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政,唐君玲
近年来,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我国政府和国内学术界同仁都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国家在经费投入、科学研究和民族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部分学者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保护、整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现实来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困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和社会影响力仍然在不断弱化。对于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从更深层去分析与探讨,以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社会变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而持久。随着现代通信、网络以及交通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不再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中。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之间因为现代交通、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变得不再遥远。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已成为今天人类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传播。各种形式的文化对话对于传播不同文化知识、促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了解及发展、推动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融合和演进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价值不仅可以作为本民族社会整合、文化重建、文明养成和道德教化的重要资源,也在不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成为新的世界文明的共同价值元素[1]。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并流传至今,一定都蕴藏着该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文化财富。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时空的过滤,升华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文化活动。对推动人类自身的进化、完善和社会进步发挥过重要作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都源起于乡土,根植于村落,没有文字记载,用肢体动作和语言进行交流传播是许多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重要形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地域环境和各自的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我国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较多地保留了各民族不同发展阶段的遗风遗俗。在有记载并整理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封建的,不科学的或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成分。而这些成分的存在,从现实意义上讲是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潮流的,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转型和发展的障碍。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出现了“势差”,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西方体育的冲击和挤压[2]。面对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大背景,加之人口的大量流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如何抓住机遇,突破困境,利用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不断吸纳、兼容先进的文化并保留自身的文化精髓,实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迎接挑战谋求创新,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均在其所处的生态和背景下形成[3]。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面对我国种类和数量繁多的民族传统体育,哪些项目可通过改造和完善竞赛制度,与现代竞技体育接轨;哪些项目应发扬项目本身所特有的娱乐、健身优势作为大众休闲、娱乐项目;哪些项目通过现代化改造后,可进入学校体育课堂,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哪些项目由于历史的变迁,环境的改变,已经不适现代社会发展应的需要,可作为历史文化而保存下来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部分研究者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表现形式、项目特点、功能、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分类,这些分类也确实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了方便,但从总体来看,这些分类方法仍然存在不够科学、不够严谨的地方[4]。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一整套关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国家体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史料工作,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武术书籍。由于历史的原因,仅经过改良的部分武术内容得到发展,而其他民族体育项目的研究停滞了长达30年时间[5]。直到改革开放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才受到广泛重视。国家体委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民族传统体育调查工作,并于1990年编辑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收录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997项。相关部门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以不同的方式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抢救和保护,使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发展,为以后更加科学合理地做好抢救与保护工作打下了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历史上政治、经济因素的干扰和制约,以往的抢救保护工作也存在诸多缺憾与不合理的方面。从传承的角度看,过去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大多停留在民族传统体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文化现象的研究上。既使后来学者们开始注重田野和整体研究,但仍然没有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活态文化进行传承,更没有关注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传承场域、传承主体等一系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承要素的抢救和保护。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6]套用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就可以说:人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灵魂和基础。有了人才就有了点燃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火炬。只有有了专门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面一代代优秀的专门人才的不懈努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火炬才有可能生生不息;如果没有真正能够承担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弘扬使命的人才,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随着民间传承人的逝去,如传统武术、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踢毽、抖空竹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项目生存环境日渐恶化,许多珍稀罕见的项目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7]。在我国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中,也只是招收武术和散打方面的学生,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有专长的学生未能纳入招生范围。在高等教育领域,除极少数院校外,大部分高校甚至是体育专业方面学生也缺少系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课程。因此,如何开通多渠道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工作,如何培养更多能够承担使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弘扬人才,是推进该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任何民族的文化都需要借助教育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也是如此[8]。学校教育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是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孵化器。但现实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价值认识,教育与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脱节。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中,虽然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政策,但在具体操作中,不管是体育专业院系,还是普通高校和中小学校,仍很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甚至有些难以开展现代体育项目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校也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并没有形成清晰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理念和制定切实有效的传承体系。尽管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问题,但并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民族传统体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更应该在传承主体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担负起传承自己民族及其他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传承面广的学校教育中,通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使民族传统体育寻找到一个稳定的、系统的传承模式,从而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是指在一定的条件背景下,尊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原形态,借助数字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和再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研究与保护开发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数字技术介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冲破了各种文化类型相对封闭的自然状态,为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空间构建和相互进行深入了解和借鉴的可能。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加大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宣传与投入力度,课题立项、经费支持等较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特别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网络化建设方面投入缺口较大,致使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最大优势还难以在地域性强、分散性特点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发挥应有作用[9]。
在文化的传承问题上,我们反对为了传承而传承,反对为了片面的民族特色而传承,那样会走上保守、封闭和偏狭的道路。但再好的文化,如果人们不重视,没有人去弘扬,也不可能得到尊重,也只会慢慢地消失。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致使我们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乱了阵脚。对于近代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面临的挑战,应该如何去认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直到今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尤其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挑战,要么是激烈地反对,最终失去了追赶世界潮流的机会;要么是屡经惨败后又走上了非理性地反对我国固有传统体育文化的道路。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在不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情况上,就盲目地批判和反对,进而影响了很多青少年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态度。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这种在不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意的前提下就盲目批判的态度和做法,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我们认为,强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绝不是保守和僵化,而是要在深刻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劣的基础上,海纳百川,勇于学习,善于创新,真正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生命力的不断提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通过传统体育活动来对民族文化共同性的一种归属感的情感认可。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奋发图强的民族都能在汲取优秀体育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彰显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符号,夯实自己的体育文化根基。生生不息、异质同构,这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永葆青春的动力所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的象征,是文化的符号,是中国的标签。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就是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与民族凝聚力。
但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不认同,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当今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应该说,文化多元,百家争鸣,恰恰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繁荣的重要条件和标志。但是,多元不代表没有共识。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共识,这个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会出问题。因此,我们既要尊重多元,也要讲求共识。只有这样,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既有百家争鸣,又有核心价值。这也是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智慧。那种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加思考就完全否定的做法并不符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实际。只有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并且真正带着开放的胸怀去学习和借鉴,才是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应该持有的态度。
原则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取舍的原则,我们就没有办法评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哪些内容需要保护与传承,就没有办法在实践中推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当我们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问题时,首先面对的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实际上,我们以什么样的原则作为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标尺”,是我们正确处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的前提。否则,缺少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原则的确定,我们就没有办法回答什么是好的文化,没有办法回答本民族固有的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哪些内容需要保护、传承与弘扬,以及在新的时期如何加以创造和革新。简言之,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实际上就是我们判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内容的好与坏的基本标准。文化不是自然科学,不能简单地由真假来评判,但文化确实有好的文化和不好的文化,这是我们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弘扬、学习、选择与创新的基本标准。
当我们在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上取得共识之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主渠道。无论是基于对其他国家的有关做法的总结和借鉴,还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学校教育对于文化传承与弘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上,我们有必要研究学校教育体系如何承担起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责任。对于我国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在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应该具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做法,并结合中国当下的实际,制定详细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校教育规划。否则不但会贻误这项工作的进展,还会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当前,我们在应该如何建构与不同教育阶段相适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弘扬体系等问题上缺少思考和应对。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必须在制度上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当作一项日常的工作。具体来说,如国家的教育、文化发展规划、学校教学内容等都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安来约束、指导。只有通过相关制度和有关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方面的建章立制,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才不会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不开空头支票,也才会产生实效。
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保存和发扬,在于它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从原始狩猎采集社会到现代网络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人类的发展都是文化的发展。我们只有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建立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更不断发展。
对于我国种类和数量繁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把优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下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但是,对于怎样传承,通过什么方式传承,是我们必须认识思考的问题。在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问题上,我们现在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如何建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体系问题,包括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进行传承,如何正确处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其他文化系统的关系等问题,都需要全方位思考和研究。
[1] 姚文遐.现代化进程中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J].实事求是,2011(3):107~109.
[2] 王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872~875.
[3] 倪依克,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向[J].体育科学,2014,31(12):3~7.
[4] 汤立许,蔡仲林.近10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1):63~68.
[5] 方征.论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53~60.
[6] 郭继承.文化的传承与弘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7] 杨家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2):34~37.
[8] 肖谋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教育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7):218~221.
[9] 李政.网络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6):83~86.
[10] 白晋湘.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与现代化发展[J].文史博览,2011(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