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光
【摘 要】本文主要以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安徽省阜阳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安徽省阜阳市中学生的消费水平、结构和发达地区中学生之间的消费动机、结构进行比较,以此分析中学生体育消费的趋势,为有关部门正确指导中学生的体育消费,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促进其终身体育消费行为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阜阳市中学生 调查分析 体育消费趋势 未来
体育消费是利用体育的特殊属性来满足人们身体和精神上的需要而发生的经济行为。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无收入,当是他们的体育消费意识领先,体育消费旺盛,但他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必将成为体育消费的主流。因此他们的体育消费特征趋势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体育消费的趋向。这无论是对于加快体育市场化进程,还是扩大体育产业规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法,在阜阳市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罗庄中学、清颖中学4所中学,每个中学随机抽取50人。
1.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翻阅了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等相关书籍。②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5份,回收率为97.5%,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95.5%。③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阜阳市中学生月体育消费水平
阜阳市中学生体育月消费500元至700元的有10人,占总比例的5.2%;300元至500元的有30人,占总比例的15.6%;100元至300的有107人,占总比例56.1%;100元以下的54人,占总比例人数28.1%。从此结果看出阜阳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而体育消费金额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体育消费水平。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从事体育运动的精力和时间较少,学校的体育氛围不浓厚。第二个原因是阜阳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有限,用于体育消费的可以支配资金较少,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子女体育消费动机,制约了消费水平。
2.2阜阳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体育消费过程中的多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构成或比例关系,它是反映体育消费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构成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按照体育消费的实质和内容来分,可以将体育消费分为体育实物性消费和体育劳务性消费。其中体育劳务性消费又可分为观赏性体育消费和参与性体育消费。由表1可以看出阜阳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大部分在体育实物消费上,运动服饰器械食品占了86%,而体育劳务消费较少。
表1 阜阳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内容 体育服饰鞋帽 体育器械 体育食品 体育报刊、体育比赛门票 体育培训班、体育彩票 其他
人数 126 23 18 15 8 3
占总调查人数百分比 65.74% 11.27% 9.67% 8.36% 4.60% 2%
消费 排列 1 2 3 4 5 6
2.3阜阳市中学生与北京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之间的差异性
表2 北京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表
选项 选择人数 位次 占总人数比例
实物消费 购买期刊杂志 354 1 64.36%
购买运动服饰 313 2 56.91%
购买运动器材和饮料 274 4 49.82%
劳务消费 观看体育比赛 306 3 55.64%
经常性到体育场馆锻炼 215 5 39.09%
参加培训班或俱乐部 187 6 34%
由表2可以看出北京市中学生体育消费同样以实物性消费为主,但无形的劳务消费也是占了很大比例。参照表1可以看出,北京中学生要比阜阳市中学生的劳务消费水平要高很多,而且北京中学生总体上三种体育消费类型的比例悬殊不是非常大。这与体育消费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在通过调查访谈体育消费想法时阜阳市有很多中学生表示出了“学校花钱,我锻炼”的体育消费方式,这样的体育消费观念严重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提升。北京中学生的观看比赛消费水平已经超过实物消费中购买器械和饮料这一项消费水平,在体育消费项目中位居第二。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趋势:①体育消费增长结构趋于合理性:物质水平的提高刺激了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欲望,刺激紧张的体育赛事观看,高级体育锻炼场馆的不断增多,必然会促进体育劳务消费的增长,使得两种体育消费可以和谐发展。②体育消费的多样性: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不同爱好的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消费,追求新鲜刺激爱好体育的人们,以后也一定会推陈出新出现各式各样的锻炼方式。
3.2建议:①各类学校应该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给中学生更多的体育锻炼时间,发挥体育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积极组织各种竞赛。②应加强对中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正确体的育消费意识和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提高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层次。家庭应该理解并合理控制子女的体育消费,抵制盲目攀比。
【参考文献】
[1]李宗浩.体育经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7—89.
[2]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曹可强.体育产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9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