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015-02-11 06:06余敏陈月红
教育界·上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美差异发展

余敏 陈月红

【摘 要】《教育年轻的巨人:中美小孩学什么,不学什么?》[Educating Young Giants:What Kids Learn (And Dont Learn) in China and America]是美国洛杉矶圣玛丽学院南希·派恩 (Nancy Pine)教授的一本巨著。著者从一位美国人的角度,展开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对比研究,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揭示两国基础教育体制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造成差异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作者呼吁中美两国相互学习,进行改革,促进教育蓬勃发展。

【关键词】教育年轻的巨人    中美   差异    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生留学热潮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应试教育的种种危害促使中国家长迫切地想把小孩送出国门。另一方面,上海中学生在2010年以来的两次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以纸笔测验的形式测量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从而了解学生是否具备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还需完成一份关于他们的背景和态度的调查表。PISA每三年测试一次,每次以一方面能力为主(2/3),其他两个方面能力为辅(1/3)。]测试中都独占鳌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美国基础教育者来上海取经。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交流进行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中美学者开始从对比角度研究两国的教育机制。而美国洛杉矶圣玛丽学院南希·派恩教授所著的《教育年轻的巨人:中美小孩学什么,不学什么?》就是一本系统、全面、深入探讨中美两国教育基础体系差异的专著。本文将对该书进行述评,以飨读者。

一、主要观点简析

除去前言、致谢、注释、参考书目和索引,全书共分十二章,先后从学生、家长、教师、课堂教学、考试体系、中美文化等多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向读者全方位地呈现了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

1.基本教育理念对比

著者在本书第一章提出,中美两国小孩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到底归功于天道酬勤还是上帝的恩赐?在笔者看来,前者属于中国认识,而后者属于美国观念。中国人崇尚勤能补拙,相信事在人为、功在不舍。美国人推崇创新自由,但是却认为学习能力主要是天生的,不太相信后天的努力。笔者认为,正是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才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治学方面,古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今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天道酬勤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从南北战争开始,“我们信仰上帝”就成为美国的国家座右铭。美国人信奉上帝,认为上帝孕育了一切,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个人的学习能力。所以,对于学习能力,他们就“泰然处之”,不再尝试改变。而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两国父母的基础教育理念也大不相同。中国父母喜欢“手把手”地向孩子直接灌输知识,希望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都教给孩子,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孩子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省很多时间。而美国父母喜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学习,这样孩子既可以得到乐趣,又能够培养能力。笔者认为,中国父母常羡慕美国孩子能大胆、创新地去思考问题,那是不是要学着去放手呢?而美国父母常羡慕中国孩子成绩优异、循规蹈矩,那是不是要学着去引导孩子学习呢?当然,前者绝不能变成放任,后者也绝不能变成领导。

2.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考试制度对比

在本书的第五章和第十章,著者讲到了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美国称之为“大学入学考试”)。中国的高考一年一次;而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一年多次,学生可以选取其中最好的成绩去申请大学。至于考试科目,中国从1999年开始采取“3(语数外)+X(政史地、理化生)”方案,考试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的主要文化课。而美国则采取通“用考试+单科考试”的模式:前者包括写作、阅读、数学能力三科,而对于后者学生可以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包括汉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科目中至少任选一科,其考试内容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中国高考的录取标准是高考分数永远第一,而美国是对申请者的领导能力、兴趣特长、社会活动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查,分数永远第二。相比而言,美国的高考方式更多元、考试内容更丰富、评分方式更灵活、学生选择更多样,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也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尽管两国考试制度不一样,但两国孩子都压力山大,中国“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危害更大。在中国,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2014年年初,教育部宣布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笔者认为,将外语纳入社会化考试范畴,实行一年多考,相比于以往的一锤定音,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中国必须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吸收他国的精华理念,逐步探索出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化考试制度。

3.中美两国教师的角色对比

著者认为,中国教师“专”,美国教师“通”。在中国,从小学开始,教师负责具体课程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是中心;而美国小学教师是“通才”,一位教师负责一个班的所有课程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是中心。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下,中国教师能深入地钻研某一学科的教学,而美国教师能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另外,课堂中心的不同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国课堂是教师“领导”学生学习,而美国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针对这些差异,笔者认为,结合小孩子的年龄特点、学习进程,我们可以将中美两国不同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小学一到三年级是孩子学习方法、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并且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也相对基础且简单,我们可以采取一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的模式进行小班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而四年级以后,学习内容逐步深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已初步养成,这时,采取一位教师负责教授一门学科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帮助会更大。

二、整体评价

综观全书,资料充实全面,语言生动有趣,结构清晰利落,总体而言,有以下几大优点尤其值得向读者推荐。

1.该书取材丰富而真实

南希·派恩教授潜心研究中美教育几十年,先后多次深入中国的城市、乡村学校调研参观,她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江苏、甘肃、山东、安徽、广东等多个省市。而她本身在美国也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可以说,著者对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状况了如指掌。她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清晰地呈现出两国基础教育的巨大差异。

2.对比(比较)研究法、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贯穿全书

该书中,著者在介绍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时,没有一味地讲述中美教育体系的理论,而是列举了大量实例,并加以比较,帮助读者更加客观、全面地去了解两国教育的一些差异。

3.该书中著者的观点公正,没有丝毫偏颇

南希·派恩教授在比较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公正,不失偏颇,没有简单地全盘否定一个、肯定另一个。她非常全面地进行分析,指出了双方的优点和缺点,最后呼吁双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当然,书并非十全十美,也有一些小瑕疵。著者在介绍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时,从学生、教师、儒家思想、课堂教学、考试、语言文化、教学环境、高考制度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可以对书的框架结构略加调整,将第三章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第六章语言的影响调整到第十、十一章,第十章《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高考》放在第五章《考试与压力》之后。这样,前九章讲述各个局部的不同,第十、十一两章讲述整体上的不同,第十二章进行总结。如此,条理更加清晰,结构也更一目了然。

总之,本书非常系统地介绍了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不论是对于想要从事教育的大学生,执教多年的老教师,还是制定教育政策的领导,这本书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据书作者南希·派恩女士介绍,书的中文版将于今年10月在我国出版。

【参考文献】

[1]褚国飞.洛杉矶圣玛丽学院教授派恩谈中美教育差异[EB/OL]. http://www.csstoday.net/Item.aspx?id=21753, 2012-09-03.

[2]朱梅芳. 从高考制度的异同看中美两国的教育观[EB/OL]. http://www.doc88.com/p-21763158350.html, 2014-09-20.

[3]Nancy Pine. Educating Young Giants:What Kids Learn (And Don't Learn) in China and America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猜你喜欢
中美差异发展
相似与差异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