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思路

2015-02-11 12:44:26崔永波
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体征空腹中医药

崔永波

黑龙江省青冈县中医医院,黑龙江绥化 151600

糖尿病,这是一种内分泌系统代谢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波及年龄层广,并发症威胁大等严重情况[1]。该文研究当中,根据中医药研究思路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取得的临床成效是非常可观的,选自2013年12月—2014年10月,在该院治疗糖尿病的120例患者,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在该院治疗糖尿病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这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占32例、女性患者占28例,年龄32~60岁之间、平均年龄(50.27±4.38)岁,患者测试空腹血糖平均(12.59±2.27)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18.74±2.31)mmol/L;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占 36例、女性患者占24例,年龄 30~63岁之间、平均年龄(51.73±5.69)岁,患者测试空腹血糖平均 (13.46±2.51)mmol/L、 餐后2h血糖平均(17.87±2.96)mmol/L。对两组糖尿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两组糖尿病患者采取常规降血糖治疗方式,通过给患者注射胰岛素、控制患者的饮食等,将患者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含量保持在7.00mmol/L之内,用餐后状态下的血糖含量保持在11.10mmol/L之内。

观察组:给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医当中根据不同的糖尿病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采取不同的中药配方进行治疗。

对照组:给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记录产生的并发症情况等,以此作为观察指标。

1.3.2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将其分为三个等级标准:

显效:患者的病情、体征、血糖情况显著得以改善,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情况。

有效:患者的病情、体征、血糖情况有所改善,并发症情况有所好转。

无效:患者的病情、体征、血糖、并发症情况没有改变,严重者病情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处理。采用χ2检验或者t检验两组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效果,以P<0.05代表数据对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糖尿病疾病的患者分别接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患者产生的并发症情况等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两个小时血糖分别是,平均(7.59±2.27)mmol/L 和平均(11.58±2.14)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糖分别是,平均(9.21±2.59)mmol/L 和平均(13.61±2.48)mmol/L。观察组产生并发症的概率是6.67%,对照组产生并发症的概率是28.33%。由此可以得出,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产生并发症的情况均低于对照组,故此,两组对比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中医学当中,糖尿病被列为消渴范畴,治疗方案主要以清泄解热、养阴益气为主[2]。根据中医药研究思路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中医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认识。中医认为,其根源是内生燥热,肾、胃、肺等重要器官阴津亏虚,中医治疗糖尿病并发症能够起到积极的控制作用。第二点,中医建议对糖尿病并发症要预防治疗。中医理念“治未病”,对于疾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针对糖尿病并发症,可以通过中药配方结合运动的方式来预防,通过合理饮食来控制[3]。第三点,中医提倡整体协调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当中高血压、高血脂等症状,均属于气血不足的表现,中医认为进行阴阳调和,保持机体系统平衡,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第四点,中医治疗以保持机体通畅,活血化瘀为主。血液黏稠,血瘀阻塞,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活血化瘀的药物为主进行治疗,能够调节血糖浓度平衡,同时有效帮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第五点,中西医结合治疗,增强预后效果。虽然胰岛素能够非常好的控制血糖,但容易造成患者水肿并增加经济负担,中医能够长久有效的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非常好的预后效果[4]。根据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产生并发症的情况均低于对照组,故此,两组对比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根据中医药研究思路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针对不同并发症的情况进行不同的中药配方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其发生概率,具有非常好的预后效果。

[1]张琨,岳宗相,谢春光,等.中医药抗氧化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9):2261-2262.

[2]张亚军,孙燕茹,袁婧茹,等.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循证医学研究现状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4):343-348.

[3]张海燕,邬伟魁,李芳,等.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260-264.

[4]郭诗盈,倪海祥.中医药参与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经济评价方法[J].吉林中医药,2011,31(10):936-938.

猜你喜欢
体征空腹中医药
采血为何要空腹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12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空腹喝水
有些食物别在空腹时吃
中国火炬(2011年5期)2011-07-25 10: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