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萱 于保春 (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0)
对于当代人而言,陶瓷艺术设计品,不再只是家中日常用的陶瓷日用品,更不是封建社会中高高在上、不可亵渎的宫廷赏玩。在陶瓷艺术设计学科的整个建设进程中,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设计品截然不同。因而面临全新的社会环境与变化的生活环境,陶瓷艺术设计品需要重新定位,从而使陶瓷艺术设计品更好地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正如艺术的起源是以装饰的出现为标志,陶瓷器物中装饰的出现也成为了陶瓷艺术历史的开端。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具有质朴、律动、流畅、秀丽与刚健的特征,展现给后人一幅饱满生动的精神世界画卷。这表明,虽然人类造物的初衷首先是受实用这一功能性的驱使,但创造欲与表现欲是促使人类进行创新活动的驱动力。在这三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类不仅获得了实用功能上的满足,更获得了精神上的充盈,这一点在历朝历代的陶瓷艺术作品中均有体现。陶瓷艺术品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与多样化的魏晋时期,谷仓、画像石、陶瓷造像等表达的是人们对羽化升仙的憧憬、对死后极乐世界的幻想与对于现世的失望无奈并渴望超脱。之后无论是美仑美奂、绚丽多姿、变化多端的颜色釉瓷器,或是瑰丽隽永、繁缛精致、醇厚典雅的彩绘瓷,都表明艺术品创作具有表达精神世界的情绪与情感的作用;反之,陶瓷艺术品也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现今时代中的陶瓷艺术设计品,其实用功能性应用的领域已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也不再局限于一种功能性表达方式,而是从普通家用器具发展到如手表表盘及装饰、首饰装饰、机械零件等高端领域,突破了其原始的功能性。陶瓷材料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功能性,而功能性如何寻求优化的途径加以体现则取决于设计师。以日用茶壶的设计考量为例,把握掌中的舒适度是衡量壶把角度的准则,壶身容量则以使用的实用性、生活习惯为参考,装饰风格取决于多数使用人群的审美标准。
由此可见,陶瓷艺术设计品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陶瓷艺术设计品体现的是时代的文化特征,与此同时又受这种文化的制约。那么,从陶瓷艺术设计品的长远发展来看,它是否可以引导人与社会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合理化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工业设计产品发展至今日,其与货币表现相对等的衡量标准已经超出了工业产品所具有的结构的产生意义,他不再以为人所用作为存在的原因,反之它通过对人们的常规性举止施加作用来达到自身物质系统的接连,即对人的习惯具有塑造作用。工业设计品上升到新的高度就是通过对自身物品的使用,引导人类更为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不失为一个陶瓷艺术设计品的设计发展道路的努力方向,即利用陶瓷艺术设计品倡导一个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来创造陶瓷艺术品的新功能。目前国内日用陶瓷市场发展充足,但缺乏具有活力的创新元素的注入,国外研发市场对中国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虎视眈眈,它正受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材料与不同行业的竞争威胁。而人们对于陶瓷艺术设计品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守旧的观念局限中,这对陶瓷艺术设计品的发展十分不利,今后的发展策略若不做出相应调整,其发展速度将会明显落后于同时代设计品的进步步伐。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陶瓷艺术品设计一是需提高设计水平,倡导和培养人们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需通过提高陶瓷艺术设计品的附加值来达到提高其内在与外在价值的目的。设计的附加值可通过材料、感性、功能三方面作用达到提高自身价值的目的,这方面在奢侈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奢侈品高昂的标价并未与其生产成本或经济价值相平衡,而是远超于其。生产成本不过几百元但动辄标价6位数售价的名牌手提包仍让不少人趋之若鹜究竟为何?奢侈品定价能够让普通消费品望尘莫及却令消费者众星拱月的原因,是由于其受企业文化、商标影响力、品牌价值等附加值因素所影响并产生作用,设计的附加值含量越高,其价值随之提升。而在材料、感性、功能这三个波及附加值变化的因素中,陶瓷是最为独一无二的、也是最有挖掘潜力的,是影响附加值因素中的“感性”要素。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形式是感性形象,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未来的陶瓷艺术设计,应以充分体现“感性”因素这一原则为重点。“感性”因素发挥其功能性则应重点集中在现代陶瓷艺术对于当代人精神生活的引导、宣泄与自省,从而达到改变自我眼中的客观世界的现象,并善于发现客观世界现象中的真善美,最终以积极与乐观的心态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生活。陶瓷艺术也由物质层面的创造物上升为精神层面的影响因素,达到对人习惯的塑造作用这一目的。消费时代中当代人生活节奏的快速性,决定了其客观世界受主观世界中情绪的影响的比例逐渐增大,这将会导致现实客观世界中美的事物会被其他外部事物所掩盖,长此循环以往,生活的意义与美感相应被隐藏,这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活动百害而无一利。人们通过接触优秀的、充满“感性”因素附加值的陶瓷艺术品,使得人们产生共鸣,引导弥漫“感性”氛围的审美观,消除悲观、麻木的心境。感性作为一种抽象了的精神性表达形式,是人类情感标识的创建,这种抽象了的诠释途径以另一个方式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的目的。
陶瓷艺术设计品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但其近年来发展的局限性使其地位日渐衰微,消费时代浮躁不堪在赋予其高速度工业产量化的同时,不免也对其发展的多元性产生阻碍。市面大多数陶瓷艺术设计品,或设计风格雷同单一、千篇一律,或受到国际主义风格与功能主义的影响,为了达到高度的功能性选择牺牲感性因素,以求达到高度一致性以适应大工业生产环境。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里程碑作品——1958年米斯·凡德罗设计的西格莱姆大厦虽以“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蜚声海外,却掩盖不了这一座钢筋水泥建筑的冷漠质感。为达到视觉上的统一与秩序感,窗帘只有“全开-半开-关闭”三种固定模式,而不是让人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窗帘的开合程度。这种为了功能性而牺牲感性因素的做法,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样式主义”,而并非“功能主义”。对比现今的陶瓷艺术设计品亦不难发现,牺牲富于变化的造型与装饰以求便捷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反而使得人们对日用陶瓷感到乏善可陈,意兴阑珊,造成了人们购买力与消费能力的下降,这也成为陶瓷市场发展势头不足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重视“阴阳”平衡,事物的任何一方发展的不均衡都将导致结果的全盘颠覆,但凡相制约、相反面的两方面因素能平衡发展,事物也将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状态。因此,功能性因素与“感性”因素在陶瓷设计品中的均衡显得尤为重要,忽视“感性”转而重点发展“理性”(功能性)的其终将发展成背道而驰的结果。
正如劳伦斯说:“人的灵魂需要实际的美永远胜过需要面包”。真正的满足并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充沛,更在于精神世界的充盈与否。陶瓷艺术设计品的设计在满足我们日常需要的同时,对于人类生动的精神世界的引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认为,世界上任何民族不论其生活有多么艰难,都不会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于食宿上,即使最贫穷的部落也会生产出自己的工艺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因此,陶瓷艺术的未来发展新方向更需要补充先前对于“感性”因素的忽视,致力于满足与丰富人类精神世界,填补在物质世界无法获得的事物。正如艺术最根本的属性是激发人类潜在的审美力,陶瓷艺术设计若想最大限度地施展特性,则要以发挥设计品中的“感性”因素为基础,改变人们对陶瓷艺术的传统印象,从而使得陶瓷艺术能够有更为宽广的进步空间与发展前景。这也更符合现今人类的欲望与需求,使陶瓷设计艺术得到生命的延续,也使陶瓷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得以传承。
陶瓷艺术设计品具有悠久而又繁荣的发展历史,在工业设计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陶瓷艺术设计发展壮大需改变传统形象为突破点,以全新的表达方式与面貌出现在消费者面前,重新挖掘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显得尤为必要。以设计人类学的角度研究陶瓷艺术设计具有重大的阐发意义,有利于设计师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更好地体现陶瓷艺术设计品的优越特性,思考如何重新去发掘陶瓷艺术的感性因素与价值。这也使得陶瓷艺术设计品的设计思路跳脱了原本固定的框架,产生比陶瓷艺术设计品本身更为广泛的影响力,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探寻陶瓷艺术“理性”与“感性”的阴阳平衡。陶瓷艺术设计品“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外在与内涵不应只璀璨在远去的历史中,在未来,陶瓷艺术会对于当代人精神生活发挥其特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