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2015-02-12 08:16王金云
天中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生代心理咨询农民工

王金云

(黄淮学院 社会管理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新生代农民工又被称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第二代农民工”“青年农民工”“新型农民工”等。他们已经成为企业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和现代企业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一般出生和成长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年代,没有经历过太多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研究者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有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令人担忧[1]。也有研究者从质性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中存在的不良心态,主要有排异性心理、自卑心理、被剥夺心理、压抑心理、孤独心理、空虚心理、抱负心理、淡漠心理等[2]。还有一些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极端行为心理的研究,如“富士康12连跳”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事件等。因此,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既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预防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求。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企业应当为有心理咨询需要的员工提供服务;员工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的企业应当配备合格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那么,企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呢?我们拟通过调查探寻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我们参照前人研究和文献编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从三个方面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一是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主要从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及经费投入来考察;二是企业状况,主要包括企业目前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及重视程度;三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状况,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现状、心理保健意识、心理需求状况以及寻求心理帮助的渠道等方面。

此次调查我们共发放纸质问卷45份,网络问卷165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剔除所在企业员工人数少于1000的10份数据)。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70%,女性占30%;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下的占2%,初中的占34%,高中及中专的占40%,大学及以上的占24%;在台资企业、港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的人数分别占13.8%、29.3%、21.5%;64.3%的被调查者就职于制造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占18.90%,另外分别是服装、玩具、制鞋、家具、印刷等行业。

(二)结果与分析

1.关于地方政府方面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没有提供政策支持,缺乏宏观调控和相关奖惩机制,尚未设立公共机构和专项经费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近95%的被调查者对政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政策或措施一无所知。其原因可能与目前存在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有关,这些制度导致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

2.关于企业方面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企业不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92%的企业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和规章制度;近90%的被调查者反映企业没有组织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或活动;只有5%的被调查企业有心理咨询室(主要集中在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企业),但是咨询室并没有专人负责,而且没有固定的开放时间;94.5%的企业没有开展过心理普查,只有3家企业为员工建立了心理档案。归结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许多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管理者为了尽量降低成本,往往忽视显效期较长的培训投资,更关注在军事化、流程化、硬性化管理之下的生产线的高速运转,忽视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安全的关注。(2)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是就业者中最不稳定的阶层,其就业具有活动性大和职业转换快的特点,因而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收,由此导致许多企业培训动力不足。(3)心理咨询人员缺乏也是企业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即使是在心理咨询比较发达的北京,平均每100万人口拥有的咨询师也不足20人[3]。

3.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方面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89%的被调查者只是听说过“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但并不清楚“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具体是什么,心理保健意识几乎为零。被调查者中有44.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情绪问题、人际问题、婚恋问题、睡眠问题等方面,而他们在遇到心理困扰或矛盾时,70%的人靠自己解决,25%的人选择向熟悉的人(主要为家人、朋友和亲戚)求助,想到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的被调查者不足3%。当被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时,有70%的人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27%的觉得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是件很丢人的事情。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虽然有着较强烈的适应城市生活的愿望,但由于工作繁重,生活环境差,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加上自身认知的片面性和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弱,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并且得不到及时排解。

二、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而对其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单靠某一方的力量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构建政府、企业及农民工个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1.推进制度创新,确保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改革发展的稳定性,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4]因此,政府要推进制度创新,消除制度壁垒,确保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中的核心障碍;实现公平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的、人人都覆盖在社会保障制度内的、迁入与迁出比较自由的新型人口管理制度,弱化社会保障服务、就业市场准入、教育资源分配及社会福利等对户籍制度的依附性,各项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之上的附加功能都应逐步与户籍制度脱钩。总之,要免除新生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环境,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快乐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极不均衡,全员参与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远不如城市,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即便是工作开展较好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大都市,其心理健康服务也多半集中在大中小学教育系统和城市社区,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几近空白[5]。因此,健全法律法规并且有效地贯彻执行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路。政府要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资金的来源,规范有关部门的职能。总之,要通过立法以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以制度化的形式确保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权利。

3.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

我国针对农民工早已设立了职业技能培训专项经费,如1986年实施的“星火计划”和1988年实施的“燎原计划”;2003年,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建设部6部门联合发布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6年,我国第一部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提出“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农民工的培训问题受到社会关注,得以深入发展。然而,农民工培训中鲜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更没有专门的经费。因此,政府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计划,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政府也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培训经费直补用工企业的可行方案;同时,各级工会培训职能机构要整合内部培训资源和项目,开展跨区域、跨企业的统筹协作培训试点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二)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构建组织保障、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机制

1.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组织保障机制

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构,如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成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一级领导决策机构,成员由企业分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主要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协调和整合企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以及领导二级心理机构开展工作。企业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门,并有专人负责,形成二级服务机构,具体执行和实施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员由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组成,通过开展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和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和心理保健水平,并实施心理普查和干预辅导工作。三级心理机构设在企业车间和班组,从新生代农民工中选拔培训心理骨干和积极分子作为心理观察员和信息员,观察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向二级心理机构上报。这样可以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并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局面。

2.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知识普及机制

企业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知识宣传与普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心理素质和能力。首先,在普及内容上要兼具科学性、针对性与实用性,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特点,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需求,为不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普及菜单”,帮助他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了解心理问题的主要症状及特点,消除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识,掌握心理疏导和自我调节的基本方法。其次,在普及方式上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注重活动与体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微信、飞信、QQ群等现代网络工具,不拘地点和时间,使心理健康知识进车间、进班组,多渠道营造氛围,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3.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预警和干预机制

心理问题重在预防,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预警和干预机制非常必要。具体来说,心理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建立心理问题发现机制,确定危机干预的对象。企业要建立危机预警的指标体系,在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联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确定预警的对象和范围。一般情况下常用的预警指标主要有负性情绪指标、躯体症状指标、应激源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企业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定期进行心理普查,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给每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实时监控,评估预警信息,确定干预对象,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危机应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2)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企业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人群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如对有自杀意念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干预措施,对已经实施自杀行为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干预措施,对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干预措施等。(3)加强危机的后追踪。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危机后干预工作。对于有过危机行为的新生代农民工要给予危机后干预,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危机前的认知、感情和行为的功能水平。二是对危机事件周围人群的干预工作。这是在危机干预中常常被忽视的环节。目睹危机事件,特别是极端危机事件,会给目击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因此,在危机过后,可以采用团体辅导、个体辅导等方式对这一部分人群进行危机后干预,以防止出现危机“传染性”事件。

4.构建新生代农民工专业心理疏导机制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外来务工者中认为自己需要心理咨询的比例为41.9%,而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仅占2.4%,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机制:(1)引进专业人员,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企业要结合自己实际,建立起一个可以使员工得到有效心理辅导的畅通渠道,成立专门的员工心理咨询机构,引进或聘请心理学专业人员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与服务。(2)建立信息网络咨询和交流平台,开展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服务。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需求,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网络咨询和电话咨询,加强平台建设,让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这些信息网络平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讨论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同时,企业还可搭建在线咨询平台,让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与新生代农民工直接进行有效沟通。

(三)新生代农民工要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作的学习动机、兴趣和个人努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内在动因,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要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要消除认知误区,正确认识自我。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有融入城市生活的意识和愿望,但是“镜中边缘人”心理、自卑心理、被剥夺心理、压抑心理、孤独心理、空虚心理都显现出新生代农民工在适应城市过程中由于认知偏差而产生的情绪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要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及对自己活动成果的社会效应来了解自己,掌握合适的社会尺度,将获得的各方面信息加以综合分析来做出较为客观的自我评价,避免盲目接受他人的暗示,从而达到对自我的客观全面的认知。其次,新生代农民工要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方向,注重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他们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还必须确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自尊、自立、自强,不妄自菲薄,得过且过。新生代农民工要破除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深刻认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的重要作用,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积极地参与企业举办的各项学习和培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1]魏翠妮,王善坤.青年农民工越轨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5).

[2]徐丹.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心理状况的社会性归因分析[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7).

[3]李晓虹,杨蕴萍,李波,等.北京市199名心理门诊从业人员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4).

[4]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12-13(1).

[5]曹成刚.新生代农民工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探析[J].中州学刊,2013(9).

猜你喜欢
新生代心理咨询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