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协同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2-11 06:06宋林旭
教育界·上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宋林旭

【摘 要】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在培养制度、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协同创新的理论和内涵,提出高校人才培养在培养制度、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中的改革方向,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     培养过程     培养制度

前言

高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任。胡锦涛同志2011年4月要求通过人才、 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过程来培养创新型人才。2012年5月7日我国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2011 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契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创造重大科技成果。通过此平台的建设,高校可以发挥其学科和功能的综合优势,能使高校进入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依托协同创新理论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提出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改革方向对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对完善学校的社会职能、完善创新型国家理论也有一定理论意义。

1  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

协同创新是指各创新要素整合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通过知识增值凝聚产学研合作的各个主体,起关键性作用的主体是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合适的培养模式、科学的教育方法、超前的教育观念、合理的教育方法和不断创新的管理体制等方面内容的共同作用。

2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现状

2.1 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问题是目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集中管理、共性有余、个性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指标划一,培养的人才过于整齐划一,按照统一授课、统一学习、统一实验、统一考试、统一社会实践的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学校的急功近利,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健康学术氛围建设,同时对创新人才培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单一,目前高校教学以专业教育为主,大学学习生活基本落入大一学基础、大二学专业、大三考证书、大四找工作的俗套。这种专业教育有利于培养专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专业教育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

2.3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教育理念得以贯彻的中间环节,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活动的成功与否。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相对比较窄、偏、灌,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课程体系落后,知识内容陈旧,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根本没有顾及或很少顾及,从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知识严重缺乏,造成人才能力的局限性、认知的狭隘和综合素质的低下。

3基于高校协同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人才培养制度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的走向。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学生校际转学制度;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建立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构建合作培养、实践育人的资源平台,推进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六、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3.2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中共性趋同化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宽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综合素质、宽口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与民主意识、开拓与合作精神,必须重新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提倡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包括通才教育、能力培养、以人为本、社会化等。

1)要树立通才教育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已不能约束大学毕业生,其适应能力比专业素养更为重要。高等教育不应是狭窄的、单一的专业教育,而应是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有机结合、文理学科相互渗透的“厚基础、宽口径” 的通才教育培养模式 。

2) 要树立培养能力的目标

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和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

3)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目标

教育不仅是探索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也是塑造人格、追寻人生价值的过程。这要求大学改革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分的计算要科学、合理, 增加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考试模式应不局限于闭卷考试,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改革招生模式,以大专业方向招收学生,允许学生在二、三年级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

4)要树立“社会化”的目标

大学和社会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应把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公益性和培养人的专业素质的功利性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主动适应社会、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而形成智力资本,把“人—教育—社会” 构成一个链式结构,以“全人” 教育观念,加强人的精神教育,塑造高尚人格,使大学引导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3.3人才培养过程改革

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

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及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适应对学生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保证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统筹考虑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以及任意选修课的结构比例。 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进行思想、人文、心理素质教育所应设置的课程内容。从总体课程结构入手进行课程置的整体优化,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的先后顺序和课与课之间的衔接。遵循推陈出新的改革思路,正确处理专业与 “非”专业,基础性与“非” 基础性课程的关系,建立适合时代发展的课程新体系。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和社会责任,而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在倡导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有助于高校充分利用协同创新的平台,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并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了在培养制度、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中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金美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

[2]徐永辉.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0(34):146-147.

[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4]杨忠泰.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基本模式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83-86.

[5]牟光庆.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管理,2013(2):54-46.

[6]汪志兵,孙竹梅.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14( 2) 26-27.

[7]方丽.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选择[J].江苏高教,2014(2):107-109.

[8]董正超,成鸣飞.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9):123-127.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