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在肛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015-02-10 02:01:37陈月红蔡而玮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泻下肛肠肛周

陈月红,蔡而玮

(1.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4)



大黄在肛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陈月红1,蔡而玮2

(1.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4)

大黄药用历史悠久,自《神农本草经》始载至今,历代医家都把大黄作为治疗热毒疮疡之要药,在肛门直肠疾病中也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肛门直肠疾病病机以湿、热、燥、火为主,治法分为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保守疗法分为内治、外治,术后根据不同病变阶段可施以消、托、补等不同治法。从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四个方面阐述大黄在肛门直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大黄;肛肠疾病;临床应用

大黄别名将军、川军、锦纹、文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大黄药用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大黄的记载。汉代张仲景、明代李时珍、唐代孙思邈及清代温病学家都是善用大黄的高手。大黄具有泻下攻积、凉血止血、清热泻火、活血祛瘀、解毒消肿、清泻湿热等作用,可用于积滞便秘、热毒疮疡、烧烫伤、火热上炎及上部血热出血诸证、瘀血证、湿热黄疸、淋证等。历代医家都把大黄作为治疗臃肿疔疮之要药,内服外用均可。外用于局部,则其解毒消肿、散瘀止痛之力更著。《药性赋》纵论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土郁而通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药品化义》:“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难怪明代医家张景岳称大黄为“良将”。美国学者诺尔曼·泰勒在《改变世界的植物》一书中 ,将大黄列为“有全球影响”的十几种传统药物之一。大黄的药用方式主要有生用、酒炒、酒蒸及炒炭用。生用大黄泻下力强;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炙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好,易于瘀血证治疗。大黄炭则多用于止血。大黄剂型有汤、丸、散、膏、溶液、片剂、栓剂等,故在临床上常选用大黄制剂直接外敷创面,以达到镇痛消炎、止血活血的作用。

1 肛门直肠疾病病因病机

《内经》有“诸痛痒疮,皆属于火”,这是中医痈肿疮疡的基本病机,也是肛门直肠疾病的基本病机。《东方宝鉴》:“疾病之因,小肠有热必痔,大肠有热必便血。”一句话概括了肛肠疾病的主要病因——热。由热邪致病,会导致各种痔疾。《医宗金鉴》指出:“痔疮形名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东垣十书》云:“善为痔病者,皆是湿热风燥四气所伤,而热为最多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卷十一》讲“水气太胜,阳火不行。此言阳火畏水郁而为痔。”手术虽然可以将病变部位切除,然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气伤痛,形伤肿。”手术再微创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肛周生理结构的完整性,造成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同时术后创面多为开放性,易被外来之邪侵袭,导致愈合迟缓。术后肛周创口常表现为轻微红、肿、热、痛,甚至溃烂、流脓,便后更甚,往往让病人苦不堪言。审证求因后我们不难发现,湿热燥火是其常见的病因,血瘀血热是其基本病机。《医学流源》指出:“外科之法,最重外治。”《理瀹骈文》更指出“外用之药即内用之药,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

2 大黄在肛门直肠疾病中的作用

2.1 泻下攻积

便秘是肛肠疾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量过少、过硬、排出困难或排便不尽感等症状。《医宗金鉴》曰:“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大黄苦寒通泄,具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肠胃积滞的作用,为泻下攻积之要药。《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草切要》云:“臃肿初发,毒热炽盛而大便结,以大黄可也。”凡大肠积滞,大便秘结者都可应用,尤善热结便秘,可单味运用,或配泻下通便、行气除胀之品,如《伤寒论》大、小承气汤,其与芒硝、厚朴、枳实通用。通过配伍,大黄可用于多种积滞便秘之证。

2.2 清热泻火

肛肠病中因热邪而致者亦较多见。热与湿结,蕴阻肛门,腐蚀血肉而发肛周脓肿、肛瘘。大黄苦降,既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能使清泄下焦之火。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祛邪止暴,有拨乱反正之殊功。《本草切要》:“凡蕴热之症,藏府坚涩,直肠火燥而大便秘;痈肿初发,毒热炽盛而大便结;肥甘过度,胃火盛而大便结;纵饮太盛,脾火盛而大便结,必用苦寒,以大黄可也。”金黄膏(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金黄散对肛周脓肿初起外敷,效果显著。

2.3 凉血止血

肛门直肠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多,但常见的主要有风、湿、燥、热等。《证治要诀》曰:“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说明风邪可引起下血。便血是肛肠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内痔、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多种疾病。嵌顿内痔,用大黄牡丹汤加味,方中大黄气味俱厚,走而不守,荡涤积聚,无所阻碍。《本草纲目》: “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入血分,是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清代唐容川谓“大黄药一味,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 紫白膏(紫草50g、白及5、大黄50g、煅石膏50g、冰片2.5g等)是福建省人民医院院内制剂,由国家级名老中医陈民藩教授研制,其用于减轻痔病术后出血、疼痛、水肿等症状,促进创口愈合,其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疗效肯定。

2.4 解毒消肿

内痔嵌顿、外痔水肿、血栓性外痔时,常见肿痛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糜烂坏死、伴见疼痛剧烈。《药征》曰:“大黄主通利结毒也,故能治胸、腹满、腹痛及便闭,小便不利,旁治发黄瘀血肿脓。”如意金黄散在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早期成脓尚未化腐期间,甚至在脓已成未溃破之前效果奇佳。其中大黄一药,解毒而不凉遏,消肿而不耗散。《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大黄,性虽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冰黄散为外科脓肿常用药,效果显著。《日华子本草》:“并敷一切疮疖痈毒。”由此可见,大黄外敷解毒消肿疗效甚佳。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黄虽苦寒沉降,但在肛肠疾病中有着诸多作用。不论是早期肛周潮湿瘙痒,还是急性发作的内痔嵌顿、外痔水肿、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亦或是术后切口红肿热痛、创面分泌物多、创面愈合时间长等,大黄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疗毒尤为特效之药。”但是如何巧妙根据大黄的剂量、剂型、炮制方法、配伍、用药时间、用药温度,从而使其发挥临床最佳作用,还有待广大肛肠医务人员进一步探索。

[1] 郭松河,郭金生.单味生大黄在肛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 浙江中医杂志,1994(2):32-33.

[2] 史学文,张广峰,姜春英,等.《本草纲目》中肛肠病症用药探讨[J]. 中医研究, 2005,18(11):7-9.

[3] 杨向东,汪俊林.中医药肛门内给药法治疗肛肠疾病的现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2(4):82-83.

[4] 窦小忠.生大黄粉外用治疗肛门常见病80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9):851-851.

[5] 杨合功.大黄在肛肠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1);3389-3390.

[6] 陈刚.大黄在肛肠疾病术后运用的机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769-3770.

[7] 李强.大黄药理与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2):2740-2741.

[8] 何颖华,寇玉明,赖旖.复方四黄膏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及水肿30例[J].陕西中医,2009(11):1490-1492.

[9] 黄锦峰.消炎止痛膏临床应用[J].山西中医,2009(11):62-62.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08-30

陈月红(1990-),女,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外科学(肛肠)。

R285.1;R266

A

1673-2197(2015)01-0050-02

10.11954/ytctyy.201501023

猜你喜欢
泻下肛肠肛周
瀑 布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基层中医药(2022年7期)2022-11-17 08:25:18
太阳
中药药理学泻下药概述部分对比分析教学法的应用※
常见肛肠疾病的诊治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中外医疗(2015年5期)2016-01-04 03:57:55
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肛周脓肿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化脓性汗腺炎21例
活血润肠汤治疗肛肠术后便秘4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
中医护理干预肛肠术后患者排便50例