理性关注的话题、研究方式、价值取向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散性、多元性、差异性和平等性,从中我们难以把握对体育的一致规范和界定。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发散性和多元性并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透过非本质的、表面的差异性,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研究领域的深处发现新时期体育理性的发展趋向。具体来讲,新时期体育理性正在重新为自己定位,调整自己的研究范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体育理性定位下移,即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
1.2.1超越单纯的运动维度虽然体育是与人类发展和进步相伴随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有着内在和本质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体育体现为远离人的生活世界的纯粹的运动领域。这表现为“运动本身”的提升成为体育的核心追求,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取得成为体育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在此背景下,竞技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体育界上下关注和保护的“宠儿”。在这种意义上,传统体育理性要么沉浸在对体育运动本身的完善与提高的自我满足之中,使体育俨然成了一个外人无法企及的“圈子”,变成了“圈里人”的独角戏;要么成为从普遍意义上的对人的身体健康进行改善的工具。与传统体育不同,新时期的体育理性下移,在体育研究的不同领域中都表现出超越传统体育的单纯的运动维度,使其回归于人的生活世界,迎合与融入了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世界的需要。
1.2.2超越明显的政治化倾向过去几十年我们都强调体育要与人的生活世界相结合,要求体育要为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生活状态的改善服务,但是,遗憾的是,体育在很多时候却变成了政治的注释,体育被负载了过重的“为国争光”“民族振兴”的任务,甚至很多时候体育被披上政治的外衣直接成为“政治体育”。在这个过程中,体育的元功能被消解或弱化,体育的附加功能被放大,体育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而成为政治(或经济)的附庸。这种将体育政治化的做法,不仅没有使体育在人的发展与人的生活进步中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反而使体育与人的生活世界越走越远。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人们仅仅将体育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没有将体育真正地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也正是因为体育的政治化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政治适度向相关领域收缩,体育也开始从原有的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重新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新时期体育理性在不同研究领域中定位的下移,明确地显示了体育理性突破传统的上层建筑的束缚,真正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真正实现与人的发展和生活方式提升的对接。
新时期中国体育研究的发散性与多元性特征,以及体育理性有意识的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与位移,展现了体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这也说明中国体育研究的发展正逐渐成熟,开始将自己定位于本来应该存在和服务的对象,即人的存在与发展。
中国体育理性回归生活世界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发展趋势,然而这仅仅是中国体育重新定位的开端,还远远没有达到应该实现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大的方向下,需要重新定位体育理性的价值趣旨,否则体育理性的重新定位有可能结不出预期的成果,体育理性仍然会游离于人的生活之外,仍会“不在状态”。在当前有关体育理性位移的相关研究和重新定位的探索中,体育理性位移的趣旨归根结底是为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这表现其会在两个维度上具体展开: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二是丰富人的生活世界。
总体来看,各种不同的传统体育研究领域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体育对人的身心健康所发挥的作用,代表了体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的重要方向之一。上世纪90年代,体育界就已经出现了对体育最终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的讨论和探索。一些学者开始呼吁体育的发展应该更好地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更好地为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服务。这些观点最核心的部分是改变传统体育过于强调竞技和比赛的成绩即纯粹为运动而运动的形而上的定位,使体育直接面对人的现实生活,为人们解决包括身体健康、心理调适、人格完善、兴趣满足等方面的问题,使其发挥改善人的身心状态的重要功能。在这些研究中,近些年兴起的运动人体科学是其中的重要典型。运动人体科学强调临床医学、生物科学与体育的融合,主张在体育运动方面引入医学相关理论,为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运动提供坚实的医学基础。但是在对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定位上,当前学界的观点和看法并不一致。专家们对其研究对象、范畴等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甚至其学科名称和称谓也在不停改变。应该承认,对运动人体科学和其他传统体育研究领域进行开拓和发展对于体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将有助于体育界重新探索体育的定位、功能、价值取向等问题,因而,加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十分必要。
传统体育领域研究对人的生活世界回归,其最基本的着力点并不是体育运动或者说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肺活量、克服疾病等身体方面的功效。因为这种结果是体育应有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它不受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普遍地发挥着作用,当然也不可能存在回归谁的问题。传统体育研究回归人的生活需要从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回归的价值向度;二是回归的主体受众。就回归的价值向度来看,体育的价值向度绝对不能将自己局限于单纯的体能增强和肢体功能的提高,而要将触角扩展到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然而,就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于南京青奥会期间在南京体育学院演讲中所说的那样:“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这其中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更加严重。”囿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引用专家或学者对当前中国体育重视身体忽视心理、重视参与者成绩忽视参与者人格的现实状况的描述。但要重视的是,也正是由于中国体育的这种弊端,使得体育在价值向度上向人的心理、精神、人格等的回归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就体育回归的主体受众而言,主要是解决体育的落脚点问题。毫无疑问,体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体育是否能够以及如何在最普遍的意义上与最广大群众(或公民)相结合则成为体育能否发挥自己功能的关键。如果说体育固有的属性是体育功能价值的前提,那么体育主体受众则是体育存在的根基。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体育发展从重视竞技体育到发展群众体育、从关注比赛成绩到强调体育为人的发展服务才能成为可能,大众体育、休闲体育、老年体育等一系列体育活动和研究才会萌发并壮大。
应该说,最能够体现体育理性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并发挥启蒙与教化功能的是休闲体育的路径。与其他体育研究领域一样,休闲体育强调体育要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休闲体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诉求更强烈、自觉和明确。与传统体育相比,休闲体育在强调体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时并没有将理性的目光投射到人的生活的某一具体方面或某一具体的层次,而是聚焦到人类发展过程的始终,并从最终的意义上影响人类存在状态的基本层面,即休闲生活。人的休闲生活不是外在于人类存在的冰冷世界,而是内在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的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之一,存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所以说,体育回归生活世界就是体育回归人自身,是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启蒙与教化。
需要说明的是,休闲体育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体育运动形式,而是内在于众多的体育活动或者运动形式之中的休闲精神和体育休闲发展趋势。在近代体育演进中,体育赛事从专业技巧型极强的专业体育比赛一强独霸到今天针对不同人群的体育赛事(如青奥会、农民运动会等)日益扩展、从比赛项目的高大上到今天许多“亲民”项目进入各大赛场等,都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自觉或无意识地接近和揭示了休闲体育的主题。中国体育界最近十几年来在娱乐体育、大众体育、医疗体育、家庭体育、老年体育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休闲体育走向自觉。
我们之所以将休闲体育作为人的生活世界的启蒙与教化方式,主要在于休闲体育相对于传统体育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方面均有了实质性的转变。首先,休闲不是一个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并列的具体的领域,而是内在于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领域之中,影响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的生存模式。因此,体育从人的休闲的层面上回归生活世界,不是生活世界的某一方面或者层面的回归,而是人的生活本身的回归。相比于传统体育,休闲体育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和回归属于深层次的、内在的回归;其次,由于休闲的独特规定性,在休闲体育的范畴中体育与休闲的关系不同于体育与其他人类具体活动或者行为的关系,体育和休闲的关联具有本质性。换言之,体育与其说是外在于人类休闲以外帮助人们享受休闲时间的一种手段,不如说是人类休闲本身的外显之一,是人类休闲应该拥有而且必须拥有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态。当体育理性在休闲的层面上回归生活世界时,体育就完成了研究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建立起体育理性的具体运动或活动形式与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之间的内在关系。
当我们肯定休闲体育在新时期所代表的体育理性回归生活世界的方式时,并不是强调体育理性仅仅对休闲生活进行分析和研究,也不否认体育理性探索运动技能、活动样式、体育经济、运动项目等的合理性。无论体育理性选择什么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都可以而且应该借鉴休闲体育学的研究范式,从人的存在状态与生活世界的内在规律中去认识和理解这一对象,进而形成与其他以往体育研究所不同的独特的休闲视野,即体育运动或活动形式与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之间内在统一的理论范式。这样一来,体育工作者不管是进行何种体育对象的研究,不但可以揭示出研究对象的人性和社会性内涵,也可以保持自己研究领域的相对的超越性的独特品格;既能够与现实生活保持紧密的关联,同时又不会将自己消解到广阔和繁琐的人类世界中。
这种将体育运动具体形式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规定相结合的休闲体育,相对于传统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历史感,是体育理性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自觉的调整、改变和自我超越。新时期中国休闲体育的萌芽与成长是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中国居民由生存向发展进步为背景的,其承担着多重历史使命。不但要进行休闲体育的一般性理论课题研究,还要着眼于中国生活方式变革的独特课题;不仅要在理论形态上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休闲体育理论体系,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中国居民和谐生活方式的生成。当今休闲体育的工作是奠基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休闲体育的主要工作是使体育理性真正实现“在家状态”,即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探索并揭示体育运动的具体形式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全面发展,促进新的体育理论视野的产生。如前所述,体育与休闲的关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体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独立于人类的外在世界,而是人类存在的状态,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外显。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体育与休闲之间的本质关系,只习惯于在体育的小圈子里追求运动自身的超越性和把自己的理念笼统地加给生活世界。休闲体育的这种分离状态在当代开始变成人们发展和进步的阻碍。所以,体育理性的根本任务在于实现自身研究范式的转变,将体育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展现出来,形成关于体育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新的认识。建立自觉的休闲体育形态,必须突出三个主题:一是在理论上构建休闲体育模式;二是深入分析当前的体育危机;三是探讨并揭示体育理性的转移机制。唯此,体育理性的范式转变层才能从根本上走向真正的自觉。
中国休闲体育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系统梳理和分析体育精神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的相统一为内核的现代体育精神。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体育科技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体育大国,在增强国家影响力、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自尊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积贫积弱使体育承担了运动以外的更多使命,不堪重负的体育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实现突破。具体来讲就是金牌挂帅、成绩第一。这使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占据着中国体育舞台的中央位置,成为中国万人瞩目的焦点。与此同时,这种畸形发展也让中国体育陷入深层次的危机和冲突之中,集中表现为中国是体育大国而非体育强国、运动员技能世界领先与居民体质逐渐下降、体育技能领先体育精神滞后等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加深的人的生活困境开始展现出原有体育精神的局限性和内在缺陷。因此,我们需要在分析和梳理历来体育精神的基础上,将科学精神与人本精神相结合,构建自由、自觉、理性的现代体育模式。
中国休闲体育要将传统体育的单纯的健康指导转化为生活方式的启蒙与教化,促使精英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生活体育内在融合,从而使现代体育精神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成长起来。休闲体育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内在启蒙与教化是人的生活世界的自我启蒙,并转变为现代主体的自觉的生活样式。可以判定,人的生活世界是体育理性生长的根基和最根本的存在领域,服务于人的生活世界的休闲体育将成为新时期最具有活力、现实性的体育形态。
[1] 郭晶.浅论休闲健身运动[J].体育文史,2000(2):45~46.
[2] 李艳翎,周兵.基休闲娱乐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