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现状研究
——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2015-02-10 19:57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晋中保护区园区

李 成 丽

(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1)

传统艺术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现状研究
——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李 成 丽

(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1)

为使得留存至今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一个相对完整、区域性明显的生态环境中得以保护、继承和发扬,文章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对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民间传统艺术资源进行保护和发展的途径主要体现于对留存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本文主要从“政策”指导、“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空间”营造四个方面来进行。“政策”是“队伍”进行“资源”整合和“空间”营造的方向;“队伍”是执行“政策”的主体,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空间”,也即“队伍”进行“资源”整合的场所,“空间”的营造离不开“队伍”的合力,也离不开“政策”的指导和支持,具有周期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需要借助“空间”营造得以完成。

文化生态保护区;政策;队伍;资源;空间

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国家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重要举措,面对包括国际间的贸易、文化、经济等领域密切交流,本土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少项目陷入困境。基于此国家进行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多种保护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举措。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将物质性的民间传统文物古迹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在一个相对完整、区域性明显的生态环境中加以保护,使得留存至今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果实得以科学保护,传统的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文化生态区的设立是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执行标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包括晋中市所管辖的榆次区、介休市、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寿阳县、榆社县、昔阳县、左权县、和顺县,吕梁市所管辖的汾阳市、孝义市、交城县、文水县,太原市所管辖的晋源区、小店区、清徐县和阳曲县,该区域凭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留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生态环境,2010年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纳入到整体性保护对象的行列。晋中文化生态区的成功设立与建设,既是山西人的骄傲,更是时代赋予山西人的责任,社会和经济的加速发展使得人类文明进程加速,给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了威胁,但不可否认正是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和建设。晋中文化生态区每年1200万的经费支持也只有是建立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才可以实现的。

作为文化生态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晋中区域,它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涵盖区域文化系统(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与环境系统,由特定的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主体、文化空间及自然生态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①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12-2015),第3页,山西省文化厅2012年6月印制该区域的成功建立,以其独特的晋商文化、社火文化、农耕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鲜明的晋中传统文化特色,充实着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并将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阶段性存在的问题作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为保护和传承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先进的文化建设而做的应有贡献。

一、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艺术资源的现状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为14年,即从2012年至2025年。根据具体实施目标,规划期分为三个阶段:近期规划阶段(2012年-2015年);中期规划阶段(2016年-2020年);远期规划阶段(2021年-2025年)。*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12-2015),第2页,山西省文化厅2012年6月印制在这三个阶段中,近期规划阶段属于起步摸索阶段,通过四年工作的推进,除了能直观看到的各地传习所、展示中心的建立和音像、图书资料的编辑整理的成果外,民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正在逐年提升,老百姓从原来的不明就里到今天的津津乐道,从侧面佐证了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所在;中期规划阶段是三个规划阶段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近期规划阶段的总结,也是远期规划阶段的积淀,此阶段的成功与否,将会对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真总结近期规划工作中的成绩与存在问题,将为中期阶段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阶段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将会是远期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基于此,在初期规划阶段结束之际进行归纳总结和现状分析研究就成为一种必要。

继2014年8月12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第一个调查地榆社开始,至2015年10月13日榆次区结束,包括该区域的三市十九县及周边县市的基层调研告一段落。通过对这些县市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保护名录中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曲艺、传统美术等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调研,结合对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地方民间传统资源的专家、各级传承人及其基层受众访谈,逐步对保护区内项目建设情况及保护区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各县市分别在所属项目经费的支持和保护建设政策和实施细则的指导下,逐步完成非遗展示中心和传习所建立、相关资料编辑整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四年的近期规划建设,民间传统的艺术资源有了分门别类的书籍和光盘资料,通过这些文字性整理与音像录制工作,民间艺术资源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总结。随着园区系列工作的逐步开展,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引起了包括普通百姓在内的重视,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认识不断加强。在肯定园区建设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有县级层面指向性的政策缺乏,有经费政策指导不足影响效用发挥,也有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经费过于集中于国家级投入而忽略生态链中其他级别的等等,这些感觉比较细碎的问题,却是一个个影响园区下一步建设的障碍,类似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集中体现于对保护区民间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利用。

建立保护区内的项目整合机制,区域资金和项目整合是主要问题,前期的成果积累为整合利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以作为园区初建时期的手段;集中建设更是资源整合利用的重要环节,集中可以体现在资金定向足额的倾斜,也可以是专业人员的配备,从而形成可以体现本区域内世界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托的活态的文化生态环境,完成所要体现的内容。目前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所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囊括了传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传统戏曲,民间美术、民俗礼仪、传统技艺与民间传说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中的成果均属于一个个独立的县市的项目,一个地方性的、临时性的展示,在这些分散的馆、中心中难以看到一个可以相对集中体现区域的较为完整的风貌,对区域内部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整合势在必行。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主要包括政策指导、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空间营造四个方面。

二、传统艺术资源整合和利用的依据——政策指导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其政治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种硬性的、宏观的国家意志体现,不能逾矩且没有量体裁衣式的条文,这就需要政策的执行队伍对相关规定做出合理的诠释和精准的把握,这是一种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顺利进行工作的保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非物质文化相关知识掌握不多、理解不透的基层管理者和传承者而言,政策的把握与执行成了一道难题。正因为此,在区域内多个县市的相关人员都提出了自己心里的矛盾和困惑,这个群体需要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具体可行、指向明确、较为细化的规章、办法和意见,还需要区别于普通物质性财务管理的、较为自主的特殊管理机制。园区内项目管理政策的宏观性,对于基层的传承人而言就是笼统,就是含糊,或者是作为它解,由于受这些特征影响,造成了区域内使用这些项目资金人员的困惑。有的县市负责人提出资金到位但不敢花,怕用错了出事;也有的提出了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尴尬;还有的县市提出项目市场化管理的细则,提出目前资金管理的方法影响了区域内项目的实施及持续发展。他们都提出希望有明确的可以有据可依的条款文件。

针对在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区域内应增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政策指导的针对性,细化责权条款。重点考虑到项目存在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充分制定行之有效的意见与办法,及时收集反馈意见,了解前期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提出量身定做式的意见,使得政策指导的针对性加强,使得规定、意见的出台行之有效。可能的话,将生态保护区项目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考核系统,如此,将会形成推动基层文化工作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政策范围内所制定的制度,包括对基层民间艺术传承组织、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就从目前园区内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来看,除了晋剧艺术的传承人有七名外,其他的项目基本上是一到两名,对于一些独门技艺而言,一到两名的传承人尚可,但对于群体性传承的项目来讲,一到两名的传承人不可能担当得起传承保护发展此项目的重任,是否可以将群体性的项目传承人名额适当增加?是否可以是真正传承这一项目的某个班社成员共有?基层民间艺术传承组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曾有足够养家的演出收入,曾经的县办宣传队、剧团、文工团对保护区内的歌舞表演类项目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参与活动的人们或是出自对所从事项目的爱好,或是出自对一个公家饭碗的眷恋,或是冲着固定的可以养家糊口的收入,但就目前的民间艺术传承组织来看,无论是祁太秧歌,还是三弦说唱,民间班社负责人们深切感受到的是逐年递减的演出,不足以养家糊口的收入和技艺后继乏人的现状,更有浮萍般身份的尴尬。或许,他们已经在借助国家的文化惠民政策提高场次量增加收入,或许他们依靠自己的热情不计薪酬传承技艺,但文化惠民政策可以拉一把逐渐萎缩的市场却拉不回年轻的受众和传承人,也拉不回曾经的市场需求,他们或许需要的是一个身份,或许是一份稳定的养家糊口收入和一个能看到希望的前程。

从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三市十九县所罗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分布情况来看,越是接近省会的县市,所申报成功的项目越多,无论是项目的总数还是国家级项目的比例,均明显超过了边缘地区,这其中除了申报单位人员的个人素质和工作态度外,也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及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正如区域内一些较为偏远地区和区域外的县市管理者而言,他们不是没有好的项目,也不是不懂得其价值,更不是没有积极性,而是没有申报项目的几万元钱,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虽然已经被提高到保护民族特征的认识高度,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一个县市工作的整体布局,文化显然是弱项,单从各地文化管理部门的办公环境和条件,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还有对文化岗位的热衷程度来看,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地位可见一斑。区域内的非遗项目有着本区域的鲜明特征,也正是基于此特征才将其区域化,而这些特征的保护利用不是仅仅体现于某一部名导演巨资打造下的获奖作品,也不是什么年年排演的所谓创新作品,试问,民间传统艺术的精华是什么?继承了什么?又创新了什么?简单的戏曲交响化秧歌歌舞化就是继承就是创新?这样打造出来的东西获奖后对基层民间的艺术又能起到多少作用?这样的作品老百姓看的到吗?认可吗?或许,也就是仅仅为了获奖。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注意,是不是在考虑参赛获奖的同时,再关注一下观众的期待心理、作品的性质定位、老百姓的真正需求。对基层的文化实质性政策少,对基层的文化建设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如果园区的建设能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切实重视和大力支持,那么,文化保护园区的建设定会欣欣向荣。

就目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看,从文本的形成到影像的制作,需要基本的设备,需要专业的人员,需要不菲的薪酬,是否可以出台减免申报成本的政策?是否可以提供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是否可以作专门的指导?或许,提供这些服务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果这些费用可以由政策规划转为某国家机构而不是基层,是不是会吸收到偏远地方真正值得传承、有价值、有代表性、有意义的项目,而不是经济状况相对良好的县市某些项目的变相重复申报?对民间艺术传承组织的支持应更多体现于政策消化后的导向指导,对相关文化政策的精准、合理利用及助推力度。

三、传统艺术资源整合和利用的主体——队伍建设

队伍,是执行政策的主体,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但目前的现状是相关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在所调查的县市中,将近一半的县市没有设立独立的工作机构,多数由文化馆、图书馆等部门的人员兼职,只有个别县市设有专门的编制,如左权县。项目的申报和项目的建设成为摆在兼职人员面前的难题。在调研过程中,不少县市提出人员配备的问题,希望能解决兼任、无编制、无专业工作人员的要求。

首先是加强对现有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业务水平的培养。由于受现有编制名额的限制和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的影响,园区急需专业性强的人才来开展工作,而对现有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就成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方式。提到对人员的培训,不少县市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唯一的一次培训大会,时间虽然短,但所起到的效果却很显著,其影响力更是超过了举办方的预期,参与者们又提出了举办更多场次、形式、规格、专业等方面的培训要求,更有地方建议扩大受训人员,如阳曲县提出希望能调动起各乡镇的党政一把手的积极性来参与园区建设工作,或将乡镇书记负责人作为受训对象,以期工作便于开展和进一步推广。

其次是为真正具有业务能力的基层人员增加正式编制。基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脉,也是其主要特征保留的载体,这项工作不是暂时的短期任务,不是依靠聘请什么业内人士或布展或整理资料这么简单,而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工作。对此项工作人员的录用,在定岗定编的同时必须要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条款和具体要求,须将专业水平、经验积累、行业热爱等要求摆在首位,适当放宽年龄限制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从目前完成的图书、音像资料的成果来看,相当一部分人员都是长期从事文化管理的退休人员或年长的名老艺人担当,也就是说,录用此行业的人员,应该与录用一般公职人员区别对待。

再次是积极吸纳民间非遗文化资料的整理者和项目的传承者。我们在专业音乐厅、大剧院享受一部部大型的精品剧目的时候,更应将目光投向这些为大投资大制作的作品提供养分的沃土——基层民间文化、基层民间文化的组织、基层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基层民间文化的传承人的生存空间和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不是遗产般一成不变、静态东西的简单陈列或展示,而是区域内活态的、相互交融的、发展变化的、经过提炼的文化产物,这就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经验的人员来管理和研究,而因年龄问题不便列入编制的老专家,却是一些项目的真正行家,应该将他们加入到园区的建设工作中。

四、传统艺术资源整合和利用的内容——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队伍在政策指导下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既然成立保护区,那么,保护区内的项目,尤其是相同类型的项目之间应该是有联系的,不同类型的项目相互间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这就需要将保护区内所有项目纳入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保护区内的项目不能是简单按照县市行政区域划分而做个体性展示或归纳,应该是一个有延续性的、长效的、整体的、系统的集中体现。

园区项目建设的延续性,既是园区项目建设的内容,也是项目长效发展的基础。延续性也即传承性,项目留存至今,依靠的是一代代传承人之间的口传心授,他们或是师徒或是父子或是其他什么关系,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也正是因为其完整的传承脉络,才有幸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以,园区的项目必须强调其相对真实的延续性,挖掘其主枝及旁系的相关材料,将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研究和分析,形成相对详实可信有据可查的真项目,杜绝伪项目伪文化的现象出现,凑数争名的项目的出现既有欺骗之嫌还会影响其他项目的公信度,进而也会影响到园区整体项目的生态链。

园区项目建设的长效性,是园区项目健康发展、维护园区生态平衡的保障,园区的项目曾经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区域内相当多的项目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正因此,才有了对某一时期的生态进行保护的任务。也许是受资金使用途径的限制,也许是考虑资金的份额安排,各县市的展示地多选择在城市的偏远地带,就眼前来看,这样做似乎可以省却一些费用,但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偏远的地方作为展示馆不便于更多人次的参观和接受。从各地市的房屋租赁费用来看,应该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看到的选址除交城、汾阳等县外,多选择在该城市的偏远地带、且展示规模较小,区域内更应有大的统筹项目中精致的子项目滚动体现。目前园区内的这种现状既违背了园区设立展示馆的原则,也失去了设立展示馆的意义,展示馆的选址某种程度上重于项目展示的规模和形式,展示馆地址的选择应该考虑在地方所属公众场所为宜,如太原市就将展示地选择在新落成的美术馆内,既丰富了馆内的展示内容又使得展示项目拥有了更多的受众。

园区项目建设的整体性,更多体现在一个大的园区概念,在对园区内各县市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各地都在建或已建成各县市自己的展示馆、传习所或什么传承基地,所展示内容均是自己县市所包括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项目介绍,在园区内缺少生态区域全貌展示和生态链中项目的集中体现,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大园区项目展示中心。作为园区内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应该是最佳的展示地,无论是其知名度还是影响力都不是其他县市可以与之相比较的,其次就是省会太原,毕竟是山西的政治和经济的集中地,如果以一个商人的眼光来看,平遥或许较太原更值得投资,一部人工造景的实景剧《又见平遥》成了人们游览古城的必去之所,其普通门票180元的价格远远高出平遥古城130元包括20余个景点的套票价格,是平遥古城囊括的明清建筑风貌逊于普通人工造景么?不是的,人们除了对实景剧本身的兴趣,对晋商精神的解读,更得益于对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的依赖,如果实景剧《又见平遥》脱离开平遥,如果《又见平遥》建于远离古城的偏远地带,其人流量与影响力定会大打折扣。将晋中文化生态园区的展示中心建于平遥,将园区内甚至全省的非遗项目逐月轮番展示并提前预报公布展示项目,相信这将是丰富世界遗产地文化、展示山西历史风貌与特色的最佳项目,或许,这也是目前活态传承园区项目利用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园区项目建设的“系统”性。园区内项目众多,在2012年的统计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达到35项,占到全省国家级项目的三分之一,省级和市级分别是87项和23项,县级的有105项,在这些项目中,分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曲艺、民俗、游艺、杂技等类别,这些项目都由各地市的传习所和展示馆或其管理部门进行整理,并形成有专门的图书和音像成果,建议在此基础上将所有资料进行收集,按照类别分组,将从各地市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比对,从中寻找其内在的联系和相互间的关系,进一步生成各个类别系统性的综合成果,将其作为大园区的主要成果,作为其重点展示的内容,以体现园区相同类别项目间的关系和在生态链中所起的作用。

五、传统艺术资源整合和利用的环境——空间营造

生态保护区内的空间营造,既包括对原有空间进行取舍后的保护和利用,也包括与现有相关政策和一些领域的相互结合而营造的新型空间。空间,也即队伍进行资源整合的场所,空间的营造离不开队伍的合力,也离不开政策的指导和支持,具有周期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需要借助空间营造得以完成。

目前园区内所存在的原有空间,区别于其鼎盛时期的表现,有的已经完全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存空间,或因技艺退化、没有场次而失去发展空间,或因后继乏人难以传承而歇业,或因现代传媒影响而亡,有些国家级项目虽得到园区资金的支持,但其生存空间还是在严重萎缩,很难感受到充满生气的园区项目空间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对园区内生态链中的现有项目进行阶段性的实际考察和评估,哪些项目是园区生态链中必须强化的,且通过短期资助和引导已经有所发展的,也有发展前途的,可以做重点资助;哪些是可以体现园区基本特点的,生存空间相对良好的,需要进一步引导,而非资金上的帮助;哪些又是可以将其作为生态链中历史性存在保存的,这样的项目做一阶段性的总结即可,没有必要再持续提出要求和给予资助,这样既可以优化项目建设资本,又可以完成对原有空间进行改造的任务。

园区内新型空间的营造,可以是借助大园区区域性的活动开展,也可以是传统节日的空间利用,也可以是各种文化圈内项目的集合,还可以是民间艺术资源与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互动。在园区内影响力较大区域成功建立大园区的基础上,集中园区内或者全省有代表性的项目搞系列专题活动,或地域活动,如秧歌专场、说唱专场、民俗专场、手工专场,或汇演或展示或交流均可,也可以是山西大概念中的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区域性的集中展现,通过系列的活动,在园区内营造出阶段性的活动空间。园区内的项目包括有不少如龙天庙会、晋祠庙会、卦山庙会、疙咀崖娘娘庙会的传统集会区域,这些地方的庙会所在地均有旅游资源可以利用,如交城的卦山、晋源的晋祠,以此为依托,结合当地传统民俗活动,将庙会的实用功能与旅游中的宣传工作结合,营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承空间,而不是仅仅将其申报成功为园区项目这么简单,要加以深开发和勤利用。园区内尚有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各种文化圈、文化带,如农耕文化带、晋商文化走廊、节庆文化圈等,这些项目可以做不定期的专项活动。或许,类似这样的营造空间的活动尚需要更多的经验和指导,但初步尝试后的显著成果足以证明此举是增强园区项目知名度和惠及普通百姓的成功之举。文化服务体系以惠及普通百姓为己任,对于相当一部分百姓而言,“三馆”的开放和一场政府文化惠民的盲人说唱表演相比,他们更乐意后者,从平遥盲人说唱的惠民演出场场爆满演出结束群众不愿离场的现状来看,园区的项目接受群还是很令人鼓舞,惠民政策除了注重对百姓的引导外,还应考虑百姓真正的需求,或许所谓年年创新、年年评奖、年年大城市高档演出场所的所谓精品剧目,对基层普通百姓而言是望不到也不可及的佳肴,希望园区的空间营造既成为对外宣传和展示的窗口,也是基层普通百姓的乐园。

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民间传统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即使是对做阶段性的保护项目所做的整理和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研究园区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艺术再创作生产潜力,探索民间艺术资源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点等,都是园区项目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园区,必须要打破目前各地市行政区域划分的“点”状建设模式,“点”状成果的积累是“线”状、“片”状、“带”状建设的基础,也是大园区概念的组成部分,需要从整体出发,全盘考虑,避免初期建设时期的按行政区域平均分散资助。项目的发展、园区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不能简单以投入资金多少收益多少为评价标准,而是以区域建设整体形成的整体影响力和营造的氛围作为依据,讲求文而化人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适当与教育、旅游等领域相互结合,逐步建立起活态的、有生机的、可以轻松感受到区域内多种类别本土文化艺术的流变、传承、归属的、有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的大园区生态。

[责任编辑:姚晓黎]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Art Resources in Cul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Zone——Taking Jinzhong as Example

LI Cheng-li

(Shanxi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Music, Dance and Quyi, Taiyuan 030001,China)

In order to make the traditional art resources be protected,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in a relative comple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carries some analysis taking Jinzhong as an exampl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 resourced in Jinzhong cul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zone mainly lies in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xisting resources. This article analyse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policy guidance; team construc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space building. Policy is the direction for team to integrate resources and build space; team is the main body to carry out policy; and space is the place for team to integrate resources. Space building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resultant of team and the guidance of policy.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periodical character must be completed by the space building.

cul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zone; policy; team; resources; space

2015-12-05

李成丽(1974-),女,山西平遥人,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音乐及山西地方文化。

1671-5977(2015)04-0117-06

J193

A

猜你喜欢
晋中保护区园区
晋中国家农高区无花果采摘正当时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晋中市委统战部调研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
加快培育百亿企业 建好晋中国家农高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园区的开放样本
晋中:率先出台提升乡村治理能力“25条”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