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络脉及络病研究概况及在心系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5-02-10 08:49郑晓丹殷慧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络病络脉通络

郑晓丹,殷慧芳

(1.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 100700;2.江苏省南通市中医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3.江西省湖口县文桥镇中心卫生院,江西 湖口 332500)

近20年络脉及络病研究概况及在心系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郑晓丹1,2,殷慧芳3

(1.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 100700;2.江苏省南通市中医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3.江西省湖口县文桥镇中心卫生院,江西 湖口 332500)

络病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萌芽于《内经》,张仲景将其运用于临床,明清时期,络病学说的发展达到高峰,近代医家恽铁樵、章次公及朱良春等为虫类药在络病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随着王永炎院士及吴以岭院士编撰的《络病学》出版,标志着络病学说的形成,为络病学说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络病学说广泛运用于心系病的辨治中。

络脉;络病;心系病;综述

络病思想,萌芽于《内经》,仲景首次将虫药用于络病的治疗。清代是络病学说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其中以叶天士为代表,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论点,至今仍深远影响现代临床医家。近代著名医家恽铁樵及章次公先辈,均善用虫类药,将络病学说与通络理论在临床各个领域中进一步拓展。导师朱良春教授,虫类药物研究专家,为中国当代善用虫药的代表,撰写《虫类药的应用》,收载虫药100余种,为后学研究虫类药在络病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王永炎院士及吴以岭院士为首的当代著名医家,在整理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从概念、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等方面对络脉及络病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于2004年出版《络病学》,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初步形成“络病证治”体系,为络病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拟对近二十年来络脉及络病学术的发展状况及该理论在心系病中的应用做一简要阐述。

1 历代医家对络脉及络病的认识

1.1 《内经》对络病学术思想的影响[1]

1.1.1 概念及分类 《内经》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认为经脉直行于分肉的较深部位,多深不可见,络脉支横于肌腠的浅表部位,多浅而常见。如《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并认为络脉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孙络、阴络、阳络、血络等之分。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经脉十二,络脉十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百病始生》云:“阳络伤则血外溢,… …阴络伤则血内溢。”

1.1.2 络脉的生理功能 《内经》概述络脉的生理功能有:①参与营血的生成与输送:如《灵枢·痈疽》记载:“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貉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②贯通营卫:络脉具有贯通营卫之气的作用。如《素问·气穴论篇》记载:“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通荣卫。”③沟通表里经脉:如《灵枢·经脉》记载:“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别走阳明也。”④外邪入里、内邪外出的必由之路:《灵枢·百病始生篇》“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 …。”

1.1.3 络病的病因病机 《内经》体现了“久病入络”思想的萌芽。如《灵枢·终始 》曰:“久病者… …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素问·调经论》曰:“病在血,调之络。”①邪气在络:如《灵枢·百病始生》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②络气不足:《灵枢·脉度》云:“络之别者为孙… …虚者饮药以补之。”③络脉绌急疼痛:《素问·举痛论篇》记载:“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④络伤出血、络伤瘀血:《灵枢·百病始生》记载:“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云:“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 …”

1.2 张仲景对络病的认识[2]汉代张仲景对络病理论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认为,络病病因病机有络脉空虚、瘀血阻络。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云:“寸口脉浮而紧……浮者血虚,络脉空虚。”“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并认为,瘀阻脉络与津液输布异常相关,如:“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治疗上,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振奋阳气,温通血脉,为后世从“虚”论治络病这一论点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张氏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络病,方有旋覆花汤、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抵当汤。并首用虫类药搜剔络瘀,常用的有蟅虫、蛴螬、虻虫、水蛭、蜂房、蜣螂等。

1.3 清代医家对络病的影响 清代,诸多医家对络脉络病进行再认识并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形成了络脉络病独立的体系。其中著名医学家有叶天士、王清任、唐容川、张锡纯等,通过各自的实践发展了络脉络病理论。叶天士[3]指出:“医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矣。”“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其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邪中于络”的观点。认为络病病因病机有虚实两端,如“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等。叶氏根据络病病因病机,提出“络以辛为泄”治则,确立了以“辛味通络”为治疗大法。常选用旋覆花、葱管、韭白汁、柏子仁、杏仁、胡麻等辛润通络;桂枝、香附、桔核、川楝子、橘红、郁金等辛香通络;配以乳香、没药、姜黄、丹参、穿山甲、延胡、当归、桃仁等活血通络。对“络虚”的治疗,原则是通补兼施,寓通于补。即“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主张“气虚则补中以行气,血衰则养营以通络”。选用鹿角、人参、白术、当归、黄芪、杜仲、核桃、羊肾、枸杞、牛膝、桂枝等补益气血而达通络的目的。受张仲景之启,叶氏将虫药通络用于络病的治疗。《临证指南医案》曰:“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常用药物有蜣螂、地鳖虫、穿山甲、水蛭、全蝎、蜂房、地龙、僵蚕、蛴螬等。王清任[4]认为,络脉瘀阻与元气亏虚关系密切,如《医林改错》曰:“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元气充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治疗络病擅长使用活血化瘀通络法及补气活血通络法。创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及补阳还五汤,从而成为继张仲景、叶天士之后,对络病治法作出重大贡献的医学家。唐容川[5]在《血证论》中提出,“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的论点。认为必须及时活血化瘀、调经通络,而驱除经络内外之瘀血,以免留滞体内为患。此外,唐氏对血与水的关系也在前人基础上作了比较精辟的论述,云:“血与水,上下内外皆相济而行,吾已言之屡矣,故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也。”

张锡纯[6]辨治络病学术思想为:①擅长益气活血通络:在其治疗肢体疼痛痿废疾病的13方中,即有10方运用了此法,如振颓汤、补偏汤、升降汤等。②重视辛凉通络:张氏认为温病病机多有热瘀滞络,其用药独具特色,喜用连翘、薄荷、蝉蜕诸品。③强调通补结合:秉承了仲景用大黄蟅虫丸治疗干血痨证之法,变通参合己见,通补结合,用于治疗多种络病。如十全育真汤中,丹参、三棱、莪术在“补药剂中以为佐使,将有瘀者瘀可徐消,即无瘀者亦可借其流通之力,以行补药之滞,而补药之力愈大也”。④以活络效灵丹为治络基本方“治气血凝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

1.4 近代医家对络病的影响 近代,武进恽铁樵及镇江章次公诸先辈,均善用虫类药,将络病学说与通络理论在临床各个领域中进一步拓展,其经验记载,颇多创建。如章次公先生用僵蚕、蝎尾治中风,地龙治咳嗽,九香虫治胃脘痛,蜘蛛、地鳖虫治痿症,蟋蟀、蝼蛄治肿胀等。《章次公医案》收载百余例类虫药医案,涉及地鳖虫、蜣榔虫、地龙、蝼蛄、蟋蟀、蜘蛛、僵蚕、全蝎、蜈蚣、蕲蛇、虻虫、蜂房、九香虫、五谷虫、蚕砂、蝉蜕、蟾皮等17种虫类药物[7]。老师朱良春教授提出,痹症具有“久病多虚、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必及肾”之特点,高血压病多“瘀血阻络”,对慢性肝炎从络论治等论点,将虫类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疑难病症的治疗,并撰写《虫类药的应用》,收载虫类药100余种,为研究虫类药在络病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王永炎[8~9]认为,络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狭义之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此外,认为络脉尚有气络、血络之别,气络与血络相伴而行,共同成为气血运行的载体。络脉具有分布的广泛性、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多维性三大特征。有络脉流通、络脉渗灌、络脉反注的生理功能。络病辨证包括络气病证、络血病证、络脉虚证及络脉毒滞证。络气病证有络脉气虚证、络脉气滞证之分。络血病证有络脉血虚证、络脉血瘀证、络脉血热证、络脉血寒证之别。络脉虚证有络脉阴虚证、络脉阳虚证之不同。吴以岭[10]认为,络病并非一个单纯的病种,而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并确立了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即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遍布人体上下内外,沟通联络脏腑百骸的网状结构,形成外(体表阳络)-中(肌肉经脉)-内(脏腑阴络)的络脉空间分布规律,按一定的时速和常度敷布渗灌气血,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并对络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及治则治法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2 络病病因病机

吴以岭[11]认为,络病病因有六淫及温疫之邪袭络、内伤七情、痰瘀阻络、久病入络、饮食起居、跌仆、金刃伤络等。络病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人难出、易积成形。可以产生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和络脉损伤等八大病理变化。张木森等[12]认为,宗气虚弱是络病之根本。由于宗气虚弱,心血亏虚,推动无力,循环血量减少,血液充盈不足,心脏收缩舒张减弱,使血流速度缓慢不利。病机为宗气虚弱,络脉瘀阻。临证可见全身乏力,气短,动则气不接续、喘、血压高,脉涩弱、舌质紫暗等。韩家密[13]认为,元气与络病关系密切,元气可以激发络阴、络阳,修复病理状态的络脉,促进络脉血液流通。元气滋养和激发五脏阴阳,促进脏器贮藏的精气作用于脏络。确立了“培补元气”治络法则。颜乾麟[14]认为络脉病机有:气机郁滞、血行瘀滞、津凝痰结、络脉绌急、络虚不荣。齐宝芳[15]认为,血瘀证和络病既有密切联系,又分属不同的病机范畴,两者虽有重叠部分即久病血瘀和络脉瘀阻,但更多的病机变化则属于独立的病机范畴。临床上络病治疗包括化瘀通络,但更多的治络方法如祛痰通络、辛香通络、搜风通络、荣养络脉等,都不属于活血化瘀的治疗范畴,可见络病从病机到治疗,都具有比血瘀证更广泛的科学内涵。胡小勤[16]认为,络病的病机大要可以“滞、虚、毒、伤”4字赅之,络病的局部基本病理应是络脉郁滞,伴有瘀血、痰、湿、毒等病邪的聚集,而痰瘀互结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络病辨证要点

吴以岭[17~18]以辨发病因素、辨病程久暂、辨阴阳表里、辨寒热虚实、辨气病血病、辨络形络色、辨脏腑病机、辨理化检查八法辨治络病,认为络病临床上有疼痛、痹症、麻木、痿废、瘫痪、癥积、青筋、出血、水肿及斑疹等十大症状。张晓阳[19]总结了络病的辨证依据为痒、麻、痛、肿、出血。徐光福[20]认为,络病病变范围广泛,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较长,久发难愈;病邪入络,必致瘀凝,病气缠绵不去的特点。其相关临床表现为:①疼痛:疼痛是经脉不通的典型症状。②结聚或包块:包块是气郁血结、津液凝聚导致络脉痹阻日久而成。③闷胀或痞满:多见于胸腹,或兼疼痛,乃久病导致胸中之络脉气血或津液痹阻而成。④出血。⑤痹证:指久病不愈,经络不畅,导致瘀血停阻。⑥寒热不均:瘀血痰浊,痹阻经络,气血无从出入,阴阳无法协调,即忽寒忽热,发无定时。⑦发黄:痰瘀阻滞血络,面目黧黑,皮肤红丝赤缕,属久病入络。⑧肌肤甲错,面目黯黑:系络痹血瘀津燥,因而肌肤失养所致。⑨皮肤青筋暴露或血缕赤痕:为脉络瘀阻所致。⑩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4 络病治疗

邵楠[21]对明清时期72部络病学专著和所收集的明清 289个治疗络病方剂,共计582味药物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在40次以上的药物有5味,大多为活血药物;在40次以下的药物为辛香通络药(麝香、檀香、乳香、当归、桂枝)最多,28味;活血通络药其次,25味;最后是和胃养络药,共有药物13味三大类。统计治疗的方中,补络中气虚主用大补真元之人参,补络中阳虚常用温扶元阳之鹿茸,补络中血虚常用血肉有情之阿胶,补络中阴虚常用麦冬。吴以岭[22]认为络病治则为:以辛味之药疏通瘀滞(降香、麝香、檀香、薤白、乳香、冰片、桂枝、细辛、当归尾、桃仁),以虫类药物搜剔络脉(化瘀通络药:水蛭、土鳖虫、虻虫、鼠妇、蛴螬等;搜风通络药:全蝎、蜈蚣、地龙、蝉蜕、露蜂房、乌梢蛇、白花蛇等),以藤类药品畅通络滞(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以血肉之品通补络道(鹿角胶、紫河车、猪羊脊髓、牛胫骨髓、鹿茸、阿胶)。

现代诸多医家认为,络病的治疗有以下治法[22~24]。

4.1 化瘀通络 主要应用于络脉瘀阻。依据络脉瘀阻轻重之不同,将其分为 3类,养血活血通络药如当归、鸡血藤,辛润活血通络药如桃仁、红花、赤芍,搜剔化瘀通络药如水蛭、土鳖虫、虻虫、穿山甲、蜣螂等。

4.2 化痰散结通络 化痰通络常用于以痰湿为主的络脉瘀阻。以其功能特点又分为祛风痰通络药如白附子、僵蚕、皂荚,祛湿痰通络药如天南星、白芥子,祛热痰通络药如天竺黄、鲜竹沥、丝瓜络。散结通络常用于邪气稽留络脉,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息而成积的病变,常用药有穿山甲、莪术、山楂核、橘核等。4.3 祛风通络 指运用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的入络药物治疗风邪袭络所致抽搐、痉挛、动摇、震颤等病证。按其功能及适应证可分为熄风通络如天麻、钩藤、僵蚕、羚羊角;搜风通络如全蝎、蜈蚣、蝉蜕、乌梢蛇、蜂房、僵蚕、白花蛇;散风通络如雷公藤、忍冬藤、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天仙藤、防风、羌活、独活、威灵仙、秦艽、藁本等;疏风宣络如荆芥、薄荷、桑叶、浮萍、蝉蜕、蛇蜕等。

4.4 流气畅络 主要用于气络中的络气郁滞,同时也对脉络的血液运行具有疏畅作用。常用药物有辛香理气之降香、乳香、檀香,辛温通络之桂枝、细辛、薤白,辛香开窍之麝香、冰片,辛香走窜鼓动络气运行之马钱子、麻黄等。

4.5 清凉透络 用于热邪郁于肌腠络道,血热凝滞而致的红疹、瘀斑等症,多选用辛散、甘寒、芳香、透达之品,如金银花、连翘、竹叶、青蒿、丹参等品,此类药甘寒清热而不伤阴,芳香透达而不郁遏。

4.6 舒筋活络 此类药物在祛风胜湿的同时,还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常用于风湿痹痛而兼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或肢体麻木、瘫痪等,代表药物有木瓜、伸筋草、络石藤、海风藤、丝瓜络、老鹳草、豨签草、路路通、穿山甲、白花蛇、乌梢蛇等。湿热阻络所致的痹痛,用嫩桑枝、忍冬藤、鳖甲、秦艽、黄柏、赤芍、土茯苓、薏苡仁等清络。

4.7 温阳通络 此类药物多为大辛大热之品,长于温阳散寒,治疗各种因寒而致之疼痛、剧痛、久痛等,代表药物有川乌、草乌、附子、细辛等。

4.8 荣养络脉 主要以补益药为主滋荣温养络中气血阴阳不足,主要用于络虚不荣证。补络气虚主用大补元气之黄芪、人参;补络中阳虚常用温扶元阳之鹿茸,补络中血虚常用血肉有情之阿胶,补络中阴虚常用麦冬。

4.9 辛润柔络法 络脉不通畅,郁久势必化燥伤阴。当此之时,“香燥劫夺”之品断不可再用,通络药物则应选择辛润之品,用于络脉失养,小络急引而致的疼痛、挛缩、屈伸不利,多以酸甘化阴之品以柔润络脉,常选用白芍、木瓜、石斛、山茱萸、五味子、葛根等品。

5 络病理论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刘彩霞[25]认为,胸痹心痛病机为心络阻滞及络虚不荣,确定本病的治疗大法为:活血化瘀、补气养心、通络止痛。心络阻滞者,临床上常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煎加鸡血藤、水蛭、全蝎、蜈蚣、土鳖虫等通络之品治疗,并根据气滞、寒凝、湿滞、痰阻等不同随症加减。若寒凝,加桂枝、细辛等温经散寒;伴气滞加柴胡、枳壳、香附、川芎、白芍理气通脉止痛;兼痰阻加瓜蒌、薤白、半夏、桂枝等化痰行气止痛。络虚不荣者,临床上可选用人参养营汤、保元汤,并根据心之气血阴阳偏衰随症加减,兼心阴不足者加生地、玄参、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偏阳虚者加人参、附子、桂枝、甘草振奋心阳、补益阳气。陈茂仁[26]认为气虚血瘀、久病入络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风邪入络及络虚是冠心病病在络的基本表现形式。益气活血、疏风通络法是防治冠心病的主要治法。在临床上以“益气活血疏风通络方(黄芪、当归、川芎、细辛、羌活、威灵仙)治疗冠心病取得良好疗效。王筠[27]认为络脉虚滞是冠心病基本病理变化。络虚既包括络脉自身虚而不荣,又包括络中气血阴阳不足导致的脏腑百骸失其荣养的病理变化,因此冠心病患者除了有心前区疼痛,心之络脉自身不荣的表现外,还有全身乏力、气短等全身络虚不能濡养脏腑百骸的表现。冠心病之络滞包括脂毒滞络、痰毒滞络、热毒滞络。在发病过程中,络脉虚滞是其关键,虚为本,滞为标,虚是因,滞是果。但“虚”、滞”两个病机过程又是互为因果,贯穿冠心病始终。李胜涛[28]认为冠心病病本在心气虚乏,病位在心之络脉,病性属本虚标实,病机多为络虚不荣、络脉瘀阻、绌急而痛。治疗上应调理气机为先,善用郁金、合欢皮、延胡索、柴胡、香附调畅气机;主张补通兼施,以补带通,善用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法,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4味作为补气的基础方,配伍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病情较轻时以植物药为主,常选用鸡血藤、乳香、薤白、桂枝等。病情严重者,以虫类药物为主,常运用如僵蚕、地龙、蝉蜕等以达到祛风通络之目的;用药不可过猛,注意顾护脾胃,临床中善于运用焦山楂、炒谷芽、建曲之类药物以顾护脾胃。

6 络病理论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张立娟[29]认为,高血压病发病机制与络病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高血压病病变部位在络脉,络脉空虚是其发病的病理基础,络脉瘀阻是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久病入络”、“络病致久病”是其病程演变规律。丁毅[30]认为,络病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状态,“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其大致可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早期为疾病初起,以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为主,阴虚阳亢为辅;中期,虚实并见,以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与肝肾不足并见为其特点;晚期,以阴阳失调为主,兼有痰瘀互结。确立活血祛痰化瘀、解毒通络的治疗大法。郭慧君[31]认为,导致高血压络病的原因有虚有实,虚者因肝肾阴虚,或阴阳两虚,络脉失荣,实者因肝郁气滞、肝阳上亢、肝火上炎。高血压病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阴阳消长失调,进而出现化火、损阴、伤阳,致使络脉失养,或有内生痰、瘀,痹阻络脉而致络病。络脉的损伤和(或)络脉内气血运行失调为其病理基础。

7 络病理论在缓慢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王志栋[32]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位在心,病机关键为痰浊痹阻胸,气血不通,久之痰浊之邪侵入心络,痰瘀交阻,络脉不通,气血不荣,最终致脏腑功能紊乱,心脏传导系统失调而出现脉迟缓或结代。临床多有胸闷、胸痛、心悸、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等。在辨证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通络药,如辛温的行气通络药细辛,化痰通络药白芥子,破瘀通络药水蛭,养血活血通络药鸡血藤。采用化痰通络汤(药物组成:瓜蒌、桂枝、薤白、细辛、枳实、厚朴、制半夏、石菖蒲、川芎、补骨脂、茯苓、丹参、白芥子、鸡血藤、水蛭、炙甘草、黄连)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8 小结

络病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历程,经过历代医家不断丰富与完善后,现日趋成熟。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中还存在些问题应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如何规范络病辨证标准,充实并理清络病的论治用药,扩展络病的辨治范畴等。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将络脉及络病理论能充分指导及应用于临床,在实践中逐渐丰富与完善,使之走向成熟。

[1]黄帝内经影印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244,.

[2]李克光,张家礼.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

[4]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5]清·唐宗海.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6]杨付明,袁德培,陈国栋.张锡纯络病学学术思想特点研究[J].新中医,2007,39(11):1-2.

[7]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

[8]王永炎,常富业,杨宝琴.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1-6.

[9]常富业,王永炎.络病辨证浅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6):9-11.

[10]吴以岭.络病病机特点与病机变化[J].疑难病杂志,2004,3(5):282-284.

[11]吴以岭.络病病因探析[J].疑难病杂志,2004,3(4):215-217.

[12]张木森.浅谈宗气虚弱是络病之源[J].光明中医,2013,28(1):9-10.

[13]韩家密,王宏志.元气与络病的关系探析[J].黑龙江医学,2014,38(3):348-349.

[14]颜乾麟,王宇锋.络病证治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8):739-740.

[15]齐宝芳,邱幸凡,张六通.络病与血瘀证之辨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5):16-17.

[16]胡小勤,陈利国.痰瘀相关学说在络病认识中的作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1):13-14.

[17]吴以岭.络病的十大临床表现(一)[J].疑难病杂志,2005,4(2):88-90.

[18]吴以岭.络病的十大临床表现(二)[J].疑难病杂志,2005,4(3):155-156.

[19]张晓阳.论络病的临床辨治要点[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9):523-524.

[20]徐光福.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J].中医药学刊,2005,23(1):96-98.

[21]邵楠.浅谈明清时期络病治疗的用药特点[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283.

[22]吴以岭.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J].疑难病杂志,2005,4(4):213-215.

[23]陈宪民.络病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1998:17(8):341-342.

[24]姚传龙.浅谈络病证治[J].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565-567.

[25]刘彩霞.从络论治胸痹心痛[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2):20.

[26]陈茂仁,江蕙.冠心病络病说[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2):87-90.

[27]王筠,张军平.冠心病之络脉虚滞论[J].中医药学刊,2006,24(4):629-630.

[28]郭丹丹,徐英霞,邓雪梅,等.李胜涛运用络病理论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经验[J].江西中医药,2014,7:24-26.

[29]张立娟,杨传华,王康锋.基于络病理论的高血压病机初探[J].江苏中医药,2013,45(12):6-8.

[30]丁毅,崔叶敏,刘颖,等.高血压病与络病相关性的理论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11-1313.

[31]郭慧君,王知佳,刘玉芳.应用络病理论研究高血压病的思考[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79-81.

[32]王志栋,高雪贞,胡云红.缓慢性心律失常“络病”病机探微[J].河北中医,2010,32(4):534-535.

郑晓丹(1972-),男,浙江人,博士后,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

R256.2

A

1007-2349(2015)12-0089-05

2015-09-15)

·民族医药·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科技专项(NO:GZLC14-25)。

猜你喜欢
络病络脉通络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结肠络脉探析
基于清代温病学著作的络病理论探讨
益温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0例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