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的内心世界

2015-02-11 12:23张玉波
中国慈善家 2015年1期
关键词:天职曹德旺内心世界

张玉波

曹德旺本人乃是多种复杂对立气质并存的人,简单的标签或者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可能说明他完整的内心世界,最好的办法是读一读他的自传《心若菩提》,相信每个人读罢都有不同的收获

“他暴躁刚烈,跟政府吵架十几年,又坚持做人不要太计较;他作风独裁却又平和豁达;他一手赚钱聚财,一手散财布施……”

这是百度百科上对曹德旺先生的一段评价,这些评价能够在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印证。 曹德旺本人乃是多种复杂对立气质并存的人,简单的标签或者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可能说明他完整的内心世界,最好的办法是读一读他的自传《心若菩提》,相信每个人读罢都有不同的收获。

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心里很受震撼的。

他是一个连续31年捐赠、善款总额近60亿元的企业家、慈善家,也正是作者的这个背景,吸引我很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大多数人都是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理念,功成名就才开始转向慈善。而曹德旺却是创业之初就开始不断捐献,这异于常人之处一定有其背后的原因,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算是解答了我的这个问题:曹德旺身上兼具企业家的勇猛精进和佛教徒的慈悲胸怀。

他一生行善,自传中对此却甚少提及,我试图从几个方面一窥他的心境。 义 在书中的几个小故事,能看出曹德旺有情有义:

帮助得了绝症的朋友王以晃的儿子娶妻;为贫困员工白丁贵治疗肝癌;花费百万为实习生治疗白血病;用8亿元的圣戈班回购股票,捐赠成立基金会;收购通辽玻璃厂时,以高出价值的3亿元成交;在公司获得盈利后,退还通辽市给予的1000万元补贴款。

曹德旺做这些事的起因,或者是因为同情,或者是因为一个承诺,或者就为了不趁人之危。

人和人之间信任本就不容易,而义是比信任更高的层次,是十分难得的人格品质。

读到这些章节,不得不敬佩曹先生的古道热肠和侠义为人。 量 “有福者,必须先有量,福是从气量中求。”这是曹德旺的父亲对他说的话。量,也称为格局,是从整体的或生态的或全局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这是每个成大事者必备的另外一个重要品质,可以说有多大的格局,成多大的事业。

书中的故事好几处能看到曹德旺的这种大的格局:

一面与美国PPG公司打“双反”官司,一面与之谈合作在中国建立浮法玻璃厂,曹德旺认为“合作性的竞争才能提高彼此各自的竞争力”。

为了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关闭不良资产生产线。但福耀的股改时有这样的承诺:“股改后连续三年每年利润超30%,如果不能实现,大股东每10股要追送1股”,如果缩减产能,当年的利润不能达到指标,作为大股东,曹德旺面对22亿元的资产损失,这可不是小数目,但他却毫不犹豫,愿意以大局、以公司利益为重:“作为大股东,我首先考虑的是关闭这些工厂选在什么时间点,最符合公司的利益。”

曹德旺具有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所说的“系统性思维”,这能让他从更高一个层面审视自己和所作的事业,生态观念让他见树又见林,不会被眼前利益诱惑,保持清醒,避免陷入困境。

所谓量、所谓格局,其实是一种智慧。 慈 此处的“慈”,可以理解为慈悲,可以理解为赤子之心、本色,他做公益、慈善捐献,都离不开一个“慈”字。这是曹先生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慈悲源于对他人深切的同情和理解,还有对外在世界的感恩、敬畏。我想这应该和曹先生早年经历的贫苦生活有一定关系。有句话说的是“你有的越多,你是的越少”,意为过多的物质占有会改变人的本质、影响人的行为,最后是人为物役,沦为物质的奴隶。少年贫困中的曹德旺,一定在心底种下了一颗种子,慢慢生长成了他自己的财富观。

作为个人捐款近60亿元之巨的慈善家,在《心若菩提》这本几十万字的书里,只用了几十字的篇幅提及。这是在一个采访中曹德旺对记者的回答:“公益的目的不是做慈善,真正目的是培养一个人的意境、思想境界,因为通过做这些事情,求的是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过程中,做公益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有达到和谐,人与人的友好相处,大家一起才开心,这才是最终目的。”

曹德旺先生所说的“和谐”是什么呢?或许应该从他所信奉的佛教解读。曹德旺先生信仰佛教,书中提到曾经四次去石竹山问道佛门,在四十几岁的时候甚至动了出家的念头。佛教中的财富观认为世上的一切财富都是无常的,无论得来多么艰难,最后还是要散失,因此得来的财富应怎样散失才有意义,是佛教徒最为关注的。

曹先生一生勤勉自律,锱铢必较,最后并不是为了个人,而是归还给社会,这种了不起的担当,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更是一个佛教徒的慈悲内心的体现。慈善助人就是他认为散失财富最有意义的方式。

在书中提到的一件事,福耀建立的双辽砂场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但后来发现可能对后世环境造成污染。在关闭双辽砂场的时候,曹德旺说“还有什么比心安理得更重要的呢?”我想,“心安理得”就是他内心的“和谐”。

作为一个追求内心和谐的人,曹德旺一面兢兢业业赚钱,一面乐善好施捐献,他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企业家精神 1920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发表了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在这本书中探讨了拥有基督教信仰的企业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心动力。

在《新》书中,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诠释,他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对财富的贪欲,反而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者至少一种理性的缓解。“在现代的经济秩序下,只要合法赚钱,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遵守‘天职的美德的结果和发挥‘天职能力的表现。”

“天职”的观念给新教教徒传递的信息就是—如果你想取悦上帝,你就好好创造财富,但你发大财了还不能挥霍,这样上帝不高兴,你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积累财富。于是“拼命地赚钱、拼命地节俭、拼命地捐献”成了新教徒的生活准则。当代科技、经济获得大发展的美国,正是由这样的一批新教徒从欧洲乘着五月花号来到新大陆建立而成。

在中国,和曹德旺先生一样,有一批企业家认为“人在做,天在看”,认为“心安理得最重要”,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努力和聚集的财富,不是全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和谐”,这些人不会开口必称“企业家精神”,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将会很自然地诠释什么是中国的企业家精神。

猜你喜欢
天职曹德旺内心世界
曹德旺 被低估的企业家
大型原创交响组歌《天职》在中国林业科技大学首演
问解民族舞 让孩子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宋巍:把医生天职履行到最后一刻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