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治骏
(上海市浦东新区统计局,上海 201299)
刍议风投行业建设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意义
——以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华治骏
(上海市浦东新区统计局,上海 201299)
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汇聚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解园区内风投机构的总体运作情况,浦东新区统计局对目前在园区内实地经营的25家风投机构做了相关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风险投资机构;中小企业;融资
张江高科技园区汇聚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吸引了不少风险投资机构。目前,在园区内实地经营的风投机构有25家,从业人员128人,其中硕士及以上从业人员占40.6%。
(一)园区风投机构募资情况
国有资本在风险资本总量中占主导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园区风投机构共计管理风险资本149.38亿元,其中47.3%来源于企业投资,45.1%来源于政府财政。国有风险资本122.74亿元,占比高达82.2%,其中政府财政资金67.39亿元,国有企业资本金额为55.35亿元。
(二)园区风投机构投资情况
1.44.7%的投资金额投向张江园区企业(项目)。目前园区风投机构累计投资了324家企业的340个项目,其中投向园区企业和项目的比重在45%-50%之间;累计投资金额84.38亿元,其中44.7%的金额投向园区企业。
2.风投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寻找投资项目。调查显示,超过50%的园区风投机构通过其他风投机构推荐、企业主动申请、政府部门推荐三种方式寻找投资项目,通过中介机构推荐、朋友推荐、会议论坛途径寻找投资项目的园区风投机构也超过40%。
3.人力资源是风投机构最看重的因素。拟投资对象的人力资源情况是园区风投机构最看重的因素,其中41.7%的园区风投机构最看重企业家的背景和能力,33.3%最看重管理团队的构成,而其他非人力资源因素如产品或服务的成长潜力、企业的财务报表、运作模式、市场占有率等共计25%。
4.联合投资是风投机构常用的投资模式。调查结果显示,70.8%的园区风投机构有过与其他投资者联合投资的经历,其中29.2%的机构其一半以上的投资项目采用联合投资,33.3%的机构其联合投资项目比例在25%-50%之间,另有8.3%的机构联合投资项目比例低于25%。
5.“新三板”项目成为风投机构的新目标。70.8%的园区风投机构愿意投资“新三板”挂牌公司,而一些“新三板”项目也确实为风投机构带来了较高收益。
(三)园区风投项目管理情况
1.定期听取财务汇报,实现项目监督。为实时监督被投资项目的运作情况,及时发现财务问题,绝大多数园区风投机构要求被投资企业定期向其作财务汇报。
2.参与被投企业运营,提供增值服务。园区风投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被投资企业日常运营,其中75%的机构提供管理建议,70.8%参与企业战略决策,62.5%提供业务建议。当被投资企业业绩达不到预期目标时,风投机构还会采取更换管理团队、完善商业计划、治理企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帮助被投资企业度过难关。
(四)园区风投项目退出情况
1.近半数风投项目通过股权转让方式退出。
统计数据显示,园区风投机构历年累计退出项目(包括部分退出的项目)77个,占项目投资总数的22.6%。其中通过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项目共有37个,占退出项目总数的48%,而通过清算和IPO上市退出的项目均为20个,各占26%。IPO上市被公认为最理想的退出方式。
2.园区风投机构投资平均周期普遍较长。调查结果显示,有10家园区风投机构从投资进入到全部退出的平均周期在5年以上,占41.6%。究其原因,一是其中有6家风投机构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其投资、管理、退出各过程均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评估和审批,拉长了投资平均周期;二是部分机构投资生物医药产业,该产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较长的投资周期。
(一)财政资金占比高,民间资本参与少
随着行业的发展,财政资金占比过高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园区风险资本中非国有内资、外资和个人资本分别仅占总量的10.1%、0.1% 和5.4%。由于张江园区定位为高科技园区而非金融园区,并无针对风投机构的特别政策,因此对于非国资风投机构进驻园区并无吸引力。
(二)国有机构投资谨慎,种子期项目融资难
因各级国资委对国有风投机构的考核制和问责制,导致国有风投机构在投资时都相当谨慎。园区内仅7家风投机构愿意投资种子期项目,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投资种子期项目风险高、失败率大,与财政资金规避风险的要求相矛盾,许多国有风投机构为降低投资风险往往更多选择成长期和扩张期项目;二是部分民资风投机构因风险资本规模较小不敢涉足风险较高的种子期项目。
(三)信息渠道不通畅,优质项目源难寻找
目前张江园区只有172家企业获得各类风投机构的投资,仅占园区企业总数的5%。由于缺乏风投机构与企业互动交流的平台,70.8%的园区风投机构觉得优质项目源寻找困难,希望获得风投的企业也不知道如何寻找合适的风投机构。
(四)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环境尚不完善
目前园区风投从业者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从业者都来自于政府、民企、上市公司等,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缺乏;二是所谓的风投人才多数停留在学术论坛和理论研究层次上,实际操作上的能手还不多。调查结果也显示,33.3%的园区风投机构认为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风投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五)资本市场不完善,风投退出渠道不畅
风投的核心是退出,没有通畅的退出渠道,风投就无法达到资本增值和良性循环,但调查数据显示,50%的园区风投机构认为风险资本退出渠道不通畅,究其原因还是目前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一是主板、创业板上市门槛高。目前园区上市企业仅10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0.3%。二是“新三板”市场尚不完善。50%的园区风投机构认为“新三板”转板机制不健全,25%认为“新三板”交易不活跃,另有16.7%认为“新三板”融资功能不健全。三是缺乏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37.5%的园区风投机构认为缺乏诚信体系是制约风投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构建多元化投资格局
一是解除对国有风投机构的束缚。改革问责机制,宽容一定程度的投资失败,减少投资审核环节,缩短放款时间。二是设立更多早期项目引导基金①注:①该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参与园区风投机构对早期项目的投资,并在规定时间内退出,投资收益支付给风投机构,若投资亏损则考虑承担部分比例的损失,该基金的设立应遵循政府出资、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由于园区初创企业多,融资需求大,设立更多早期项目引导基金是解决风投机构慎投种子期项目的最好方式。三是吸引民间及外商资本。大力发展有限合伙制、信托基金制和公司制的民间投资主体,刺激民间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通过建立中外合资、外商独资风投基金的方式吸引海外投资,使外资成为风险资本的重要补充来源。
(二)加大风投机构宣传力度,搭建多渠道沟通平台
一是加大宣传。利用宣传栏、宣讲会、园区官方网站等媒介加大普及风投相关知识和宣传园区风投机构的力度。二是搭建平台。通过搭建风投服务窗口、风投沙龙等平台制造企业与风投机构面对面的机会;同时建立极具潜力且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名录库并推荐给风投机构。
(三)吸引风投人才集聚园区园区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园区组织和企业组织相结合、现场组织和网上进行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为风投机构招用紧缺人才提供方便。依托张江在线和张江微博,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园区人才政策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各类风投人才。
(四)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多渠道退出机制
一是适当降低创业板准入门槛。通过适当降低创业板财务门槛和减少相关法律文件对外资企业登陆创业板限制的方式使更多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资本能通过创业板上市途径退出。二是增强“新三板”的人气和活跃度。通过设计出台完善的转板机制、扩大“新三板”现有功能、降低个人投资者准入标准等途径提高“新三板”的人气和活跃度。三是清除退出渠道的相关障碍。健全清算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改善清算条件,简化清算手续,同时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疏通并购渠道,扫除风险资本退出相关障碍。
(责任编辑:曹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