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琼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 儿科,云南 楚雄 675000)
SSSS又称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是由噬菌体Ⅱ型、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此菌分泌表皮松解毒素造成表皮剥脱,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形似烫伤为特征的急性皮肤破损。本病好发于1周~5岁婴幼儿,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初起口周有特征性放射状皲裂和眼周产生红斑,1~2天内迅速累及全身,表皮自然起趋,稍加摩擦表皮即大片剥脱,露出鲜红潮湿状似烫伤的糜烂面,手足皮肤似手套或袜子样剥脱,口腔、鼻黏膜、眼黏膜亦可受累,异常瘙痒,疼痛难忍,伴发热,易并发败血症、支气管肺炎。文献[1]儿童SSSS病例死亡率3%~4%。我院儿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该类患儿78例,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78例患儿中,男56例,女22例,年龄38天~4岁,平均发病年龄2岁,其中<2岁36例,2~4岁42例。
1.2 临床表现。入院护理评估:所有患儿均有剧烈哭闹、拒食少眠、不自主搓擦、搔抓行为;双眼睑肿胀,有黄色分泌物,眼周及口角周围见放射状皲裂及脱屑;颈、双腋下、躯干、四肢近端红斑,皮肤剥脱,部分有脓疱,融合溃烂后露出潮红糜烂面,颈部、耳廓、腋下,会阴区等皮肤皱褶部位较多渗液。通过规范治疗和及时护理干预,恢复期皮肤呈大量米糠样脱屑。出院时皮肤正常无瘢痕。
1.3 治疗。56例患儿予以第三代头孢类静滴,qd;22例予以第三代头孢类静滴bid;加强营养及支持治疗。
2.1 皮损护理。患儿入院后剪短头发和指甲后用0.5%~1%的碘伏稀释液泡浴,温度38~40℃,时间30min左右,全身皮肤均需浸泡,颜面部、耳廓用小面巾挤弃部分水分行湿热敷,勿用力搓擦,防止浴液浸入眼耳,两名护士协作,注意保暖。碘伏泡浴根据皮肤炎症程度每日1~3次。脓疱、融合溃烂炎性渗液较多的皮损每日3次,表皮剥脱、皲裂及脱屑的皮损每日1次。
2.2 脓疱创面的处置。泡浴后患儿的皮损程度已评估确切,直径<1cm水疱让其自行吸收,直径≥1cm的水疱应用碘伏原液消毒后,再用一次性小儿头皮针从基底部抽吸疱液,不损伤表皮,泡浴后立即处置。
2.3 舒适修复皮损。用棉签将湿润烧伤膏涂擦在皮肤炎症创面,4~6h涂一次,换药前护士用0.9%生理盐水棉签将残留在创面上的药物及液化物拭去,暴露创面再用药。湿润烧伤膏具清热解毒、止痛、生肌、促进表皮修复,有效缓解皮肤皲裂干燥所致的刺痛、瘙痒。治7~10d表皮剥脱面完全愈合,所有患儿均在10天内治愈出院。
2.4 眼部护理。每日用0.9%生理盐水冲洗结膜2次,用红霉素眼膏点眼,眼睑周围皮损处涂擦湿润烧伤膏。个别患儿早晨醒来双眼不能睁开,用无菌棉签蘸温开水轻轻清除眼睑分泌物,防眼睑粘连。
2.5 口腔护理。患儿皆有不同程度口周放射状皲裂,张口困难、疼痛不愿进食,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及口周,用润烧伤膏涂擦口唇及口周,防口唇干燥、皲裂。由于患儿在病程中应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易导致口腔霉菌感染,如有合并鹅口疮,用1%碳酸氢钠溶液口腔护理后涂抹制霉菌素,每日2次。
2.6 保护性隔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操作前后均使用手消液,进行保护性隔离;床单元污染及时更换,脱落的皮屑用浸泡消毒液扫床毛巾清洁。
2.7 饮食护理。加强支持治疗,保证患儿热量供给。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幼儿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温度适宜饮食。督促摄入足够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增强体质,提高组织修复,并注意饮食卫生。
2.8 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年龄小,语言沟通障碍,常哭闹不止,烦躁不配合,护士应分析啼哭原因,加之皮肤受损后痒痛不适,哭吵较甚。家属的心理压力大,常见恐慌、焦虑、痛苦的心理,护士对家属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取得家长配合,提高整体疗效。
SSSS患儿皮肤受损面积大,皮损症状进行性加重,采用碘伏泡浴的方法温湿度适宜,药液与体表皮肤充分接触,对未出现症状的进行性皮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有效控制病程迁延,缩短住院日。碘伏泡浴方法有清洁消炎双重效果。湿润烧伤膏对SSSS所致的皮损具有清热解毒,止痛,生肌,止痒的效果,皮肤吸收好,味道芳香,药浴后涂擦,患儿舒适感明显增强,依从性增加,增强了治疗效果。本文研究显示:我科对78例SSSS的患儿采用常规抗炎治疗的同时实施碘伏泡浴与湿润烧伤膏联合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疗效,提高家属依从性和护理工作效率,有效控制病情,缩短住院日,无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及死亡病例,不遗留瘢痕,患者家属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1]苏怡帆,王华.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致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剥脱毒素基因型及耐药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11(41);71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