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选穴机理浅析
郭宝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渐提高,糖尿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致残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对国内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选穴概况加以概括和总结,从经络、腧穴、脏腑、气血四个角度进行阐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针灸疗法;作用机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临床疑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发病率高、发病隐匿等特点,临床症状以肢体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为主。患者早期可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如有麻木、蚁虫爬感、发热、触电样感觉,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亦可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甚者可出现下肢关节病及溃疡。疼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为主,可呈昼轻夜重或触觉过敏。随着病程的进展,甚者可出现四肢及全身皮肤撕裂样或烧灼样疼痛。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为病情迁延反复难愈。
DPN属于中医学中“消渴”“痹证”“痿证”范畴。中医病因病机认为,DPN系因阴虚发热、燥灼津液导致气滞血黏成瘀,阻滞经络,气血不能通达于末,筋脉肌肉失于濡养。该病以阴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久病入络,久病成瘀为关键。本虚为本,《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瘴”;气滞血瘀为标,“久病必瘀”“久病人络”,消渴日久,气阴亏耗更甚,则气滞血凝,脉道瘀阻,阳气不达四末。
针灸治疗该病的案例在我国历代医史中早有记载,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原则为“标本兼治”。笔者对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选穴进行了初步归纳,并从经络、腧穴、脏腑、气血等不同角度对这些穴位进行了分析,现阐述如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络脉损伤。《灵枢·脉度》[1]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脉是从经络分出遍布全身的细小分支脉络。络是网络的意思,络脉能内连脏腑外连皮肤,纵横网络全身。《灵枢》称血络,具有沟通经脉、运行营卫气血、渗灌濡养全身的作用。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曰:“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其提出了著名的“久病入络”及“久痛入络”理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络脉损伤,多因本虚且邪客络脉,络中运行之气郁滞,气行则血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涩滞,致使络虚不荣则麻则痛,久病入络,络脉疲阻,不通则痛。
张氏[2]重视疏理少阳,立在于“和”,临床上治疗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为主。少阳在表里之间,可以转输阳气,对沟通太阳在表,阳明在里,有枢轴之功。取足少阳之合穴阳陵泉,之原穴丘墟、绝骨;手少阳之经穴支沟进行治疗,遵循“麻取少阳”的理论基础。
孙氏采用皮肤针叩刺疗法,先循督脉自上而下叩刺,然后循手足经络路线叩刺,以疼痛部位为重点,以皮肤微红为宜,每日1次,一般治疗5~10次疼痛缓解。张氏[2]考虑到消渴迁延不愈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阳气不达四末,治以“温通”为原则。正所谓“针所不到,灸之所宜”,临床上多采用补法取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等督脉上的穴位,遵循“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原则。金元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提到:“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首先提出了八脉交会穴。姚氏[3]针刺取内关、足临泣、后溪、申脉、列缺、公孙、外关、照海。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期间间歇行针2 次,每日针刺治疗1次,4周为1 个疗程。实验结果说明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中医针刺八脉交会穴既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有效提高其神经传导速度。周氏[4]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按照灵龟八法开穴简表实行应时取穴,按照“八法交八穴会歌”配穴,依次为公孙配内关,外关配足临泣,列缺配照海,后溪配申脉,总有效率高达90.38%。
李氏[5]采用背俞穴,取肝俞、脾俞、肾俞、胰俞、肺俞为主穴,电针连续波进行治疗30min,治疗率高达93.5%。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难经》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滑伯仁在《难经本义》中说:“阴阳经络,气相互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背俞穴可调畅五脏六腑之气,调整一身之阴阳。魏氏[6]针刺井穴、背俞穴,如针刺肺腧、肾俞、脾俞、少商、隐白、太冲、合谷等为主穴,有效纠正患者糖代谢紊乱,改善其症状。《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 :“所出为井。”十二经脉之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是经气所出的部位。井,地之孔也,化之气从地部孔隙而出,故为井穴,处于阴阳交接之处,是经脉的终始穴,具有沟通阴阳的作用。少商穴在《针灸甲乙经》中曰:“手臂不仁……手腕挛,指肢痛……少商主之”,涌泉、隐白穴善治各种血症及胸腹胀满、下肢运动不利等。曾氏[7]采用针灸三原三俞治疗,取穴肺俞、脾俞、肾俞、太渊、太白、太溪,隔日治疗1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研究表明该法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空腹血糖值。《针灸甲乙经》曰:“消瘅善喘,气起喉咽而不能言,大便难,唾血,口中热,唾如胶,太溪主之。”太溪穴、肾俞功善益气养阴,与背腧穴联用,取其扶正固本之功。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输穴、八会穴之脉会,太白为足太阴脾经的原穴。赵氏[8]采用气街理论治疗该病,取穴气冲、承山、跗阳。“气街”为经络之外营卫气血汇聚和运行的通道。“胫气有街”,胫之气街上达气冲穴处与腹之“气街”相通,从而成为沟通经络、脏腑、气血的重要通道。王氏[9]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用俞募配穴法选穴,注重调理肺、脾、肾的脏腑功能。俞在阳,募在阴,调理脏腑气机,平衡人体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消渴日久,阴虚燥热,耗气伤阴,从而气阴两虚。消渴属于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为虚,脏腑辨证涉及脾、肝、肾等脏器,诸多并发症的发生与痰浊、瘀血密切相关,其病位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同时也与肺胃相关。孙氏[10]采取脾俞、足三里、肾俞、太溪四穴相配,益气健脾、滋补肾阴以固其本。肾乃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脾俞为脾气转输之所,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无源,脾既不散精气上输于肺,肺不能输布,也不能为胃行其津,日久燥热内盛,脾气下陷,水谷精微下注膀胱则出现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糖尿病的易感因素是脾虚湿盛,脾胃同病是病理基础。脏腑治疗方法则以调理脾胃为主。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内藏元阴元阳。肾元阴亏虚,失于生精藏精,气不能化生;元阳亏虚,失于推动气血、温煦,导致四肢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形成DPN。
当今中医学术界研究治疗DPN的热点问题之一为瘀血学说。赵氏[11]应用火针刺络放血法治疗DPN,选取患侧委中、委阳、承山、三阴交、太溪、悬钟等穴位,附近的充盈、青紫或怒张之络脉,并配合十宣穴。火针在《灵枢》中称为“燔针”,火针放血疗法具有运行气血、通利筋脉的功效。放血疗法可治疗因气虚不能行血达于肢端而致麻木,在“血行气通”的理论为指导下,以刺络放出少量的血液,能鼓舞气机使血运达于四末,而麻木自止。《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曰:“凡用针者……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内经》将“放血”阐述为“菀陈则除之”的具体表现。彭氏[12]点刺放血取四肢末端井穴,上肢甚者取手阳明大肠经曲池、合谷穴;下肢甚者取足阳明胃经内庭、足三里穴。点刺阳明多气多血经穴可祛瘀生新、活血通络,助血旺则气足,气行则血畅。
[1] 田静峰.络病理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C].北京: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5-7.
[2] 杨秀娟,张智龙.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针治规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6):1-2.
[3] 姚晓文,林家坤,李红,等.八脉交会穴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2012,9(33):103-105.
[4] 周颖,佟杰,徐江红,等.灵龟八法开穴针刺治疗10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2):148-150.
[5] 李洁.针刺背腧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9):36-37.
[6] 魏明,时国臣.以针刺井穴、背俞穴为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8):48-49.
[7] 曾丽芳.针灸三原三俞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8] 赵明昂.气街理论治疗糖尿病患者肢体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疗效评价[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9] 王秀汝,鲁梅花.俞募配穴针刺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148-149.
[10] 孙远征,徐莺莺.温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9):6-8.
[11] 曹柏龙,苗桂珍,朱学敏.“赵氏”火针刺络放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3,32(12):897-899.
[12] 彭鹏鸣,王蓉娣,周平南,等.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6,19(5):26-27.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3-26
郭宝英(1987-),女,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灸推拿。
R245;R255.4
A
1673-2197(2015)10-0062-02
10.11954/ytctyy.2015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