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众化的新突破
编者按:“《经典悦读系列丛书》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于2014年8月21日在广州南国书香节上举办。《经典悦读系列丛书》共10本,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与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推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李玉妹作序,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陈培永、周峰、梁道刚、田明四位博士分别完成。
该系列丛书选择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十篇经典文献,不追求全面梳理,只追求精华解读,以小语言、美语言写出大思想、重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趣味化方面做出了重要尝试。深入浅出的思想分析,直面现实的问题导向,小品文的写作风格,清新悦目的装帧设计,幽默风趣的手绘漫画,打造出领导干部和普通大众爱读、能读、好读的经典小书,保证了读者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经典的魅力,领悟经典的智慧。
发布会上,作者代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陈培永副教授对该系列丛书的特点进行了介绍,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袁久红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怀玉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刘森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成龙教授先后发言,他们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该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给予了高度评价。本刊现将各专家学者在发布会上的发言摘录于此,以期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话题的深入探讨。
我们寄予这套丛书很大的期望,我们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众化方面有新的突破,我们甚至试图让这套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一个“小事件”。我想用五句话来介绍这套丛书的特点:
第一,以小博大。这套书是小册子,我们的意图恰恰是做到书小意义大,短小而精湛。小册子虽小,担负着让经典著作走向大众的重任,它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领悟经典的魅力。小册子虽小,写作的难度大。在写作的时候我们深有感触,因为每段、每句都要细细推敲。看到这套丛书的成品,我忽然想到了小品明星潘长江在《过河》中一段台词:“秤砣小压千斤,胡椒小辣人心。雷锋同志个不大可他的精神传天下,董存瑞个不高关键能举炸药包。科学认为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
第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言说。我们立足的文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这些思想巨人的经典著作,我们不是独创而是解读,但正是这种解读,让这套丛书有了思想的高度。我们感受到巨人的力量,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我最想说的是,不认为经典是经典,是因为没有读懂经典,没有读出经典之中的经典之处。我们当然没有拘泥于经典,我们进一步言说,我们要让经典与时代对接。
第三,从天国回到人间。这是马克思所做的事情。马克思让哲学不再是玄之又玄的,不再是屋顶之上的,他让哲学关乎现实之人,关乎人的吃穿住用,关乎日常生活,关乎社会,关乎未来。但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依然有距离,依然没有回到日常生活。有些人烦马克思主义,烦的其实不是马克思主义,因为他们从来没读过马克思、恩格斯的任何文本,他们烦的是马克思主义高高在上,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我们要让马克思主义从天国回到人间,让更多的人知道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社会密切相关。
第四,不经意的幽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是完全晦涩的,不是冷冰冰的,它们本来就有幽默,就充满趣味。如果你认真去读马克思,去读恩格斯,去读毛泽东,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文本时不时有妙语、有美句。我们的这套小册子,也试图有点幽默感,读者如果去读的话,也会不经意地发现作者又幽你一默,也会收获一次又一次地会心一笑。
第五,难以抗拒你容颜。这方面要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各位编辑,他们在图书的装帧设计上,在书中的漫画插图上做了大量工作与贡献,让这套丛书显得非常精美。经过他们的包装,我要说的是,每本书虽然不是大家闺秀,但绝对是小家碧玉,它们的容颜让人难以抗拒,它们让很多人觉得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我们期望,不一样的写作风格,不一样的布局设计,不一样的理论发挥,不一样的问题分析,能真正地让读者悦读经典,感悟经典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广东在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在思想文化方面长期以来也是引领风潮。这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广东又走到了前面。我把这套丛书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众化的精品,不仅是把经典著作大众化了,而且还做得非常精美。主要的感受有三句话:
第一,出版社讲正气。对出版社来说,现在的竞争非常激烈,出版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会有很大的投入,经济效益不一定会得到保障。这套丛书的出版,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正能量,说明广东人民出版社讲政治,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程做了一件好事。
第二,作者们有底气。几位作者非常年轻,但是你翻开书看了以后,你看不出来是年轻人写的。翻了几本以后,我有种感觉,几位作者的功底很深,有几本书甚至写得特别像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写的小品文。大家知道,我们写文章想要写得晦涩很容易,而要把高深的理论写的通俗化是非常难的,没有功底难以达到。从解读马克思《资本论》的那本到解读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那本,我觉得都体现了作者比较高的学术水平。
第三,出版的书接地气。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众化,我觉得这套丛书作了一个积极的探索。比如解读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那本书,作者先到网上去搜集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直面这些问题去解读。好几本书都是这样做的,解答了一些理论工作者非常难回答、但却是干部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面对资本主义的矛盾”、“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那么难”、“实事求是为什么那么难”、“怎么理解幸福、公正、和谐这样一些形而上的理念”等一些问题,又如自由、民主等一些敏感话题。这套书敢于直面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敢于直面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回答的也是非常睿智的、非常有深度的。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是一套讲正气、有底气、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众化的精品。
我们都是长时间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研究的老师,深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但也深知把它推向大众化、推向通俗化的难度。匆匆阅读了这十本书,发现这套丛书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刚才陈培永博士已经将这套丛书的优点、特点向大家介绍了,我不作更多的重复了。我不再就丛书本身再说什么,而是“借题发挥”两点:一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的一点思考,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功能的一点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按照历史逻辑的顺序来讲,还是按照它的内在结构来讲,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或三部曲,这就是学院化、大众化和国家化。第一步是学院化,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出于救国救民的关切,在“十月革命”后从国外引进了西方的重要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个激进的西方的社会思潮,是属于中国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们的话语。第二步是马克思主义通过知识分子,走向工农大众,走向社会的底层,变成唤起中国千百万大众革命精神的一种力量,这第二步就是大众化。我们党的早期的理论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说艾思奇、李达这些人其实都作了很多这样的工作。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这两部重要作品在当时可以说影响了很多敌占区的和大城市的青年,很多人奔向延安,走向我们党,就是因为读了艾思奇《大众哲学》这本书,大众化在当时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马克思主义最终变成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这是它的第三步,也是最高的乐章。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思想理论观点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际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韩树英先生的《通俗哲学》再版了多次,其精美的语言和插图,使其在当时很有影响力。这本书教育了整整一代人。该书刚出版之时我还在读大学,就从中受益匪浅、收获良多。这里我要重点讲的是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一个来自江苏,一个来自广东,分别是关于“一篇文章”和“一个字”。这“一篇文章”是来自于江苏的故事,即南京大学胡福明教授起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文可以说突破了以往的条条框框、尤其是“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终结了一个教条主义的时代,引出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一个字”是发生在广东的故事,出自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已故的刘嵘教授,他加的这个字是“的”。在《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中,面临一个关于如何评价毛泽东的问题,刘嵘教授以其特有的智慧指出,要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严格地区分开来,这一区分,就了不得,可谓“一字千金”。这就把对毛泽东本人的评价和毛泽东思想这样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区分开来,把毛泽东个人的、尤其是晚年的错误和局限与整个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区分开来了,既解决了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评价难题,也坚持与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众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从目前来看,在马克思主义的学院化、大众化、国家化发展过程中,比较弱的恰恰是大众化。这套丛书的推出,无疑有助于弥补或者改变这种弱化的趋势。现在我们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竞争非常激烈,广大的群众特别是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兴趣不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大众化不够。而这套丛书试图来关心和回答我们民众最为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这是这套丛书的重要意义之所在。要想让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我们必须以自己的功底、自己的实力来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比如最近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问题,这是原来马克思主义研究谈得很少的,但这是一个大众化的问题,也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如果有可能的话,这套丛书继续出下去,可以借助于一些经典文本,更简洁直接地来思考这样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众化,让更多的人在愉悦的氛围里领悟经典的智慧、感受思想的魅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亟需突破的重大课题。这套丛书在这个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取得了新的突破。根据我有限的阅读和了解,这套丛书应该是近些年出版的语言最活泼、可读性最强、经典的思想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得最好、最适合非专业的读者阅读、最有特色的一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丛书。
具体而言,这套丛书有三个亮点和特色。
第一,它继承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重视大众化的优良传统。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由北京大学一些知名教授和学生引进,它一开始进入中国是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在精英的阶层之间传播的。可以说它是“阳春白雪”,不是大众化的东西。尽管如此,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很注重向大众普及,“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吸引读者。后来,在创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以艾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为代表,出现了很多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新形势,在目前的形势下,怎么编辑一套让更多人有兴趣阅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丛书,的确是一个很重要又不容易做到的任务。这套丛书,不管是作者还是编辑,用了很多功夫,动了很多脑筋,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现实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它结合了这个时代的流行因素,用喜闻乐见的电影、音乐、漫画等形式讲述经典著作的思想理论,用小语言、小故事写出了大思想,很能吸引这个时代的读者。
第二,这套丛书把经典思想的解释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做得非常好。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学的老师,可能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经典著作的思想解释得和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让这个时代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理解经典著作的思想魅力?问题就在于,经典著作是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写,毛泽东的著作更近一点,也是几十年前写的著作,这些著作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和今天的时代脱节了?这是必须要讲清楚的难题。这套丛书把经典著作和当今中国的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好几本都有“当代回响”这个栏目,栏目的设置非常有创意,提出并回答的问题是很多人都困惑的问题,非常具有现实性,比如“易粪相食的互害社会,我们为什么会生活于其中”、做到实事求是为什么那么难”、“中国蛋糕论:应该先做大还是应该先分好”、“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那么难”、“‘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我们为什么要反对”,等等。用这样一个栏目把经典思想和当今中国的实际很好地勾连起来,就能让很多读者产生共鸣,认识到原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够很好地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更加认同经典著作的价值。
第三,这套丛书不但形式活泼、语言简洁、可读性强,而且保持了较高的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改造世界,就需要让精深的思想以更好的形式让更多读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有很好的分工,创造性的著作大部分是马克思来做的,马克思的著作一般是专业人士来看的,甚至专业人士也不一定能看懂,不一定能理解得很好。恩格斯就承担了把马克思的高深思想向更多读者传播出去的任务,当然,恩格斯的著作本身也有很强的创造性,甚至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在当今中国,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在阅读动力不是很足,在这种情况下,要普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思想,就需要形式更活泼,语言更简洁,可读性更强。但是,如果只注重形式,只注重语言,而不去注重思想水准,这就必然损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厚重。这套丛书做得很好,一方面采取了灵活活泼的形式,保证读者能够读得下去,读得很有意思,很有趣味;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思想的深度,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独到思想,获得了思想的升华,提高了自己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
很高兴见证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典悦读系列丛书”的出版。我讲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我觉得这套丛书出版得非常及时。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我们的阅读习惯、消费习惯有了一些改变。这种“浅阅读”成为我们当下文化消费的一个现实,在这个背景下,很多人逃避了经典、远离了经典,甚至亵渎经典、颠覆经典,这套书对引导人们改变阅读习惯和文化消费习惯是有帮助的。我们在全社会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党校、高等学校的教育应该有一个引导。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读经典的话,会变得越来越浅薄,我觉得党校的引导和参与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我觉得写这套丛书的作者不简单。因为要把经典解读出来,首先自己要读懂,自己要读懂首先要有兴趣去读它。在当下的这个背景下,我们这几位年轻的博士能够把这些经典读透,并在读懂的前提之下借助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我觉得这个是要功底和底气的。他们没有底气,这套书是写不出来的,因此能写出这套丛书,我觉得年轻博士不容易。
第三,我觉得我要提点建议。这套丛书写出来已经很难,但是从更高的要求来说,这套丛书也有待改进的地方。一是风格统一的问题,有的著作把经典的段落放在每一章后,有的著作把经典压缩放在书后边,有的著作则是把经典里的一些妙语摘抄放在书后。如何呈现经典,如何把经典和我们的解读结合起来,我觉得这套丛书不完全一致。二是对经典究竟如何形成、如何传播的背景介绍不够。有的著作在“经典地位”的栏目中讲到这点,我觉得还可以做一些扩展,比如讲清楚这个经典何以成为经典。三是经典可以拓展一些。比如说邓小平的几篇文章,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80年8月18号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的《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以及著名的《南方谈话》。我觉得这是邓小平三篇最重要的文献,应该纳入其中,这些东西解读出来的现实性会更强一些。
我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谈一下自己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从1919年传入中国到现在,已经有将近100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我认为主要是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政治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有学者的理解。政治家更强调一种目的性,必要时还有强制性。学者更多的是一种学理的阐述,以说服和教育为主要手段。二是要处理好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要不断地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还有把外国的东西与中国传统的东西结合起来。三是要处理好文本解读和现实研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六十多卷,《列宁全集》也是六十多卷,如何从它们当中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阐释清楚是一个重大的任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必须面对现实,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如何把文本上的东西和现实中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四是处理好大众化研究和专业化研究的关系。大众化研究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广度问题,专业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种深度,这两种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专业化研究,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深度。没有大众化研究,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广度,马克思主义就没办法变成改造世界的武器。五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的关系。既有中国的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国外学者也在研究这个问题,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何把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从这样几个关系出发,我认为,这套丛书的优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这套丛书面向时代,较好地体现了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的结合。一方面大家都知道通过学习经典,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当前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几位作者都是博士,他们很好地阐述了这个问题,把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第二,这套丛书面向现实,较好地体现了文本解读和现实研究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如何解读马克思是我们哲学界的主题,围绕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学术界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但这些成果主要是学理上的阐述,对现实问题虽然有所关注,但关注得不是特别多。这套丛书一方面在学理上阐述,一方面用大量的笔墨联系实际,解释现实问题,对现实问题作了一个很好的阐述。第三,这套丛书面向广大群众。整套书篇幅短小精湛,语言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阅读完。这样,就保证了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阅读完。所以,我觉得,这套丛书能适应广大群众阅读的需要。
我的建议是在把握总体框架的情况下,突出核心内容。归根结底,我认为马克思的著作,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就是要突出“两个必然”,即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就是要讲清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在现在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讲清楚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重点要再突出一下。总之,我认为这套丛书是非常成功的著作。
该系列丛书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与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推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李玉妹作序,陈培永、周峰、梁道刚、田明著。丛书选择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十篇经典文献,不追求全面梳理,只追求精华解读,以小语言、美语言写出大思想、重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趣味化方面做出了重要尝试。深入浅出的思想分析,直面现实的问题导向,小品文的写作风格,清新悦目的装帧设计,幽默风趣的手绘漫画,打造出领导干部和普通大众爱读、能读、好读的经典小书,保证了读者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经典的魅力,领悟经典的智慧。
1、《共产党人的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如是读》周峰著
2、《历史真相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如是读》周峰著
3、《资本的秘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如是读》陈培永著
4、《读懂社会的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如是读》陈培永著
5、《形而上学的命运——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如是读》周峰著
6、《社会主义的哲思——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如是读》陈培永著
7、《辩证法的真谛——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如是读》田明、陈培永著
8、《认识的智慧——毛泽东〈实践论〉》如是读》陈培永著
9、《思维的法则——毛泽东〈矛盾论〉如是读》陈培永著
10、《驾驭矛盾的技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如是读》梁道刚著
□责任编辑:李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